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3101 经济 (1)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政治和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赖以树立的基础。(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等。
3102 自然经济 生产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
(如氏族、封建庄园)本身需要的经济形式,叫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占统治地位。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自然经济逐渐被商品经济所代替。
3103 渔猎经济 也叫狩猎经济。指以猎取自然界现成动物为生的经济形式。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用棍棒,石矛等猎取禽兽,捕捉鱼鳖。弓箭、罗网等工具发明后,狩猎成为谋生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懂得了驯养某些动物,从狩猎经济中产生了原始的畜牧业。
3104 采集经济 以采取自然界现成植物为生的经济形式。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生产斗争能力很低,人们用石块等简陋工具采集植物果实或块根等作为食料。随着人们对植物生长规律认识的逐步提高和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出现了人工栽种,从采集经济中,产生了原始的农业。
3105 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对称。劳动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产品。各个生产部门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联系,这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叫商品经济。
3106 国民经济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非生产部门的总称。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对外贸易、信贷等部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卫生保健事业的存在和发展同国民经济有密切关系。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是计划经济。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联合成统一整体,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及价值规律的要求,并根据各个时期的具体条件,进行综合平衡,制订出国民经济计划,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发展过程中能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
3107 国民经济总产值 指用货币表现的社会产品总量。即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度)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它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成果。计算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方法有两种:①先分别计算出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邮电、商业、物资供应等各部门的总产值,然后加以总计。②按消费者(生产单位或个人)所支付的价格计算工业产品、农业产品和建筑业等产品的全部价值加以总计。
3108 经济制度 是指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制度同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同义语。
3109 生产资料 亦称“生产手段”。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指劳动者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如机器设备、工具、生产用的建筑物、道路、桥梁、运河等;劳动对象指人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如制造家俱的木料、纺纱用的棉花、炼钢用的生铁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区别,主要以物质资料的用途为标志。如工业用布属生产资料, 生活用布则属消费资料。
3110 生产手段 即生产资料。
3111 消费资料 亦称“生活资料”或“消费品”。是用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一部分社会产品。它既包括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包括为了丰富人们生活需要享受的各种资料。
3112 生活资料 即“消费资料”。
3113 经济危机 亦称“经济恐慌”。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地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大量商品卖不出去, 大批工厂、企业倒闭,生产下降,失业者剧增。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国家第一次全面性经济危机在 1825 年发生于英国,以后每隔十年左右便重演一次。第一次
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是在 1847—1848 年。
3114 工业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部门所发生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叫工业危机。通常所讲的经济危机主要是指工业危机。马克思把 1873 年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直接称之为工业危机。
3115 农业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农业上的“生产过剩”危机叫做农业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根源也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农业危机通常比工业危机持续的时间长。
3116 财政金融危机 亦称金融货币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财政金融的拮据、严重混乱和动荡。其主要表现是国家财政赤字巨大,国家债务剧增, 金融市场剧烈波动,汇价暴起暴落,币值严重不稳定。财政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一般伴随经济危机发生。此外,资本主义国家把越来越多的钱用在战争、扩军备战等军事开支和对外“援助”。政府财政状况入不敷出,随着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加剧,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 最终必将爆发危机。财政经济危机也会反过来,加深经济危机,这种经济危机势必波及影响到其它国家。
3117 景气 此词来源于日语。通常指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复苏和高涨阶段中生产增长、商业活跃、失业减少、市场繁荣、信用扩大等经济状况暂时好转的现象。
