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
1077 地貌 即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简言之,内营力规定了地貌的基本结构,外营力则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对它们进行雕塑。
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项基本要素。它与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地貌与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的关系尤为密切。当地壳大幅度的上升时,会引起河流急剧下切,导致形成高山深谷的地貌形态。而地表形态的变化又导致山地的气候、植被的垂直变化。结果形成各类地貌在地域上的组合和垂向的分异。
地貌类型按其形态分类,可把大陆地貌分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五种类型。海底地貌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大洋盆地及海底山脉等。按其成因分类,可分为以内力地质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叫构造地貌,以
外力地质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有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根据动力作用的性质又可分为河流地貌、冰川地貌、风或地貌,海岸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等。
按规模大小,可分为星体地貌、大型地貌、中型地貌和小型地貌等。
1078 地形 见地貌
1079 构造地貌 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等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形态,叫做构造地貌。许多巨大的地貌单元,如大陆、海洋、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都是地壳变动形成的,都是受内力作用控制的。
构造地貌主要研究构造运动、大陆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类型与现代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构造地貌的研究,一方面从构造因素出发来解释现代的地貌;另一方面根据目前地貌形态来分析地壳的构造。
构造地貌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等级:第一级是在宇宙性的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地球表面最大的构造单元,如整个地球的形状、大陆与海波,也称星体地貌。第二级是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产生的山地、平原、高原等地貌单元, 称为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是叠加在第二级之上的,主要是地质构造被外力地质作用剥露后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质构造地貌,如方山、单面山等。
1080 陆地 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叫做陆地。地球表面陆地的总面积为 1490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 29%。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北半球陆地面积占北半球总面积的 39%;南半球的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9%。陆地可分为大陆和岛屿两部分。
1081 大陆 是陆地的一部分,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大陆。全球有六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各大陆的面积为:亚欧大陆为 5070 万平方公里;非洲大陆为 2920 万平方公
里;北美大陆为 2000 万平方公里;南美大陆为 1760 万平方公里;南极大陆
为 1400 万平方公里;澳大利亚大陆为 760 万平方公里。
1082 半岛 伸入海洋或湖泊的陆地,一面同陆地相连,三面被水包围
的陆地叫做半岛。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面积达 300 万平方公里左右。
1083 岛屿 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叫做岛屿。岛岭的总面积为 970 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 1/5。根据成因岛岭可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种。世界上最大的岛岭是格陵兰岛,面积 217 万多平方公里。
