河流
1883 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干流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
陕、晋、豫、鲁九个省区,注入渤海,全长 5464 公里,流域面积 752443 平方公里。在全国河流中,长度和流域面积均居第二位,但流量小,年径流量仅 480 亿立方米,只有长江的二十分之一,在我国各大河中居第 8 位。黄河流域有三亿多亩耕地,居住着一亿多人口。
黄河上游河段:黄河在内蒙古托屯托县河口镇以上为上游,长 3472 公里。黄河上游水量占全河流量的 56%,水能占全河的 60%。根据上游河道特性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冲积平原段。龙羊峡以上为河源段,龙羊峡到青铜峡为峡谷段,出青铜峡后为冲积平原段。
河源段: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西段北麓曲麻莱县的卡日曲的涌泉。约古宗列渠流经海拔 4400 米的约古宗列盆地,向东流经星宿海湖沼区和扎陵湖、鄂陵湖后,绕行在阿尼玛卿山和西倾山之间,形成两个巨大的曲折,到达黄河上游的第一个峡谷——龙羊峡。河源段比降最大,水量稳定,河水清澈。
峡谷段:龙羊峡到青铜峡之间,因岩性不同,形成峡谷和川地相间的地形。河道在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地段形成峡谷,在较疏松的砂页岩、红色岩系地段形成宽谷。其间有龙羊峡、松巴峡、积石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乌金峡、黑山峡、青铜峡等 20 个峡谷。这里峡窄崖陡,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峡谷以上平坦宽广的川地,为梯级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坝址。
冲积平原段:黄河出青铜峡后,向东北沿鄂尔多斯高原西缘流动,这里大部分是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儿乎无支流汇入,河床平缓,水流缓慢,干流两岸有大片的带状冲积平原。在著名的银川平原和河套平原上,有引黄灌区。由于气候干燥,蒸发旺盛,支流极少,引黄灌溉耗水巨大,黄河水量有明显减少的趋势,有“过境河”之称。
黄河中游河段:黄河从河口镇到孟津为中游段,长 1122 公里。从河口镇南转,黄河穿行于晋陕峡谷之中。河谷两岸陡峻,高出水面数十米到百米多, 谷底宽 250—300 米。急流在平底中冲出一道长 5 公里、宽 30—50 米、深 30
米的深沟,犹如大河槽里套着一个小河槽。平水时飞瀑下跌 17 米,象壶水向
下倾倒,这就是著名的壶口瀑布。壶口以南 65 公里,黄河在禹门口切穿山岭,
河槽被龙门山夹峙,急流从宽 100 多米的河槽中涌出,被称为龙门。
龙门以下到潼关,黄河进入汾渭谷地,在长 130 公里的河段内接纳了汾河、渭河等重要支流,水量大增,同时从黄土高原带来大量的泥沙。当河道流经汾渭平原时,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道摆动,很不稳定。黄河在潼关、风陵渡之间,突然以 90°急转东流,又穿行在山岭之间,形成平流上最后一个峡谷河段,其中以三门峡最为著名。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源地,年输沙量占全河的 89
%。这里多暴雨,同时汇集了许多重要支流,又是黄河洪水的主要源地之一, 此段水量约占全河的 40%。黄河中游是根治水害的关键性河段。
黄河的下游河段:黄河从孟津至入海口为下游,流程 870 公里。河道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道宽阔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 4—5 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除在孟津至郑州桃花峪间
纳入伊洛河、沁河以及山东的大汶河等支流外,再无其他支流汇入。约束干流的黄河大堤,成为海河和淮河流域间的分水岭。
黄河的径流变化:黄河的径流主要产生于上、中游地区,约占总径流量的 90%。黄河干流水量沿途变化时增时减,颇为独特。在兰州以上流域面积仅占花园口以上流域面积的 30.5%,而水量却占花园口以上径流量的 61%。兰州至河口镇流域面积虽占 22.3%,但水量反而减少 5.6%,主要是这段黄河无大支流汇入,气候干旱,水面蒸发较大的缘故。黄河在花园口以下一段为“地上河”,河川径流大量渗透,但由于大汶河的注入,径流量仍有增加。
黄河的水源以雨水补给为主,因此径流的年内分配与降水的集中时间关系密切。黄河干流的水量集中于夏季和秋季。兰州以上夏季水量最多,占全年径流量的 43.2—37.7%。秋季水量次之,占全年径流量的 36.1—35.7%。在河套至河口段,秋季水量稍多于夏季,河口镇站秋、夏季水量分别为 39.5
%和 33.9%,花园口站分别为 38.5%和 35.1%。冬季是整个黄河干流枯水季节,仅占全年水量的 10%左右。春季水量变化在 15—18%之间。黄河干流在河口镇以上的最大水月出现在 9 月,河口镇以下出现在 8 月。最大水月占全年水量的比重在全干流均为 18%左右。由此可见,黄河径流的年内变化剧烈,极端最大流量与极端最小流量非常悬殊。据陕县记录,最大流量为 22000
秒公方,而最小流量仅有 200 秒立方,两者相差 100 多倍。与其他大河相比, 黄河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实测最大与最小年平均流量比值为 2.4—3.6, 并有从上游往下游增加的趋势。
黄河的洪水与凌汛:黄河的洪水主要由夏、秋季的暴雨形成。黄河中游由于受西南、东北向切变线暴雨的影响,在泾河、洛河、渭河上、中游和榆林至天水一带,常常同时发生笼罩面积广(雨区一般达 200 平方公里以上)、
强度大(日雨量可超过 100 毫米)、历时短,次数多的暴雨,致使河口镇至龙门间的洪水和泾河、洛河、渭河的洪水易于遭遇,形成黄河三门峡以上的大洪水。黄河下游伊洛河、沁河等流域常处在暴雨中心,形成黄河下游的大洪水。黄河中游地区,地面缺少植被覆盖和湖沼对河水的调节,黄土高原上众多的山溪性支流,流短坡陡,暴雨后迅速向干流汇集,使河水猛涨。
黄河除洪汛外,还有特殊的“凌汛”,主要在刘家峡至包头和开封至黄河口两段。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入冬后,高纬河段开始封冻,形成冰坝,阻塞河道,引起河水暴涨。春季高纬河段尚未解冻,而较低纬度河中的大量流冰涌塞河道,形成冰坝,引起河水暴涨。1933 年磴口凌汛决口, 300 里一片汪洋。解放前山东境内平均三年一次决口。解放后,由于采取防凌措施,炸开冰坝,排除冰块,以降低水位,凌汛危害已得到控制。
黄河的泥沙: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陕县站的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 37.7 公斤/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约为 16 亿吨。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中游黄土高原。黄河泥沙一半以上来自晋陕间诸河。黄河晋陕段与渭河、泾河、洛河地区是黄河流域陕县以上的主要暴雨区,也是黄土最深厚,切割最破碎,植被较差,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因而是黄河主要的产沙区。
陕县以下至洛口,输沙量渐减,致使黄河的泥沙每年约有 4 亿吨沉积在
郑州以下的“地上河”河道里,使河床平均每年增高约 10 厘米,高出堤外地
面 3—5 米,最高达 10 米以上。其余 12 亿吨泥沙输入渤海,黄河口平均每年
以 3 公里左右的速度向海伸展,近百年来,在河口淤积成 5454 平方公里的河
口三角洲。
黄河输沙量的年际变化很大,季节分配高度集中于汛期几个月。
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根据黄河流域的水文特点,制定了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
黄河总落差约 4360 多米,(上、中游落差在 4000 米以上),黄河水系
的水能据初步测算达 4000 万千瓦,仅干流就有约 2650 万千瓦。其中龙羊峡至青铜峡段占干流水力的二分之一。因此,在青铜峡以上河段着重利用水力发电,并利用水库为以下河段调节水量。解放后已建成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等水电站和许多大中型水利工程,目前龙羊峡等大型电站正在建设之中。
在河套地区着重发展灌溉和航运。
黄土高原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地区。黄河的要害是泥沙,因此,水土保持是治黄的关键。解放以来在中上游(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不少地方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用洪用沙,山坡修梯田,沟壑筑坝,挖泥淤地。在山谷、河滩引洪落淤造田,陡坡上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防洪治水是下游的主要任务。黄河下游有 700 多公里的“地上河”,全
靠两岸的 1800 多公里大堤约束河水。解放后,在下游全面加巩培修黄河大堤,并在大堤上栽植了防洪林带,开辟了北金堤滞洪区和东平湖分洪区。高10 米、宽 12—15 米的大堤牢牢锁住奔腾的河水,改变了过去“三年两决口”
的局面。在治黄防洪的同时,黄河下游两岸还建成了 180 多处引水涵洞和提
水工程,发展了引黄灌溉和引黄淤灌工程,扩大灌溉面积近 800 万亩。
1884 卡日曲 卡日曲又称喀喇渠,位于青海省曲麻莱县境内,是黄河的正源。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的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源头附近山地海拔 4800 米左右。卡日曲由西南流向东北,注入星宿海。卡日曲谷地宽浅, 为一片草原和沮洳地。从星宿海向东,即入札陵湖和鄂陵湖。
1885 洮河 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黄河上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青交界处的西倾山东麓,东流经碌曲、卓尼等县,在岷县折向北流,经临洮到永靖县刘家峡附近注入黄河,长达 669 余公里,流域面积 3.14 万平方公里。
洮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在 500 毫米左右,每年注入黄河的水量达 54.2 亿立方米,占黄河入海水量的 11.2%。
