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

1323 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底

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约 20 多公里,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结

构。地球上的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 100 多米到水面以下 200 米这一薄层里,这一层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也叫生物“薄膜”。生物圈的质量虽然比其他圈层小,又较薄,但它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324 生物 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物质的总称。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

1325 植物 生物的一个大类。植物与动物、微生物共同组成生物界。

植物又可分为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现已知约有 30 多万种,遍布于全世界。植物界中自养的绿色植物,是以水、二氧化碳、无机盐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异养植物(如真菌) 分解有机物,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由此,人们认识到:植物是自然界中有机质分解与转化的必要环节。植物的活动及其产物同人类经济文化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人类的衣、食、住、行、医药、工业原料以及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等都离不开植物。

1326 植物群落 在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由一定植物成分形成的有规律的组合,称为植物群落。任何一个植物群落,都有它一定的植物组成和一定的外貌,每个植物种的个体,在数量的比例上、空间分布上也有一定的结构。如:毛竹林、水稻田、石块上的地衣斑块⋯等都可以称为植物群落。

1327 孢子植物 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等用孢子进行繁殖, 故名孢子植物。由于此类植物不开花、不结果,所以也叫隐花植物。

1328 蕨类植物 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等的一个类群,旧称“羊齿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群植物。

蕨类植物多繁盛于晚古生代,与低等植物相比,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良好的孢子体和维管系统。孢子体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蕨类植物门分为石松纲、水韭纲,松叶蕨纲、木贼纲和真蕨纲五纲。前四纲为小型叶,最后一纲具大型叶。约有 12,000 种。我国的蕨类约有 2600 种,大多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森林生山野的阴湿环境中。蕨类植物在经济上有多种用途,如蕨、菜蕨等植物的嫩叶味美可食;贯众、绵马鳞毛蕨等植物体可药用;广布于秦岭以南各省区的满江红是稻田的优良绿肥,也可作饲料; 蕨类植物还可用于工业,还可作土壤的指示植物(石松指示土壤的酸性,铁线蕨指示土壤的钙性)。

1329 裸子植物 裸子植物在植物学中原来是种子植物门中的一亚门, 现已成为独立的一门。

裸子植物的胚珠没有子房包被着,因而种子裸露出来,没有果实包被着, 因此称为裸子植物,这也是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现代生存的裸子植物约有700 多种;大都是高大乔木,我国有近 300 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种类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分属于铁树目、银杏目、松柏目和麻黄目四目。铁树目、银杏目植物早已衰退(银杏目现世仅存银杏一种是第三纪的孑遗植物,被称为“活化石。松柏目最为繁荣,大多分布在北温带,是构成森林的重要树种。

多数是林业生产的重要用材树种,或是纤维、树脂、单宁、药用等重要的原料植物;有的种子可食用,如松籽、种仁(白果),还有的是重要的绿化树种,如松、侧柏等。裸子植物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1330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种子植物中的一门,是现代植物界中最高级、最繁茂和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被子植物的胚珠有子房包被着,种子都有果实包被着,不裸露出来,因此称作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花, 又称为有花植物或显花植物。花的主要部分为雄蕊和雌蕊,此外亦常具花萼和花冠;花粉粒停留在柱头上,不能直接和胚珠接触;传粉形式有虫媒、风媒、鸟媒、水媒等。被子植物种类繁多,高达近 30 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以上;我国约有三万种。被子植物有乔木、灌木,还有藤本、草本,有多年生的,也有一、二年生的,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力。被子植物有极大的经济价值。根据子叶数目,又分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两大类。

1331 木本植物 指茎内木质部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多的植物。植株的茎干一般坚硬而直立,寿命较长,能逐年生长。木本植物有乔木、灌木和半灌木等几种类型。

1332 乔木 木本植物的一种,特点是主干明显而直立,分枝繁茂,植株高大,分枝在距离地面较高处形成树冠。如松树、杉树、杨树等。

1333 灌木 木本植物的一种。特点是无明显主干,植株矮小,近地面处枝干丛生,多年生,如紫荆,木槿、迎春等。

1334 草本植物 茎内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草本植物一般植株较小,茎干柔软,多数草本植物在生长季节终了时,其整体或地上部分死亡。根据其完成整个生活史的年限,可分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二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

1335 藤本植物 指茎干细长,不能直立,匍匐地面或攀附其他植物而生长的植物。按茎的质地可分为草质藤本(如牵牛)和木质藤本(如葡萄); 按攀附方式又可分为攀援藤本(如藤棕)、缠绕藤本(如牵牛)、吸附藤本

(如爬山虎)和卷须藤本(如葡萄)等。

1336 旱生植物 能较长期在严重缺水地区生长的耐旱植物,叫做旱生植物。它有发达的旱生形态与旱生生理适应,可在不易获得水分的环境(如沙漠、岩石表面、冻土、酸沼或盐渍化土壤)里生长。旱生植物根据形态可分为(1)肉质植物:茎叶肥厚,内有贮水的薄壁组织,表皮角质厚,气孔少, 蒸腾度极小。如仙人掌、景天等;(2)硬叶植物:茎叶的机械组织极发达, 不致因大量失水而体形萎缩,表皮角质厚,气孔多深陷于叶背的凹穴或沟槽中,并有毛或蜡质围绕着防止水分蒸腾。禾草类的硬叶常卷成筒状。如夹竹桃、羽茅等;(3)小叶或无叶植物:叶退化变小,甚至消失以减少叶面蒸腾, 幼茎表面绿色,如麻黄、梭梭树等。

1337 水生植物 指植株的部分或整体浸没在水里,能适应水域环境生长的植物。包括水生藻类、水生蕨类和水生种子植物。依据适应方式,可分为(1)浮游水生植物:体极微小,悬浮水中。如小球藻。(2)底着沉水植物:假根或根着生于水底基质,茎叶或叶状体质地柔软,细裂或呈带状,完全浸沉于水中,花具有水媒传粉的特殊适应。如轮藻、苦草。(3)浮叶水生植物:地下根状茎、水中茎和叶柄均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叶浮在水面或微挺出水面。如菱、荷等。(4)飘浮水生植物:叶状体或水面叶有贮气囊,茎、叶均浮在水面,根系垂悬于水中,可随水流飘浮不定。如满江红、浮萍。

1338 浮游植物 悬浮于水中的微小藻类和漂浮水面随水移动的高等植物。

分布于淡水中的浮游藻类主要是蓝藻、绿藻、硅藻等;分布于海水中的主要是硅藻和甲藻等。藻类植物多分布于水域的上层,个体极小,有单细胞的、集成群体的和丝状的,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繁殖非常迅速。浮游藻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为水生动物(特别是鱼类)的食料,因而在水产养殖业上有一定的经济意义。

漂浮高等植物有水生蕨类(如槐叶蕨、满江红等)和水生被子植物(如浮萍、芜萍、水浮莲等),多分布于淡水湖沼和水田、河渠中。可作饲料或肥料,有的可入药。

1339 喜湿植物 又称湿生植物,生长在很湿润的空气或土壤环境中的植物。如水金凤、鸭跖草等。

1340 沼生植物 仅植株的根系及近于基部地方浸没水中的植物,称沼生植物。例如水稻、香蒲、菰(茭白)等。沼生植物一般生长于沼泽浅水中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表。

1341 喜光植物 又称阳生植物。是要求有充足阳光直接照射才能生长或生长得良好的植物。例如马尾松、白桦、稻、麦等。阳生植物往往具有如下的外表形态:短的节间、叶小、叶面往往与光线平行、叶质厚、表面具有蜡质或绒毛。

1342 喜阴植物 也叫阴生植物。是指适宜生长于蔽荫环境中的植物。如胡椒、酢浆草、春兰等。这类植物的叶子是大而薄,叶面往往与光线垂直, 小枝上叶的排列,多呈平面的镶嵌。

1343 寄生植物 指寄生或半寄生于其他植物体上,并从这些植物体(寄主)上吸收营养的植物。如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等。

1344 附生植物 指附着于其他生物体表面的植物。彼此间一般无营养上的直接关系。例悬垂在松枝上的松萝,附着在树干上的石斛、鸟巢蕨和叶面上的地衣、苔藓等。

1345 腐生植物 从动植物残体的有机物中吸取营养的非绿色植物,例如蘑茹等。

1346 砂生植物 指适应于生长在松散的和可移动的砂质土地上的植物。砂生植物耐旱、耐盐,多具有发达的水平葡枝或根茎,有强大的营养繁殖能力,可抵抗砂土埋没,能固定流砂。如砂拐枣、梭梭树等。

1347 指示植物 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能够指示环境或环境中某一特征的植物种、属或群落,称之为“指示”植物。如:铁芒箕反映了酸性土壤环境(土壤 pH 值 4.5—5.0)。针叶树的年轮可指示过去的气候变化。根据蓼科植物的分布可找地下水。骆驼刺的生长反映了干旱环境。在海州香薷

(rù)生长的地方指示地下可能是铜矿。

1348 酸土植物 指生长在酸性土壤上的植物。如茶、马尾松、芒箕等。

1349 钙土植物 指适宜生长在富含碳酸钙土壤上的植物。如:蜈蚣草、铁线蕨、野花椒等。

1350 盐土植物 能够在多量可溶性盐(主要是氯化钠)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叫盐土植物。盐土植物又可分为真盐土植物和泌盐植物。真盐土植物往往具有肥厚多汁的茎叶,植物灰分中含盐量很高,如海蓬子。泌盐植物可将体内过剩的盐从叶面分泌出来,如桱柳、胡杨等。

1351 植被 是一定地区内,覆盖在地面上的植物及植物群落的泛称。人们把全球地表的植物总称为“世界植被”;某个地区的植物称为“地方植被”;人工栽培的农作物或树林等称为“人工植被”;天然森林或草甸称为“自然植被”。