3118 不景气 通常指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危机和萧条阶段中生产停滞、商业萎缩、失业增加、市场萧条、信用紧缩等经济状况恶化的现象。
3119 社会分工 是指社会中不同部门(如工业、农业、商业等)之间, 各部门内部(如工业内部又分为冶金、机械、纺织等)的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分工将愈来愈细。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意义重大的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三次是商业的出现。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社会分工是有计划地进行的。
3120 生产社会化 亦称“生产社会性”。分散的个体生产转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叫做生产社会化。它起始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它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同生产社会化是相适应的,为社会分工、生产专业化和大规模劳动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121 财富 即“物质财富”。又是“社会财富”和“国民财富”的总
称。通常是指某个社会或国家在特定时间内所拥有的物质资料的总和。按其形态可分为:(1)已实现的财富,主要包括:积累起来的全部劳动产品(生
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和用于或可能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如土地、矿藏、森林、水源等)。(2)潜在的财富,主要指未被开发的自然资源。也有把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包括在社会财富之中。有时,人们还把科学理论、文艺作品、文化遗产等作为精神财富包括在财富之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因此,财富的占有方式也不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财富归全体人民所共有。
3122 精神财富 见“财富部分”。
3123 国民收入 亦称“国民所得”。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各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从价值形态上看,等于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服务的纯收入的总和。国民收入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综合指标。一个国家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基本上可以反映该国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国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人数的增加;社会对生产资料耗费的节约情况等。
3124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指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指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1)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即地理环境;(2)人口的增长,居民密度的大小;(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前两个条件是社会物质生活所必需的,并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但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面貌,是决定一种社会制度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主要力量。
3125 经济规律 也叫“经济法则”。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现象间普遍的,必然的内在联系。经济规律有在一切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都发生作用的共有规律,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就是在一切社会形态都发生作用的规律;又如,价值规律是在具有商品生产的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规律。还有在某一社会形态中才发生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例如,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经济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消灭或创造经济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经济规律作为一种自发的力量控制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人们开始有可能自觉地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3126 经济形式 通常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表明生产资料归谁占有这样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经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我国除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经济形式以外;还有中外资合营、国家企业与海外侨胞私人资本合营等公私合营的经济形式;还有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经济形式。其中,全民所有制居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是由公有制来保证和体现的,其它所有制形式是公有制必要的补充。
3127 经济体系 有两种含义。如果经济是指生产关系,那么,经济体系就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系。如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经济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以大量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为助手,以少量的其它经济成份为补充的经济体系。如果经济是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国民经济,那么, 经济体系就是指由国民经济各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
商业等构成的国民经济体系。以此类推,还可以有工业经济体系、农业经济体系等。
3128 经济结构 有两种意义:(1)一定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的总和。
(2)从各种角度考察的国民经济构成,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等。在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结构,如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3129 发挥经济优势 是指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根据自身的有利条件和特长,把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到经济效益较好、成本较低的产业和产品上,从而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
