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1635 地图 地图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法则和符号系统,经过制图综合, 将地理环境诸要素缩绘于平面上,以表达它们在空间的地理分布和时间的发展变化。地图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要素和经济要素两大类。自然要素是指海陆的轮廓,地势的高低,地貌的类型,河湖的分布、气候的变化,地壳的构成等。经济要素包括交通状况,物产分布、居民的稀稠、疆域政区等等。这些要素根据不同的用途和要求,决定取舍,并按照精确的数学原则缩小,用各种符号、线条、颜色和文字描绘到图纸上,制成地图。按照地图的构成, 可概括为数学要素和地理要素两大类。数学要素主要包括地图的比例尺和经纬网,它构成了地图的骨架;地理要素,主要包括图例和注记,它构成了地图的内容。地图可以按内容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两大类。按比例尺的大小,地图可分为大、中、小三类。还可按制图区域划分,如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国家图、省图等。按照地图的用途可分为参考图、军用图、教学图、航空图、航海图、天文图、交通图、游览图等。

1636 平面图 是地图的一种。当测区面积不大,半径小于 10 公里(甚

至 25 公里)的面积时,可以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在这个前提下,可以把测区内的地面景物沿铅垂线方向投影到平面上,按规定的符号和比例缩小而构成的相似图形,称为平面图。虽然地球表面是个曲面,但在极小的范围内,可以把它当做平面,因为地面实形和图上实形间的误差已经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如在 2600KM2 的范围内进行地行测量,要绘成 1∶5000 的大比例尺图上,半径误差小到 0.072mm)。在平面图上,各种图形和面积都应保持与实物完全相似,各个方向的比例尺统一。在图上应反映出地物确切的位置、大小和相互间的距离。可以根据比例尺量算距离,用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1637 普通地图 指全面又统一地反映制图区域的水文、地形、土质植被等自然地理特点以及居民点、交通线和境界线社会经济特点等内容的地图。普遍地图的用途很广,因此,有各种不同比例尺。通常以内容的详略和对内容概括程度不同分为两大类:地形图和普遍地理图。普通地图不仅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料,还可作为同类比例尺专题地图的基础底图。在使用普通地图时,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加以选择。如想了解地理要素的数量质量等特征时,可采用地形图。而想了解地理要素总特征及分布规律时则采用地理图。

1638 普通地理图 普通地理图简称地理图,指比例尺小于 1∶100 万的以概括的手法反映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特点的地图。它反映制图区域内的水系,土壤地貌、居民点、交通网、国家等内容。反映这些地理要素的总特征及分布规律。地理图主要是根据地形图和其他资料在投影网上绘制的。它可以作为了解一个大区域环境的参考用图,并可用来编汇地图集及教学用图。

1639 地形图 指比例尺大于 1∶100 万的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由于制图的区域范围比较小,因此能比较精确而详细地表示地面地貌水文、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居民点、交通线、境界线、工程建筑等社会经济要素。地形图是根据地形测量或航摄资料绘制的,误差和投影变形都极小。地形图是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科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也是编制各种小比例尺普遍地图、专题地图和地图集的基础资料。不同比例尺

的地形图,具体用途也不同。

1640 大比例尺地形图 指 1∶1 万—1∶10 万的地形图。它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方面均有广泛的用途。其中以 1∶1 万和 1∶5 万地形图用途最广。1∶1 万地形图是农田基本建设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基本用图。县、地级制定农田基本建设规划、开发自然资源的和综合利用都可以从图上取得各种数据,并进行布局。1∶5 万地形图用于铁路、公路的选线和重点交通工程项目的规划和布局等;并在地质、水文、自然资源的普查和综合考察等业务中是必要的地理底图。

1641 中比例尺地形图 指 1∶20 万—1∶50 万的地形图。在军事上可提供战区情况,在经济建设方面作为编制各种小比例尺专题地图的底图,并可作各经济部门进行经济总体规划用图。还是各行政机关的管理工作用图。

1642 小比例尺地形图 指 1∶100 万普通地图。它在质与量上都与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有了较大的区别。小比例尺地形图在军事上是编军区形势图和专门挂图的底图,在经济建设上是供研究国家基本自然条件、资源综合利用及改造开发的总体规划和编制全国性的各种专业地图的底图。