1886 湟水 位于青海省东部,是黄河上游支流之一。源出青海湖东海晏县的包呼图山。上游有西川河、北川河两条支流,在西宁附近汇合流向东南,经平安、乐都、民和县接纳支流大通河,在兰州以西的达家川注入黄河, 长达 349 公里。湟水流经达坂山、日月山、拉背山之间,上游河谷呈串珠状, 下游谷地宽广,这里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青海省重要的河谷农业区。
1887 汾河 位于山西省中部,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晋北宁武县境内管涔山,向南流穿行于山地之中,在上兰村附近流进太原盆地,经太原市和清徐、介休等县流出太原盆地;穿过灵石峡进入临汾盆地,经洪洞、临汾、襄汾至新降县折向西,在河津县以西流入黄河,长达 695 公里,流域
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汾河流域黄土分布广泛,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每年有大量泥沙,输入黄河。解放后,山西人民,在汾河流域,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山区等水土保持工作,并修筑水库、调节洪水,以扩大灌溉面积。
1888 渭河 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乌鼠山东流经陇
西、武山、甘谷、天水、于拓石、东口一带进入陕西境内经宝鸡市、眉县、咸阳,在高陵县境有支流泾河汇入,继续东流于大荔县境内又有支流洛河汇入,东流至潼关县注入黄河,长达 818 公里、流域面积 1343 万平方公里。渭河从西而东横贯陕西省中部的渭河平原,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等灌溉工程,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渭河上游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河流含沙量较大。
1889 泾河 位于陕西省中部,属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六盘山的东麓,向东南流经甘肃省、陕西省,于高陵县境内注入渭河, 长 451 公里。泾河支流众多,最大支流为马莲河。泾河下游有泾惠渠灌溉工程。泾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1890 洛河(北) 位于陕西省北部,是渭河的下游支流。上源称头道川发源于陕西省西北部的定边县南梁山向东南,流经吴旗县于川口附近有支流周河汇入,在甘泉县拆向南流,于黄陵附近又有支流葫芦河汇入后流向东南到大荔县南的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长达 660 公里。洛河又称北洛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河水含沙量较大。下游平原地区,有洛惠渠灌溉工程,农业比较发达。
1891 延河 位于陕西省北部,是黄河中游支流,发源于陕北白于山东南侧靖边县的高峁山,流经安塞、延安,折向东流,到延长县凉水岸注入黄河。因延河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较大,水量的季节变化明显。
1892 洛河(南) 位于河南省西部偏北,系黄河中游南岸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东南部洛南县境内的华山东南麓,向东南流入河南省的崤山和熊耳山之间,于卢氏县折向东北经洛宁、宜阳、于洛阳市附近有支流涧水汇入,在偃师县杨村附近接纳支流伊河后称为伊洛河,到巩县洛口以北流入黄河,长达 420 公里。伊洛河流域面积约 1.9 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平均年降水
量 700—800 毫米,使伊洛河总水量达 385 亿立方米,是黄河支流中水量较大的一支。
1893 沁河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系黄河下游北岸支流。发源于晋东南沁源县北太岳山东麓,南流经沁源、安泽等县于窑头以东流进河南省,由西向东流,在沁阳县东接纳支流丹河后东流至武陟县注入黄河,长达 450 公里。
1894 长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正源沱沱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山脉各拉丹东雪山的西南侧干流自青藏高原蜿蜒东流,横贯青、藏、滇、川、鄂、湘、赣、皖、苏、沪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流入东海,全长约 6300
公里,也是亚洲的第一大河。流域面积 180 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
的五分之一。每年入海径流总量约 1 万亿立方米,占全国径流总量的三分之
一以上。长江的水能资源为全国之冠,干流从河源到河口总落差达 6600 米以上,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约占全国的 40%左右。流域内约有四亿亩耕地,三亿多人口,农产品非常丰富。
长江流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流域内大部分是山地和丘陵,平原较少。
长江上游:长江自发源地至宜昌为长江上游,长 4530 公里。长江正源沱
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峰顶海拔 6621 米。主峰周
围簇拥着 20 座海拔 6000 米以上的雪峰,共同组成南北长 50 余公里,东西宽
约 20 公里的庞大的雪山群。在雪山群的西南侧,海拔 6548 米姜根迪如雪山
下的冰川融水,就是沱沱河的源头。沱沱河从源头到当曲口,长 375 公里。
从当曲口至玉树巴塘河口称通天河,长 813 公里。它缓缓地向东南流经海拔
4500 多米的青藏高原,河谷宽广,多沼泽地。到青海南部直门达后折向南流
至四川的宜宾称为金沙江,长 2308 公里。金沙江奔腾于川藏之间的高山峡谷
地带。在虎跳峡两岸,雪山夹峙,山峰高出河谷达 3000 米,江面宽仅数十米,
在短短 16 公里河段内,水面落差竟达 200 米。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部,接纳雅砻江、龙川江、普渡河、牛栏江等较大支流后入四川盆地。在宜宾,金沙江和岷江汇合后始称长江,习惯上又将宜宾至湖北宜昌段称为川江。在四川盆地除岷江外,长江还接纳沱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支流,水量成倍增加, 江面宽约 300—800 米。长江从四川省东部的奉节白帝城到湖北宜昌南津关一
段有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合称长江三峡,长约 200 多公里。这里峡谷峡
滩相间,两岸峭壁危崖林立,江面束狭、水流湍急,多年平均水量达 4500 亿立方,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因此,峡谷多、落差大、支流多、水量大、富水力为长江上游河段的突出特点。
长江中游:长江穿过三峡,自湖北宜昌以下出山地,进入中游广阔的冲积平原地带。这里江面展宽,水流缓慢,河道蜿蜒曲折、泥沙大量沉积,沙洲众多,河床日益淤高。长江自湖北省的枝城到湖南省洞庭湖口的城陵矶一段,习惯上称为荆江,河道特别弯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其中从藕池口到城陵矶之间,直线距离仅有 80 公里,而河道蜿蜒曲折却长达 247 公里。
荆江河床泥沙淤高,洪水时江面高出两岸平原 10 多米,如不防汛,极易溃堤成灾。
长江中游汇集的支流最多,最长的有汉水,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鄱阳湖水系的赣、信、抚、饶、修五水,集水面积几占长江全流域的五分之二,因而水量大增。中游地势低洼,湖泊众多,“水乡”处处。长江中游较大湖泊的面积总和达 2 万平方公里,其中最主要的有洞庭湖和鄱阳湖。
长江中游支流众多,又分布于干流的南北两侧,加之湖泊星罗棋布,对长江的水量起着天然的调节作用。总之,长江中游的特点,主要是多支流、多曲流、多湖泊。
长江下游:长江自江西湖口以下,折向东北进入下游河段,有青弋江、水阳江汇入。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长江下游地势低平,与北面的淮河水系和南面的钱塘江水系,都无明显的分水线。淮河的入海水道自黄河侵夺淤塞后,绝大部分水量通过运河流入长江。长江在江阴以下进入三角洲地区,形成一个宽阔的喇叭口,潮汐得以长驱直入,可上溯到大通一带。长江在入海以前,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长江下游突出的特点是江阔水深。长江口江面宽达 80—90 公里,江海相连,气势雄伟。下游河道较深,万吨海轮可以上溯到南京。
长江的利用改造:长江的水利水力资源十分丰富,但解放前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洪、涝、旱灾频繁发生。解放后,全面整修加固了从湖北枝城到上海全长 3,100 公里的江防大堤,兴修了 3 万多公里长的支堤、圩堤、垸堤和海塘,平原湖区建成了 7 千多座大、中、小型涵闸,有效地抗御了洪水,保护中下游五省一市 6400,万亩耕地和沿江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先后兴建了荆江分洪,汉江分洪,洞庭湖、鄱阳湖和洪湖等一批分洪与蓄洪垦殖工程, 面积达 1 万平方公里,能分蓄洪水 500 亿立方米,增垦农田 800 多万亩。
30 多年来,长江全流域兴建了 37,000 多座大、中、小型水库,数百万处塘、堰和大批自流灌溉区和机电提灌站。目前蓄、引、提水量已达 1200 亿立方米,灌溉面积比解放初期增加一倍半,除涝面积达易涝面积的 80%, 四分之一的耕地可达旱涝保收。
30 多年来,建成了龚嘴、丹江口、柘溪、太平湖、以礼河、猫跳河等数十处骨干电站在内的大、中、小型电站。著名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之中。
长江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向有“黄金水道”之称。有 200 多条支
流,干、支流通航里程 8 万多公里,形成一个纵横广阔的水运网。长江航运条件在不断改善,长江航运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1895 沱沱河 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源,它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