1352 沼泽植被 指生长在低洼积水或排水不良的地段上的植物群落。可分为高位沼泽和低位沼泽。高位沼泽中的泥炭成丘状突出于水面,并逐年增加,水中含有大量腐殖质酸,植物所需钙、钾、磷、氮等养分比较缺乏, 因而也叫“酸沼”,高位沼泽的主要植物种类是泥炭藓等,以存在食虫植物为特征。低位沼泽出现在河湖、池浜的边沿,水不太酸,泥炭不成丘状,营养状况较好。主要植物是芦苇、苔(tái)草等。

1353 荒漠植被 是极端大陆性干旱地区或雪线以上高寒山地(亦称寒荒漠)的植被类型。这里降水极少,植丛稀疏,常成斑块状分布在大片裸地上。荒漠植被的植物种类异常贫乏,主要是旱生和盐生的灌木、半灌木、肉质植物或春季短生植物及地衣、盐藻等。干旱地区荒漠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干燥地区,如北非、澳大利亚、南美洲,北美洲、中亚,我国的新疆、内蒙西部、甘肃西北部及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寒荒漠(亦称“冻荒漠”)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 4500 米以上地区。

1354 草原 是一种植被类型,原来称作草原植被。在温带半干旱气候地区,由低温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组成的植被类型。草原植物群落结构简单,一般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主要成分有: 旱生的窄叶禾本科丛生草,如羽茅、隐子草、针茅等属植物;部分具根状茎的禾草和莎草科、豆科、菊科等植物,还有混杂的其他旱生草本植物及旱生灌木、半灌木、没有或稀有乔木。根据水热条件,草原又分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高寒草原等。草原在地球上占据一定地区,亚洲、欧洲、美洲等洲的温带地区均有大面积分布,我国的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和黄土高原等地。草原是畜牧的基地,草原植被还蕴藏着许多药用植物资源, 有些还是工业原料。

1355 森林草原 是森林与草原衔接地带内的一种过渡性的植被类型。其分布表现为森林与草原相间分布,或森林在草原上呈岛状分布。就植物类型来看,草本植物以中生的杂草类为主,森林中既有针叶树,也有阔叶树。森林草原的演化,取决于气候、土壤、生物及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变化。在我国黄河中下游的半湿润地区森林草原的分布较为典型。

1356 高山植被 高山或高原上分布高度高于树木生长上限(即高山森林线)的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及高山冻原植被。有时将亚高山针叶林也称为高山植被。高山植被类型能够适应高山上严寒、强辐射、风大等恶劣的气候条件,多发育为矮小灌木,叶片缩小,地上部分株枝密集成垫状或匍匐状, 贴近地面生长,花色艳丽,种类很少。我国的高山植被有云南高山和西藏高原原上的雪莲、西藏葶苈、垫状点地梅,高山草甸中的蒿草苔草等,再如我国西部海拔 2400—3,000 米以上高山上的冷杉、云杉为主的高山针叶林等。高山植被的垂直界线随纬度、坡向、地形等因素的变化而异。

1357 地被层 指森林或草本群落中最接近地面的植物覆盖层。地被层可分为二种(1)死地被层:由枯枝落叶层组成;(2)活地被层由苔藓、矮小草本和小半灌木构成。

1358 树冠层 森林中由上层的乔木树冠所构成的覆盖层,称为树冠

层。

1359 季相 亦称“群落季相”。由于季节不同所引起的群落外貌的变化,并经常伴随有结构或种类组成的明显变化,称为季相。例如,牧场上草本植物群落,春季相与夏季相在植丛高度、色调、形态上有明显不同;而且在其主要植物种类、组成上亦有显著差异。所以说,研究牧场季相与饲用牧草的质量动态,是建立合理放牧制度的依据。

1360 板状根 是热带木本植物所特有的一种根,板状根是从树干基部生出,斜向入土,有增强支持地上部分的作用的不定根。榕树、人面子等植物都具有板状根。

1361 支柱根 在植物的茎节上长出的一种具有支持作用的不定根,为植物的辅助根系。如甘蔗、玉米等植物都有之。

1362 气根 亦称“气生根”。是一种从植物的茎部发生,暴露在空气中的不定根。气生根的顶端无根冠和根毛,有根被。石斛、吊篮等均有气生根。

1363 茎花现象 亦称“老茎生花现象”。是指花和花序(包括花谢后形成的果实)直接在乔木树干上形成,花和果以花环状围绕乔木的树干的现象。茎花现象是雨林乔木群落典型的特征。

1364 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吸收太阳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 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6CO

+ 6H O 

C H O + 6O ↑

2 2 绿色植物叶绿素

6 12 6 2

1365 热带雨林 分布在赤道和热带,由高大常绿阔叶林木构成,具有繁密林冠及多结构特征,并含丰富的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等的森林类型。

1366 季雨林 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森林类型。我国海南岛、云南南部、东南亚及印度半岛的一些地区都有分布。季雨林是在热带季风气候影响下,生长的一种雨绿林,比较接近于雨林,但种类成分,高度等均不如雨林,且旱季落叶,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季雨林的上层是旱季落叶的乔木树种,下层有小落叶树、草本和藤本,附生植物比雨林少。

1367 红树林 是一种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海岸泥滩上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主要树种为适应盐土和沼泽条件的红树型植物。如红树、海桑、红茄冬等。红树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肉质叶,种子在果实中萌发或形成小苗后,才脱离母株,堕入淤泥,很快发育成新的植株。红树林分布于印度、马来西亚、西印度群岛和非洲西岸。在我国福建、广东、台湾沿海泥滩地区也有。红树林可以防风防浪,是沿海很好的防护林,可作木材,并可作为化工原料,提炼单宁。

1368 常绿阔叶林 分布在南北纬 25°到 35°之间大陆东岸,是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常绿森林群落。我国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常绿阔叶林的上层乔木多为山毛榉科、樟科、山茶科等植物。它们均具有叶长绿、厚革质、表面有光泽等特征。叶面与光线垂直。因此亦称“照叶林”。下部分层明显、草本稀疏,藤本和附生植物较少。这些树林中楠木樟木等木质很好, 可以用来制做家具。马尾松、杉木是重要的用材林。还有不少亚热带水果及经济树种。

1369 硬叶林 分布在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区,或类似地中海式气

候区,在地中海沿岸,北美加利福尼亚、南美智利、非洲好望角等地都有硬叶林。它是由常绿硬叶小乔木、灌木及硬叶丛生禾木草所构成的稀疏矮灌木林群落。这些植物的叶子不大,叶片坚硬、有不少边缘常有刺,叶呈灰绿色。

1370 常绿灌木丛林 由常绿硬叶小乔木、灌木和硬叶丛生禾草所构成的稀疏矮灌木丛林。此种植被类型产于地中海型气候区或类似地中海气候的地区,本区气候特征是冬季凉爽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由于高温与多雨季节不在同一时期,故树木发生变态。乔灌木叶子均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树叶甚小、且表皮厚具革质,常被茸毛,或退化成刺,成帚状硬茎的特殊生活型。树干低而多节,树皮加厚,树根粗大而深入地下。夏季树叶不落,但色泽灰褐,冬季多雨,树叶呈灰绿色。花一般很鲜艳,尤以黄花为多。植物能分泌挥发油,连同芳香的花朵,使这类群落具有特殊的强烈香味。主要分布在欧洲的地中海沿岸、美洲的加利福尼亚、大洋洲的东部和西南部。非洲南部、智利中部也有小片分布。

常绿灌木丛林在各地有不同的地方名称,在科西嘉叫马克维斯,在法国南部叫加里哥宇,在西班牙叫托米里亚尔,在希腊叫佛利干那。

1371 落叶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是指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通常又叫作“夏绿阔叶林”简称“夏绿林”。此种植被类型产于气候比较温和湿润的温带地区。植物生长季节内水热配合合适,使中生植物得到繁盛发育。许多乔木的叶片宽大,如山毛榉、栎、槭、椴等;也有一部分夏绿乔木的叶片小,如桦、杨、柳等。叶的质地薄弱,无革质硬叶现象,一般不被茸毛,呈鲜绿颜色。林中乔本层下常有落叶灌木和草本层,附生植物与藤本植物不多,且都是草本类型。群落结构较为简单,季相明显。夏季林冠郁闭, 冬季森林明亮。落叶阔叶林资源植物丰富,有多种经济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南部一带,日本北部,朝鲜、苏联的滨海州、西欧和北美洲的东部及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均有分布。

1372 针阔混交林 由针叶树和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是针叶林和夏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组成这类森林的阔叶树种有栎、槭、椴等,针叶树种有云杉、冷杉、松柏等。在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下组成混交林的主要树种也不尽相同。某些地区在原生针叶林或阔叶林遭受破坏后,也能形成针阔混交林。在亚欧大陆形成了一条不连续的混交林带,西起欧洲西南部到我国东北的东部山地,苏联远东沿海地区,至朝鲜北部,以我国东北为主要分布区。在北美,主要分布在五大湖区和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山坡上。

1373 针叶林 以能够适应干旱和寒冷的针叶乔木树种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针叶树木的叶缩小成针状,并且有各种抗寒耐旱的结构,是对生长季短和低温的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针叶林的外貌往往是由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由于优势种的不同而各具特征。如由云杉、冷杉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可见到圆锥形和尖塔形树冠;由松组成的针叶林,树冠近圆形;由落叶松组成的针叶林,树冠塔形而稀疏,因其冬季落叶极易与云杉林和冷杉林相区别。还可根据它们的耐阴程度和郁闭程度状况分为暗针叶林(云杉、冷杉林)和明针叶林(松林、落叶松林)。针叶林的群落结构非常简单,乔木层常由一个树种或两个树种组成,林下常有一个灌木层、一个草本层和一个苔藓层。从北纬 70°的森林北界,到赤道附近都有针叶林的分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方平原的大面积针叶林,叫做“泰加林”(泰加林严格讲指在西伯利亚具有典型的西伯利亚树种并具沼泽化现象的寒温带针叶林,至今已泛指寒温带