1643 专题地图 又名特种地图。突出反映某种或某类自然或社会经济要素的地图,叫做专题地图。专题地图一般从普遍地图中选取若干要素构成底图,在底图的基础上,根据其他资料制成。专题地图按照内容可分为自然的和社会经济的两大类。自然方面的专题地图有地质图(普通地质图、大地构造图、海洋地质图等等),地球物理图(如反映地震、火山、地磁、重力异常等内容的图)、地貌图(如反映陆地形态和海底地形、地面切割、地面倾斜的坡度、地貌类型等内容的地图)、气象图(如反映日照、降水、气压、风向、蒸发等内容的地图)、水文图(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图、植被图、动物图等。社会经济方面的专题地图有各级行政区域图、人口图(如表示人口分布、民族和语言的分布,人口增减和生死的发展变化,人口迁移等内容的各种地图)、工矿图(包括反映各种工矿企业的分布地点、产量和产值等地图),农业图(表示农、林、牧、副、渔的分布和产量或产值等内容的地图)、交通运输图、文教卫生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图、历史地图等。

1644 特种地图 见专题地图

1645 教学地图 指用于教学的各类地图。教学地图的内容与形式必须符合学生的文化水平和年龄特征。教学地图的内容包括应用地理教材中的一切资料,也需照顾学生在课外文化生活中的一般要求,它比教课书中的插图更加完备和充实。在表达形式方面应做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采用的符号和色彩力求生动活泼、富有表达力,教学地图的种类很多,有教师讲课时用的大挂图,有教科书中的插图,有体系完整和内容丰富的地图册,有填绘专题内容用的填充图。此外,还有两种与地图有密切关系的教具,地球仪和地形模型。

1646 地球仪 是缩小的地球模型。在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方向、形状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是整体而又近似于正确的。地球是运动的星体,由于它的自转和倾斜地绕太阳公转而形成了种种自然现象,用地球仪作为教具来解释这些自然现象,直观易懂,所以地球在坐中、小学的地理教学中是一种必要的教具。学校中常用的地球仪是直径 30 厘米左右的、地轴倾斜约 23°27′而又可以绕轴旋转的地球仪。为了适应教学上的多种需要,地球仪有以下几种类型:(1)经纬网格地球仪,在它的球

面上只有经纬网格以及度数的注记。(2)政区地球仪,球面光滑的表示行政区划的地球仪。(3)地貌地球仪是球面光滑的表示自然面貌的地球仪。(4) 地形地球仪,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起伏不平的。

1647 影象地图 是一种新型地图,它综合了航空象片和地形图两者的优点,具有航空象片的丰富信息内容,又基本上保持了地形图的精度与整饰。它能够表现地形图无法表达的碎部,具有真实感,显示了地表景观的完整影象。影象地图既能表示地表的宏观现象,又能表示出地面的细微情况。大比例尺的影象地图是用航空摄影方法,经过正射投影技术获得的。而中,小比例尺影象地图是用高空摄影和卫星象片经处理后获得的。

1648 比例尺 也叫“缩尺”。表示地图缩小的倍数,也就是地面上实际距离缩小到图上距离的比数。如图上一公分,代表实际距离十公里,比例尺

1公分

1公分 1

图上距离

就是 10公里 = 1,000,000公分 = 1,000,000 。因此,比例尺 = 实地距离 。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比例尺有三种

1

表示方式。用分数式表示叫数字比例尺,如 1,000,000 也可

写成 1∶1,000,000。用文字表示的叫做文字比例尺,如一公分代表实际距离十公里。还有线段比例尺,如■公里。地图按照比例尺的大小可以分为三类;大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大于十万分之一)、中比例尺地图(比例尺介于1∶10 万和 1∶100 万之间的)、小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小于 1∶100 万的)。地图内容的详略,同比例尺的大小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内容越详细的地图,比例尺越大。采用的比例尺越小,图上表示的范围就越大,所能表现的内容就越简略。因此地图比例尺决定了地图的内容和用途。

1649 缩尺 即“比例尺”。

1650 方向 主要方向有东、南、西、北。东指地球自转的方向,西指其相反的方向,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垂直。在地图上认识方向有三种方法: 第一,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地图上,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第二,画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来判定方向。第三,在绘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651 直线定向 确定一直线与基本方向的角度关系,称直线定向。在测量中常以真子午线或磁子午线作为基本方向,如果知道一直线与子午线间的角度,可以认为该直线的方向已经确定。