丹冬雪山西南侧。各拉丹冬峰顶海拔 6621 米,位于东经 91°07′、北纬 33
°28′。因受冰川的侵蚀而成为典型的角峰。藏语各拉丹冬,就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主峰周围还簇拥着 20 座海拔 6000 米以上的雪峰,共同
组成南北长 50 余公里,东西宽约 20 公里的庞大雪山群,雪线在 5800 米左右。
整个雪山降的积雪面积在 600 平方公里以上。近 40 条现代山谷冰川和许多冰斗冰川,呈辐射状向山体四周谷地移动,形成冰舌。在雪山群的西南侧,海拔 6548 米姜根迪如雪山下的冰川融水,就是沱沱河的源头。沱沱河从源头到
当曲汇合处的当曲口,长 375 公里。
1896 通天河 从长江正源沱沱河与当曲会合处的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
巴塘河口的长江上游河段称通天河,长 813 公里。
1897 金沙江 是指青海省南部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南部宜宾的长江上游河段,长达 2,308 公里。金沙江奔腾于川藏边境的芝康山与沙鲁里山之间的高山峡谷之间,到云南西北的石鼓突然急转北流,在虎跳峡两岸,雪山夹峙, 山峰高出河谷达 3000 米以上,江面宽仅 60—80 米,在短短的 16 公里峡谷内,
水面落差竟达 200 米。金沙江穿越云贵高原北部,接纳雅砻江、龙川江、普渡河、牛栏江等较大支流后进入四川盆地。金沙江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1898 川江 习惯上把四川宜宾至湖北宜昌的长江上游河段称为川江, 长达 1,020 公里。在四川盆地,长江接纳了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支流水量倍增,江面宽达 300—800 米。从四川的奉节自帝城至湖北宜昌南津关段因穿过著名的“三峡”,故又名峡江。该段长江深切坚硬的石灰岩地区, 形成著名的“三峡”莲藕状河段,是地形的第二段阶梯向第三段阶梯的过渡地段,落差巨大,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1899 荆江 是长江自宜昌以下出山地,进入中游广阔的冲积平面地带。
是长江自湖北省枝城到湖南省城陵矶段的别称,直线距离仅 80 公里,而河道
蜿蜒曲折却长达 247 公里。荆江河道曲折、江面宽阔,水流缓慢,泥沙大量
沉积,沙洲众多,河床日益淤高。洪水时江面高出两岸平原 10 多米,如不防范,极易溃堤成灾,向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解放后,除培修和加固北岸原有荆江大堤外,1952 年在南岸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当荆江水位过高时,开闸分蓄洪水,减免洪水对江汉平原的威胁。分洪区平时仍可耕作。以后又进行人工裁弯,使荆江缩短约 80 公里。
1900 扬子江 从江苏省扬州以下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旧称扬子
江。扬子江江阔水深,支流不多。南通附近江面展宽到 18 公里,江口更宽达
80—90 公里,江海相连,极为壮观。
1901 雅砻江 位于四川省西部,是金沙江的支流,也是长江的第二条最长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南部巴颜喀拉山南麓,东南流经甘孜、新龙,雅江等县,于木里藏族自治县东北接纳支流小金河后折向北流,绕锦屏山后南流, 到渡口市东北三堆子附近注入金沙江,长达 1187 公里,流域面积 14.42 万平
方公里。雅砻江两岸高山重叠、流域内地势北高南底,相差 1500 多米,河水落差大,水流湍急,多峡谷礁滩。虽无航运之便,但水力资源极为丰富。
1902 岷江 位于四川省中部,是长江的上游支流。发源于川西北的岷山南麓,向南流经松潘县到两河口有支流黑水河汇入,南流经茂汶羌族自治县到汶川县接纳支流杂谷脑河,到灌县出峡,分为内、外两江,于彭山县江口内、外江复合南流经眉山、青神等县,到乐山接纳大渡河,继续流向东南, 经犍为流至宜宾注入长江。岷江长 793 公里,流域面积达 13.35 万平方公里。上游流经川西山地多雨区,山高水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在灌县出峡后进入成都平原,水流变缓、汊流发育支流分歧,是成都平原的灌溉水源,在灌县有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县至宜宾河段,水量大,水流稳,可通航。
1903 大渡河 位于四川省西部,是岷江的最大支流。上源分为两支, 西源多柯河出青、川交界的果洛山(巴颜喀拉山支脉),东源梭磨河发源于川西北的红原县境内,两源于白湾西南汇合后称为大金川,东南流经丹巴县纳入支流小金川始称大渡河。向南流经沪定县,在石棉县折向东流,到乐山县的草鞋渡接纳青衣江后注入岷江。大渡河长 909 公里,流域面积达 8.27 万平方公里。沿途穿越川西山地,多峡谷、险滩,水量大,水流湍急、水力资源格外丰富,乐山西南的大渡河上建有龚嘴水库和龚嘴水电站。1935 年 5 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于石棉县强渡安顺场渡口,于沪定县争夺大渡河铁索桥。
1904 沱江 位于四川省中部,是长江的上游支流之一。发源于绵竹县西北茶平山的九顶山南麓,南流至金堂县纳岷江分支毗河后始称沱江。流向东南经简阳、资阳、资中、内江、富顺到泸州市注入长江,长达 655 公里,
流域面积 2.7 万平方公里。解放后金堂县以北的沱江上游已纳入都江堰灌区。
1905 涪江 位于四川省的中部,属嘉陵江的支流,发源于川北南坪县以南,向东南流经平武、江油、绵阳、三台、射洪、遂宁、潼南等县市,于合川附近注入嘉陵江,长达 658 公里。
1906 嘉陵江 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北岸,是长江的第三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西南秦岭、观音山南麓,西南流经凤县出陕西边境进入甘肃后接纳支流永宁河于江镇附近再次流入陕西境内,南流接纳支流西汉水,经略阳县、阳平关西南出陕西流入四川省,经广元于沼化附近有支流白龙江汇入继续南流,经苍溪于阆中东北有支流东河汇入,南流经南部、蓬安、南充到合川,接纳涪江、渠江两大支流,在重庆注入长江,长达 1119 公里,流域面
积 159710 平方公里。嘉陵江上游流经山地,水急滩多,水力资源比较丰富, 下游合川附近有涪江、渠江汇入,水量增大,流经华蓥山时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
1907 乌江 位于贵州省北部和四川省东南部,又称黔江,是四川盆地内从右岸注入长江的唯一的一条大支流。乌江发源于贵州省西北部的乌蒙山东麓;北源叫六冲河,源出赫章县以北,南源叫岔河,源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以东,两条源流在黔西县南汇合后称鸭池河,东北流至息峰县(永
清)乌江渡以下始称乌江。东北流经思南、沿河等县至四川省酉阳县的龚滩折向西北,流经彭水、武隆等县,在涪陵注入长江,长达 1050 公里,流域面
积 8.82 万平方公里。乌江的支流主要有贵州省的猫跳河、清水江、湘江、洪渡河,四川省的唐岩河、郁江、芙蓉江等。乌江上游流经云贵高原的石灰岩地区,多溶洞、伏流,中游穿行于大娄山、武陵山之间,形成独特的箱状河谷,河谷深切,两岸危崖耸立,水流湍急,向有“天险”之称。1935 年 1—3 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数次突破乌江天险,迂回作战。乌江流域降水充沛,水量充足,水力资源丰富,上游建有乌江渡水电站。
1908 汉江 又称汉水,是长江的最长支流。发源于陕西省西南宁强县的秦岭与米仓山之间,东流经勉县、汉中、城固、石泉、汉阴、紫阳、安康、旬阳等县,在蜀河以东流经陕、鄂边境,到白河以东流进湖北省,于郧县附近入丹江口水库,在均县丹江出水库后向东南流,经老河口市、襄樊市、宜城、钟祥、沔阳、汉川、汉阳等市县,在武汉市汇入长江,长达 1532 公里,
流域面积为 17.43 万平方公里。汉水支流众多,主要有玉带河、黑河、漾水河、褒水、冷水河、湑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牧马河、池河、任河、洞河、岚河、恒河、黄洋河、坝河、旬河、金钱河、白石河、天河、堵河、丹江、南河、唐白河等。汉江上游流经汉中盆地,水量丰富。中游丹江口以下进入江汉平原,水流渐缓多沙洲、石滩;下游曲流发育,河汊纵横, 常常形成灾害。解放后修建了杜家台分洪区,1958 年还兴建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基本上解除了汉江下游的洪灾威胁。汉江水力资源丰富,上、中游分别建有石泉、黄龙滩、丹江口等水电站。
1909 湘江 位于湖南省,是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一条河流。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临桂县的海洋山西麓,上游称海洋河,在兴安县附近有灵渠同桂江相通。向东北流经全州,在庙头东北流进湖南境内。东流至零陵以北, 有支流潇水汇入,北流至黄阳司折向东流,经祁阳县至松柏又有支流春陵水汇入。继而北流经衡阳市,接纳支流来水,在衡东县西北有支流涞水汇入, 经珠洲市达湘潭县接纳支流涟水,流经湘潭市、长沙市、望城县,到湘阴县浩河口注入洞庭湖,长达 817 公里,流域面积为 9.25 万平方公里。湘江上游流经山区,滩多水急,水力资源较为丰富,中、下游河段,水量充足、水流平稳,航运便利。
1910 沅江 属洞庭湖水系,位于湖南省西部。上游称清水江,发源于贵州省南部苗岭山地的云雾山,向东北流经天柱县的翁洞进入湖南省境内, 经洪江市折向东北至黔阳县黔城镇以下方称沅江。经辰溪、沅陵、桃源、常德等县市,在汉寿县境内注入洞庭湖,长达 993 公里,流域面积为 8.99 万平方公里。沅江支流众多,主要有沅水,辰水、武水、酉水等,多分布于干流的西侧。沅江水量丰富,中、下游可通航。
1911 资水 位于湖南省中部,属洞庭湖水系。南源称夫夷水,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资源县南边的越城岭、苗儿山之间,向北流经梅溪东北流入湖南境内,经新宁县流向邵阳;两源称赦水,发源于湘西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北,向东北流经隆回县,在邵阳县与夫夷水汇合,向北流经邵阳市、冷水江市、新化县流入柘溪水库,于柘溪出水库后经安化县折向东流,经益阳县临资口注入洞庭湖,长达 674 公里,流域面积 78899 平方公里。上、中游流经山区,多曲流、险滩,水力资源丰富,在柘溪建有水电站。
1912 澧水 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属洞庭湖水系。发源于本省桑植县西
北,向东流经大庸、慈利、石门、澧县、津市、安乡等县,注入洞庭湖,长达 372 公里,流域面积 18872 平方公里。