针叶林了)或“北方针叶林”(即完全没有阔叶的乔木和草本),是寒温带的地带性植被。向南则多垂直分布于一定高度的山地中。寒温带针叶林大多为优良用材树种。

1374 泰加林 分布在北纬 50°以北的亚寒带针叶林,是以松、柏⋯等针叶树为主的森林群落,是水平地带性植被,在苏联被称为“泰加林”。

1375 稀树草原 分布在热带雨林和热带荒漠地区之间的干燥草本群落,有少数乔木稀疏地分布在草本植被上。这些旱生型乔木多独株分布,乔木矮生、多枝,树冠大而扁平,呈伞形。树皮厚,树干中贮有大量水分。草高大,但不致密,多为大型禾本科草类、(1—3 米),具有旱生结构,叶子狭窄而直立,有块茎。整个草原在湿季时一片葱绿,干季时一片枯黄。高草干黄部分留至第二年与青草混在一起,形成单调的黄褐景色。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等热带地区。

1376 温带草原 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发育的,以多年生低温旱生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的草本植物群落为温带草原。植被以禾本科、豆科、莎草科植物占优势,菊科,藜科和其他杂类草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禾本科植物中, 以丛生禾草针茅属最为典型。该属不同的种类在不同的草原中起着重要作用。草原植物普遍具有旱生结构,如叶面积缩小,叶片内卷或气孔下陷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育以便吸收地下水分和抵御强风。季相明显,春末夏初一片葱绿,秋初枯黄。温带草原在世界上分布面积较广,在亚欧大陆上,分布于欧洲东南部,向东延伸经中亚、蒙古,至我国的黄河中游、内蒙古与东北,全长约 8,000 余公里,被称为欧亚草原区;在北美大陆中部和南美阿根廷温带草原(潘帕斯草原)均为南北向的宽带分布。温带草原区的土壤以黑钙土、栗钙土为主。动物主要有啮齿类、有蹄类。大部分草原已被开垦。

1377 草甸 发育在中度湿润条件下的一种非地带性的草本植被类型。在水分条件上,它不同于具有旱生植物的草原,也不同于具有湿生植物的沼泽。草甸有以下几个类型(1)低地草甸:多布于泛滥平原上,这里土壤肥沃, 植物种类多样,在比较干燥地段,双子叶植物占优势;在中度潮湿地段,多禾本科植物;在潮湿地段,多苔属和一些酸性禾本科植物。(2)森林草甸: 分布在林间空地,中生、旱生植物占优势。(3)高山草甸:高山地区的环境, 因昼夜温差大,风速大,紫外线强,多生长花色鲜艳的、矮小的草类。(4) 亚高山草甸:分布于山地森林上界以上的地段,因纬度、坡向、湿度不同, 分布高度不等,植被以中生禾本科的高大牧草和其他双子叶草本为主。各种草甸可供放牧。

1378 河漫滩草甸 草甸是多年生中性草本植物组成的,生长在中等湿润条件下的植物群落。属隐域性植被。

河漫滩草甸分布在河流泛滥的河滩地上,那里土壤肥沃、植被茂密,但由于人类放牧、割草、砍伐等多种活动,流水周期性淹没、土壤盐渍化等多种条件的影响,森林不易发育,而形成植物种类成分较为多种多样的草甸。由于环境条件对草群的特征有明显的影响,植被也有差异。在比较干燥的地段,以双子叶植物占优势;在中度湿润的地段,通常是禾本科植物占优势; 在最湿润的地段,主要是苔草和一些酸性禾草占优势。

1379 寒荒漠 见“荒漠植被”。

1380 苔原 是分布在极地附近亚欧大陆或北美大陆北部,或高山森林线以上的植被。群落结构分三层:灌木、半灌木、草本和地衣层。其中苔藓、

地衣为主要植被。这里的植物生长缓慢,矮小,多呈匍匐状或垫状。

1381 兴安落叶松 亦称“落叶松”。是松科落叶乔木,高 30 米,小枝

不下垂,一年生幼枝淡黄色,基部常具长毛。叶线形,长 1.5—3 厘米。球果

卵形,黄褐色,长 1.2—3 厘米,内有种子。兴安落叶松分布于我国大、小兴安岭,常组成纯林,喜光、耐寒,生长快,为当地造林树种。木材供桥梁、建筑用。树皮可提炼栲胶。

1382 红松 亦称“果松”、“海松”。红松产于我国东北长白山到小

兴安岭,是松科常绿乔木,高达 40 米,小枝有绒毛。叶五叶一束,粗硬。球果卵状圆锥形,种鳞光端向外反曲。种子大,无翅。红松耐寒性强,喜微酸性或中性土。木材轻软、细致,纹理直,耐腐性强,是建筑、桥梁、枕木, 家具等优良用材。树皮可提炼栲胶。树干可采松脂。种子供食用。是造林树种和观赏树。

1383 白桦 桦木科,桦木属落叶乔木。高可达 25 米、树端杆直树皮白

色,纸状,分层脱落。叶呈卵状三角形,边缘有几重锯齿,无毛;叶柄长 1

—2.5 厘米。果序单生,圆柱状;果苞长 3—7 毫米,中裂片三角形,侧裂片通常开展至向下弯;翅果狭椭圆形,膜质翅与果等宽或较果稍宽。

分布于我国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及华北的高山地区。朝鲜、日本北部,苏联西伯利亚东部也有分布。白桦喜光、抗寒、天然更新容易,为绿化造林的先锋树种。木材供建筑用;树皮可提取栲胶和用作人造纤维原料; 种子油可用为肥皂原料;木材和叶可作黄色染料;树皮和芽作解热药。

1384 水曲柳 亦称“大叶梣”。是木犀科落叶大乔木,生长在我国东北、华北,朝鲜、日本等地区也有分布。小枝对生,有四棱。奇数羽状复叶, 小叶 7—11 枚,卵状长圆形。圆锥花序腋生,雌雄异株,夏季开花。木材细密,坚韧耐久,抗水湿,可供门窗、船舰、车辆、枕木、家具用材;种子可榨油,树皮可做中药,称“秦皮”。

1385 杨 杨柳科,杨属植物泛称为杨。落叶乔木。树干端直。叶常宽阔为螺旋状着生,叶脉掌状或羽状;花雌雄异株,葇荑花序,苞片条裂,无花被,有杯状花盘,雄蕊常多数,花序下垂。种子倒卵形或卵形,淡褐色, 具毛。

杨在世界上约有 100 种,我国约有 30 种,常见的如响叶杨、银白杨、毛白杨等,多为速生用材树种,是我国北方重要的防护林和绿化树种。木材用途广泛。

1386 槐 豆科,槐树属落叶乔木。高 15—25 米。羽状复叶长 15—25 厘米,小叶卵形至卵状披枝形。圆锥花序顶生,蝶形花冠乳白色。荚果圆柱形,肉质,不裂,在种子间显著收缩成串珠状,长 2.5—5 厘米。种子 1—6 个,肾形。

分布于我国各地,尤以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最常见;越南,朝鲜,日本也有。喜光,深根性生长迅速。本材坚硬,有弹性,可供建筑及车辆,家具, 雕刻用材。槐花花蕾可食用,含芳香油,又为清凉性收敛止血药;槐实亦能止血,降压;根皮、枝叶药用可治疗疮毒。花可作黄色染料。槐又为绿化树, 行道树、蜜源树。

1387 榆 榆科,榆属落叶乔木。又称白榆、家榆、钱榆。高可达 25 米。小枝细,灰色或灰白色。叶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枝形,两面均无毛,边缘多具单锯齿。早春先叶开花,翅果不久成熟。翅果近圆形或宽倒卵形,无毛,

种子位于翅果的中部或近上部。

分布于我国东北至西北的平原地区,长江流域以南亦有栽培,朝鲜,苏联和日本也有。喜光、深根性,耐干冷,生长快。木材结构稍粗而且坚硬, 可供建筑,亦可制家具、农具、车辆等。嫩果、幼叶可食用或作饲料,果荚即俗称“榆钱”。枝皮纤维可代麻制绳、麻袋或作人造棉和造纸原料。树皮可制淀粉,树皮和叶入药能安神,治神经衰弱。为平原地区重要造林树种及四旁绿化树种。

1388 侧柏 亦称“扁柏”,是柏科常绿乔木。它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

喜光,可在碱性土壤中生长。树高可达 20 米,小枝扁平,叶小呈鳞形,球果, 种子呈长卵形。侧柏生长较慢,但木材坚实,细致,有香味,可作建筑材料或制作家具,种子可榨油;嫩枝与叶可入中药,有凉血、止血之功能。

1389 油松 松科,松属常绿乔木。又称红皮松,短叶松。高可达 25 米, 大树的枝条平展或微向下伸,树冠近平顶状。一年生枝淡红褐色或淡灰黄色, 无毛;二、三年生枝上的苞片宿存。冬芽红褐色。针叶二针一束,粗梗,树脂管边生。球果卵圆形,鳞脐凸起,有刺尖。种子长 6—7 毫米,种翅长 10 毫米。

分布于我国东北南部,黄河流域及四川北部。适应干冷气候,喜中性土, 耐瘠薄。最喜光,深根性,为荒山造林树种。木材较硬,富含油脂,供建筑、矿柱,枕木等用。松树节、松叶、松油入药能祛风湿,散寒。花粉能止血燥湿,树干可取松脂;树皮可提栲胶;种子榨油,供食用或工业用。

