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
2034 丰满水电站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东南 24 公里第二松花江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于 1937 年开始建设,1943 年第一台机组发电。日本投降时遭严重破坏。解放后进行恢复和改建,1957 年竣工。它安装 9 台水轮发电机组,总总容量为 55.4 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 18.9 亿度。目前为东此电网中的主力发电厂,主要担负电网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的任务。
2035 镜泊湖水电站 镜泊湖水电站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镜泊湖是由于第四纪玄武岩流喷溢,堵塞河道形成的天然堰塞湖,有一道高二十多米的瀑布。电站利用天然湖泊,修筑一堵长 2634 米,高 6 米的大坝,建成畜水量
18 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凿通长 3000 米的隧洞引水发电。原来装机 3.6 万
千瓦,解放后进行了恢复和扩建,现在装机容量为 9.6 万千瓦,是东北东部电网(鸡西、佳木斯、牡丹江、延吉)一座较大的水电站,它主要担负电网的调峰任务。
2036 白山水电站 位于吉林省桦甸县境内第二松花江上。电站大坝高
146 米,长 663 米,计划安装 3 台 30 万千瓦机组,装机容量为 90 万千瓦,
将来有可能扩建到 150 万千瓦。这一电站为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水电站,1975年开工,1983 年第一台机组建成发电。
2037 新安江水电站 在浙江建德县境内,钱塘江支流新安江上,是我国自行勘测、设计、施工并用自制设备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大水电站。装机容量为 65 万千瓦。1957 年动工,1960 年开始发电。
2038 柘溪水电站 在湖南省资水中游安化县境内,装机容量为 45 万千瓦,60 年代初建成。
2039 西津水电站 在广西横县西津村附近的郁江口,是珠江流域目前最大的低水头电站。1964 年开始发电,1979 年全部建成。有 4 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 23.4 万千瓦。
2040 龚嘴水电站 位于四川乐山县境内的大渡河上。是我国西南地区
目前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约 75 万千瓦。它是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效益, 并为航运灌溉、养殖等综合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2041 乌江渡水电站 乌江渡水电站是乌江干流上的第一座电站,位于贵州省遵义的乌江渡口。乌江急流进入玉龙山峡谷,奔腾咆哮,势不可挡。玉龙山峡谷长 70 公里,宽不过百米,野马似的乌江水要从乌江渡谷口冲出去。谷口两侧的峭壁上分别留有古代石刻:“悬崖”、“绝壁”四个字。现在,水电站的坝址就选在这个峡谷的出口处。自从拦江大坝屹立在悬崖绝壁的云水之间以后,横冲直撞的乌江激流已按照人们的意志从大坝底部的导流底孔泄出。1935 年红军长征时曾在这一带抢渡天险。
乌江渡水电站的拱型重力坝高 165 米,计划在这里安装三台各 21 万千瓦
的水轮发电机组。全部建成后,在正常情况下,年发电量可达 33.4 亿度,相
当于贵州全省 1979 年总发电量的四分之三。
1979 年底,乌江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已投入生产,至此,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已开始为人们发出廉价的电力,为我国四化作贡献了。
2042 六郎洞水电站 六郎洞水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在岩溶地区利用地下水发电的电站。六郎洞在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丘北县境内。
附近有三条地下河,汇集成一条地下河后,从洞口流出,成了南盘江的一条支流,叫做六郎河。
六郎洞水电站在 1959 年建成,它是利用来自地下水的六郎河,开凿直径
3 米多,长 3200 米的引水隧洞,把水引到南盘江边发电的。电站有两套机组,
装机容量为 25000 千瓦,发出的电力对附近工农业生产有很大意义。
2043 龙羊峡水电站 座落在青海省共和县境内黄河龙羊峡。这段峡谷
长 40 公里,河道仅 30 来米宽,但多年平均流量为 640 立方米/秒,水力资源