1913 汨罗江 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属洞庭湖水系,湘江的支流。汨罗江的上游是汨水,有东西两条支流。东支发源于江西省修水县境内,西支发源于本省平江县境内东北的龙璋山,两条支流在平江县城西汇合以后,向西流到湘阴县磊石山,注入洞庭湖,长达 250 公里。战国时期,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忧愤国事,投汨罗江而死。
1914 赣江 位于江西省,是鄱阳湖水系中最大的一条河流。上源有章水、贡水两支,贡水发源于江西东南与福建交界处的武夷山西麓,向西流去; 章水发源于赣西南与广东省交界处的南岭北麓,向东北流去;贡、章二水在赣州市附近汇合后称为赣江。曲折北流,经万安、泰和、吉安、峡江、清江、丰城,到南昌以北分为数支,主流在星子县蛟塘东注入鄱阳湖,全长 758 公
里,流域面积达 8.16 万平方公里。赣江支流众多,主要有禾水、袁水、锦江等。赣江纵贯江西全省,上、中游多礁石、险滩,下游江面展宽多沙洲。流域内平均降水量在 1500—1700 毫米,水量丰富。
1915 修水 位于江西省北部,属鄱阳湖水系。发源于湖北、江西边境
上的幕阜山南麓,向东流至永修县的吴城镇江入赣江注入鄱阳湖,长 354 公里。修水县渣津以下河段,水流平稳,可以通航。
1916 信江 又叫上饶江,位于江西省的东部。发源于本省东部玉山县怀玉山,流到鹰潭折向西北,下游在大溪渡附近分为两支:西支由余干县瑞洪附近注入鄱阳湖;北支在波阳县境内与鄱江汇合后,注入鄱阳湖。信江属鄱阳湖水系,长 312 公里,玉山以下河段可以通航。
1917 鄱江 又叫饶河,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属于鄱阳湖水系。上源可分为两支:南支称乐安江,发源于江西省东北部婺源县,水流较为平稳;北支称为昌江,发源于安徽省南部的祁门县境内,水急滩多,南北两支流到波阳县汇合后称为鄱江,长 250 公里,注入鄱阳湖。
1918 黄浦江 黄浦江是长江下游支流,位于上海市境内。源出青浦县淀山湖,东流到闵行以东折向北流,在白渡桥接纳吴淞江(苏州河),到吴淞口入长江,全长 114 公里。黄浦江下游江阔水深,可航巨轮。
1919 黑龙江 干流的北源为石勒喀河,发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的肯特山东麓;南源为额尔古纳河,源出我国大兴安岭西侧的吉勒老奇山,南北两源在黑龙江省的漠河镇西部思和哈达附近汇合后始称黑龙江。黑龙江先向东南流,至萝北县附近折向东北,先后接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支流, 最后在苏联境内注入鞑靼海峡。全长 4350 公里,流域面积 184.3 万平方公里。从黑龙江南北两源汇合处,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点的苏联哈巴罗夫斯克
(伯力)的黑龙江河段为中、苏界江。从源地至爱辉附近的结雅河口为上游河段;结雅河口至抚远附近的乌苏里江口为中游河段;乌苏里江口以下为下游河段。黑龙江干流水量丰富,江宽水深,水流平稳,航运条件较好。黑龙江渔业资源丰富,大马哈鱼、鳌花鱼,鲟、鲤、鳇、鲶等鱼十分著名。黑龙江流域森林,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黑龙江含沙量小;冰期长达 6 个月。
1920 乌苏里江 上游为发源于苏联东部锡霍特山麓的乌拉河、刀毕河汇合而成,向北流至苏联的列索扎沃茨克附近我国的泥口子处,与源出兴凯湖的松阿察河相汇,折向东北流,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附近注入黑龙江, 全长 890 公里,流域面积 18.7 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境内的主要支流有穆棱河、
挠力河等。从松阿察河注入乌苏里江处至乌苏里江与黑龙江汇合处的乌苏里江河段为中、苏两国的界江。乌苏里江水量丰富,江面宽阔水流平稳,乌拉河口以下可通航。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积小成洳,有大片沼泽地。乌苏里江淡水鱼产丰富,大马哈鱼为著名特产。
1921 松花江 上游发源于吉林省东南中、朝边境的白头山天池、向西北流至扶余县与嫩江汇合后始称松花江。自三岔河起折向东北流,于同江附近注入黑龙江,全长 1840 公里,流域面积 54.56 万平方公里,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松花江的主要支流有嫩江、呼兰河、牡丹江、汤旺河等。干流河槽宽而深,坡度平缓,水量丰富,航运条件优越,哈尔滨以下可通航千吨江轮。松花江上游流经山区,水力资源很丰富,建有丰满、白山等水电站。
1922 嫩江 发源于大兴安岭的伊勒呼里山,自北向南流至黑龙江与吉
林两省交界处的三岔河,汇入松花江,长达 1370 公里,流域面积为 24.39 万平方公里,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嫩江两侧支流众多,分别发源于大小兴安岭,主要有甘河、讷谟尔河、诺敏河、绰尔河、洮儿河等,组成较为典型的树支状水系。嫩江的齐齐哈尔以下河段多河汊、湖泊,盛产鱼类,嫩江县以下河段江面展宽,可通航。
1923 牡丹江 位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是松花江的支流。发源于吉林省东部牡丹岭的西麓,东北流经敦化、镜泊湖、宁安、牡丹江折向北流,在黑龙江省依兰附近注入松花江,长达 725 公里,流域面积 3.74 万平方公里。牡丹江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建有镜泊湖水电站。流域内山区森林茂密,河水含沙量较小。
1924 辽河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有东、西两源:主源西辽河的上游为西拉木伦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西南白岔山北麓,向东流至大兴以东,接纳老哈河后称西辽河;东辽河发源于吉林省辽源市东南的吉林哈达岭西麓,向西北流动,穿过大黑山于怀德县进入平原。东、西辽河在吉林省昌图县古榆树附近汇合后始称辽河。向南流,接纳来自东侧的招苏台河、清河;到铁岭附近因受山体阻挡而折向西南流动,又接纳了来自西侧的秀水河、柳河等支流。继而南流,经新民到辽中县的六间房附近分为两股,一股向南称外辽河,于三岔河接纳了辽河的最大支流—浑河后, 又称大辽河,最后在营口市注入辽东湾。另一股向西流,称为双台子河,在盘山湾入辽东湾。辽河全长 1430 公里,流域面积 19.2 万平方公里。辽河上游主源西辽河及两侧支流含沙量大,在下游河道淤积,河床不断抬高,排水不畅。解放前,辽河常泛滥成灾。解放后在上、中游修建了水库,控制洪水, 进行人口调节,干流两岸加固堤坝,修筑水渠,在下游开辟水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同时采取工程措施,改造河系,提高排泄洪水入海的能力。
1925 鸭绿江 发源于吉林省东南中、朝边境的白头山,自东北流向西
南,历经吉林、辽宁两省,最后在丹东市以下的东沟注入黄海,全长 795 公
里,流域面积 63788 平方公里。干流几乎全为中、朝两国界河。鸭绿江支流众多,干支流近直角相交,水系右侧全在我国境内,在我国境内的支流有浑江、蒲石河、叆河等,其中浑江为鸭绿江的最大支流。临江以上为上游,坡陡流急,河谷甚狭,谷宽仅 50—150 米,两岸山地森林茂密。临江至水丰为
中游,坡度渐缓,河谷宽度在 200—2000 米,两岸山岳重迭,山地植被良好。水丰以下为下游河段,两岸为丘陵区,河谷开阔。鸭绿江水量丰富,因流经山区河谷狭窄,坡降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干流上建有水丰电站、云峰电
厂,由朝方负责建设的谓源电厂和由我方负责建设的太平湾电厂,正在筹建、施工。
1926 图们江 发源于吉林省东南中、朝边境的白头山,先流向东北, 至图们附近又折向东南注入日本海。除下游附近一小段为朝苏界河外,其余部分均为中朝两国的界河。全长 495 公里,流域面积共 33,168 平方公里, 水系左侧全在我国境内,流域面积为 22561 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三分之二以上。图们江在我国境内的支流有嘎呀河、珲春河等。源头至南坪为上游, 深切于山地之中,多峡谷、险滩、急流。南坪至甩弯子为中游,河道宽窄相间,水流较为缓慢。甩弯子至入海口为下游,流经浑春平原,河谷两岸地势低平,水流平稳,河床中多沙洲浅滩,为典型的平原河流。
1927 海河 海河由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卫运
河)五大支流组成,长 1090 公里。它的流域范围很广,西起黄土高原,东到渤海之滨,北跨冀北山地,南到黄河大堤,包括京、津两市、河北省的大部, 以及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的各一部分,面积约 26.5 万平方公里,是华
北地区的大河。五大支流在天津汇集后称为海河,向东流入渤海,长江 69 公里(西起天津市金刚桥,东至大沽口入渤海处)。
海河有大大小小支流三百多条,从北、西、南各方向天津汇合,形成一个典型的扇形水系。
历史上海河经常泛滥成灾,主要原因是:“扇形水系”,支流多,入海水道少;流域内降水集中夏季,而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历时长、范围广; 海河支流含沙量大,特别是永定河、漳河、滹沱河流经黄土区,那里地面缺乏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流含沙量大,至下游泥沙沉积,淤积河道,排水不畅。解放后,根据全面规划、涝旱兼治的原则,对海河水系进行了分期、分批的治理。在中下游,开挖、疏通了潮白新河、永定新河、子牙新河等 30 多条骨干河道,修筑防洪大堤 4000 多公里,入海口增加到 11 个,
使排洪入海的能力提高 10 倍以上。在上游山区,整修梯田,植树造林,保持
水土,并继续兴建一批水库,使海河流域的大、中型水库增加到 80 多座,小
型水库增加到 1500 多座。在平原地区,打机井,提高抗旱能力。
1928 永定河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是海河水系中最大的一个分支。上游叫桑干河,发源于山西省西北部的管涔山东麓,向东北流出山西省,在阳原县西南流入河北境内,于涿鹿县东的朱官屯接纳洋河后,注入官厅水库, 出官厅水库后称永定河,东南流经幽州后进入北京市,过三家店进入平原, 出北京后经河北省廊坊地区北部,流入天津市北郊屈家店注入北运河,或部分地经金钟河入蓟运河再汇入海河。永定河长 650 公里,流域面积为 50830 平方公里。永定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仅次于黄河,故有“浑河” 和“小黄河”之称。永定河挟带的泥沙,大部分在下游淤积,使河道变迁无定,满清以前称为“无定河”;清康熙三十七年修筑“永定大坝”加固河槽, 无定河定名为“永定河”,但洪水仍常决堤成灾。解放后,在怀柔县的官厅峡修筑水库,拦洪蓄水,调节经流,以防水害,1970 年又于下游开挖永定新河,扩大了汛期的泄洪能力。