1084 大洲 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合称为洲,全球共有七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1085 岬角 向海突出的夹角状的陆地。它常常是被海水淹没的一部分山地,或是还没有被海水冲蚀掉的山地的一部分。在岩岸地区,半岛、岛屿和岬角比较多,如山东荣城县的城山角和辽宁族大的老铁山岬,非洲的好望角等。
1086 大陆岛 又称基岩岛,指地质造构上和大陆有密切联系的岛。大陆岛原是大陆的一部分,在地质历史上曾和大陆联在一起,由于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才与大陆分离,成为岛屿。因此,大陆岛多分布于大陆边缘,它的基础多固定在大陆架上或大陆坡上,大陆岛的地质、地貌和其他自然条件与大陆相似。如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印度洋的斯里兰卡岛、马达加斯加岛,大西洋的大不列颠群岛,北冰洋的新地岛,地中海中的科西嘉岛等都是大陆岛。大陆岛一般面积较大,地势较高。
1087 冲积岛 指河流携带的物质在海岸河口堆积而成的岛,又叫沙岛。我国许多河流的河口都有冲积岛。形成的原因很多,概括为以下几种:
- 由河口心滩发展起来的。(2)由沙坝扩大而成的。以上两种冲积岛在珠江口均很发育。(3)与潮汐有关。如长江口处涨潮落潮的流路不一,涨潮主流偏北,落潮主流偏南,这两股双向潮流之间的缓流区有利于泥沙沉积, 同时江流海潮交汇,物理化学条件也有利于泥沙沉积。因此在长江河口段, 冲积岛很多,最大的是崇明岛。(4)由沙咀发展而成的,如台湾西海岸的许多沙岛,这些沙岛的分布往往与海岸平行。冲积岛一般地势低平,形成初期不稳定,但有的却发展很快。
1088 海洋岛 指发育过程与大陆无直接联系的、在海洋中单独生成的岛屿。海洋岛的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的联系,分布地区一般离大陆较远。海洋岛按其组成物质和成因,又可分火山岛和珊瑚岛。
1089 火山岛 是海洋岛的一种,由海底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这些岛屿一般面积较小,地势高峻。火山岛有的由单个火山堆积而成,如太平洋的皮特克恩岛;也有的是几个火山共同堆积而成的,如夏威夷岛由八座火山堆积而成,其中最大的是冒纳罗亚火山,它沉没在海面以下有 4600 米,露出在
水面上的部分高达 4166 米。火山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的西南部、印度洋的西部和大西洋的中部。
1090 珊瑚礁 指由珊瑚遗体堆积而成的石炭岩礁。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分泌一种不灰质,形成它的石灰质外骨骼,珊瑚死亡后,留下石灰质骨骼,长期的堆积便会形成巨大的礁盘。而新的珊瑚肢体又在它上面不断向海面和四周生长,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珊瑚就能生长到海面附近的地方,甚至低潮时还可以露出海面,形成珊瑚礁。
造礁珊瑚的生活有着严格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1)温暖的海水。珊瑚生长的极限水温是 16°—36℃,而大量繁殖的水温为 25—29℃。(2)良好的光照。在透明度特别好的海水中,珊瑚可生活在 200 多米的深度,但在多数
情况下,仅生长在 40—50 米的深度,而以 0—20 米深处生长最好。(3)适宜的盐度。盐度在 27—40‰的范围内,珊瑚可以生存,但珊瑚生长的最宜盐度为 34—36‰。此外氧气的供应以及适宜的底质都是珊瑚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珊瑚主要分布在北纬 30°—南纬 25°之间的热带、亚热带的浅海之中,并且必须在海水清澈又能受到波浪冲击的地方。珊瑚礁顶部一般十分平坦,在低潮时礁顶可露出水面,在高潮时被海水淹没。珊瑚礁通常可以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类型。
1091 珊瑚岛 属于海洋岛。指由珊瑚礁构成的岛屿,主要分布在热带
和亚热带海洋。这些岛屿地势低平,海拔一般 4—5 米,面积很小,常以平方米计算。在地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因海浪不断地把珊瑚遗骸和其他海生动物的贝壳抛在礁盘上,逐渐堆积,便成为高出水面的珊瑚岛,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扩大和加高,同时形成与礁盘固结在一起的钙质胶结海岸,及平行于海岸并高出海面的沙堤。受到这种海岸的保护,使珊瑚岛比较稳定不易变动。在面积较大的珊瑚岛上,能蓄存淡水,生长植物,如棕榈树。岛上多为鸟类栖息的场所,并覆盖许多鸟粪层。但大型海啸和激浪来临时,珊瑚岛仍有被淹没的可能。在我国,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如西沙群岛中的永兴岛, 海拔 5 米,东西长 2 公里,南北宽 1.4 公里,面积为 2.65 平方公里,附近的
石岛海拔 12 米以上,是南海诸岛中海拔最高的珊瑚岛。
1092 暗滩 指海底突起的珊瑚礁滩地,多呈椭圆形,位于水面以下较
深处,一般超过 20 米。表面起伏和缓,滩外四坡陡峭,水深骤增。滩面有礁
墩向上隆起。如南沙群岛的人骏滩,滩面平均水深 27 米。暗滩是航行的障碍。
1093 暗沙 指较浅的珊瑚礁滩,一般深十多米,退潮时一般不能露出
水面。指由暗滩上生长起来的珊瑚礁体。如中沙群岛中的暗沙多为深在 13—