1390 槭 是槭树属植物的泛称,产于中国、朝鲜,日本等温带地区。槭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对生叶和双翅果。较著名的品种有(1)鸡爪槭(鸡爪枫):叶掌状,5—7 裂,入秋变红色,为观赏植物,常见于中国东部至日本一带。

(2)平基槭:即,元宝树,叶掌状,5 裂,基脚常截齐,见于中国北部。(3) 三角枫:叶为 3 裂,分布在中国中部,东部至日本。此外还有分布于我国东北至朝鲜的白扭槭、三花槭等。槭树木材大多坚实,可作建筑材料及制作家具。北美洲产的糖槭,用树干流出的液汁经蒸发后制成槭糖,可供食用。

1391 黄栌 漆树科落叶灌木或乔木。又称黄道栌。高达 8 米,树冠圆形。叶卵形或倒卵形,单叶互生。初夏开花,花小型,杂性株,圆锥花序, 混有多数不育花;不育花早落,但花梗伸长,且被毛,呈羽毛状。核果小, 肾形,红色。

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北和浙江,以及叙利亚,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北部。树皮,叶可提取栲胶;叶含芳香油;木材可提黄色染料;枝及叶入药, 能消炎、清湿热。

1392 枫 即枫树,金缕梅科落叶大乔木。高达 40 米叶互生,多为三裂片,幼时常为五裂,叶绿有细锯齿。花单性,雌雄同株,头状花序与新叶同开。蒴果集生成头状果序,有宿存细长花柱,种子长椭圆形,上部有翅,不孕种子无翅。

分布于淮河流域至四川西部以南地区。喜光,喜生山麓河谷。木材淡红黄白色;轻软细致,不耐朽,可制箱板。根、叶、果入药能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秋叶艳红,供观赏。

通俗所称的枫并非专指某一树种,而是秋令红叶植物的代名词,常包括本种和槭属的植物。其实本种和槭属彼此各为一种,唯独入秋叶变色相似。

1393 马尾松 常绿乔木,高可达 40 米,上部树皮红色。叶二针一束,

细柔,长 12—20 厘米。球果呈圆锥状,种子有翅。中国以长江以南,广东广西和台湾的低山、丘陵地区较多。喜光、喜温暖、并能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木材可供建筑用材、作枕木、矿柱等用,并可作造纸和纤维工业的原料。种子可以榨油,是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

1394 栓皮栎 属山毛榉科落叶乔木。产于欧洲南部及非洲北部的欧洲栓皮栎为常绿乔木。栓皮栎喜光,深根性,在微酸性土壤及钙质土上均可生长。树皮具有发达的栓皮层。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毛刺状锯齿,下面密生细小的灰白色星状毛。初夏开花,单性同株。坚果卵形, 生于杯状总苞(壳斗)中,总苞外披粗刺状而反折的鳞片。栓皮栎树皮可制软木,供工业用。木材坚实耐久,供建筑、家具、枕木等用。壳斗可提制栲胶。坚果脱涩后可做饲料。栓皮栎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

1395 椴 是一种椴树属植物。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重要木材树种。喜光,生长较快。深根性、喜肥沃土壤。是落叶乔木。单叶互生,有星状毛或单毛,有锯齿或缺齿。花两性,复聚伞花序,总柄基部具有长带状、膜质苞片。坚果或浆果。在我国北方有紫椴、蒙椴、糠椴等树种,中部和南方有椴、糯米椴、鄂椴等。木材优良,纹理细致,可供建筑、造纸,制作家具,制火柴杆等用。椴是绿化树和密源植物。

1396 樟 是常绿乔木,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以台湾为最多。喜温暖湿润,生长在丘陵和平原的酸性土壤中。叶互生,卵形,上面光亮,下面稍灰白。近基部出三大脉。初夏开花,花小型,黄绿色,圆锥花序。核果小球形,紫黑色。樟树的各部分都有樟脑香气,故称“香樟”。樟可提取樟脑和樟油,供工业及药用。木材坚硬美观,宜制家具、箱子。樟可作绿化树。

1397 楠 樟科常绿乔木,产于中国四川、云贵、湖北等省。叶子呈广披针形或倒卵形,革质,下面有毛。花小,圆锥花序。核果呈小球形,基部有直立、宿存的萼片。楠是建筑和制造器具的优良木材。楠木可分为紫楠、大叶楠、红楠和宜昌楠等几种。

1398 榕树 桑科常绿高大乔木。分布于我国南方及亚洲东南部。喜酸性土,有气根。叶革质,卵形,深绿色。基部为楔形,全缘。隐花果生于叶腋,近似扁球形。榕树木材褐红,轻软,纹理不匀,易腐朽,主要做薪炭, 也做器具;果可食。可作绿化树。

1399 毛竹 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地山区,毛竹是生长在肥沃的酸性土上的禾木科竹类。秆散生,高大,圆筒状,秆环不隆起,秆上部每节有两分枝,叶披针形。叶鞘上部略有细毛。笋箨有毛。毛竹竹秆组织致密,坚韧, 富弹性,供建筑和制家具、鱼具,竹器并搭脚手架、棚架,亦可造纸。笋味美,可供食用。

1400 杉 杉科常绿乔木。亦称杉木。高可达 30 米以上。叶在侧枝上排成二列,条状披枝形,边缘有细齿。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当年成熟,每一种鳞有种子三粒。种子扁平,褐色,两色有窄翅。

杉为淮河、秦岭以南广泛栽培的用材树种,其分布区北起秦岭南坡、河南桐柏山和安徽大别山,南至两广和云南东南部和中部;越南也有。树皮及根、叶入药,能祛风燥湿,收敛止血;种子含油约 20%,供制肥皂;木材供建筑及造纸,纺织原料。

1401 云杉 松科,云杉属植物,常绿乔木。我国有 23 种,6 个变种, 分布在我国西南、台湾、东北等地的高山地区。叶锥形或线形,无柄。球果

单生枝顶,下垂;种鳞不脱落。喜光或耐荫,耐寒,浅根性,生长缓慢。我国不少山区、常有大面积单纯林或混交林。云杉木材质轻,细致,纹理直, 可作建筑用材,制作乐器,航空器材,或用来造纸,可作绿化树。

1402 冷杉 松科,常绿乔木。分布于我国西南、台湾、东北、华北等地的高山地区。常组成大面积的单纯林。冷杉的小枝平滑,有圆形叶痕。叶线形,扁平。球果形大、直立,多为圆柱状卵形或圆柱形;种鳞木质;耐荫性强,耐寒,喜凉润气候。冷杉木材轻软,可作建筑用材,电杆、火柴杆及造纸等用。可做造林树种。

1403 银杉 松科常绿大乔木。枝平列,小枝有毛。叶条形,常多少镰

状弯曲,在长枝上疏散生长,多数长 4—5 厘米,在短枝上密集,近轮状簇生,

通常不超过 2.5 厘米。球果当年成熟,卵圆形下垂,种鳞蚌壳状,近圆形,

不脱落,腹面有 2 粒上端有翅的种子。

银杉为我国特产稀有树种,产于广西龙胜和四川南川金佛山。1956 年始发现。木材供建筑,造船等用。树姿优美,供观赏。

1404 水杉 杉科,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于 1945 年起在我国湖北利川县及四川万县、石柱县相继发现水杉,它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残存的落叶大乔木,仅发现于我国。树木高达 35 米,胸径达 2.2 米。树皮剥落成薄片。

侧枝对生。叶线形,扁平,长 10—17 毫米,交互对生,成两列式,到冬季, 叶与小枝同时脱落。球花单性,雌雄同株。雄球花对生于分枝的节上,集生于枝端,此时枝上无叶,故呈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雌球花单生于小枝顶上, 此小枝有叶。球果下垂,长 18—25 厘米,木质,盾状,含 5—9 粒种子。种子扁平、有翅。水杉木材轻软,供建筑、制器具及造纸。也可供绿化用。

1405 云南松 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向阳山坡的常绿乔

木,高可达 30 米。小枝粗壮。叶多三针一束,细长,长 10—30 厘米。球果

圆锥状、卵形,长 5—9 厘米,种子有长翅。木材供建筑、家具。可作荒山造林树种。

1406 银杏 亦称“白果树”,是我国的特产,为古代孑遗植物。落叶乔木。枝分长枝短枝。叶扇形,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短枝上簇生状。雌雄异株。种子核果状,椭圆形或倒卵形,外种皮肉质、有白粉,熟时淡黄或橙黄色。种仁可食用,多食中毒。种子也可入中药,功能敛肺定喘。外种皮可提栲胶;木材浅黄色,细致轻软,供建筑用材、可制作家具、雕刻及其他工艺品用。又可作绿化树木。

1407 胡杨 亦称“胡桐”。落叶乔木,可高达 15 米。分布在我国新疆南部、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甘肃河西走廊及内蒙古河套地区。胡杨多生于水源附近,耐盐碱,生长较快,是我国西北河流两岸或地下水较多处的重要造林树种。胡杨的叶无毛,呈灰色或蓝绿色。叶形多变异,长枝或幼年树叶呈披针形;短枝或中年树的叶呈卵形、扁卵形或肾形。

1408 柽柳 也叫西河柳,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流域,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平原、砂地及盐碱地。柽柳是为盐土地区的重要造林树种。柽柳属落叶小乔木,枝纤弱,多下垂。叶小,为鳞片状。花小型,淡红色。蒴果。柽柳可做观赏植物,枝叶入药,能透发痧疹。

1409 芨芨草 多分布在温带较干旱的地区,属多年生禾本科草类。芨芨草在我国分布在东北、西北,及内蒙古等地。杆多,丛生。叶片坚韧、纵向卷折,夏季抽塔形,灰绿带紫色,圆锥花序;小穗圆柱状披针形,芒易断