1929 桑干河 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是永定河的上游。它
发源于山西省北部的管涔山,在河北省西北部注入官厅水库,长 364 公里。
1930 大清河 是海河水系的五大支流之一,又叫上西河。长约 448 公
里,流域面积 39600 平方公里。上游支流较多,主要可分为南北两大支系:
北支拒马河系,南支赵王河系。
拒马河发源于涞源县的涞山,在山谷中向东北流,过紫荆关向北,到涞水县转向东流,至张坊镇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向东流接纳琉璃河、小清河至东茨村,这一段叫北拒马河,自东茨村转向南流至白沟镇叫白沟河;南支叫南拒马河,经定兴,于北河店接纳易水,向东南流至白沟镇与白沟河汇合, 以下才称大清河,再流经雄县至新镇西南与南支赵王河汇合。
赵王河,是指白洋淀东出的水道。在白洋淀以上,入淀的主要有唐河和潴龙河。唐河源出山西浑源县恒山东南麓,经灵丘入河北省,过唐县进入平原,在定县以北穿京广铁路折向东北,流入白洋淀。潴龙河的上源叫大沙河, 源出山西灵丘太白山南麓银厂一带,向南流经阜平、曲阳、新乐,在安国南面的伍仁桥与磁河汇合后称潴龙河,向东北流入白洋淀。在白洋淀的西北部, 还有源于太行山独流入湖的澡河、府河等。
大清河的中、下游有一系列的洼淀,如兰沟淀、白洋淀、文安洼、东淀等。大清河过东淀后在天津西郊第六堡汇入子牙河后入海河。
解放前,大清河上游在汛期同时涨水,下游宣泄不畅,水灾频繁。解放后在上游修建水库,调节洪水,中游加固河堤,下游挖掘独流浅河,扩大排洪入海能力,使大洼河得到较好的治理。
1931 子牙河 是海河流域西部的一个大水系,位于河北省南部。它由滹沱河与滏阳河两大支系组成。北支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五台山东北,坏绕五台山的北、西南三面,再向东穿过太行山,到黄壁庄以东进入平原。滏阳河由发源于太行山东麓的槐河、泜河、白马河、洺河、沙河等十多条河流组成为“扫帚形”水系,这些河流源短流急,于宁晋艾辛庄以上汇入滏阳河。滹沱河与滏阳河在献县减家桥汇合后称子牙河,向东北流至天津市汇大清河入海河,长达 706 公里,流域面积为 6.26 万平方公里。子牙河上游支流众多, 汛期下游宣泄不畅。解放后在上游修建水库,调节洪水,献县以下辟子牙新河,以扩大泄洪能力。
1932 子牙新河 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是海河水系治理工程之一。为了分泄子牙河上游滹沱河和滏阳河汛期的洪水,减轻海河排泄入海的负担,于1960—1967 年开挖建成的自献县经南运河至天津北大港的引子牙河水东流
入渤海的人工排洪河道,称为子牙新河,全长 143 公里。
1933 滹沱河 位于河北省西部,是子牙河的北源支流。它发源于山西省五台山东北的泰戏山,切穿太行山东流进入河北平原,在献县与滏阳河汇合为子牙河,长 540 公里。
滹沱河上游流经山西的黄土高原,河水含沙量大,入河北平原后,水流变缓,泥沙沉淀下游河道淤浅,解放前常溃决成灾。解放后,在上游地区植树种草,保持水土,修筑水库、拦蓄洪水,在下游加固河堤,以减免内涝水害。
1934 独流减河 位于天津市南部,是海河水系治理工程之一。为了分泄大清河和子牙河的汛期洪水,减轻海河排洪入海的负担,解放初期开挖, 并与 1966—1969 年扩挖的自静海县独流镇附近第六堡引大清河水向东南流
到万家码头入马厂减河的人工通水河道,称为独流减河,全长 70 公里。
1935 漳河 位于河北、河南两省边境,是卫河的支流。漳河的上游有清漳河、浊漳河两条支流,均发源于晋东南地区,在河北省西南与河南省交界处汇合后,始称漳河,流向东南转向东北注入卫河,全长 412 公里。漳河
汛期的水势猛急,是南运河洪水的主要来源。为发展灌溉事业,于 1969 年在上游的林县境内,修建了红旗渠水利工程。
1936 卫河 位于河北省南部和河南省北部,是海河水系的五大河之一。它发源于山西省太行山南流经河南新乡市折向东北,流经山东(临清以下叫南运河)、河北两省和天津市,在天津入海河。长约 900 余公里。卫河的支流有漳河淇河等。河南新乡市附近的人民胜利渠,是黄河与卫河之间的引黄灌溉工程。
1937 潮白河 位于北京市和河北省的东北部,为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上游有潮河、白河两支,干流白河发源于独石口以北大马群山的东麓, 流到密云水库与潮河汇合,称为潮白河,在怀柔境内接纳了怀河之后进入平原地区,经顺义、通县,入北运河。原先潮白河与蓟运河各自成一水系,后经人工开挖,使潮白河与蓟运河相通。1950 年开辟了潮白新河,疏浚了东引河,经金钟河注入渤海。另一支由七里海入蓟运河。潮白河长 458 公里,流
域面积 1.956 万平方公里。干、支流上建有密云、怀柔等水库,在防洪蓄水、改善北京市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方面,已见显著成效。
1938 白河 位于河北省与北京市的北部,是潮白河的上源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冀北山地中的独石口以北大马群山的东麓,流至密云水库与潮河汇合,称为潮白河。
1939 潮白新河 位于天津市的东北部,是 1950 年开挖的河道。引潮白河水流经黄庄洼、小蜈蚣河,七里海入蓟运河,至北塘入渤海。潮白新河是海河水系治理的工程项目之一,用以减免潮白河下游因宣泄不畅所造成的灾害。
1940 拒马河 位于河北省西部、是大清河上游支流之一。它发源于太行山东侧涞源县的涞山,在山谷中向东北流,过紫荆关向北,至涞水县转向东流,到北京市房山县张坊镇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向东流接纳琉璃河,小清河至东茨村,这一段叫北拒马河,自东茨村转向南流至白沟镇,叫白沟河; 南支叫南拒马河,经定兴,于北河店接纳易水,向东南流至白沟镇与白沟河汇合,南流入大清河,长 254 公里。
1941 温榆河 是北运河的上源,位于北京市中部。发源于北京昌平县北部的军都山东麓,注入十三陵水库,出水库后始称温榆河,经昌平至通县北关闸注入北运河,长 59 公里。十三陵水库于 1958 年建成,同时拦洪蓄水, 减免温榆河中、下游的水涝灾害。
1942 淮河 淮河位于长江与黄河两条大河之间,是我国中部一条重要的河流。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湖北两省交界处的桐柏山太白顶(又称大复峰),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到江苏省注入洪泽湖,出洪泽湖转而向南,最后在江都的三江营注入长江,干流全长约 1000 公里江流域面积 16.4 万平方公里。
从淮河源头到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的洪河口,为淮河的上游,长约 382公里。上游的支流大多从南岸以接近平行的流向自西南向东北汇入干流,如浉河、小潢河、竹竿河、寨河、潢河、白鹭河等。这一段淮河穿行于山地丘陵之间、河床比降较大,水流较为湍急。其支流大都源短流急,规模不大。从洪河口到江苏省洪泽湖出口处的中渡,为淮河的中游。沿途有凤台的
峡山、怀远的荆山和五河的浮山等三个峡口,被称为“淮河三峡”,其实只不过是淮河南岸几个高度在几十米至一、二百米的小山临江而立,河流逼山
而行,碧空倒影,景色秀丽。淮河的十条重要支流,如北侧的洪河、颖河、西淝河、涡河、北淝河、濉河,南侧的史灌河、淠河、东淝河、池河等都在中游河段汇入淮河干流。淮河中游南侧支流长度比北侧支流要短,形成一个不对称的羽状水系。中游各支流注入干流的汇流点附近,往往有湖泊存在, 支流下游河湖不分。
从洪泽湖出口处的中渡到三江营,为淮河的下游,它大都借道于湖泊, 不成河形,也无较大支流汇入,长度不足 150 公里。淮河的下游,现有三处去路。一处从洪泽湖流出后,向东经过江苏省金湖县入高邮湖,再出高邮湖向南流入邵伯湖,出邵伯湖向南经六闸穿过大运河,在扬州以东转向东南流, 在三江营注入长江,这是现今淮河下游的主要去路。另外两条出路是,出湖泽湖向东北,一条经苏北灌溉总渠,通过高良涧闸向东北,在淮安县南穿过运河,在扁担港注入黄海;另一条是在特大洪水时,通过淮沭新河,分洪入新沂河,从灌河口入黄海。淮河下游来自山东沂蒙山区的沂、沭、泗河等, 现在通过新沭河和新沂河入黄海。
淮河水系是一个不对称的羽状水系,淮北支流较长,河道坡度平缓,具有平原河流特点;淮南支流河短流急,河道坡度大,上游具有山溪性河流特性。流域内降水时间往往一致,暴雨期水流很快汇入干流。因此,当淮北支流洪水下泄时,干流河道已被南侧支流的来水占据,造成排水不畅,加之中游支流众多,河道比较弯曲,水量增加迅速,排洪能力不足,过去常常发生洪涝灾害。此外,淮河汇入长江处,因长江流量大、汛期长,往往也排水不畅,而江、淮相距很近,常同时进入汛期,也常造成淮河泛滥的局面。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淮河的水系被打乱,淮河水无法进入下游河道,使平地变为泽国,造成多年灾害。
解放后对淮河进行了全面治理,在支流上游修建水库,防洪蓄水,并兴建淠史杭灌溉工程等;在中、下游兴建了湖泊洼地蓄洪、苏北灌溉总渠、新沂河、新沭河、三河闸等工程,以减免洪涝灾害,并发挥其综合的经济效益。
1943 青弋江 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是长江下游的南岸支流。上游舒溪发源于皖南黟县西北的九华山、黄山之间,向东北流去,在泾县附近接纳支流徽水后称青弋江,继而北流经芜湖(湾址)县,于芜湖市注入长江。
1944 淠河 位于安徽省西部,是淮河的支流。它发源于安徽岳西县大别山东段北麓,逶迤向北,流经霍山县、六安县、再向北成为霍丘与寿阳的界河,在寿县的正阳关注入淮河,长 248 公里。由于淠河上游大别山区,汛期山洪大,下游宣泄不畅,过去常常成灾。为减少汛期间上游洪水迅速下泄, 在淠河上游修建了佛子岭等水库,同时拦蓄洪水,并可以进行发电和灌溉。
1945 史河 位于安徽省西部,是淮河的支流。它发源于皖、鄂边境的大别山区,向北流经河南省固始县蒋家集汇入灌河,至三河尖注入淮河,长211 公里。为减少汛期上游洪水迅速下泄,于 1956 年在上游建成梅山水库, 用以拦蓄洪水和进行发电、灌溉。
1946 钱塘江 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上游叫常山港,发源
于安徽省休宁县青芝埭尖,向东北流到杭州市的闸口注入杭州湾。全长 410
公里,流域面积 4.2 万平方公里,在浙江省境内约 3.5 万平方公里。干流自衢州至兰溪间称信安江(又叫衢江)兰溪至梅城间称兰江;在梅城到桐庐之间称桐江;桐庐至闻家堰间称富春江;闻家堰至闸口一段,河道曲折如“之” 字,又称之江。广义的钱塘江,是指整个干流。狭义的钱塘江,是指闸口以