1652 方位角 从某一点的指北方向线算起,按顺时针方向至某目标点的方向线之间的水平夹角,称之为该目标点的方位角。从真子午线算起的称之为“真方位角”;从磁子午线算起的称之为“磁方位角”;从坐标系中的纵线算起的称之为“坐标方位角”。它的角值介于 0°—360°之间。

1653 象限角 某一目标点的方向线与子午线在较为接近的一端(南端或北端)之间所夹的角,称这一直线的象限角。象限角是从正北的方向线或正南的方向线起始,向两侧进行计算的,正北和正南为 0°,正东和正西为90°。一般用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多少度来表示。它的角值介于 0°—90°之间。

1654 图例 在地图上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所用的符号叫做图例。这些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常注明在地图的边角上。图例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形

式和方法,是现代地图的语言,是读图和用读所借助的工具。地图符号一般包括各种大小、粗细、颜色不同的点、线、图形等。符号的设计要能表达地面景物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而且还能反映出各种景物的质和量的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因此图例常设计成与实地景物轮廓相似的几何图形。

1655 注记 在地图上起说明作用的各种文字、数字,统称注记。注记常和符号相配合,说明地图上所表示的地物的名称、位置、范围、高低、等级、主次等等。注记可分为名称注记、说明注记、数字注记。名称注记是指由不同规格、颜色的字体来说明具有专有名称的各种地形、地物的注记,如海洋、湖泊、河川、山脉的名称。说明注记是指用文字表示地形与地物质量和特征的各种注记,如表示森林树种的注记,表示水井底质的注记。数字注记指由不同规格、颜色的数字和分数式表达地形与地物的数量概念的注记, 如高程、水深、经纬度等。为了鲜明、正确、便于读解的目的,注记的字体、规格和用途必须有统一规定。

1656 绝对高度 也叫“海拔”。高出平均海平面(又称大地水准面) 的垂直高度叫做绝对高度。在地图上表示的高度都是绝对高度。由于海平面不是一个标准的水准面,因此各国在绘制地图时尽量使其标准面接近水准面。我国各地的绝对高度以青岛黄海水准原点(即黄海平均海水面)为起算点。

1657 海拔 即“绝对高度”。

1658 相对高度 指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之差。例如山峰高出邻近河谷的高度。相对高度是地势起伏大小的指标。

1659 大地水准面 在确定地表各点海拔高度时设想的一个理想水准面,叫做大地水准面。设想海水处于静止状态,把海水面延伸到大陆之下, 形成一个包围整个地球的连续水面,这个连续水面就是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包围的球体称为大地球体。大地球体的半长轴为 6378.245 公里,短半轴

为 6356.863 公里。从大地水准面起算的陆地高度,称为绝对高度或海拔。

1660 等高线 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垂直投影到一个标准面上,并按比例缩小画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等高线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所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等高线的特性有:(1)位于同一等高线上的地面点,海拔高度相同。(2) 在同一幅图内,除了悬崖以外,不同高程的等高线不能相交。在图廓内相邻等高线的高差一般是相同的,因此地面坡度与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成反比,相邻等高线水平距离愈小,等高线排列越密,说明地面坡度愈大;相邻等高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愈大,等高线排列越稀,则说明地面坡度愈小。因此等高线能反映地表起伏的势态和地表形态的特征。

1661 等深线 在海洋或湖泊中,相同深度的各点连结成封闭曲线,按比例缩小后垂直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曲线,称为等深线。在同一条等深线上各点深度相等。在地形图上,等深线可表示海洋或湖泊的深度,海底或湖底地形的起伏。

1662 等高距 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称为等高距。等高距的大小是随地图比例尺的大小而定的。大比例尺的地图,缩小的倍数小,地貌表示详尽,等高线间距可以很小;而在小比例尺地图上,地貌表示粗略,等高线间距必须加大。另一方面,地图的比例尺虽然相同,等高距的大小又可

因地图所表示的内容和地形的起伏情况而定不同的标准。

1663 示坡线 示坡线是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用以指示斜坡降低的方向。示坡线通常绘在沿山脊及山谷线的方向上。

