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古迹

2236 太阳岛 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花江中。林木深荫,环境幽静。解放后建有疗养所、游泳池、溜冰场等。为游览和避暑胜地。

2237 长城 长城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到甘肃省的嘉峪关。它横跨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绵延起伏一万二千七百多里(6000 多公里),故称万里长城。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秦、齐、燕、楚、赵、魏、韩各诸侯国,都在本国边境修筑了“城墙”,作为防卸工事。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用十多年的时间,把各国修的边境“城墙”连接起来,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最后造成了一条绵延一万多里的雄伟长城。秦以后的许多朝代对长城都有修建。明朝为了巩固北方边防,用了近二

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全长一万三千多里。其中山海关至嘉峪关一段的长城修筑质量较高,至今大部保留完好。尤其是八达岭和居庸关一带的长城,用整齐巨大条石和方砖砌成,高大坚固,非常壮观。有人计算如果把长城用的砖石土方筑成一道四米高、两米厚的墙,可以绕赤道一周多。

长城,每隔一定距离,建有一个关城。它依山势,控险要,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防卸作用。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2238 八达岭 在北京市西北延庆县南部。军都山山峰之一。明代在此建有八达岭关城(即居庸关的北口),有东、西二门。关城两侧长城蜿蜒起伏,高约 6.6 米,底部宽 6.5 米,上部宽 5.5 米,城墙依山而筑,气势雄伟。为游览胜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39 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北京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 年),永乐十八年(1420 年)基本建成。历经明、清两代二十四个皇帝,至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故宫四

周有十多米高的城墙和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围绕。建筑面积 15 万平方米,占

地 72 公顷。故宫建筑主要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的场所;后部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等,是皇帝处理政务及与后妃居住的地方。

紫禁城内殿宇巍峨、宫阙重叠,是表现我国古代建筑传统和独特风格的庞大建筑群。

1911 年清王朝被推翻,国民党等反动统治时期,故宫遭到严重破坏。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故宫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整。一九六一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40 天坛 在北京市区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祭天祈谷的地方。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年)。围绕围墙两重,主要部分为由圜丘和祈年殿所组成的两组建筑。建筑物平面为圆形,围墙北圆南方,以象征“天圆地方”。祈年殿为镏金宝顶三重檐的建筑,高 38 米,直径 30 米,中央四

柱代表四季,外圈两排柱子各有 12 根,分别代表 12 个月和 12 个时辰,三层汉白玉石台基,蓝色琉璃瓦顶。圜丘为三层汉白玉石坛,其北有皇穹宇和回音壁。天坛是我国现存最精美、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现辟为天坛公园。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241 颐和园 在北京市西郊。我国现存规模最宏伟的古代园林。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花园,金贞元元年(1153 年)完颜亮设为行宫,明时皇室改建为好山园。清乾隆时又改建,名清漪园,1888 年(清光绪十四年)慈禧不顾国家民族安危,移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颐和园。曾先后遭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入破坏。面积约 290 公顷。以万寿山为中心,前山有走廊、排云殿、佛香阁、智慧海等著名建筑。面临昆明湖,点缀清晏舫(石舫)、知春亭、十七孔桥和凤凰墩等岛屿。后山苍林修竹,景色幽静,有谐趣园等建筑。西有桃柳夹道的长堤。该园善用地形、灵活巧妙,园外借用西山、玉泉山之景, 景物曲折多变,形成“景外有景、园中有园”的布局结构。是我国劳动人民造园技术与艺术的结晶。解放后修整一新,为首都著名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242 圆明园 位于北京西郊海淀镇以北,为清朝所建,外围总长 20 公

里,占地 5000 余亩。园内有人工修造的无数湖泊、池沼、丘陵、岗阜。有数以百计的金碧辉煌的宫殿、楼阁、亭台、馆榭,其中陈设着极为珍贵的艺术品和图书文物。清朝从雍正、乾隆直到咸丰皇帝,每年都有大半时间居住园中,并在这里举行朝会和处理政务,这里建有“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等中枢机构,成了清封建王朝的统治中心。同时这里也是我国规模空前的一所园林,它汇集了当时江南各种园林胜景,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的精华,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被誉为“万园之园”。这样一座中外罕见的园林艺术杰作,遭到殖民主义者的摧残破坏。一八六○年的英法联军和一九○○年的八国联军,在大肆却掠之后,又放火焚烧,遂使圆明园沦为废墟。现在园中仍可见到不少建筑遗迹。1984 年开始集资修复。