落。多生长于微碱性土壤中。芨芨草的杆和叶可做造纸原料,也可编筐、席; 根可做刷子;枝叶是牲畜的重要饲料;芨芨草是很好的固沙耐碱植物。

1410 骆驼刺 是一种旱生小灌木,根系发达,可长达 15—30 米,地面上的部分却很短小,它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骆驼刺主要分布在亚洲内陆地区。

1411 芦苇 广泛分布于我国温带地区的池沼、河岸和道路两旁。属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湿生植物。地下有粗壮匍匐的根茎。叶片为披针形排列成两行。夏秋开花,圆锥花序;小穗含 4—7 个小花。芦苇是保土固堤植物;杆可作造纸、人造丝、人造棉的原料,也可编织席、帘等生活用品;花絮可做枕心;根茎可入中药,有清胃火、除肺热的功能。芦苇在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

1412 铁芒箕 亦称“铁狼箕”。蕨类植物,里白科。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是酸性土壤重要指示植物,指示土壤的 pH 值范围为 4.5—5.0。多生于山坡下。根茎蔓延地下,披棕色细毛。叶柄细长,为二至三回有二叉分枝的羽状复叶。叶背灰白色。孢子囊生于叶背。

1413 碱蓬 生长在我国北部,属藜科植物。碱蓬是重要的碱土指示植物。一年生草本,叶肉质,线形,甚密。秋季开花,花小型,簇生于叶腋。果实被包在多汁、有隆脊的花被内。碱蓬烧成灰,可提碱;种子可榨油。

1414 柚木 生长在亚洲东南部,是热带季雨林的典型树种,在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及我国的台湾、广东南部、云南南部均有栽培。柚木属马鞭草科,落叶大乔木。枝呈四棱形。叶大、对生,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 背面密披灰黄色星状毛。圆锥花序阔大,白色、芳香。是世界著名的用材树种之一,柚木木材纹理美观,成材快,坚硬耐久,适于作造船、家具桥梁用材,也可做细木工等。

1415 紫檀 豆科,常绿高大乔木,主要分布在亚洲东南部与南部等热带地区。为奇数羽状复叶。花黄色,花冠碟形,圆锥花序。荚扁圆形,周围有广翅。木材美丽而坚重,可制上等家具及乐器,木材的削片锉末后入药, 可治疮毒。

1416 桉树 桃金娘科,桉树属植物的泛称。一般为常绿乔木。枝,叶、花有芳香。叶通常互生,有叶柄。早春开花,花白、红或黄色,多为伞状花序。萼筒狭陀螺形或稍呈壶形,萼片与花瓣连合成帽状体。蒴果成熟时顶端3—5 裂。种子多数,有角棱。

此属植物约有 600 种,原产澳大利亚及马来西亚,广泛引种于亚洲热带, 亚热带各地,我国四川中部及长江以南各地栽培最多的有大叶桉,赤桉,蓝桉,细叶桉,柠檬安等。木材一般坚韧耐久,可供枕木、矿柱、桥梁、建筑等用,有的能产树胶;叶和小枝可提取芳香油,作香精及防腐等。又为绿化树和蜜源植物。

1417 波巴布树 是非洲热带草原的典型乔木,树多独株,树干粗且矮, 上部多枝,掌状复叶,属木棉科。花大,白色。果大。皮木质,可盛水或酒。果中柔软部分味美可食,因猴子爱吃,故又称猴面包树。树皮的纤维很好, 树皮,叶、果可入药。波巴布树是世界最长寿的树木之一。

1413 金合欢树 亦称荆球花,是生长在热带地区的乔木(伞形金合欢) 或簇生灌木(灌木金合欢)。豆科、荆球花属植物。伞形金合欢树的树顶枝干分散为伞状。形似合欢但较为壮大,叶为二回羽状复叶,有针状叶托。花

黄色,密被短柔毛。荚果,果实扁平,长 10 厘米左右,数荚排列一块。在我国广东等干热地区也有金合欢树。

1419 檀木 亦称“黄檀”。豆科。落叶乔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互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先端微凹。夏季开花,黄色,蝶形花冠,圆锥花序。荚果呈长椭圆形,扁薄,有 1—3 颗种子。是热带、亚热带的重要树种,在我国中部、南部各省多有生长。木材坚韧,是良好的建筑和家具用材。

1420 花梨木 豆科,落叶乔木生长在温暖湿润的低山丘陵地区,花梨木在我国海南岛东方、乐东等县分布很广,生长良好,有“海南檀”之称。花梨木叶子为奇数羽状复叶,7—11 枚,叶呈卵形至椭圆形,长 3—6 厘米, 宽 1.5—2.5 厘米。蝶形花冠,粉红色,荚果,花梨木材呈红褐色,坚硬有光泽,纹理精细美观,适于制造高级家具,和作雕刻用材。

1421 乌木 柿树科柿属常绿乔木。树皮暗灰色。叶互生,椭圆状平滑

无毛。夏季开花,长 5—6 朵丛生于短枝上。果实球形,红黄色。

原产印度尼西亚和马来半岛,我国广东等地都有分布。木材黑色,重硬细密,有美丽光泽,为著名美术材。果实可供实用,或自未熟果实采取涩汁供鱼网和船具涂料。

1422 红木 红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 3—7 米。叶卵形,无毛。花粉红色。蒴果卵形或近球形,密生长刺,极象栗子的壳斗。种子红色。

原产美洲热带地区。在我国台湾、华南、云南有栽培。种子外皮可制红色染料,供染果点和纺织物用;树皮可作绳索;种子供药用,为收敛退热剂。

1423 油杉 是一种松科的常绿乔木树种。叶呈两列式,线形,扁平, 叶面上的中脉凸起。球状果实呈圆柱形。雌雄同株。属亚热带植被。在我国浙、闽、两广地区均有分布。该树种木质坚实耐用,可供建筑、枕木、坑木和制作家俱之用。

1424 无花果 是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亚洲西部及地中海一带,我国新疆南部引种较多。无花果的叶为掌状叶,3—5 裂,大而粗糙,背面被柔毛。花单性,隐于囊状总花托内。果实由总花托及其他花器官发育而成,呈扁圆形或卵形,成熟后顶端开裂,果质柔软,味甜。供生食或制果干、果酱、蜜饯。中医将果干入药,主治咽喉痛。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1425 仙人掌 较干旱地区的灌丛状肉质植物,仙人掌原产于拉丁美

洲,在巴西至阿根廷一带尤为发育,高 2—8 米,节片扁平,绿色肉质,卵形或椭圆形,有黄褐色或暗褐色刺。花呈黄色,花瓣基部带红色。果实肉质, 紫色。同属中,不少类似的其他植物亦称仙人掌。主要供观赏。在墨西哥仙人掌被定为国花。

1426 龙舌兰 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热带美洲。叶丛生,肉质,长形而尖,边缘有钩刺。生长十几年后自叶丛抽出高大花茎,顶生无数花朵,花后植株死亡。龙舌兰可供观赏,纤维可编绳缆。

1427 纺锤树 又名瓶树。是生长在南美洲稀树草原地带典型的木棉科植物。纺锤树的特点,是树干很粗,大者直径可达几米,上下两端很细,形如纺锤,故称纺锤树。这种体态,是长期适应干湿两季地理环境的结果。在雨季,纺锤树吸收许多水分,贮藏在树干中,以供干季植物体的需要。

1428 苔藓 是苔纲和藓纲植物的总称。在全世界约有四万种。苔藓在极地生长繁盛,在热带、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温带针叶林或高山林区的阴湿环境中亦有生长。常见的为“配子体”,配子体构造简单,呈叶状体或略

有假根、“茎”(拟茎体)、“叶”(拟叶体)分化。可独立生活,仅少数为腐生生活。苔藓形成的泥炭,可作燃料;少数可做药用。

1429 地衣 是真菌和藻类共生的植物。藻类制造有机物,而真菌则吸收水分并包被藻体,两者共同形成一种独立的群体——地衣。地衣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并有和菌藻完全不一样的生态习性,能产生一类特殊的化学物质。地衣能生活在各种环境中,耐干、寒,在裸岩,树干、土壤及极地苔原和高山寒漠都有分布,是植物界拓荒的先锋。地衣类有一万八千余种。根据外部形态可分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和胶质地衣四大类。有少数地衣供食用;也是极地或高山动物的食料;多种地衣用来提制染料、香料、试剂和抗菌素。

1430 藻类 含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藻类为最简单、最古老的植物类型之一。植物体一般构造简单,单细胞、群体或多细胞的叶状体,无根、茎、叶的分化,形态各异。除部分海产藻类体型较大外,一般都相当微小,不少种类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地球上凡是潮湿的地区都有分布。自热带至极地,从冷海到沸泉,地面、土壤、树干、岩石上都能生长。有的藻类与菌类密切共生,形成地衣。有的可附生于甲壳类及龟的背上和哺乳动物的肠内,绝大多数藻类都生活在水里。池水中常见的是绿藻类的衣藻、木球藻、盘藻和团藻等浮游种类;在海水中的最主要的是浮游种类属硅藻, 其次属甲藻。多数种类是鱼类的主要饵料,部分可供食用(如海带,紫菜、发菜)、药用(如鹧鸪菜、海人草)、工业用(如石花菜)、农业用(固氮蓝藻)等。藻类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也是很大的,地球上 90%的光合作用是由水中的藻类植物完成的,不仅给水生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气,而且也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但部分藻类(如某些蓝藻、甲藻)大量繁殖和突然死亡会造成水生动物(鱼、虾、贝)的死亡。藻类植物根据所含的色素、细胞结构、贮藏养分、生殖方法和生殖器官的构造等,一般分为蓝藻、裸藻、金藻、甲藻、黄藻、硅藻、绿藻、轮藻、褐藻和红藻等十大类,共有 25,000 多种。