几种比例尺地图的等高距

比例尺

地区

平原(米)

丘陵(米)

山地(米)

1:500

0.2

0.5

0.5

1:1000

0.5

0.5

1.0

1:2000

0.5

1.0

2.0

1:5000

5.0 — 1.0

2.0

5.0

1664 等高线法 指用等高线表示地形的方法。它是在十八世纪三十年代,由荷兰工程师克鲁圭氏发明的。在十九世纪初,法国参谋部测量局开始把它用在野外测量工作上,等高线法由此被推广应用。等高线法的优点在于它能正确的表示各点的海拔高度和相邻两点的坡度,也能反映出流水侵蚀作用的方向和地貌的特征。如在地图上,斜坡的坡型是以等高线间隔的不同疏密组合形式来表示的。均匀坡:等高线间隔相等;凹坡:等高线间隔自坡顶向坡脚由密变疏;凸坡:等高线间隔自坡顶向坡脚由疏变密;复合坡:以上几种坡形的组合。在地图上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组合形式判断山岭、谷地、山脊、盆地、鞍部等各种地形。山丘和盆地的等高线都是闭合曲线,两者形状相似,必须用注记高度和示坡线来区别。山脊和山谷的等高线,都是具有朝向一个方向凸出的曲线,两者也很相似,但山脊的等高线是向着分水线降低的方向凸出,山谷的等高线是向着集水线升高的方向凸出。如果我们对几种基本地形的等高线组合形式,有一概括的认识,就不难在复杂的等高线图上辨认它们。等高线法表示地形优点很多,缺点是立体感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常和晕潼法、晕潼法、分层设色法结合使用。

1665 晕滃法 指根据光的直照或斜照,用不连续的长短、粗细各异的线条(晕滃线),表示地面坡度陡缓的方法叫做晕滃法。此法由雷未于十八世纪末首创。他根据坡度越陡,接受光量与反射光量越少的原理,制出了线的粗细与线的间隔的比例表,坡度越陡的地方,线条越粗越短,晕滃线密集, 在陡坡处形成浓而暗的图象;坡越缓线条越细而长;在地面平坦的地区,接受光量与反射光量多,该处不绘晕滃线,表现出明亮的图象。假设光线垂直照射叫直线晕滃法。假定光线自西北 45°处射来,除因坡度陡缓而产生明暗变化外,方向不同也产生明暗变化,这称斜射晕滃法。晕滃法的优点在于有鲜明的立体感,缺点是不能准确地表示高程和坡度,而且绘制繁复,制版精细,成本较高。目前常把晕滃法和等高线法结合使用。

1666 晕渲法 指用同一颜色的不同浓淡度表示地面不同坡度的方法。原理与晕滃法相同,坡度越平缓,反射光线强度越大、越明亮,因此施以淡色。反之,陡峻的斜坡上,因光线照射的强度减低,故施以浓色。如果把图上所要表示的斜坡地形,随倾角的增加而适当加暗时,那末从图上就可看到斜坡的不同倾斜度,有地形起伏的立体感。因其类似画象的渲法,故称晕渲法。假设光线垂直照射,确定地面起伏和浓淡变化的叫直线晕渲法。假设以光线自西北方 45°处射来,则使向光侧的西北坡明亮,背光侧的东南坡暗淡。称斜射晕渲法。应用该法在绘制山地地形时,特别是描绘山脊地形有极

好的立体感。晕渲法的绘制较晕滃法容易,而且立体感更为鲜明。但也不能表示高程和正确的坡度。目前多把它和等高线法结合使用,我国绘制地形图时,广泛采用晕渲法。

1667 分层设色法 指以等高线(或等深线)图为基础,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带,以不同的色调显示地形起伏的方法。此法是制图学家雷马虚克发明。设色的原则,是按地面由低到高,以绿、黄、棕等颜色分别表示平原、高原和高山,以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该法的优点是能概括地表示图内区域的地形大势,在分层设色法绘制的小比例尺地图中,平原、丘陵、山地等的分布状态一目了然、阅读很方便。目前,我国常用的地形图,200 米等高线以下填绘深绿色,200—500 米等高线间填绘浅绿色。500—1000 米之间填绘浅黄色,1000—2000 米等高线间填深黄色,2000