2243 芦沟桥 在北京西南距城三十多里的芦沟河(今名永定河)上。它创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 年)共三年建成,定名“广利”,又名广利桥。桥身全部为白石建成,全长 265 米,宽 7.5 米,有十一个桥拱,桥面宽

敞,两边石栏雕柱各为 140 根,柱头均有精刻的石狮,计有四百八十五个, 神态各异;生动活泼,极富变化。

全桥的结构和桥墩各部分,均使用腰铁固牢,以加强石与石之间的拉联。墩的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尖端安道三角铁柱,以抗御春冰和洪水,保护桥墩。在桥的两头,有两对石兽,东边为一对狮子,西边是一对象, 象征着大桥固若金汤,坚实无比。桥东端有石碑两座;一座碑上记载了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重建芦沟桥的经过;另一座是乾隆所写金章宗所题“芦沟晓月”四个大字。碑的四周有四根龙抱石柱。桥的两端,还有精刻的华表。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在芦沟桥响起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第一枪,揭开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2244 明十三陵 在北京市昌平县军都山南麓。明代封建帝王的陵墓。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

(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毅宗)等十三个陵墓。除思陵偏西南隅,余都散到北部。以长陵建筑最为雄伟。由陵园入口到长陵的墓道长达 7 公里,沿途建有牌坊、大红门、碑亭、享殿和石人,石兽等。其中定陵于 1957 年发掘,内有大批珍贵文物。1958 年,修建十三陵水库,四

围山林秀丽。为京郊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245 清东陵 在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清代封建帝王陵墓。有清太宗后昭西陵、顺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丰定陵、同治惠陵以及慈禧慈安定东陵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246 清西陵 在河北省易县西梁各庄附近。清代封建帝王陵墓。当太行山东麓,有雍正泰陵、嘉庆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绪崇陵。陵门、殿宇、朝房、祭石以及石人、石兽等,雕刻精致。为我国规模巨大的古代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247 避暑山庄 亦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在河北省承德市区东北。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为清代封建帝王的避暑行宫,是清初第二个政治中心。康熙建造这个行宫,主要是为了抵御沙俄侵略,便于加强和蒙古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的联系,维护清王朝统治。周围环绕长达 10 公里的石砌宫墙。背山面湖,多亭台楼阁,湖中洲、岛罗列,向有“七十二景”之胜。苍松翠柏,夹道成荫, 碧泉曲水,清凉宜人。为我国著名古园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已辟为公园。

2248 秦始皇墓 秦始皇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东侧挖掘出来的大批珍贵文物,遗址在临潼县城东约六公里处。这里已经建立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博物馆的巨大顶篷,长约 200 米,宽约 70 米,用来保护这些文物。顶篷下面的

深坑,共计 14000 多平方来,内有武士俑,陶塑战马、战车等。陶俑的平均

高度在 1.8 米左右。战马的高度也同现代的马匹相仿。武士俑有的免盔束发, 有的戴长冠或软帽;穿战袍者多挽了挟箭,披铠甲者则执矛秉戈。从人物形象上看,不但有年龄上的差别,而且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状态。四马编成一组,抱一战车。这些兵马俑都按阵的规定位置排列起来,充分显示了秦始皇当年兵强马壮,千里驰骋,统一中国的壮丽图景。

2249 碑林 在陕西省西安市内。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 年)。原为保存唐“开成石经”而设,后陆续增加。内储汉、魏以来的各种碑石约一千数百方,是我国保存碑石最多的地方,汉、魏以及唐代著名书法家的碑石大都集中在这里。是研究祖国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现为陕西省博物馆的一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250 大雁塔 大雁塔在西安城南的大慈恩寺内,是唐朝永徽三年(公