下的一小段。钱塘江平均流量为 l.484 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为 431.4 亿立方米。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形成著名的“钱塘潮”。钱塘江流域基本上属于山区,干支流许多河段落差较大,水量丰沛,水力资源相当丰富,对煤炭资源贫乏的浙江省发展水电意义更大。1947 浙江见“钱塘江”。1948 富春江位于浙江省中部,是钱塘江桐庐至萧山县浦阳江的闻家堰河段的别称。富春江两岸的山岭多为古生代沉积岩,褶皱断裂带发育,谷地开阔,江面展宽,河道比降小,水流平缓,沙洲、边滩多见。沿岸河漫滩平原继续延伸,其间点缀着一些低山、丘陵,这里山清水秀,苍翠欲滴,自然景色千变万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1949 新安江 位于浙江省西部,是钱塘江的最大支流。新安江发源于皖南祁门、休宁两县境内的黄山南麓,东南流入浙江省,在建德县的梅城与钱塘江干流会合,全长 293 公里,流域面积 11,640 平方公里。新安江流经多雨的山地丘陵区,坡降大,水流急,自安徽省的屯溪至浙江的铜官峡,天然落差达 100 米,沿江多峡谷险滩,有建大型水库的优越条件。
解放后,于 1957 年开始,在铜官峡附近修建了一个面积为 580 平方公里,
蓄水量为 180 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和装机容量为 62 万千瓦的水电站。新安江水库的兴建,改善了大坝上游的航道,减轻了下游的洪水危害,并为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淡水鱼等水产资源。新安江电站已于 1960 年 4 月开始输电, 大大支援了有关地区的工农业生产。
1950 甬江 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发源于四明山北麓,上游为奉化江向东北流到奉化县的江口,以下称为鄞江,到宁波与从西北方向流来的姚江汇合,始称甬江,在镇海入海,长达 106 公里。
1951 瓯江 位于浙江省南部,为省内第二大河。瓯江的上游叫龙泉溪, 发源于浙、闽边境的洞宫山西北,向东北方向流动,经龙泉县至大港头有支流松阳溪汇入,到丽水县附近又有支流好溪汇入折向东南称为大溪,流至青田县的石溪纳入支流小溪后始称瓯江,经温州市注入温州湾汇入东海,长达376 公里,流域面积 1.79 万方平公里。瓯江上、中游流经山区,水急滩多, 水力资源丰富。
1952 闽江 闽江是福建省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闽赣边界的武夷山区, 向东南流入东海。干流全长 577 公里,流域面积 60,992 平方公里,约占福建省面积的一半。
南平以上为上游。上游的三大支流建溪、富屯溪和沙溪,蜿蜒于五夷山和戴云山两大山脉之间,水系发达,流域面积约占整个闽江流域面积的 70
%。这部分流域的范围,正处在东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脉的东南坡,迎着从海洋吹来的暖湿气流,形成大量的地形雨,是福建省降水最多的地区,径流丰富。上游各支流水量很大,占闽江总水量的 75%。闽江上游地区森林植被发育,因而河水的含沙量比中、下游小得多。三大支流的发源地都在海拔 1000
米以上,但是到南平陡降至 80 米以下。上游多险滩,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 不利于航行,而有利于水电站的建设。
南平至水口为中游,又称剑溪,主要支流有尤溪和古田溪。这一带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壳以上升运动为主,河流下切作用湿著,形成许多峡谷。雨季,上游各支流河水同时涌向南平,而南平以下河谷较窄,造成河水猛涨。冬季枯水期,水位显著下降。这样,中游成为闽江水位年较差最大的河段。水口以下为下游,主要支流有大樟溪。下游由于河床比降小,河水流速
减缓,沉积作用强,多河漫滩型河谷。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洪水时容易泛滥成灾。
由于闽江水量和河床比降都比较大,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中上游河段,在地形上,河谷盆地与狭窄河谷相间排列,有利于高坝的建筑;在水文上,河水含沙量少,不易淤塞。这些都是建设水电站的良好条件。在支流古田溪建有较大规模的古田溪水电站和其他电站,实现了梯级开发。
1953 富屯溪 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系闽江上游的中源支流。富屯溪发源于闽西北的武夷山地,向东南流经光泽、邵武,在顺昌县有支流金溪汇入, 到沙溪口与沙溪汇合,流至南平市同建溪合流称为闽江,长达 255 公里。富
屯溪源地海拔千米以上,流至南平市,海拔降至 70 米,河床比降大,水流湍急,沿途险滩星罗棋布,加之水量大,故富屯溪的水力资源丰富。
1954 建溪 位于福建省北部,为闽江上游的北源支流。建溪上游有三条支流:南浦溪、崇阳溪和松溪。南浦溪、崇阳溪均发源于闽西北山地自北向南流至建阳县东南的丰乐附近两溪汇合后流向建瓯;松溪上源出自浙江南部百山祖,自东北向西南流去,经松溪县在建瓯与南浦溪、崇阳溪两溪的合流相汇,始称建溪。自北南流于南平市附近汇入闽江。建溪长达 296 公里。建溪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广阔,水量丰富,因流域内植被茂密,河水含
砂量小。从源地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地,流至海拔仅 70 米的南平市,故河床坡度大,水流湍急,沿途上下险滩有三十六个之多,水力资源蕴藏极为丰富。
1955 沙溪 位于福建省中部,系闽江上游的南源支流。沙溪的上游为九龙溪,发源于武夷山区向东流经宁化、清流等地于永安折向东北,流经三明市、沙县到沙溪口与富屯溪汇合,东流到南平市和建溪汇合,称为闽江, 长达 344 公里。沙溪流域面积较大,水量较大,水力资源丰富。
1956 古田溪 位于福建省北部,系闽江的中游支流。古田溪发源于屏
南县西边的鹫峰山,向南流经古田县到水口附近汇入闽江,长约 110 公里。古田溪水力资源丰富,已经实现了梯级开发,中游建有古田水电站。
1957 珠江 珠江是指从广州到虎门入海口的一段水道。其上源为西江、北江和东江三大水系,通常总称为珠江,并把西江作为珠江的干流。此三江从西、北、东三个方向汇流于三角洲河网区,河网区内汊流众多,纵横交错, 互相沟通,主要水道有 34 条,最后由虎门、蕉门、洪奇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个口门流入南海。
珠江是我国南部的大河之一,长 2129 公里,流域面积为 42.57 万平方公里。
珠江流域的西部和北部是云贵高原和南岭山地,东南面临南海。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占 90%。植被良好。一半左右为石灰岩地区, 岩溶地貌发育,主要分布在西江流域。
珠江的多年平均流量为 11,070 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为 3492 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径流总量的 13%,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 6 倍。珠江属于雨水补给的河流,流域内降水量在 1400 毫米左右。珠江径流主要来自流域面积广大的西江,占径流总量的 80.3%,而北江、东江仅分别占 11.9%和 7.8
%。
珠江汛期长达半年以上,年内流量有两个高点,即 5—6 月和 8—9 月, 前者因锋面雨,后者因台风雨所至。
珠江水系含沙量小,但因雨量充沛,径流丰富,年平均输沙量仍为 8336 万吨。这些泥沙大部分淤积口门,使口门逐年向外延伸,不断形成滩地。
珠江水系常年通航里程为 12000 公里,水运量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珠江水力资源蕴藏量约占全国水力资源的 5.2%。
1958 南盘江 为西江的正源,发源于云南省乌蒙山南部沾益县的马雄
山主峰东麓,水源起点海拔 2350 米,向东流到海拔 2158 米处进入伏流,下
行 1.2 公里,又从海拔 2118 米高处的两个出水洞中流出,向南流至开远附近, 转而折向东北成为贵州、广西两省区的界河。在贵州册亨以东的蔗香附近, 有北盘江汇入后,称为红水河。南盘江河床深切,坡降大,多急流和暗河。
1959 北盘江 位于贵州省西部,是西江上游的支流。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东部,上游有两大支流,北支为可渡河,南支为革香河,两河于滇、黔边境相汇合向东南方向流去,沿途有打帮河等汇入,在贵州望漠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蔗香附近与南盘江汇合,称为红水河。北盘江流经石灰岩地形区, 河床深切,坡降大,多急流瀑布和伏流。支流打帮河上游有我国最大的瀑布
—黄果树瀑布。
1960 红水河 系西江上游河段的一部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西北起黔、桂两省区交界处的贵州省望漠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蔗香附近南、北盘江汇合处,东南止于广西象州县石龙附近汇入柳江处。红水河干流多峡谷、险滩,水流湍急,极富水力资源,是我国西南水能重点开发区。
1961 左江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系郁江上源的南支。左江的上源水口河、平而河均来自临国越南,在水口关、平而关分别流入广西境内,两条河于广西龙州汇合始称左江。左江自西南流向东北于邕宁县西部的合江村同右江汇合始称郁江。左江流经广西石灰岩发育地区,河道弯曲,可通航。
1962 郁江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是西江的最大支流。郁江上源有两大支流:北源为右江,发源于云南省广南县境内,入广西后向东南方向流去;南源为左江,发源于越南,入广西后向东北方向流去;右江和左江在广西邕宁县境的合江村汇合后,称为郁江,向东北流至桂平汇入黔江,长达 1162 公里,流域面积 90720 平方公里。
1963 柳江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为西江支流。柳江上游叫都柳江,发源于贵州省南部独山县南,向东于从江县附近流入广西后称为融江, 向南流到柳城以下方称柳江,于象州县石龙附近汇入红水河,长达 726 公里,
流域面积 54205 平方公里。柳江的主要支流有龙江、洛清江等。柳江多急流、险滩和伏流。
1964 黔江 同乌江。
1965 浔江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系西江中游桂平县城至梧州市的河段,自西向东流,水量较为丰富,主要支流有蒙江等。