—3000 米等高线间填浅赭色。这种地势愈高设色愈暗的方法,使低地着色明淡,而这些地区地面要素——交通线、居民点都比较密集,由于底图明淡, 所标注的地面要素清晰可见。高地所设的颜色深暗,而该处需要显示的其他要素较少,故对制图影响不大。

1668 地形剖面图 指沿地表某一方向的垂直断面绘制出的图形。通过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的表现沿这一方向地形起伏的大小和坡度的陡缓。地形剖面图是在地形图上依据等高线来绘制的。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如下:第一在图上确定欲了解的方向和区间。标定剖面基线。如图所示,剖面线可以是两点间的直线,亦可以是图上若干点连成的折线。第二,根据图上判断实际地面的起伏情况,确定剖面的垂直比例尺。通常,剖面线上各点之间的高差与剖面线长度相比,往往很小。因此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一般要较水平比例尺扩大 5—10 倍而水平比例尺与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第三,定水平线 MN。然后将地形图上的剖面线和等高线相交的各点,按水平比例尺转到 MN 上。再从MN 上这些点作垂线,按规定的垂直比例尺来定这些点的相应高度,最后用平滑曲线连接高程点,即得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

1669 地图投影 把地球表面上点的经纬度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转移为平面上的直角坐标方法,就是地图投影。由于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而地图是一个平面,当把球面展成平面时,必然发生破裂和褶皱,这样就不能表示各种地面景物的形状、大小和相互关系。为了解决球面和平面之间的矛盾, 采用了地图投影的方法。因为有了在平面上投影的经纬网,就能根据地理坐标把球面上的景物,转绘在平面上构成地图。在地图投影的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方法,都会使经纬网发生变形。地图投影按其变形性质可分为: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任意投影。按其投影的构成方法可分为方位投影、圆锥投影和圆柱投影等。按投影面的位置可分为正轴投影、横轴投影和斜轴投影等。

1670 变形 指因地图投影而使地球表面景物形状的几何性质受到破坏。地面景物的面积、轮廓与其他景物之间的距离、角度等统称景物形状的几何性质。由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曲面,要把这样一个曲面表现到平面上, 就会发生裂隙和重叠。在投影图上以经纬线的拉伸或压缩来避免这些裂隙和重叠,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地图,因此产生了变形。这种变形或是表现为所表示景物的轮廓与地面相应景物的轮廓不相似,或是表现在所表示景物面积与地面相应的实际面积不相等,或者两点间的距离与方向发生了变化而不一

致等等。总之绝不可能绘出完美无缺的地图。

1671 变形椭圆 指为显示变形的几何图形。这是用来概括和直观地表达变形特征的几何图形。假设考虑地面是一个微小的无穷小圆(称微分圆), 在投影中发生变形后,往往不能保持为圆形,而是一个椭圆,称为变形椭圆。根据变形椭圆的形状和大小,能反映出投影中变形的质和量的差别,同时具有直观的明晰形。如在等角投影中,变形椭圆保持正圆形,但在不同的位置上,面积差异很大,而在等积投影中,则变形椭圆形状变化很大,但面积大小相等。

1672 等积投影 地图投影的一种。使投影面积与实地面积相等的投影。满足等积条件,在地图投影中最容易达到。用这种投影编制的地图,因为面积没有变化,所以有利于在地图上进行面积对比,但形状变形比其他投影大。多用来绘制经济图,行政区图和人口图。

1673 等角投影 地图投影的一类。也叫正形投影。是角度和形状保持正确的投影,也称正形投影。等角投影的经纬线正交,即成 90°,图上任意两个方向的夹角与实地相对应的角度相等。等角投影的缺点是面积变形比其他投影大,只有在小面积内可保持形状和实际相似。用等角投影编制的地图有航海图、洋流图、风向图等。

1674 正形投影 见等角投影

1675 任意投影 地图投影的一类。长度、面积和角度都有变形,是既不等角又不等积的投影。这种投影图虽然各方面都有变形,但是它的面积, 角度等误差都较小。特别是在应用部分变形不大,适合于绘制各种无特殊要求的地图,如教学地图。

1676 等距投影 是一种任意投影。沿某一特定方向之距离,投影之后保持不变,即沿该特定方向长度之比等于 1。在实际应用中多把经线绘成直线,并保持沿经线方向距离相等,面积和角度有些变形,多用于绘制交通图。