1431 动物 生物的一个大类,与植物、微生物共同组成生物界。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等门类。目前已知的约有 100 多万种,遍布于自然界。动物只能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为营养,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动物具有与植物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

1432 单细胞动物 单细胞动物也称“原生动物”,属“原生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原始也是最低等的动物。它们身体微小,结构简单,只由一个细胞组成(也有由单细胞组成群体的),通常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这种动物身体虽然是单细胞组成的,但是能完成一个动物个体所具有的各种生理活动,如新陈代谢、运动、繁殖、刺激感应性和对环境适应等。

单细胞动物多生活在水里,也有生活在潮湿的苔藓和土壤中或寄生于动物和人体内。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很密切,有些种类是重要的病源体,如痢疾变形虫寄生在人体大肠中,疟原虫寄生在人体血液中,锥虫寄生在各种家畜的血液和组织中,严重地危害着人类及动物的健康。此外还有许多浮游单细胞生物是鱼类的食饵。

原生动物门通常分鞭毛虫纲(如锥体虫)、肉足虫纲(如变形虫)、孢子虫纲(如疟原虫)、纤毛虫纲(如草履虫)等纲。

1433 多细胞动物 多细胞动物体结构较单细胞动物复杂得多,由多个细胞所组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多细胞动物主要包括海绵动物门,如毛壶、浴海绵等;腔肠动物门,如珊瑚、海蜇等;扁形动物门,如寄生于人体或动物体内的涤虫、生活于淡水中的涡虫等;线形动物门,如蛔虫等;环节动物门,如蚯蚓等;软体动物门, 如河蚌等;节肢动物门,如蝗虫、蜘蛛等;棘皮动物门,如海参、海胆等; 脊索动物门,如文昌鱼、蛙、蛇、鸟、兽等。其中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最高等的一门。

1434 两栖类动物 两栖动物是水陆都可栖居的冷血动物,它们是最先由水中进入陆地上的脊椎动物类群,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我们所熟悉的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都属于两栖类动物。

两栖类还没有完全脱离开水,它们在水中繁殖,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发育变态后成体有四肢,可生活在陆地上,也能在水中生活,主要用肺呼吸,它们柔软而潮湿的裸露皮肤可进行辅助呼吸。两栖类一般仅能生活在潮湿和临近水区的地方。

两栖类动物主要分布在潮湿的热带森林中,随着纬度和海拔的增高愈来愈少,在南北两极、沙漠和高山地带两栖类很少甚至没有。温带的两栖动物到冬天进入冬眠,干燥地区的两栖类到干燥季节则进入夏眠。

两栖类动物可消灭害虫,它们的躯体有的可供食用和药用。

1435 爬行类动物 爬行类动物是适应于陆栖生活的类群,是体上覆盖有鳞片的冷血动物。我们所熟悉的蜥蜴、蛇、龟、鳄、鳖(甲鱼)等都属于这类动物。爬行动物是由古代的两栖动物进化来的。

爬行类动物用身体的腹面贴地爬行,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防止身体干燥,终生用肺呼吸。

由于爬行类动物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性,分布较两栖类更为广泛,在干燥地区也得以生存。但因为体温不恒定,只能生活在相当高的气温条件下,所以热带地区爬行类数量最多,越向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则种类和个体的数量就越来越少。

爬行类动物中有的是农业害虫的消灭者,有的可作为人类的食品和工业原料,但也有的种类对人类有害。

1436 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组成了动物界最高等的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脊椎动物体内有了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作为支持身体中轴的结构,并有发达的头骨。脊椎中有骨髓与脑的延髓中出来,通过脊椎连接身体各部分, 使肢活动的神经扩展开来。它们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适应环境等方面,都比较完善、多样而复杂,它们沿着适应于积极生活方式的方向进化, 其发展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结构从简单到复杂,愈来愈完善。

脊椎动物的体形左右对称,一般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躯干部多具成对附肢,在水栖动物为胸、腹鳍,陆栖动物为前后肢。

1437 灵长类 灵长类属哺乳纲的一个目一灵长目。因脑高度发达而居哺乳动物中最高级地位。

灵长类的特征是四肢发达,具五指(趾),前肢第一指(趾)与其余四指(趾)相对峙,一般指(趾)端有指(趾)甲,手足能握物;略能直立行走;大脑半球非常发达,其表面有很多皱纹,具有复杂的行为。

灵长类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靠四肢攀援,营树栖生活,也有少数在岩石上或地上生活,喜群居。如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广东海南岛等地山林里的猕猴,非洲森林中具有猿类中最高智慧的黑猩猩,还有栖居在东南亚密林区的猩猩和长臂猿等都是灵长类的典型代表。它们有的会用工具索取食物,有的会模仿人的简单动作,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1438 有袋动物 包括袋鼠,袋狼,袋熊,负鼠等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伊里安岛和南美洲一些地区。有袋动物属于低等哺乳类。雌兽一般在腹部有一育儿袋;无胎盘(有少数例外);幼仔产生时发育不完成, 在育儿袋内含住乳头而逐渐成长;脑原始,无胼胝体;体温虽较单孔目为高, 但不恒定。

1439 植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料的动物,它们直接食用绿色植物,以维持生命的需要。在生态系统中是初级消费者,例如蝗虫、粘虫、兔、牛、羊、啮齿类、熊猫等。

1440 肉食动物 以其他动物为食料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肉食动物是间接地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捕食初级消费者的动物,称为次级消费者,如青蛙等。捕食次级消费者的第二级肉食动物,称为三级消费者,如蛇、貂、蜘蛛等。余下的依次类推。

1441 杂食动物 有些动物既以植物为食料,又以动物为食料,这种动物叫杂食动物。如乌鸦、獾、猪等。

1442 腐食动物 以腐败的动植物物质为营养,维持生命的动物,如蝇的幼虫(蛆)。

1443 变温动物 亦称“冷血动物”。指体温随温度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动物。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等都属于变温动物。

1444 恒温动物 亦称“温血动物”。恒温动物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相对稳定,例如鸟类和哺乳类。

1445 森林动物 指生长在森林环境的动物,森林动物灵活、善于攀缘, 它们的视觉迟钝,听觉却非常灵敏。包括热带森林动物和温带森林动物两大类。热带森林动物的特点是:动物种类繁多,个体数量并不多,特别是狭适应性动物种类占优势。典型的热带森林动物有灵长目:各种猩猩、长臂猿; 啮齿类:松鼠,鼯鼠等;食肉目:各种灵猫、云豹等,奇蹄目:犀和獏;鸟类:鹦鹉、孔雀、犀鸟等;还有多种爬虫类、两栖类等。热带森林动物的季相变化不明显,没有季节迁徙及休眠现象,动物的昼夜活动分明。温带森林动物的特点是:种类少但个体数量较多。如有蹄类的马鹿、麋、梅花鹿等; 鸟类也不少,肉食动物如狼、熊、猞猁、狐等也较多。温带森林动物季相活动明显,有休眠或迁徙现象。

1446 草原动物 指生长在草原环境的动物。分为热带草原动物和温带草原动物两种。热带草原动物的种类比热带森林动物少,但食草动物在这里却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非洲的有蹄类数量很丰富,以羚羊、斑马、野驴、长颈鹿为多,啮齿类的数量也很多。由于这些草原中的食物链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草原中肉食动物狮、豹、鬣狗也很多等。热带草原动物大部分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并善于奔跑。草原动动有成群迁徙现象及休眠现象等。温带草原动物种类比温带森林动物贫乏,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如黄鼠、鼠兔等。有蹄类有黄羊、高鼻羚羊等。还有狼、狐等肉食动物。鸟类有百灵鸟、鹞还有以鼠类为食物的鹰和鹫。爬虫类动物较少。温带草原动物大多敏

感、善跑、喜群居。由于温度、水分变化,温带草原动物季相变化明显,还有迁徙、隐居洞穴或冬眠等现象。温带草原动物昼伏夜出的习性也很明显。 1447 荒漠动物 指生活在荒漠环境的动物。荒漠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都

非常贫乏,典型的荒漠动物有啮齿类跳鼠、沙兔;有蹄类的骆驼和野驴;鸟类中的驼鸟、沙鸡;爬行类中的各种蜥蜴等。荒漠动物一般喝水少、身体消耗水分较少、善跑,或能飞到很远的地方去找水。很多动物的器官和习性能适应干旱的环境例如骆驼没有汗腺,小便次数少,尿量又不多,有能关闭的鼻孔和贮存养料的驼峰。不少荒漠动物视觉、特别听觉发达,有很好的保护色。这些荒漠动物冬眠微弱而夏眠现象普遍,多数动物昼伏夜出。

1448 穴居动物 指栖息于土壤、水底泥沙中或能在岩石、木材等地钻洞并在其中生活的动物。主要包括环节动物的多毛类(沙蚕、沙蠋等)、寡毛类(水丝蚓、异蜃蚓等);软体动物的瓣腮类(■蛎、贻贝等);棘皮动物(海百合、海参、海星等);昆虫幼虫还有一部分甲壳动物(虾、蟹等)。和一些低等的脊索动物(柱头虫、文昌鱼等),穴居动物体型一般均延长呈蠕虫形,身体多具有伸缩能力和发达的挖掘器官,在泥中蠕动并吞食泥土, 以获得其中所含的有机质;有的具有从水中摄取氧气和食物的专门构造,对低氧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还有的身体能分泌粘液制成皮质、石灰质或沙质的虫管,做为活动的通道。很多穴居的多毛类和寡毛类可作为家畜的饲料和虾、蟹、鱼等水生动物的食饵;蚶、蛏是海涂养殖的对象。但有的穴居动物,如钻蚀动物,能够钻蚀坚硬的岩石或木材,虫体就生活在自己所钻蚀的通道内,对木船和港口水下木材建筑物危害极大。这类动物主要有海绵动物、环节动物的多毛类、甲壳动物的蔓足类、软体动物的瓣腮类,尤以瓣腮类的海笋科和船蛆科分布最广,危害最大。