非常丰富。整个工程包括一座高 172 米的大坝,水库库容为 247 亿立方米,
将安装 5 台单机 30 万千瓦的发电机组,总容量为 150 万千瓦。1976 年正式动工兴建。
2044 刘家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于 1974 年全部建成发电,是我国目
前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它座落在甘肃省永靖县境内,从兰州沿黄河上溯约 100 公里,在峡谷的最窄处,矗立着一座雄伟的混凝土大坝。它是我国目前最高的拦河坝之一(147 米),能蓄水 57 亿立方米。大夏河、洮河的水也注入库内。巨大的落差,让黄河水推动水轮发电机发出强大电力。总发电能力为
122.5 万千瓦,一年能发电 57 亿度,比解放前夕全中国一年的发电量还要多。这个电站同甘肃、陕西、青海的电力系统构成一个大电网,为工农业生
产提供强大的动力。除了发电之外,刘家峡水库还控制和调节黄河上游的水量,均衡地供应甘肃、宁夏、内蒙古境内沿河各电站常年发电、农田灌溉和工业生产用水的需要。还可以防御兰州地区的特大洪水,使兰州这个工业基地不受洪水的威胁。
2045 羊八井地热电站 从西藏的阿里地区开始,南起喜马拉雅山北
麓,北至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北坡,向东延伸 2000 公里,至横断山脉, 折向南到云南省西部,是一条很强大的地热带,叫喜马拉雅地热带。羊八井位于拉萨市北当雄县境内,地处喜马拉雅地热带上。这里地热资源格外丰富。羊八井地热电站是我国第一座湿蒸汽型地热电站。这里利用井口喷出的地下湿热蒸汽,经过一定设备的引导和处理,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而发电。发电是大规模利用地热资源的重要途径,羊八井地热电站是利用地热发电的试验电站。
2046 葛洲坝水利枢纽 葛洲坝是长江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坝。它位
于长江三峡出口南津关下游 2.3 公里处,属湖北省宜昌市。长江水道在南津
关河段宽仅 300 米,到葛洲坝址处突然扩展为 2300 米宽,并被长江中的葛洲坝和西坝两个小岛分为大江、二江和三江。随着葛洲坝第一期工程的建成, 葛洲坝小岛已不复存在。
葛洲坝水利枢纽,可使临近大坝上游面的水位提高 20 米,在汛期和枯水
期,回水长度分别为 110 和 180 公里,可以提高水位,淹没险滩,减缓水流坡度,扩大过水断面,降低水流速度,改善航运条件。
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可利用这段峡谷落差进行发电。设计水位在正常情况下,上游面最高水位为 66 米,水库总库容为 15.8 亿立方米,发电装机
容量为 271.5 万千瓦,近期平均年发电量为 141 亿度。工程必须同时解决航运、发电、蓄水、泄洪、排沙、过鱼等方面的问题。
葛洲坝水电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水电站;二江泄水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泄水阐,最大泄量 83000 立方米/秒;葛洲坝 1 号、2 号船闸有效闸室(280
×34×5 米)、过船吨位(12000—16000 吨),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型船闸。
2047 丹江口水利枢纽 位于湖北均县境内;汉江与丹江汇合处,是为根治和综合开发汉江而兴建的关键工程。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整个工程包括一条总长近 2500 米的大坝(坝高 97 米);一
座装机容量 90 万千瓦的电站;一套国内第一次制造的、一次可以提升载重
150 吨驳船的升船机;两个引水总流量为 600 秒立方米的引水灌溉渠道工程。
2048 江都水利枢纽 这个枢纽工程在杨州东南方不远处,离长江北岸很近(有河汊引入江水)。它又名江都抽水站,建立初期,就为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排涝和灌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江苏省为了进一步调水北去, 解决徐淮地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北)水量不足的问题,扩建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并在淮安建成第二级抽水站,形成省内更大规模的水资源调节。现在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已有四个抽水站,每站各包括若干机组。所有的机组全部开动,每秒的抽水量可达 470 立方米。整个枢纽工程除了四抽水站以外,还
有其他 10 多项配套工程。它主要是通过几个节制闸的闸门调节,做到能灌能排,使里下河地区彻底解除旱涝的威胁。