1677 方位投影 使一个平面与地球仪相切或相割,以这个平面做投影面,将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形成投影网。投影平面与地球仪相切或相割的切点在赤道的称横方位,切点在极点的称正方位,切点在任意点的称斜方位。按照变形的性质又可分为等角方位投影、等距方位投影、等积方位投影。

1678 等角方位投影 方位投影的一种。指保持角度正确的方位投影。因地球面与投影面相切或相割位置不同,分为正轴、横轴、斜轴投影。在正轴投影中,纬线是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纬线间距从地图中心向外逐渐扩大。经线为由极点向外成放射状直线,经线间的夹角等于经度差。这种投影没有角度变形,但面积变形较大,到投影图的边缘,面积变形为中心的四倍, 在编制南北纬 84°以上的地面 1∶100 万地图时,常采用等角正方位投影。

1679 等积方位投影 是使图上面积和相应的实际地面面积相等的方位投影。因地球面与投影面相切(或相割)的位置不同,分为正轴,横轴、斜轴投影。(1)等积正轴(方位)投影中的经线表现为放射状直线,纬线表现为同心圆。从投影中心向外,纬线间隔不断缩小。这种投影主要适于绘制极地和南北半球图。如中学生使用的中国地图册中的北半球和南半球图。(2) 等积横轴(方位)投影又称赤道等积方位投影。在这种图上,通过投影中心的中央经线和赤道表现为直线,其他经纬线都表现为曲线,在中央经线上从中心向南向北,纬线间隔逐渐缩小,在赤道上从地图中心向东向西,经线间

隔逐渐缩小。我国所绘东西半球图,多用此投影,在中学生使用的世界地图册中,东西半球图和非州图。(3)等积斜方位投影中央经线表现为直线,其他经纬线为曲线。在中央经线上从地图中心向上向下,纬线间隔逐渐缩小。多用在地图集中做大洲图,各大洲面积便于对比。在中学使用的世界地图集中的陆半球和水半球。亚洲图、欧洲图、北美洲图、南美洲图、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等图均用此投影图(4)等距方位投影又称波斯托投影。沿一个主方向比例不变,在正投影中,经线不变,在横轴、斜轴投影中,沿垂直圈比例不变。经纬线形式和等积方位投影相同,只是纬线间隔不同,当纬差相同时, 在中央经线上纬线间隔距离相等。正轴投影主要用作极区地图,如我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中的北冰洋和南极洲。

1680 圆锥投影 地图投影的一种。假定一个圆锥和地球相切或相割, 将地球表面的经纬网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将圆锥面某一母经(经线)展开成平面这种投影方法叫圆锥投影。按圆锥与地球相切或相割的位置,圆锥投影可分为;正方位圆锥投影(指圆锥轴与地球自转轴一致),横方位圆锥投影(指圆锥轴与地球自轴相垂直)和斜方位圆锥投影(指圆锥轴与地球自转轴斜交)。按圆锥投影的误差性质可分为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任意投影。圆锥投影最适宜于制作为中纬度处沿纬线伸展的区域的地图。在编制各种比例尺地图中,圆锥投影被广泛采用,因为地球上广大陆地位于中纬地区。而且这种投影的经线为幅射直线,纬线为同心圆弧,经纬线形状简单,编图、使用地图和计算均较方便。

1681 等角圆锥投影 指在地图上没有角度变形的圆锥投影。它是德国数学家兰勃脱所拟定,故又称兰勃脱正形圆锥投影,由于这种投影是一圆锥切割地球的两条标准纬线,又称双标准纬线等角圆锥投影。很多中纬度国家和地区多采用这种投影来编制中、小比例尺地图。在图上,为了保持等角条件,必须使图上任一点的经线比与纬线比相等。圆锥面展平后,经线为交于圆心的直线束,但经线之间的夹角小于纬线呈同心圆弧,纬线的间距从中间向南向北逐渐增大。同一纬线上的经线间隔相等。在绘制我国地图时,多以25°N 和 47°N 作为标准纬线,离开标准纬线愈远,面积变形愈大。我国的分省地图边多采用这种投影。中学使用的地图册中,中国地理的所有分区地图,以及世界地图中的朝鲜、蒙古、日本、南亚、西亚、南欧、西欧、北欧、中欧、美国、墨西哥及西印度群岛等均用这种投影。