元 652 年),玄奘(唐僧)为贮藏从印度取回的经像而建。塔高五层。武则

天时重建,增高为十层。后经兵火,只存七层,高 64 米。唐朝以后,历代曾屡加修葺。塔的门楣有唐代线雕画,门旁嵌有“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大雁塔与玄奘的关系,正如小雁塔与义净和尚的关系一样,分别是这两个高僧从印度取经回来之后,居住和工作(翻译佛经)的地方。

2251 华清池 在陕西省临潼县城南骊山北麓。唐贞观十八年(公元 644

年)建汤泉宫,成亨二年(公元 671 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年(公元 747

年)再行扩建并改名华清宫,以后又名华清池。天宝十五年(公元 756 年) 宫毁于兵火。解放后辟为公园,建有温泉浴室、游泳池、疗养院等。

2252 壶口瀑布 在山西省吉县西部南村坡下。黄河至此,两岸束狭如

壶口,故名。河水坠入一大石潭中,落差 20 米,每逢雨季,所激水花高达数丈。

2253 龙门石窟 又称“伊阙石窟”。分布在河南省洛阳市南伊河两岸

的龙门山(西山)和香山(东山)。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 494 年) 迁都洛阳前后,至唐代,历时四百余年。以唐代开元(713—741)以前的最多。现存石窟 1352 个,龛 750 个,造像 97000 余尊,题记 3680 种。雕刻刀法圆熟精致,佛像表情生动。解放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分子的破坏,龙门石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大多数佛头和许多造像被盗凿运走。解放后设立龙门保管所,进行修整和保管。为我国著名的艺术宝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254 白马寺 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为我国最早的寺院。相传东汉明

帝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遣使蔡愔等赴西域求佛法,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使用白马驮经迎归洛阳。次年建寺,以白马命名。寺内有佛殿、台阁、钟鼓楼等建筑。寺门内两旁有摄、竺二僧墓。寺外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 年)建造的齐云塔。现设有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管单位之一。

2255 少林寺 在河南省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

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寺内有唐、宋以来的石刻、金属铸器以及千佛殿的“五百罗汉壁画”等珍贵文物。寺周围有唐以后的砖石墓塔和衣钵塔十数座。寺西塔林中有唐以后的砖石墓塔 218 座。旧以传授少林派拳术著称。

2256 中山陵 在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坡。孙中山的陵墓。建于 1926

—1929 年。整个陵墓呈铎式,陵由墓道、广场、牌坊、陵门、碑亭、祭堂、

墓室、陵园等组成,占地约 2000 亩,布局严整,规模宏大,具有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257 紫金山 天文台紫金山又名钟山。起名紫金山,是在东晋的时候, 因为北坡广泛出露的红紫色页岩,在阳光照射下闪耀着紫金色的光茫。此山位于南京城的东北方,东西长约 7 公里,南北宽约 3 公里,面积有 20 多平方

公里。绕着山麓行走一圈,共有 30 多公里。西南山麓紧挨着南京城墙。

紫金山的主峰叫北高峰,海拔 448 米,这在南京一带是最高的。主峰的

西边有一山峰,名天堡山,海拔 250 米,即紫金山天文台所在地。

紫金山的北坡陡,南坡缓。南坡的山腰和山麓地带有许多名胜古迹,如中山陵、明孝陵(朱元璋墓),灵谷寺,紫霞洞,以及各种园亭别墅、高级宾馆。许多人工建筑物之所以选择在南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南坡向阳。我国人民历来喜欢搞座北朝南的建筑,这同风俗习惯有关。(二)工程地质上有利。南坡不但较缓,而且几乎全部是比较坚硬的砾石、长石石英砂岩等出露地表,地基条件很好。此外,砾石、砂岩孔隙度大,不储水,可以保证建筑物的干燥。

由于上述两个条件,这儿就具备了所谓“风水好”的条件,朱元璋墓便独霸紫金山的南坡达 500 年之久!直到 1926 年,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开始建设, 这种独霸的局面才被打破。解放以来,紫金山经过大规模的绿化工作,景色更美。南京是个旅游开放的城市,紫金山的优美风景,伴以各处名胜古迹, 成为吸引游客的好场所。