2049 盐锅峡水电站 在刘家峡下游 31 公里处。1958 年动工,1962 年第一台机组发电。发电装机 40 万千瓦,年发电量 23 亿度。盐锅峡下游 17 公里的八盘峡水电站,是一座河床式电站,装机容量为 18 万千瓦,1980 年建成。
2050 八盘峡水电站 八盘峡水电站位于兰州西部的峡谷之中,装机总
容量为 18 万千瓦。上游有刘家峡、盐锅峡两个大型水库调节水量,所以它不受季节(黄河枯水期)限制,发电效果比较好,这充分显示了梯级开发的优越性。它除了进一步增强陕、甘、青三省电网的电力,对于合理利用黄河水力资源,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要重意义。
2051 青铜峡水电站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县境内黄河干流上。总装机容量为 27.2 万千瓦。1958 年兴建,1974 年基本建成。
2052 三门峡水利枢纽 三门峡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委托外国设计,设计的基本方案是以高坝大库拦泥蓄水发电。工程于1957 年动工,1960 年 9 月建成蓄水。由于对泥沙淤积估计错误,水库运用后, 泥沙淤积十分严重,淤积部位从潼关向渭河迅速发展,形成“翘尾巴”。这样不但水库有报废的危险,而且威胁渭河平原和西安市的安全。后进行逐步改建。改建的要点是:将高位泄流改为低位泄流排沙,虽然降低了发电能力, 但是却加大了水库泄流排沙的能力,使水库能保持一定库容,合理地发挥防洪、防凌、灌溉、发电和提供城市、工业用水的作用。三门峡工程的改建, 对我国开发、利用多泥沙河流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053 官厅水库 在河北省西北部与北京市延庆县交界处。为治理永定河水患而修建的主要工程。 1951 年动工,1954 年建成。拦蓄官厅以上永定河上游的洪水,并供灌溉和发电。
2054 密云水库 位于北京密云县境内,潮河、白河在此相汇合。为了适应北京市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于 1958 年—1960 年兴建了著名的密云水库。它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水库。密云水库建成后,可拦蓄密云以上潮白河上游的洪水,并供灌溉和发电。北京市总体规划中规定密云水库主要供北京城市生活用水,应注意水质的清洁卫生。密云水库周围风景优美,是首都新兴的游览胜地。
2055 怀柔水库 位于北京市怀柔县境内潮白河支流怀河上,于 1958 年
3 月动工修建,当年 7 月竣工。怀柔水库在拦蓄怀河洪水、调节京密引水渠的供水、发展灌溉、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2056 十三陵水库 位于北京昌平县境内的温榆河支流东沙河段,因临
近明十三陵所在地而得名。水库于 1958 年 1 月开工修建,当年七月竣工。十三陵水库对于拦蓄温榆河支流沙河的洪水,发挥灌溉、养鱼和改善十三陵地区的自然环境发挥了一定作用。
八十年代以来,水库水位越来越低,有时可干枯见底。1983 年延庆白河堡水库建成后,市委、市政府决定修建补水工程,将白河堡水库的水引入十三陵水库。补水路线总长 63 公里,从 1984 年 10 月开始放水,来改变十三陵水库少水的状况。
2057 梅山水库 在安徽省淮河支流史河上游。为治淮主要工程之一。
1954 年动工,1956 年建成。可减免史河中、下游水患,降低淮河干流洪峰, 并供灌溉和发电。
2058 佛子岭水库 在安徽省淮河支流淠河东源。为治淮主要工程之一。1952 年 1 月动工,1954 年 10 月建成。可控制淠河入淮流量,减轻淮河中、下游的洪水威胁,并供灌溉和发电。
2059 京密引水渠 是北京郊区的大型引水工程,承担着灌溉、工业及
城市供水的任务。从 1960 年 10 月动工,经两期施工,于 1966 年全线通水。引渠从密云水库引水,经怀柔水库调节,穿过昆明湖,在北京西郊罗道庄与永定河引水渠汇流后进入北京城区。引渠自渠首至昆明湖全长 102 公里,贯穿密云、怀柔、顺义、昌平、海淀五个县、区并与十三陵、北台上、桃峪口三个水库沟通,为两座大型灌区、十七座中型灌区和五十二座小型灌区输水, 总控制灌溉面积 152 万亩。京密引水渠的建成,对于促进北京市的工农业生产和改善城市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2060 永定河引水渠 是北京市的大型引水工程。1956 年兴建,当年基本完成。渠首设在三家店拦河闸上的左岸。干渠自三家店起,经模式口跌入平原,至十王坟与南旱河故道相接,在罗道庄从左岸纳入京密引水昆玉段后进入玉渊潭,向下通过南护城河入引水干渠尾闾通惠河。引水干渠全长 26.1