1682 兰勃脱正形圆锥投影 即等角圆锥投影

1683 双标准纬线等角圆锥投影 即等角圆锥投影

1684 等积圆锥投影 指保持面积不变形的圆锥投影。正轴等面积割圆锥投影又称亚尔勃斯投影。这种投影在实践中应用较广。假设一个圆锥切割地球的某两条纬线为了保持等积条件,在把地球经纬线投影到圆锥面时,两条标准纬线以内的经线局部比例尺要相应增大,而且在任一点上纬线缩小的比例和经线扩大的比例相等。两条标准纬线以外的纬线比例尺大于主比例尺,经线比例尺小于主比例尺。在这种地图上纬线间距从中间向南向北逐渐缩小。这种投影因为没有面积变形,所以在图上保持正确的面积对比。适于作经济地图或某些自然地图。我国行政区图、地形图、人口地图及社会经济等地图多采用这种投影,以 25°N 和 47°N 两条纬线为标准纬线相割。中学使用的中国地图中的中国人口、民族、气候、水系、土地利用、农业、工业和矿产等分布图也都采用这种投影。

1685 亚尔勒斯投影 即等积圆锥投影

1686 等距圆锥投影 指沿经线方向长度没有变形的圆锥投影。在这种图上,纬线间距相等,沿经线方向长度没有变形。除经线方向外其它方向的长度都有变形,面积和角度也变形,但变形都不太大。这种投影适于编制各种教学用图和交通图。但在我国使用比较少。在中学使用的世界地图册中的苏联图是采用这种投影。

1687 圆柱投影 地图投影的一类。假想一个圆柱与地球相切或相割, 以圆柱面作为投影面,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柱面上,在正常位置的圆锥投影中,圆锥面展平后纬线为平行直线,经线也是平行直线,而且与纬线直交。圆柱投影按变形性质可分为等角投影,等积投影和任意投影。按圆柱面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可分为正轴投影、斜轴投影和横轴投影,其中,以等角圆柱投影应用最广,其次为任意圆柱投影。

1688 等角圆柱投影 指保持角度、形状没有变形的圆柱投影。这是荷

兰地图学家墨卡托于 1569 年创制的,又称墨卡托投影或等角正圆柱投影。该图上经纬线成互相直交的平行直线,经线的间隔相等,纬线的间隔随纬度增高而加大。赤道处角度、形状没有误差,越向高纬度处误差越大。地面上的等方位角航线投影后为直线,故广泛用于绘制航海图。但这种投影面积变形显著,在纬度 60°地区经线和纬线比都扩大 2 倍,面积比例比实际扩大了 4

倍。到纬度 80°附近,经线和纬线比例尺都扩大将近 6 倍,面积扩大了 33 倍。所以在墨卡托投影上,纬度 80°以上的地区就不绘出来了。中学使用的中国地图册中的时区图和世界地图册中的东南亚地图都是采用这种投影绘制的。

1689 伪圆锥投影 是地图投影的一种。它是在修正了圆锥投影的经线后而得出的。该投影的纬线是一组同心圆弧;其经线,只有中央经线与所有纬线直交,其余经线均为凹向中央经线的曲线。由于经线与纬线一般不直交, 因此不存在等角投影,只有等积和任意投影。常用的彭纳投影就是等和伪圆锥投影。该投影又称“拟圆锥投影”。该投影多用于绘制中纬度地区的地图。

1690 伪圆柱投影 是地图投影的一种。它是按一定的条件修改圆柱投影而得。该投影的纬线是一组平行的直线,两极则表现为点或线的形式;其经线,除中央经线为一直线外,其余经线均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由于经纬线不是垂直相交,因此不存在等角投影,常用的以等积伪圆柱投影为多。该投影主要用于绘制世界图、大洋图和分洲图。该投影又称“拟圆柱投影”。

1691 彭纳投影 即等积伪圆锥投影。为法国人彭纳所创。中央经线是直线,其他经线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纬线为同心圆弧。中央经线和标准纬线上没有变形,离开这两条线越远变形越大。图上所有纬线都保持长度不变,面积相等。彭纳投影常用作大洲图。