2258 西湖 在浙江省杭州市区西。汉时称明圣湖,唐后始终称西湖,

古时原与杭州湾相通,后由泥沙堰塞而成。湖周约 15 公里,面积约 5.2 平方公里。环湖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等山。湖中以孤山、白堤、苏堤分隔为外西湖、里西湖、后西湖、小南湖及岳湖。湖光山色,风景绮丽。旧以“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

“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南屏晚钟”、“雷峰夕照” 为“西湖十景”。解放后全面流浚,湖水清澈,环湖名胜修葺一新。建有疗养所。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

2259 桂林山水 广西桂林一带山奇、水秀、石美、洞异,一向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是中外旅游者向往的风景区。

广西有大面积的厚层石灰岩分布。桂林一带石灰岩地区奇峰林立,形态万千,象玉笋,象翠屏,象老人,象斗鸡,引人入胜。桂林的山多岩洞,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十分发育,有的象瓜果、森林,有的象飞禽、走兽, 还有的象瀑布飞泻而下。它们是由地下水中的石灰质沉淀而形成的。

漓江在桂林城边蜿蜒而下,直到阳朔附近,上百公里,景色奇美。我国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形容这一带的景色如“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 这些描述十分生动形象。

2260 象鼻山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内漓江、阳江汇流处。山壮如大象伸鼻吸水,故名。象鼻与象身之间形成圆洞,名水月洞,有宋范成大、陆游等人诗文的石刻。

2261 七星岩 旧称“栖霞洞”、“碧虚岩”。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

市东七星山。原为古地下河道,全长约 1 公里,岩洞雄伟深邃,钟乳凝结, 瑰丽多彩。隋、唐时代,就是游览胜地。解放后对七星岩进行全面整修,装置灯光,铺设道路,面貌一新。

2262 芦笛岩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北郊光明山,系一巨大石灰岩溶洞。洞内多各种奇特的钟乳石,玲珑透剔。壮丽神奇,有“大自然艺术宫”之称。远在唐代就为游览胜地。1959 年开拓整修,面貌一新。为著名风景区。

2263 孔庙 在山东省曲阜县城内。历代统治者和封建文人,对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崇敬,在他的故乡,当时鲁国首都曲阜兴建起大型的庙宇。孔庙建于公元前 478 年,以其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封建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各种谥号,孔庙的规模越来越大。

现孔庙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宿所、十七亭、五十四门场。庙四周围以红墙。全庙南北长 1 公里多,占地 327 亩,气势雄伟,布局严谨,前后九进院落,院院不同,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2264 曲阜 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南,津沪铁路穿过其西北部。周为鲁国都,汉置鲁县,隋改为曲阜县。有鲁国故城等古迹。曲阜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以孔庙、孔府、孔林闻名全国。

2265 杜甫草堂 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郊浣花溪畔。为唐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内有工部祠、诗史堂等建筑物和杜甫石刻像等遗迹。旁有草堂寺。1954 年建立杜甫草堂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266 武侯祠 在四川省成都市南郊。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而建。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高大华美。现存有唐元和四年

(公元 809 年)“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267 黄果树瀑布 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西南部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北盘江支流打邦河的上源白水河上。白水河流经地区石灰岩广布,河宽水急,山峦重叠,地势十分险要。白水河在流经黄果树地段时,河床断落成多极瀑布,黄果树瀑布为其中最大的一级,在它的上游有三级小瀑布,下

游还有五级小瀑布,一共九级瀑布。

黄果树瀑布是有名的天然大瀑布,它的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增添了祖国绵秀河山的美景。黄果树瀑布水势浩大,从 60 米高的悬崖上迭入“犀牛潭” 中。这种飞瀑倾泻,如万马奔腾,数道宽阔巨大的水帘,拍石击水,发出轰然巨响,似劈雷、山崩,令人惊心动魄。瀑布跌落处,由于长期拍击,已成为一个深水潭—犀牛潭。犀牛潭碧绿深浓,瀑布白帘悬挂,适成鲜明对比。瀑布落下处,烟雾弥漫,翻云吐雾。夕阳西下时,水雾反射阳光,经常出现彩虹,五彩缤纷,鲜艳夺目,更为壮丽。