此外还有生活在荒漠、草原上的一些啮齿类也属穴居动物。如沙鼠、黄鼠、旱獭等。洞穴对于这些动物具有防避敌害和不良气候条件和储藏食物等多方面的主要意义。

1449 浮游动物 浮游动物是在水层中营浮游生活的动物。大部分浮游动物体型微小,以适应悬浮于水中的生活环境。多为单细胞动物,如变形虫、放射虫、有孔虫、纤毛虫、鞭毛虫等。只有少数种类的个体或群体较大,肉眼可见。如一些甲壳类动物。其中大多数运动器官大都退化极不发达,只能借助水的运动而被动地流动。浮游动物种类繁多,分布甚广,有一定的经济意义。有的是鱼类、须鲸类、贝类、虾类等经济动物的食料,部分动物如海蜇和毛虾可供食用。还可根据浮游甲壳类的分布探测鱼类和须鲸的索饵迴游路线,找到鱼群和鲸群。

1450 三叶虫 节肢动物门已绝灭的一纲。卵生,脱壳生长。背壳上具有两条纵向的背沟,使背壳纵分为一个中轴和两个肋叶,横分为前、中、后即头、胸、尾三部分而得名。前部为头,主要由头盖和颊部组成,头盖中间有突起的头鞍。中部为胸,分节,能弯曲,最少者仅两节,最多者四十余节。后部为尾,由若干体节融合而成。腹面具口、触须附肢和肛门。三叶虫外形酷似大土鳖,个体一般长 3—10 厘米,宽 1—3 厘米,最大的长达 70 厘米,

最小的长仅 6 毫米以下。海生,多数营底栖生活,少数潜伏泥砂中半游泳或营漂游生活,体两侧的游泳足,用来在海底行走或者游泳。在寒武纪初期即已出现许多科、属和种,晚寒武世发展到最高峰,奥陶纪亦繁盛,志留纪以后逐渐衰亡,到二迭纪末完全绝灭。种类繁多,全世界已发现约一万种,我

国约有一千余种。

1451 恐龙 已绝灭的古爬行动物、蜥龙类和鸟龙类的通称。种类繁多, 体型各异。有的体被硬甲,如三角龙和剑龙;有的足掌具蹼,如鸭嘴龙;有的小肢呈浆形,以在水中捕食动物,如蛇颈龙;还有背脊和尾部具鳍的鱼龙等等。其大小不一,大的体长达数十米,躯体庞大,长颈长尾,有粗大的四足,体重可达四、五十吨;而小的体长还不到一米。它们食性各异,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恐龙为卵生,蛋的外形有圆的,也有椭圆的;小的长径只有 50—60 毫米,大的可达 150 毫米以上,蛋的表面有光滑的,也有具纹饰的,总之恐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恐龙一般生活在陆地或沼泽附近。中生代极为繁盛,称霸一时,在陆生动物中占统治地位,因此中生代又称“恐龙时代”。到中生代末期全部绝灭。

1452 始祖鸟 已绝灭的古鸟类。属鸟纲蜥尾亚纲。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鸟类化石。体形大小如鸦,全身多被羽毛,为温血动物。前肢虽已成翼, 但还有三个分开的指骨,指端具爪;后肢四趾,三趾前伸,一趾后伸且短。它的头骨象爬行动物,喙内有一排排牙齿,这是现代鸟所没有的。始祖鸟具有很长的尾椎骨(尾椎多达二十个)和长尾巴。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半鸟类半爬行类的动物,故被看成是爬行动物进化到鸟类的过渡类型。始祖鸟的化石首次在 1861 年发现于现今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巴伐利,亚索伦霍芬的侏罗纪晚期的地层中。在化石上还保存着清晰的羽毛轮廓。根据化石,科学家断言始祖鸟不善于飞行,它们可在树林里滑翔。

1453 珊瑚 珊瑚常是很多珊瑚虫集生而成的群体,大部分固着在海底岩石上生活。

珊瑚虫是一种腔肠动物,属腔肠动物门。体呈圆筒状单体或多种形状的群体,每个珊瑚虫有八条触手,也有的触手数目为六的倍数,因此分八放珊瑚和多放珊瑚两大类。有些珊瑚虫由外层分泌石灰质形成骨骼,这些骨骼在海洋中堆积便成为珊瑚礁,珊瑚岛。红珊瑚的中轴骨是鲜红的,颜色鲜美, 是珍贵的陈列品,多产于地中海。桃色珊瑚产自我国台湾,可作为雕刻用材, 也是漂亮的装饰品。

珊瑚虫最适宜的生活条件是平均水温 25—30℃,水深 30—40 米以内的洁净的浅海水域,因此珊瑚岛和珊瑚礁多分布在热带海洋。

1454 熊猫 亦称“大熊猫”、“猫熊”。仅产于我国川、甘交界处的卧龙自然保护区。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体肥胖,形似熊但体小,长约 1.5 米,肩高 66 厘米,尾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的

毛呈黑色,其余部分均为白色。熊猫生活在 2000—4000 米高山有竹丛的树林中,喜食竹类植物,有时亦食小动物。善爬树,性孤独,不群栖。

1455 金丝猴 分布在我国四川、甘肃、陕西南部,尤以卧龙自然保护

区为最多,它是一种珍贵动物,属疣猴科。金丝猴生活于 2500—3000 米的高

山密林中。体长约 70 厘米;尾长与体长相等或稍长。无颊囊。头顶、项、肩、上臂、背和尾部的毛呈灰黑色,背部毛长且油亮;头侧、颈侧、躯体腹面和四肢内侧为褐黄色的毛。金丝猴喜群栖,以野果,嫩芽、竹笋为食。金丝猴是世界稀有的动物之一,是我国的特产。金丝猴的毛质柔软、珍贵,并可供展览。

1456 东北虎 产于我国长白山、小兴安岭等地的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东北虎头大而圆,身体较大,毛色淡黄,有黑色横纹,尾部有黑色环

纹。唇、颌、腹侧和四肢内侧为白色,前额有“王”字形斑纹。夜行性,能游泳。捕食野猪、鹿、羚羊等动物。虎肉可食,骨可入药,毛皮可做褥垫和地毯等。

1457 梅花鹿 梅花鹿属偶蹄目鹿科,是一种珍贵而又稀有的经济动物,它以盛产鹿茸而闻名世界。

梅花鹿体长约 1.5 来,体格匀称,尾巴较短,雄鹿第二年起生角,角每年增加一叉,五岁后四叉而止。夏季的梅花鹿最为美丽,它们脱去烟褐色的长毛,长出粟红色光亮的夏毛,身体两侧点缀着整齐而明显的白色圆斑,恰似一朵朵雪白的梅花,“梅花鹿”即由此得名。到了冬季,毛又变成烟褐色, 白斑渐渐消失。

雄性梅花鹿每年大约在四月中旬旧角脱落,生出新角。新角质地松脆, 还没有完全骨化,外面蒙有一层棕黄色的天鹅绒状的皮,在这层带绒毛的皮里密布着血管,这就是驰名中外的鹿茸。若不及时采茸,继续长到八月份后, 鹿茸就渐渐骨质化了,外面茸皮脱落,鹿角变得又硬又光滑,直到第二年春天,鹿角自动脱落后长出新鹿茸。一般成年雄鹿每年可以锯收两次鹿茸。

梅花鹿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内蒙古、华东、华南、四川、甘肃等地,以及朝鲜北部、日本和苏联太平洋沿岸地区。

梅花鹿的经济价值很高,肉可食,皮可制革、鹿茸是名贵的滋补良药, 鹿胎、鹿脯、鹿尾、鹿鞭、鹿肾、鹿骨等都可入药。梅花鹿已进行人工驯养和繁殖,真正野生的数量极为稀少。

1458 紫貂 亦称“黑貂”、“林貂”。分布于我国东北,及苏联西伯

利亚、蒙古的针叶林中。体长 30—40 厘米;尾短而粗,长 11—19 厘米,末端毛尖更长。体色暗褐,头部较浅。爪尖适爬树。紫貂习惯于夜间活动,主要食啮齿类及鸟类,也吃果实。毛皮极珍贵,为我国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现在紫貂已可人工饲养、繁殖。

1459 丹顶鹤 丹顶鹤也叫仙鹤,是我国稀有的珍禽。属于鸟纲、鹤形目、鹤科。

鹤的体长在 1.2 米以上,素以“三长”著称,即腿长、脖子长、嘴长。体羽主要为白色。头顶皮肤裸露,呈朱红色,似肉冠状,看起来好象一顶红帽子,因而有“丹顶鹤”之称。幼鹤头顶不红。

丹顶鹤一般生活在芦苇、草丛、沼泽地带。常涉水于浅水滩中,觅食鱼、虾、虫、蛙等,也食水草和谷类。

丹顶鹤主要分布在苏联西伯利亚东部,在我国、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我国的丹顶鹤每年 4、5 月份到东北繁殖,到华北和长江流域越冬。

丹顶鹤可作为观赏动物,飞羽和尾羽可制扇。

1460 白唇鹿 属哺乳纲,偶蹄目,鹿科。体长约 200 厘米,肩高约 130

厘米。耳长而尖。雄性有扁平的角,分 4 或 5 叉。体色暗褐,带有淡色的小斑点。夏毛近黄褐色,臀部有明显的淡黄色块斑。吻端的两侧和下唇为纯白色,因此而叫白唇鹿。多生活在 3500—5000 米的树林和灌木带。主食野草和植物的嫩枝、嫩芽。常结成 2、3 头至 10 头的小群,活动在水源附近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川西等地为我国特有珍贵动物之一。