公里,以干渠、南护城河和通惠河为主干,连同其它河渠 14 条、湖泊 24 处, 构成了首都城市河湖水网。永定河引水渠,引官厅和密云水库水源,供首都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用水,并排泄城郊沥涝。永定河引水渠系工程的兴建与进一步扩建改造,在兴利供水和城郊防汛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2061 苏北灌溉总渠 在江苏省北部。解放后治淮工程中最早兴建的大型灌溉渠道。1951 年动工,1952 年建成。西起洪泽湖高良涧,东经淮安、阜宁等县到扁担港入黄海。建有运东分水闸、六垛挡潮闸等,以控制水流和防御海潮。除供灌溉外,洪水时期并可分泄部分淮水入海,以减免水患。
2062 淠史杭灌区 在安徽省西部和河南省东南部。这里基本上属丘陵岗地,这一带为江淮分水岭。灌区工程 1958 年动工,1970 年底建成。它利用分水岭的有利地势,把大别山区淮河支流淠河,史河的水,以及注入巢湖的杭埠河水,通过 13 条总长 980 公里的总干渠、干渠和 300 多条总长 4000 公里的分干渠,大型支渠,数以万计的大小水利工程,加以控制和调节,以灌溉为主,兼有排水、通航、发电等综合效益。引淠河,史河、杭埠河三条河上的佛子岭、响洪甸、梅山等五个水库的蓄水,灌溉最怕干旱的安徽省江淮丘陵地区,使整个灌区形成一个“蓄、引、提、排相结合,渠、库、塘、
田相连接”的灌溉渠系网。这个灌区现在的灌溉面积已发展到 800 多万亩, 其中 80%的农田可以自流灌溉。它与都江堰灌区是我国目前两个最大的灌区。
2063 都江堰 古称都安堰,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省灌县西北岷江中游。秦昭王时,蜀太守李冰父子带领民工建成。2200 多年来, 使成都平原防止了洪水泛滥,广大农田得到灌溉。主要工程设施:在岷江江心,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形状的分水工程,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分为外江与内江两股;外江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在灌县城西南凿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开辟走马河等灌溉渠道,穿入成都平原,按灌溉需要的水量,使内江的江水有控制地流进灌区; 修建平水槽、飞沙堰等工程,使进入内江过多的洪水漫过而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灌溉区的安全。内江江水进入灌区后,顺着自然坡度,通过渠道,自流灌溉农田。都江堰的灌溉系统同其它几个渠堰灌溉系统合称都江堰灌区。都江堰附近的河底易被沙砾淤高,每年冬季要在内江、外江轮流用杩槎断流进行淘挖。都江堰灌溉面积曾达 300 多万亩,解放前,渠道失修,灌溉面积
缩减至 200 多万亩。解放后,大力整治扩建,特别是在分水鱼嘴附近修建了
现代化的闸门,并开凿龙泉山,使渠水穿山而过,现在灌溉面积已扩大到 800 多万亩。
2064 秦渠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东岸灌溉渠道。相传始凿于秦, 故名。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东北流经吴忠县到灵武县止。解放后经整修改建,扩大灌溉面积。
2065 汉渠 又称汉伯渠。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东岸灌溉渠道。相传始凿于汉,故名。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东北流到巴浪湖止。解放后经改建,扩大灌溉面积。
2066 南水北调 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从全国范围看,东南有余,西北不足。为了在全国范围内平衡水资源,正在研究和实施远距离、大范围的调水规划。南水北调,就是把长江流域的水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西北的少水带,贫水带和干涸带地区,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用水。南水北调主要有三条路线。
东线的输水工程,是在江苏扬州附近抽长江的水入运河,用闸控制,逐级提升水位,使水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包括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东平湖,在山东省梁山县穿过黄河,进入河北、天津,以补充苏、皖、鲁、冀、津四省一市的工农业用水。东线的输水干线长约 1150
公里,其中黄河以南约有 660 公里,黄河以北约有 490 公里。黄河实际上是
东线干线的分水岭。黄河河道比在长江取水口(调水的起点站)高出 40 米。
依据计算,在黄河以南的东线干线沿途需建 15 个大型水泵站,逐级抽水,才能把水提送过黄河,使之在黄河以北沿路供水,向北自流,直达天津。