1966 漓江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又称漓水,是桂江的上游。漓江上游称大溶江,发源于桂东北兴安县境内的苗儿山麓,向西南流至桂林市,折向东南流到阳朔。阳朔以下至梧州市与浔江汇合。漓江同湘江上源海洋河有湘桂运河(灵渠)相通。漓江流经石灰岩地区,两岸奇峰林立,江水清澈,风景引人入胜,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1967 桂江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西江的一条独具特色的支流,上游称漓江,发源于越城岭的苗儿山,先向西南流经桂林市后折向东
南,到梧州附近注入西江。漓江在兴安县境内的支流大溶江与相江上游有灵渠相连,从而沟通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桂江几乎全部流经石灰岩地区, 所以这里具有“山峰秀、岩洞奇、石头美、江水清”的特色。尤其是桂林至阳朔的漓江段,自古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美称。桂江全长 437 公里,流域面积 19025 平方公里。
1968 贺江 位于广东、广西两省区的边境地区,是西江的一个支流。它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县的黄沙岭,流经钟山县、贺县,入广东省后在封开县汇入西江,长 346 公里。
1969 西江 是珠江的主干,上游的南盘江是正源,它发源于云南省乌蒙山南部沾益县的马雄山东麓,在黔、桂边境册亨以东的蔗香附近和北盘江汇合,称为红水河;向东南流至象州县石龙附近接纳柳江后称为黔江;到桂平附近,接纳南来的郁江后,称为浔江;向东流到梧州又纳桂江,东流入广东省境始称西江。继续东流出高要羚羊峡进入珠江三角州,在三水同北江相通,主流由磨刀门注入南海。西江长达 2129 公里,流域面积占珠江全流域的78.4%,径流总量占全流域的 72%。西江水量丰富,冬季不结冰,支流众多而分布面广,发展航运条件优越,千吨级大轮可达广西梧州。西江流域地形复杂,河床深切,坡降大,中、上游河段多峡谷、急流,极富水力资源,是我国西南地区水能重点开发地区。
1970 北江 北江发源南岭山地,上游有两源,东源浈水源出江西省信丰县,西源武水源出湖南省临武县,浈、武两水在广东韶关市相会后始称北江。北江南流经英德、清远等县至三水与西江汇合,全长 468 公里,流域面积 4.67 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面积的 10.3%。由于北江流域山岭重迭, 愈北愈高,南迎海风,雨量充沛,故北江的径流深度远较西江、东江为大。主要支流有滃江、连江、绥江等。北江的韶关以上水流缓慢,江中多有沙洲; 韶关以下,江水横切山岭,穿越飞来峡、育仔峡等峡谷区。这些峡谷在洪水期有卡水作用,常使其上游农田被淹。北江流出峡谷进入平原后,河宽水浅, 至三水后流入珠江三角洲。在三水附近与西江相通,因水流分散,主要从洪奇沥入海。
1971 东江 发源于江西省安远、寻乌一带,南流至广东省龙川县以下折向西南,经河源、惠阳、石龙等地,最后注入狮子洋单独入海。东江与支江干流之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许多河道相连通。东江干流全长 523 公里, 流域面积为 3.22 万平方公里,占全珠江流域面积的 7.3%。主要支流有新丰江、西枝江、增江等。流域内河道有四分之三以上流经低矮浑圆的山丘地区, 上游水浅河窄,多峡谷险滩,中游水面逐渐开阔,在惠阳以下进入平原,河面增宽,水流缓慢,江中沙洲棋布。东江的干支流常呈垂直相交,形成格子状水系。
1972 浊水溪 位于台湾岛中部,是台湾最大的河流。北源出于合欢山, 南源出于玉山及秀姑峦山,沿中夹山脉的两侧西源合流后,横切郡大山脉, 坡度很陡,在上源的 75 公里河段内,平均每公里降低 32 米,落差很大。流经日月潭南部向西穿过阿里山脉,至出山口的二水附近,分为西螺溪、新虎尾溪、北港溪等多股汊流,注入台湾海峡,长达 170 公里,流域面积 3155 平方公里。淡水溪河道深切,坡陡水急,最大流量与黄河的最大流量相近, 上游河段水力资源格外丰富,建有日月潭水电站。
1973 下淡水溪 位于台湾岛南部,上源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为荖
浓溪、西支为楠梓仙溪,都发源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玉山,呈平行流向西南, 在里港附近汇合后始称下谈水溪,再向南流经屏东平原,于东港以西注入海洋,长约 159 公里,流域面积 3257 平方公里。下淡水溪,流程较短,水流湍急,水量丰富,上游河段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1974 淡水河 位于台湾岛北部,上游为大嵙嵌溪,发源于大霸尖山, 向北流经台北附近接纳新店溪、基隆河,流向西北经淡水注入台湾海峡,长达 144 公里。淡水河流程短,水量大,富水力资源。
1975 元江 位于云南省南部,属出境河流,为红河水系。上游叫礼社河,发源于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以北,向东南流去、经河口进入越南境内始称红河。流至河内市分支注入北部湾,全长 1280 公里,我国境内河段长 772
公里,流域面积 39840 平方公里。红河支流有明江(上游在我国境内称盘龙江)、黑水河(上游在我国境内称李仙江)等,其下游进入越南境内,组成红河水系,最后注入北部湾。
1976 澜沧江 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上源有两条,东源叫扎曲,西源叫吉曲,都出自唐古拉山脉在青海境内的岗果日山,至昌都汇流后称澜沧江。一般以扎曲为其正源。在昌都以下约 80 公里处,右岸支流类乌齐河河口以上为上游。在功果桥有左岸支流沘江汇入,由此以下为下游。中游为峡谷区,在云南境内高山深谷,谷形逼窄,河床坡降较大,多急流险滩。上游一般山势比较平缓,河谷平浅。下游段两岸山势降低,窄谷与宽谷相间出现, 常有大的险滩。戛旧以下进入西双版纳地区,两岸山势更低,河道进入峡谷与平坝,形成串珠状河谷,直至国境。澜沧江出国境后改称湄公河,流经老挝、缅甸及泰国、柬埔寨等国境内,最后进入越南。在胡志明市南面注入太平洋的南海。湄公河是中南半岛的大河。
澜沧江在我国境内长 1612 公里,流域面积 15.39 万平方公里。在国境处
的流量为 2354 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为 741.1 亿立方米。按年平均流量计
算,其天然蕴蓄水力约 3100 万千瓦。
1977 怒江 源出唐古拉山脉的巴斯克我山。在西藏嘉玉桥以上为上游, 深入高原内部,山势较平,河谷平浅。嘉玉桥至云南泸水为中游段,两岸山脊海拔 5000 米左右,谷底海拔约 2000—3000 米,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下游河段,两岸山脉开敞,到曼辛河口流出国境。怒江由我国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是缅甸的主要河流之一,在毛淡棉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
怒江在我国境内长 1540 公里,流域面积为 124,830 平方公里。国界处的干流总流量为 2220 立方米/秒,年径流量达 700.9 亿立方米,蕴蓄水力约
4700 万万千瓦。
怒江上游地区与澜沧江上游地区,都有大量冰川和永久积雪存在,而且一年内大部时间降雪,所以在河川经流补给中,高山冰雪融水占重要地位, 地下水补给也较丰富。中游河谷地区夏季降水较多,两侧高山冰雪消融,河水由雨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混合补给。雨水补给的比重越向南越大,在滇南热带地区全属雨水补给类型。
1978 雅鲁藏布江 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一大河。雅鲁藏布江的主源杰马央宗曲,源出喜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一系列山岭冰川,海拔 5300 米以上。在桑木桑汇合南源库比曲以后,向东流到萨噶县的里
孜,这一段称为马泉河,里孜以上是雅鲁藏布江的上游,全长 183 公里。马泉河谷地开阔,河床比降小,水量小,多弯曲汊流,水浅而清。里孜以下,
经拉孜、日喀则、曲水、泽当到米林,长约 1340 公里,为雅鲁藏布江的中游。中游河段汇集了拉喀藏布河、年楚河、拉萨河等主要支流。中游河段河谷宽窄相间,一束一放,狭谷处曲流发育,宽谷段则呈辫状水系,汊河众多。中游段河谷两侧高山的冰雪融水,使雅鲁藏布江水量充沛,江宽水深,曲水至泽当段,舟楫往来频繁,航运相当便利。米林以下是雅鲁藏布江的下游,滔滔江水在喜马拉雅山东端作了一个马蹄形大拐弯,进入著名的底项大峡谷, 河床下降 2303 米。出山口后,进入印度的萨地亚,改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向西南流,最后通过恒河三角洲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雅鲁藏布江干流在我国境内长 1787 公里,流域面积 24.16 万平方公里,河床高
程一般均在 3000 米以上。雅鲁藏布江水量丰盈,河床海拔高,水力资源相当丰富。水力资源有三分之二以上集中分布在底项峡谷区。
1979 森格藏布 藏语称狮泉河为森格藏布,是“狮口河”的意思。狮泉河位于西藏自治区的西部,发源于冈底斯山,与噶尔河汇合后,流向西北, 出国境后流入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称为印度河。
1980 额尔齐斯河 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北冰洋水系的河流。它发源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阿尔泰山南坡,由许多平行的支流汇合而成,西流出国境,经苏联的斋桑泊,在汉特—曼西斯克城西汇入鄂毕河,关萨列哈尔德城附近注入北冰洋,在我国境内长 546 公里,流域面积 50860 平方公里。
阿尔泰山海拔 3000 米以上,从西方来的气团经斋桑谷地,沿额尔齐斯河向东南进入山区。因此,山区气候比较湿润,山岭常年积雪,夏季山地雨水多,成为额尔齐斯河补给丰富的水源。山区植被茂密,所以额尔齐斯河水含沙量之小,是干旱地区河流所罕见的。额尔齐斯河丰富而优质的水源,对于准噶尔盆地北部的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1981 塔里木河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的北部,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的上游是由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及和田河三条支流组成。阿克苏河有昆马力克河及托什干河两源,均出自苏联境内的天山山脉, 汇合后称为阿克苏河,自西北流向东南,注入塔里木河,全长 419 公里,流
域面积 3.6 万平方公里。因有腾格里高山冰川融水的补给,阿克苏河常年水
量较大。叶尔羌河发源于海拔 8611 米的乔戈里峰附近的冰川地区,自西南向