3130 经济效益 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较,投入量一定,产出量越大, 经济效益就越大;产出量一定,投入量越小,经济效益就越大。所谓投入, 它可以是积累额、投资额、占用的资金额、消耗的资金额、劳动的消耗额、原材料和动力的消耗量等等,按我们所考察的对象而异。所谓产出,它可以是国民收入额、产值、生产能力、产品量等等,按我们所考察的对象而有所不同。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定特定的投入同特定的产出进行比较,以便从特定的方面衡量经济效益。
3131 发展速度 反映某一社会现象在时间上变动的快慢程度的指标。它是社会现象在某一时期所达到的水平对基期水平之比,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有定基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和平均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超过基期水平之数,就是“增长量”。
3132 定基发展速度 用某一固定时期作为基期而计算的“动态相对
数”。例如,某自行车厂自 1975 年至 1978 年生产的自行车分别为 120 万辆、
126 万辆、140 万辆、169 万辆。以 1975 年为固定基期(即以 1975 年的产量为 100%),则 1976、1977、1978 各年定基发展速度分别为 105.0%、116.7
%、140.8%。
3133 环比发展速度 指计算发展速度时,各期依次用其前一时期作为
基期而计算的“动态相对数”。如某自行车厂 1976 年至 1978 年生产的自行车分别为 126 万辆、140 万辆、169 万辆。在研究其发展速度时,1977 年以1976 年为基期(即以 1976 年的产量为 100%),1978 年以 1977 年为基期(即
以 1977 年的产量为 100%),依此类推,则 1977 年和 1978 年各年的环比发展速度分别为 111.1%和 120.7%。
3134 平均发展速度 某一社会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各时段发展速度的一般水平。通常用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来表示。如某自行车厂1975 年至 1978 年的产量分别为 120 万辆、126 万辆、140 万辆、169 万辆, 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为 105.0%、111.1%、120.7%,其几何平均数 112.1%就是平均发展速度,表示在此时期内,各年产量平均为其上年产量的 112.1%。
3135 平均增长率 即“平均发展速度”。
3136 增长速度 反映某一社会现象增长程度的指标。它等于发展速度
减 100%。如某自行车厂 1978 年的产量为 169 万辆,同 1975 年的产量 120 万辆相比,其发展速度为 140.8%,增长速度就是 40.8%。增长速度有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之分。前者等于定基发展速度减 100%;后者等于环比发展速度减 100%。
3137 统计图 表示统计数字大小和变动的各种图形的总称。有条形
图、圆形图、曲线图、象形图、统计地图等。主要用来比较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计划和实际的统计数字,或用来表明统计总体的内部结构和总体单位的分布情况等。统计图广泛应用于宣传教育、计划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绘制统计图时,应选择最能符合现象特点的图形,使人易于获得明确而深刻的印象。
3138 计划经济 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从国民经济具体情况出发,由社会制定计划统一管理国民经济,称为计划经济。实行计划经济,可以根据社会需要, 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通过计划综合平衡以及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有计划地安排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使生产力布局合理协调,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有步骤地采用和推广科学技术新成果,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地迅速发展。
3139 国民经济计划 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以及文化、教育、科研、人口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安排,并提出的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它是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以及其它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调查研究、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有短期的年度计划、中期的五年计划和长期的十年计划等。
3140 基本建设 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属固定资产的建筑、添置和安装。例如:工厂、矿井、铁路、道路、桥梁、农田水利、住宅、商店、医院、学校等工程的新建、改建,以及机器设备、车辆、船舶、飞机等的购置。
3141 基本建设投资 指社会主义国家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它是反映基本建设规模的主要指标。包括用于建筑安装工程的费用,购置设备、工具、器具的费用和为实现基本建设所需的其他费用,例如,拆迁费用等。
3142 黄金储备 在国际支付和清算中,黄金是最后手段。资本主义各国中央银行及其它官方机构,为了应付国际支付上的需要,必须持有一定数量的黄金。这种集中于各国中央银行及其他官方机构的黄金,就是黄金储备。
3143 货币贬值 通常就是指减少货币含金量,降低本国货币对外汇价。一般说来,货币贬值有增加出口、减少进口的作用。因为货币贬值后, 出口商品价格用未贬值的外国货币计算势必降低,可以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扩大国外销路。所以,货币贬值往往被垄断资本利用作为打击竞争对手,扩大出口,攫取超额利润的手段。另外,货币贬值后,以本国货币计算的外国商品价格大涨,势必削弱进口商品的竞争能力,从而进口减少。
3144 通货膨胀 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财政入不敷出,造成巨额赤字,依靠滥发钞票弥补,结果造成市场上货币流通量大大超过实际需要量,使得物价不断上涨,货币越来越不值钱,这就叫作通货膨胀。所谓通货是指市面上流通的货币,包括政府发行的纸币及使用支票的银行活期存款(即存款通货)。
3145 失业率 指失业人数在有劳动能力的全部人数中所占百分比。
3146 国民经济军事化 帝国主义国家在发动战争或进行扩军备战时, 把它们的国民经济转上战争轨道。集中表现为军事生产大大增长,民用生产相对或绝对地萎缩,工业生产越来越畸形和片面。同时,由于军事开支激增, 必然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物价高涨。
3147 单一经济 有一些国家,主要依靠生产和出口一、二种原料或农
产品来维持国民经济,这样的经济结构叫做单一经济。单一经济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长期压迫和掠夺的结果。形成单一经济的国家主要有亚、非、拉国家。