2268 路南石林 石林是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境内的一个著名风景

区。它距昆明市 120 公里,有公路直通“林区”。石林处于海拔 2000 米左右

保存完好的高原面上,面积达 40 余万亩。走进石林,举目四望,一片奇峰林立,千姿万态,高的二、三十米,低的五至十米,有的孤峰高耸,有的众柱成群、成行。此处还有晶莹的溶蚀湖和地下洞,风景十分瑰丽。

路南石林的形成经历了亿万年的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大约在距今 2 亿多年以前的二迭纪,我国中部和西南部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路南一带沉积了厚层质纯的石灰岩。经中生代以后,由于燕山运动影响,这里逐渐被抬升成为陆地。在高温多雨的情况下,水中溶解有大量的侵蚀性二氧化碳和有机酸,形成了强烈的“溶蚀剂”,石灰岩的溶蚀作用进行的非常活跃,流水沿石灰岩裂隙溶蚀,使裂隙加深扩大,形成茁壮的石芽,这种景观进一步发展,石芽便彼此脱离并增高,形成高大的石林型石芽。随着高原的隆起,石芽逐渐被抬升到 200 米左右的高原面上。同时由于路南石林地区的石灰岩层面平缓,倾角在 0°—10°之间,所以石芽虽然彼此分离,但仍能稳如泰山, 远处观看,好象一片林海,石林这个名字也就伴随着它的形象而产生了。

2269 昭君墓 又称“青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郊。传为

西汉元帝时,嫁于匈奴单于的王昭君之墓。墓高 30 余米,有阶可登。墓前有亭。

2270 敦煌石窟 在甘肃省西部、党河流域,邻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兰新铁路经过此境。城东南 20 多公里的莫高窟(千佛洞)保存有四世纪至十四世纪遗留的壁画、雕塑等艺术珍品;城南有鸣沙月、月牙泉名胜;城西北有玉门关,西南有阳关遗址。

2271 莫高窟(千佛洞) 莫高窟在敦煌城东南 26 公里三危山北麓的崖

壁中,是我国最早建造的一个石窟寺。在这里,从公元 366 年(前秦建元二年)起,经北魏、西魏、隋、唐,以及宋朝、元朝的一千多年中,共开凿了1,000 多个石洞窟,制作了大量瑰丽的壁画和彩塑。至今还保存的,计洞窟

480 个,南北延伸总长达 1618 米;塑像约 2200 个;壁画以平均高度 5 米来

计,共长 25 公里。

莫高窟的建造,同丝绸之路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在上述 1000 多年中,敦

煌一直处于东西陆上交通要站的地位,唐朝初年最盛时人口有 10 万上下。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佛教艺术从南亚经丝绸之路传来,敦煌好象是必经的大门。在所有壁画和彩塑中,也以唐朝初年的最为壮观。宋朝以后,佛教势力渐衰,中西陆路交通亦因海路交通的兴起而转趋衰微,河西走廊西端的陆路孔道从中线、南线转为北线,敦煌不再成为交通要站,千佛洞的繁荣也就一落千丈。

莫高窟所在的崖壁,属第三纪上部玉门系砾石层,多由砾径 1—3 厘米的

小砾石组成,结构不很坚实,不同于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等地坚硬而厚层的岩石条件。根据莫高窟的地质条件,这里的艺术形式只能向壁画和彩色塑像方面发展,而与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就岩石上直接雕刻的情况大不一样。另外,莫高窟的石洞外面,一般采用木结构的窟檐加以保护,使大量艺术珍品得以保存下来。因此,石建筑和木建筑的巧妙结合,这也是莫高窟艺术形式的一大特色。

2272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建筑在拉萨的布达拉山(玛市日山)山上。这一建筑开始兴建于公元七世纪,后遭破坏。1645 年达赖五世向全藏发布了重建布达拉宫的命令,经过半个世纪的陆续扩建,才具有今天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十三层,高 178 米,东西长 400 多米。宫殿依山垒砌、群楼重叠、巍峨耸峙,气势雄伟,充分反映了西藏劳动人民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现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