23 米外,暗沙是航行中的障碍,我国领土的最南关曾田暗沙、深度为—22 米,属于离海面较深的暗沙。
1094 暗礁 指生长到海面附近的礁体。深度很小,一般不到十米,礁顶在退潮时多数可露出水面。暗滩、暗沙、在珊瑚生长速度不及海面上升速度的情况下,暗礁体多潜没在水下。为了航行的安全,需在航海图上精确地绘出暗礁的位置;如位于航线附近,需设置灯塔或其他标志。
1095 岸礁 指紧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珊瑚礁,在退潮时可看出岸礁好似海岸向外延伸的一个平台,如海南岛东部海岸即有上千米宽的岸礁。
1096 堡礁 又称“离岸礁”,指有泻湖与陆地隔开的珊瑚礁。由于岛屿或海岸不断下沉(也可能由气候转暖而引起冰雪融化使海面上升),原来岸礁区的珊瑚礁体仍不断向上生长,则礁体与陆地之间有水域隔开,形成堡礁。堡礁一般淹没在水下,退潮时呈链状列岛露出水面。如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大堡礁,南北长约 2000 公里,东西宽约 2—150 公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堡礁。
1097 环礁 指呈环状或马蹄状的珊瑚礁,由于堡礁环绕的岛屿继续下沉(或海面继续上升),当岛屿全部没入水中,继续向上生长的珊瑚礁就成
为环礁的形态,原来岛屿的所在地完全被海水淹没形成澙湖。环礁一般不露出水面,退潮时可见环状礁体。泻湖有水道与外海相通,往往成为优良避风港。
1098 大陆架 大陆架是大陆边缘的浅水平台,大陆架表面有起伏不平的丘陵、凹地、溺谷,虽被海水淹没,但在地形和地质构造上都属于大陆的一部分。大陆架地形平坦,向大洋底微倾,平均坡度为 1.7‰。平原海岸边缘的大陆架的坡度更小;而在陡峭的岩岸附近的大陆架坡度较大,但一般不超过 2°。大陆架水深通常小于 200 米,宽度为 0—1000 公里不等。世界大陆架的平均宽度约 70 公里,其面积占整个海底面积的 7.5%。我国沿海有宽广的大陆架。关于大陆架的成因,有人认为是第四期冰期低海面时,被侵蚀, 堆积夷平的大陆边缘,在冰后期由于大量冰川融化,引起海面上升,而被淹没所致。
1099 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以下坡度较陡的区域。在地形上它是大陆的
边缘,是大陆向大洋过渡的地区,它的坡度为 4°—7°,有时可以达 13°— 14°。在大河口外的大陆坡,坡度较缓,仅 1°—2°左右。大陆坡的深度约自 200 米左右至 2400 米。其平均宽度为 40—50 公里。世界上大陆坡的面积约占海底总面积的 12%左右。在大陆坡上多数地区为陆源碎屑物所覆盖,但厚度一般不大。大陆坡上最特殊的地形是海底峡谷。
1100 海岭 一般指大洋底的山岭。在大西洋中间和印度洋中间有地震活动性的海岭,也叫做大洋中脊。中脊由两条平行脊峰和中间峡谷构成。太平洋有地震活动性的海岭,不在大洋中间,而偏在东边,这个海岭不甚崎岖, 没有被中间峡谷分开的两排脊峰,一般把它叫做东太平洋中隆,它在加利福尼亚湾北端中断,与圣安德烈斯断层相连。
海岭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如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有大西洋海岭相隔;非洲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为印度洋海岭。海岭是板块的分离边界,又叫生长边界。海岭是受引张力的区域,热流量高。
1101 大洋中脊 见海岭
1102 海沟 在两个板块之间的俯冲带上,形成的一个海底深渊。它平行于两个板块的边界,多位于俯冲板块一侧,延长很远。如太平洋板块周围为深度达七千米到一万一千多米的海沟所环绕(马里亚纳海沟南端深达11034)米。
海沟是板块的消亡边界,又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汇聚边界。海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重力值较小,二是热流量低。
1103 海底火山和平顶山 两者都是一些深海底部相对孤立的交地。海底火山是岩浆物质沿着大洋壳的薄弱点向上喷发而成。随着喷发的进行,火山不断增高,如果露出水面,就形成火山岛。如果海底火山出现于海面附近, 其顶部被波浪夷平就形成平顶山。平顶山大量出现在太平洋中部,在印度洋底也有。热带地区的平顶山顶部,一般都覆盖有死珊瑚礁。海底火山和平顶山常呈线状排列,这可能是大洋壳板块移动的结果。离开板块扩散地带愈远, 地形的年龄愈老,愈近,则愈年轻。
1104 海盆 海盆是洋底下凹部分,并为海岭或海底隆起所分隔的盆地。盆地内覆盖着深海沉积,主要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如钙质软泥,硅质软泥,红色粘土)。
1105 山 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形叫做山,高大的山又称山岳。山的最高部分称为山顶;山的侧面部分称为山坡;山坡与平地连接的部分称为山麓。它以较小的峰顶面积区别于高原,又以较大的相对高度区别于丘陵。山岳的形态类型,是依据山岳的外貌,来划分的。据山体绝对高度、相对高度和坡度可将山分为高山、中山、低山。每一类中根据切割程度又进一步分为深切、中切、浅切型,或陡峭型和圆缓型等等。根据山的成因又可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堆积山等。构造山是指地质构造因素起主要作用而形成的山,如断块山,褶皱山,单面山等。侵蚀山是指地质外营为长期切割形成的山。堆积山主要指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