3148 国民经济管理 国家代表全体劳动者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管理技术,对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以及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总体性的计划、领导、组织和监督, 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这就是国民经济管理。“国民经济管理”与“部门经济管理” 和“企业管理”的区别,在于“部门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是对国民经济的某一部分进行管理,而“国民经济管理”则是总体的管理。通常说的宏观经济管理包括国民经济管理和部门经济管理,而微观经济管理是指企业管理。
3149 经济管理体制 简称“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管理经济活动的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总称。合理的经济体制必须同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相适应,才能有利于调动国家、企业、职工的积极性,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在坚持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国家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和运用价值规律;对于带全局性的、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活动,要加强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对于不同企业的经济活动,要给以不同程度的决策权,同时扩大职工管理企业的民主权利;改变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做法,把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注意运用经济杠杆、经济法规来管理经济。
3150 饮食业 专门从事加工烹制饮食品,提供消费设备、场所和服务性劳动,就地供应顾客饮食的行业。如饭馆、面食馆、小吃店、早点铺、夜霄店等。它具有加工、销售、服务三种职能。
3151 服务业 一般是指利用一定的场所、设备和工具,通过服务性劳动,为人民日常生活服务的行业。主要包括:旅店、浴池、理发、洗染和照相五个行业。
3152 旅游业 为旅行、游览等提供服务的行业。包括与旅游有关的交通业(航空、海运、铁路、汽车等),旅馆业(旅馆、饭店、汽车游客旅馆等)、饮食业(餐馆、点心店等),娱乐业(剧院、电影馆、音乐厅等)及制造业(土特产品、纪念品的制造和销售)等。它能增强各国人民的交往和文化科学的交流;也能为国家获得外汇收入,有利于国际收支,故常常被称为“无形出口”。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目前旅游业收入较大的国家有美国、法国、西德、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士等。
3153 欧洲经济共同体 又称“西欧共同市潮。它是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为了加强合作, 建设统一的欧洲,并同美、苏抗衡而组成的政治和经济集团。它是根据法国、意大利、西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在 1957 年 3 月 25 日签订、并在 1958
年 1 月正式生效的罗马条约成立的。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西欧经济共同体自成立以来,在经济一体化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并加强了“政治合作”。1973 年 1 月,英国、丹麦、爱尔兰正式加入。1981 年 1 月 1 日起,希腊正式成为第十个成员国,最近又将接受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加入。西欧经济共同体的主要机构有四个:(1)部长理事会负责协调成员国一般经济政策,
并拥有管理共同市场的实际决定权力的机构;(2)执行委员会是共同市场的执行机构;(3)议会负责评议和监察工作,并无立法权力;(4)法院是仲裁机构。
3154 西欧“共同市场” 即“欧洲经济共同体”。
3155 经济互助委员会 简称经互会。1949 年 1 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总部设在莫斯科。后来,民主德国于 1950 年 9 月加入、蒙
古于 1962 年 6 月加入、古巴于 1973 年 7 月加入、越南于 1978 年 6 月加入。“经互会”当初成立的目的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技术合作, 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但后来又在其成员国中搞了“经济一体化”,“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实行所谓“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 建立“超国家机构”等一些组织。“经互会”的主要机构有:(1)经互会委员会会议一般每年开一次会,轮流在各成员国首都举行;(2)执行委员会由各成员国派一名副总理组成,定为每两个月开一次会;(3)常设委员会;(4)专业合作机构;(5)经互会经济一体化研究所;(6)秘书处是经互会的经济和行政执行机关,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3156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67 年 8 月,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五国外长在泰国首都曼谷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宣言(也称曼谷宣言),同时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联盟的宗旨是加速区内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文化发展,促进本区的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合作, 增进东南亚地区的繁荣与和平。
3157 石油输出国组织 1960 年 9 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在巴格达举行石油生产国会议,决定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这是第三世界第一个原料输出国组织。这个组织的产生,反映了亚、非、拉石油输出国摆脱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维护民族经济利益的强烈愿望。目前,除上述五个成员国外,阿尔及利亚、厄瓜多尔、加蓬、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也先后加入该组织。近年来,石油输出国组织同石油垄断资本集团进行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斗争。
3158 跨国公司 也称多国公司、国际公司。它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际性大垄断组织。跨国公司一般是由一国的垄断资本建立的,只有少数是由两个或更多国家的垄断资本合资经营。它以垄断资本所在国为基地,设立跨国公司总公司,并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有的是由总公司独资经营的分公司,有的则是与当地私人资本或政府资本合资经营的子公司。为了在争夺国外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和廉价劳动力的斗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跨国公司利用它们设在国外的分公司或子公司,就地从事投资、生产、销售及其它活动,以获取巨额利润,并使其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