东北流入塔里木河,全长 1037 公里,流域面积 4.8 万平方公里。在山区水量丰富,出山以后,穿过漫长的沙漠,水量损失很大,下游枯水期干涸,只有洪水期才有余水泄入塔里木河。和田河由源自昆仑山西段的玉龙喀什及喀拉喀什河汇合而成,它自南向北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后入塔里木河,全长 1090
公里,流域面积 2.8 万平方公里。和田河下游为沙质河床,渗漏严重,又经沙漠地区,故洪水期才有余水流入塔里木河。上述三条支流在阿瓦提县境内肖夹克附近汇合后称为塔里木河,沿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自西向东流,最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端折向东南,穿过大沙漠注入台特马湖,干流长约 1100
公里,若以叶尔羌河为河源,则河道全长 2179 公里。
塔里木河干流又可分为上、中、下三段:羊吉巴扎以上为上段,河床不分汊,侧蚀强烈,曲流发育,河床不稳;羊吉巴扎至群克为中段,汊道、湖沼众多,洪水期水流漫溢分散,主流常改道;群克以下河段,河道复归统一, 河水水量很小,只有少量可流到英苏,洪水时期才有水泄入台特马湖。解放后,在阿克苏河上兴建了胜利渠;在叶尔羌河上兴建了小海子水库、上游水库;塔里木河干流的铁干里克附近兴建了大西海水库等。塔里木河河水愈来
愈多地被用于灌溉,河流两岸的荒地逐步变成为肥美的绿洲良田。塔里木河两岸茂密的胡杨林,是新疆宝贵的森林资源。
1982 叶尔羌河 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的西南部。叶尔羌河为塔里木河的正源,发源于喀拉昆仑山北麓,北流经泽普、莎车、麦盖提等县,于下阿瓦台附近折向东北,在阿瓦提县肖夹克附近和阿克苏河及和田河汇合为塔里木河,叶尔羌河长约 1079 公里,流域面积 48100 平方公里。河水主要靠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水量较为丰富。中游两岸,水渠纵横,灌溉绿洲,下游水量渐少,只在洪水期才有余水注入塔里木河。
1983 阿克苏河 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的西部。上游可分为两支:西支称为托什干河;北支称为库玛拉克河,两支均发源于苏联境内的天山山地, 于阿克苏附近汇合后,称为阿克苏河,向东南流到阿瓦提县肖夹克附近和叶尔羌河及和田河汇合为塔里木河,长约 419 公里,流域面积 35871 平方公里, 是塔里木河的一大支流。阿克苏河,主要由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补给,水量较为丰富,常年有水流入塔里木河。
1984 和田河 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上游分为两支:西支称喀拉喀什河,发源于喀拉河昆仑山北麓;东支称玉龙喀什河,发源于昆仑山北麓。东、西两支于阔什拉什附近汇合后称为和田河。北流至阿瓦提县肖夹克附近和阿克苏河及叶尔羌河汇合为塔里木河,和田河长约 1090 公里,流域面
积 28232 平方公里。为塔里木河的一大支流。和田河由山地降水及冰雪融水补给,灌溉和田绿洲。中下游为沙质河床,渗漏蒸发严重,只在洪水期,才有余水通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向塔里木河洪水。
1985 孔雀河 位于南疆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发源于博斯腾湖,向西流经铁门关附近,灌溉库尔勒绿洲,折向东南流,经尉犁县注入罗布泊,全长 375 公里。下游又称库鲁克河,过去塔里木河水注入孔雀河流入罗布泊。
1952 年在尉犁县筑坝后,塔里木河已不再注入孔雀河。库鲁克河由于水量减少也不再注入罗布泊了。
1986 伊犁河 是新疆水量最丰富的河流,也是我国水量最多的内陆
河。伊犁河流域位于新疆天山西部,在我国境内长 441 公里,流域面积 65000
平方公里,流量达 410 立方米/秒,在国境处的年径流量为 118 亿立方米。伊犁河上游三大源流——特克斯河,巩乃斯河和喀什河,均出自天山。
特克斯河是主源,发源于汗腾格里峰北侧,东流与巩乃斯河汇合后称为伊犁河;折向西流有喀什河汇入,以下进入宽大的河谷平原。在接纳右岸的霍尔果斯等河后进入苏联,最后注入巴尔喀什湖。
伊犁河流域由于东西向的各地向西敞开,使西来的暖湿水汽得以长驱直入,形成较多的降水,高山区的年降水量可达 700 毫米左右,是新疆年降水
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疆重要的林、牧、渔产地之一。干流下游每年 5
—10 月可行驶 180—250 吨的船只。
1987 玛纳斯河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准噶尔盆地的西南部。它
发源于天山北麓,向北流经沙门子、小拐、大拐注入玛纳斯湖,长约 450 公
里,流域面积 4056 平方公里。玛纳斯河上游流经山区,多急流、峡谷,下游经平原地区,河曲发育。解放后,玛纳斯沿岸形成新疆重要垦区,兴建水渠, 发展灌溉,并建有梯级电站,进行综合性开发。
1988 乌鲁木齐河 乌鲁木齐河发源于北天山北坡的冰达坂,全长 100 多公里。源头一带有许多冰川,为河流提供水源。春夏两季,天山北坡有时
有降雨,为河川的径流增加水量,但乌鲁木齐河主要水源仍是冰雪融水。全年径流量有 4.2 亿立方米,为干旱地区珍贵的水源。除了洪水季节外,流量
变得很小。从 1950 年起,新疆人民就开始治理乌鲁木齐河。现在全流域已建成许多水库,其中乌拉泊水库并建有较大的水电站。在中下游地区耕地已扩展到 100 万亩左右。通过戈壁砾石带的渠道,一般是用混凝土衬砌的,可以防止渗漏。由于水库调节,乌鲁木齐市不但免除了山洪暴发的威胁,而且城市用水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1989 疏勒河 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祁连山脉西段的疏勒南山与托来南山之间,由东南流向西北,出青海省后向北流,经昌马、玉门镇、饮马场后折向西流,经桥湾、布隆吉、安西,接纳支流踏实河,经西湖接纳支流党河后,注入敦煌西北的哈拉湖,尾闾的间歇性河道,消没于新疆东部边境的盐沼之中。疏勒河全长 550 公里,流域面积 3.9 万平方公里, 是河西走廊三大内流水系之一。
1990 弱水 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上源指今甘肃省的山丹河,在与甘州河汇合后称为黑河,发源于甘青边境上的祁连山脉中段的托来南山与走廊南山之间,自西北流向东南,于青海省北部的扎麻什以东折向北流进入甘肃境内,经张掖、高台等县至金塔县的天仓后始称弱水,北流进入内蒙古自治区,至湖西新村以北分为两支,西支称为西河又称木林河, 北流注入额济纳旗的嘎顺诺尔(居延海)。东支称为东河,也叫纳林河,北流注入额济纳旗的苏古诺尔。弱水的主要支流有山丹河、洪水河、梨园河及北大河等,均属上游黑河水系。
1991 大运河 即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 1794 公里。京杭运河是利用许多天然河流、湖泊开凿成的人工河流。最早动工的是历史上吴国沟通江淮的邗沟,后来叫里运河,即今江苏省内长江以北的一段。开挖规模最大的一次,首推隋朝。公元 605 年隋开
凿从洛阳到江苏的靖江(淮阴)约为 1000 公里的“通济渠”。又于公元 610
年从江苏省的镇江至浙江的杭州开凿了约为 400 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
对“邗沟进行了改造。于公元 608 年还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
京城西南)开凿了长约 1000 公里的“永济渠”,元朝于公元 1283 年在济州
(今山东济宁)一带开凿“济州河”,于 1289 年挖“会通河”,又于公元
1292 年引北京西山的泉水,经北京城和通县,汇合温榆河至天津,即今日的
北运河,当时称通惠河。公元 1293 年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因其水量的大部分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因此各段的流向很不一致。大运河各段之间高差悬殊,全线各段“三起三落”,其中济宁北部的南旺地势高,号称水脊。引汶河之水在此分流,向北过黄河至临清入南运河(即卫河),流向天津;向南经徐州流向靖江。临清与徐州之间高差最大,且水源不足,水浅难于航行,为此设道 38 个水闸,分段拦水,保持水量,以利航行。长江南岸的丹徒一带地势高,为大运河的第二分流点,向北流经长江至清江,向南流至杭州。北京地势较高,北运河从北向南流至天津。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曾起了“半天下之财赋,悉由北路而进”的巨大作用。但十九世纪后,南北海运的兴起和津浦铁路的通车,大运河的作用逐渐缩小,许多河段被淤积和废弃。解放后国家制订了改造大运河的计划,部分河段已拓宽加深, 裁弯取直,增建船闸,可以通航,并建有江都、淮安等众多水利枢纽工程。
为进行大范围的调水工程,大运河主要河段将成为“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通道。
1992 北运河 是我国南北大运河的北段,自北京通县至天津入海河
处,长 186 公里,系元朝利用白河下游河道修竣而成。北运河河身狭窄,洪水期宣泄不畅,故下游多以减流分洪、洼淀放淤,如青龙湾减河、筐儿港减河等分别分洪于七里海与金钟河。
1993 南运河 是京杭运河的一段。北起天津,经杨柳青、静海、沧县、德州、故城、武城至临清。主要是利用原有卫河加以疏竣而成,因在天津之南,故称为南运河。
1994 灵渠 又称湘桂运河,也称兴安运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
境内。秦朝时开凿。沟通湘江与漓江,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长约 33 公里。唐以后称灵渠。它分南北两渠,南渠注入漓江,占全渠水量的十分之三;北渠汇入湘江,占全渠水量的十分之七,故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灵渠在历代屡有疏竣改建。修筑斗门(唐代筑十八斗门,清朝改筑为三十二斗门,灵渠斗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最早的通航措施),顺次启闭,增高水位,使船只能通过高地,有利于通航和灌溉。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灵渠。近代因公路、铁路的修筑,航道作用逐渐消失。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解放后沿岸新建许多水渠、水库和小水电站,灌溉面积由解放初的 2,000 多亩,扩大到 3 万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