东线输水工程建成后,将发挥的经济效益如下:(1)为江苏的淮阴、徐州地区,安徽的宿县地区,山东的济宁、泰安、荷泽、聊城、惠民、德州地区,河北的邢台、衡水、沧州地区和天津市的工农业用水提供补充水源,可以改善五、六千万亩耕地的灌溉条件;再加上其他措施,就能把几千万亩耕地建设成为高产稳定农田。(2)各级抽水站可以结合排除干线两侧的涝水, 改善排涝面积 18000 多平方公里。(3)把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改建成为现代化
的水上运输大动脉,黄河以南可行 2000 吨级的船队。(4)为沿线的煤炭、
石油、火力发电等一系列重要工业基地提供水源,特别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工业城市天津的用水问题,将可得到解决。
南水北调的中线方案,近期从汉水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期是把线路延长到三峡增加长江引水。从丹江口引水,经过南阳一带和汉水、淮河分水岭的缺口(在方城县境内),到郑州附近的桃花峪穿过黄河,再沿京广铁路北行,直达北京。中线完全可以自流引水,它在丹江口水库的高程为 150 米(或170 米),过黄河为 110 米,定县为 52 米,北京约 40 米。
西线方案是提高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位,开凿一些巨大的隧洞, 把长江水引入黄河上游,补充西北地区的水源。
2067 引黄济津工程 引黄济津是一项重要的跨流域的引水工程。它是把黄河的水引至天津市,以解决天津市工业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的紧张状况。
引黄入津的路线是:在河南省通过“人民胜利渠”把黄河水引入卫河, 卫河水流向东北入卫运河,从而把水送往天津;在山东省境内的黄河下游, 通过位山闸和潘庄闸,把黄河水引入位山输水渠和潘庄输水渠,这两个输水渠的黄河水分别流经临清和德州注入卫运河,再经卫运河流向天津市。
总之,引黄济津是将黄河的水,经过人民胜利渠、位山输水渠和潘庄输水渠引入卫河、卫运河,再使之流向天津市,供给天津的工农业及人民生活用水。
2068 引滦入津工程 引滦入津工程是为了解决天津市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紧张状况而进行的跨流域的城市引水工程。
引滦入津工程是我国目前最大、最长的城市引水工程。它横跨滦河、海河两个流域,穿越燕山山脉,总长 234 公里。全线共有 215 个工程项目,其
中主要有开凿一条长 12.39 公里、流量为每秒 60 立方米的引水隧洞,整治
108 公里的河道,挖掘一条长 64 公里的疏水明渠,修建 12 座倒虹、4 座大泵
站和一条长 26 公里的双孔混凝土暗涵,辅设一条 14 公里的大型管道,建筑
75 座桥梁和 3 座变电站,新建一座可调蓄 4500 万立方米水的平原水库和一
座日产水能力为 50 万立方米的自来水厂。
引滦入津的线路是:上游段是由滦河上的大黑汀水库大坝开始,经分水枢纽闸,引滦河水进入穿山隧洞(引滦入潨隧洞),然后沿整治好的潨河河道注入于桥水库;下游段是水从于桥水库流出,经整治后的州河河道输入疏水明渠、4 个大泵站和输水钢管,最后水被引至天津市的西河水厂和新开河水厂。
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工程沿线人民、天津市人民和参加引水工程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引滦入津工程已于一九八三年九月全线正式试通水成功。
2069 引黄淤灌 引黄淤灌是黄河下游西岸人民实现黄河水沙资源的综合利用,化害为利的一种办法。
引黄淤灌是利用河床高悬的特点,把多泥沙的黄河水引出堤外,先使泥沙沉淀,然后把澄清的河水送入渠道,灌溉农田。这样既可用水灌田,又可用沙加固堤防。加固堤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堤脚填高后,大堤基础得以巩固;(2)加高大堤时,取土方便,可以大大提高工效。(3) 黄河大堤的脚下,原先有许多盐碱地、沼泽地,引黄淤灌后,可以填地造田。
2070 荆江分洪工程 在湖北省中部长江南岸。长江中游自湖北枝城至
湖南城陵矶段称荆江。河道弯曲,向有“九曲回肠”之称,泄洪能力较低, 两岸地势低洼,常受洪水威胁。1952 年 4 月兴建分洪工程,1953 年 4 月完成。培修加固加高北岸荆江大堤。在南岸开辟分洪区,周围建有进洪闸,节制闸和围堤等。当荆江水位过高时,开闸分蓄洪水,减兔江汉平原所受洪水威胁。分洪区平时仍可进行耕作。
2071 海塘工程 捍御海潮侵袭、保障农业生产而修筑的人工堤岸。从长江南岸江苏省常熟县境到上海市沿江、沿海一带称“江南海塘”;浙江省钱塘江口两岸,北至金丝娘桥,南至曹娥江口称“浙江海塘”或“钱塘江海塘”。始建于唐代,称“捍海塘”。原为土塘,历经宋、元、明、清不断修建,部分已改为石塘。全长 403 公里。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不重视维修, 毁坏很多。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对海塘进行了整修、加高和加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