1692 桑逊投影 是伪圆柱投影一种,属等积投影。又称正弦曲线等面积伪圆柱投影。在投影图上,纬线是平行直线,间距相等。中央经线为直线, 其他经线投影后为正弦曲线,其表象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在每一条纬线上,经线间隔都相等。在图上,赤道与中央经线没有变形。离开这两条线越远,变形越大。该图适用于沿赤道和中央经线延伸的地区,如非洲、拉丁美洲等。

1693 毛尔威特投影 又称椭圆径线等面积伪圆柱投影,由德国人毛尔

威特于 1805 年设计,故名,投影图上中央经线是直线,其他经线为对称于中

央经线的椭圆弧。全图呈椭圆状,在中央经线上从赤道向南向北纬线间距逐渐缩小,在赤道上从中央经线向东向西纬线间距相等。该图面积无变形,而长度和角度均有变形,中央经线和南北纬 40°的两交点为没有变形的点。该投影常用于编制小比例尺世界地图,在国外多用于地图集的封面。

1694 古德投影 为美国科学家古德拟定,故名。是将伪圆柱投影的非制图区加以断裂,使制图区变形减少,编制成断裂地图的方法。它的作法是在地图上把几个主要制图区的中央都定为中央经线,使地图分为几个部分,沿赤道连接在一起。不论是桑逊投影、毛尔威特投影以及其他伪圆柱投影都可以断裂。因为凡是纬线平行的投影,断裂后都有可能相互对照。为了表示大陆的完整性则可在海洋部分断裂,如为了完整地表示海洋,则可在大陆部分断裂。还可采用桑逊投影和毛尔威特投影结合在一起的断裂方法,在南北纬 40°44′11.8°以内,采用桑逊投影以外采用毛尔威特投影。这样可减少变形,但缺点是在 40°纬线附近有一折角,离中央经线越远,折角越显著。 1695 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 是任意多圆锥投影的一种。是我国制图

工作者根据我国领土的形状和位置,于 1963 年设计的。该投影在我国编制各种比例尺世界政区图及其他类型世界地图中已得到较广泛的使用,并获得较好效果。该投影中纬线为对称于赤道的同轴圆圆弧,圆心位于中央经线上。中央经线为一直线,其它经线为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且离中央经线愈远, 其经线间隔愈成比例地递减;极点表示为圆弧,其长度为赤道投影长度的二分之一,经纬网的图形有球形感。我国被配置在地图中接近于中央的位置, 使我国面积相对于同一条纬带上其它国家的面积不因面积变形而有所缩小, 图形形状比较正确,图面图形完整,没有裂隙,也不出现重复,保持太平洋完整,可显示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水陆联系。由于该投影的性质是接近等面积的任意投影,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面积变形小。在中学使用的世界地图中的世界的气候类型和洋流图、世界政区图和自然带的分布图都是采用的这种投影图。

1696 高斯-克吕格投影 即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假想用一个圆柱横切于地球椭球体的某一经线上,这条与圆柱面相切的经线,称中央经线。以中央经线为投影的对称轴,将东西各 3°或 1°30′的两条子午线所夹经差 6

°或 3°的带状地区按数学法则、投影法则投影到圆柱面上,再展开成平面, 即高斯-克吕格投影。这个狭长的带状的经纬线网叫做高斯-克吕格投影带。这种投影,将中央经线投影为直线,其长度没有变形,与球面实际长度相等, 其余经线为向极点收敛的弧线,距中央经线愈远,变形愈大。随远离中央经线,面积变形也愈大。若采用分带投影的方法,可使投影边缘的变形不致过大。我国各种大、中比例尺地形图采用了不同的高斯-克吕格投影带。其中大于 1∶1 万的地形图采用 3°带;1∶2.5 万至 1∶50 万的地形图采用 6°带。

1697 格林登投影 属任意投影。投影的条件是:首先使它角度和面积误差均不很大,使在赤道上的投影没有误差,并使地球投影在一正圆形内, 在投影上经线和纬线都是圆弧,赤道和中央经线为直线,且互相垂直,为大圆的直径。径线的间隔相等,纬线间隔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赤道附近地区变形较小,越向高纬地区变形越大。因此在绘制世界地图时,常采用矩形图廓,图内不表示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