1461 野马 野马也叫蒙古野马,为世界上唯一生存的野马,是世界珍奇动物之一。属奇蹄目马科。它并不是家马的野生种,家马与野马有着不同的祖先。

野马体形似家马,体长 2 米有余,肩高约 1.5 米。头部所占比例比较大, 无额毛,耳短小,鬃鬣直立,不垂于颈的两侧;尾长,几乎可以垂到地面; 蹄宽。体毛为棕褐色,冬毛色较淡,腹部为浅黄色,是栖居于荒漠草原地区的一种保护色。夏季以沙漠中的芨芨草、梭梭、野葱等为食,冬季以积雪下的枯草和苔藓枯物充饥。野马群居,性凶悍。

野马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阿尔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和玛纳斯河流域以及甘肃西北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南角的科布多盆地中也有分布。

野马是我国第一类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性的禁猎兽之一。野马性情凶野倔强,不易驾驭,但与家马杂交后可改良和培养新马种。

1462 高鼻羚羊 高鼻羚羊也叫赛加羚羊,是荒漠草原上的珍贵动物。属偶蹄目牛科。主要分布于西伯利亚南部的吉尔吉斯和哈萨克草原以及我国新疆北部的沙漠和荒漠地带,夏季迁居山区,常随季节而作长距离迁徙。

高鼻羚羊一般肩高 75 厘米,体重 35 公斤。体毛主要为苍灰色,入冬后毛色变为灰白。它的鼻子高而且特别膨大,向下延长盖过下颚,鼻孔长在最尖端,其得名与此。

它们常成群地栖息在草原上,奔跑时作跳跃式前进,跑速飞快,被称为草原上“长跑的健将”。壮年羚羊角质地优良,晶莹如玉,药效极佳。

近年来,高鼻羚羊濒临绝迹,应保护和恢复这一珍贵动物资源。

1463 野牦牛 野牦牛是我国特产珍贵动物,仅分布于青藏高原 5000 米以上的地方。属偶蹄目牛科。是牦牛的野生种类。

野牦牛最主要的特征是体形庞大,长毛委地,额上皮厚达 3—4 厘米。毛呈黑褐色,夏季稀疏,冬季浓密,成为特有的“皮袄”,再加上皮下脂肪层厚,汗腺少,所以可耐严寒。公牛体重可达 1000 公斤,相当于两只家牦牛的重量。冬季野牦牛聚集在湖滨多牧草的地方,常常数百头一同流浪;夏季在雪线附近交配、繁殖。习惯于夜间和清晨觅食,白天到荒山峭壁上休息。嗅觉非常灵敏,不易捕获。

1464 蓝马鸡 鸟纲,雉科。雄鸟体长近 1 米,通体羽毛呈蓝灰色,耳羽簇白色。中央尾羽蓬松如马尾,分披于两侧而下垂;外侧尾羽基部呈白色。故名。雌鸟较小,羽色与雄鸟相同,但头侧裸出部不如雄鸟发达。多栖息 2500

—3400 米高处的灌丛间。入秋以后向下迁移到有水的山间谷地或开阔的灌丛

草原。常以 10—30 只结成小群体活动。食性比较杂,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终年留居于我国青海东北部和东部、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一带及南部、宁夏贺兰山及四川北部。为我国三类保护动物。蓝马鸡尾羽是著名的装饰品,称为“马鸡翎”。

1465 白鳍豚 也称“淡水海豚”,是极为稀有的淡水豚类。属哺乳纲, 鳍豚科,是我国特产动物。

白鳍豚同其他海豚一样,是一种鲸类。它用肺呼吸,体长约 2.5 米,背部浅蓝色,嘴长,有一百多颗牙齿。它有一对很象鱼的鳍,剥去皮肉后,可看到与人手相似的骨骼结构。只是在长期对环境的适应中,便于游泳而使掌部变得较长,指节增多,后肢退化,背鳍低,尾鳍大而扁平。

白鳍豚常常雌雄成对或几只一群,活动在水深流急处,用长吻伸到河底烂泥中去捉鱼吃。它们能下滑到很深的江底觅食。

白鳍豚是现代鲸类中最古老的一种,在科学研究上很有价值。主要分布

于我国长江中下游一带和钱塘江。

1466 扬子鳄 动物学名称“鼍”,俗称“猪婆龙”。为我国特产动物。属爬行纲,鼍科。

扬子鳄生活在淡水的江河或海岸、海湾附近,长约 2 米余,体外被革质硬甲。背部暗褐色,有黄色条斑;腹面灰色,有黄灰色条、斑。尾粗大,有灰黑色相间的环纹。四肢弱小,善于在水中游泳,产卵在陆地上。扬子鳄前肢五指,无蹼;后肢四趾,具蹼。它们穴居池沼底部,以鱼、蛙、螺、小鸟及鼠类为食,冬季蛰居穴中。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等地沼泽地区, 目前数量已很少,已列为我国一类保护动物。

1467 孔雀 雉科鸟类。主要分布于缅甸、印度、我国云南的西南部等地区的山脚下、溪河旁或农田附近的热带季雨林中。我国产的孔雀是绿孔雀。雄鸟体长 2.2 米(尾屏长 1.5 米)。羽色绚烂,以翠绿、青蓝、紫褐等色为主,带金属光泽。尾上覆羽延长成尾屏,尾屏上有五色金翠钱纹,开屏时极为艳丽。雌鸟无尾屏,羽色亦逊色。孔雀以种子,浆果为食,喜群居。孔雀多供展览,羽毛可做装饰品。

1468 长臂猿 在我国自然界看到的唯一猿类。属哺乳纲,长臂猿科。

长臂猿体长在一米以下,是类人猿中最小的一种。体重通常为 4—14 公

斤,没有尾巴。前臂特别长,伸长能达 1.6—1.8 米。直立时,前臂达地面还有余,手掌比脚掌长,长臂猿因此得名。

长臂猿生活在自海面到海拨 2400 米高的亚洲热带森林中,敏捷,善于用双臂在森林中穿行,一手勾住树枝,用力一甩,数十米的距离,一跃而过, 两臂交互摆动悬跃攀树前进,疾如闪电。在地上也能行走但通常不下地。行走时,两劈可保持平衡。喜群居生活,以果实、幼鸟、鸟卵和昆虫为食,善啼叫,被誉为猿类中的“歌唱家”。

我国的长臂猿有黑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和白眉长臂猿三种。黑长臂猿头顶上有撮黑色冠毛,如同戴了顶尖帽,所以又叫“黑冠长臂猿”。

1469 象 生活在亚洲、非洲热带森林或草原地区,是陆地上最大的哺

乳动物。体高约 3 米,皮厚毛少,肢粗如柱。体重。鼻与上唇合成圆筒状长鼻,鼻端有指状突起一至二个。上颌门齿大而长,称“象牙”。喜群居,以各种植物的茎叶及果实为食。象可分为两种印度象:亦称亚洲象,鼻端有一指状突起,仅雄象有象牙,雌象没有象牙,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及我国云南等地;非洲象;鼻端有两个指状突起,雄、雌均有象牙,不易驯服,多野生于非洲丛林中。象可供役用,象牙是特等手工艺(牙雕)的原料。

1470 白臀叶猴 亦称“海南叶猴”。哺乳纲,灵长目,猴科。体长约

61—76 厘米,尾长约 56—76 厘米。被毛致密为灰色,四肢黑色,前臂和腕部白色,稍带褐色,尾和胡须、喉、鼠蹊部、肛区及臀后部均为白色,故名。颈部围以赤色和黑色领毛,下颌有红褐色簇状毛。面部皮肤多呈肉色,极少数呈黑色。栖息热带森林中,以树叶、嫩芽、果实为食。分布于东南亚;也见于我国云南西南部及海南岛。在我国成为一类保护动物。

1471 文昌鱼 文昌鱼属头索动物亚门,文昌鱼科。文昌鱼体呈纺缍形,

略似小鱼,侧扁,两端尖。体长约为 5—10 厘米,其身体除一条脊索贯通全体外,无头骨和脊椎骨,是世界上稀有的头索动物。文昌鱼的头端有眼点, 口位于前端的腹面,周围环生触须。触须可保护口部并阻止沙粒粗物入口。有背鳍、尾鳍和臀鳍。皮肤透明,可见体内有一条纵贯全身的脊索,起支柱

作用。文昌鱼是雌雄异体的动物。它们多栖息海底,或钻入泥沙中,仅露虫头端,以浮游生物为食。

文昌鱼的肉可供食用。其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以厦门为最多。文昌鱼是动物进化发展史上从无脊椎动物进化至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1472 鸭嘴兽 鸭嘴兽属哺乳纲,鸭嘴兽科。鸭嘴兽虽列入哺乳类,但它既是卵生又哺乳,没有具备哺乳动物的全部特性,它是最原始、最低级的哺乳类,在动物分类学上叫做“原兽类”或称为单乳类的卵生哺乳动物。它的卵和尿粪均由一个孔排出体外,具有这种生殖孔与排泄孔共同开口于泄殖腔的动物,又被称为“单孔类”。

鸭嘴兽体肥扁,雄的体长约 60 厘米,雌的约 46 厘米。由于它嘴扁平突出似鸭嘴,身似兽,故此得名。鸭嘴兽依靠特殊形状的嘴,在水底觅找食物, 啄食各种昆虫的幼虫、蠕形动物和软体动物。蚯蚓、蝌蚪、青蛙等动物都是它的美味佳肴,食量很大。它的尾巴短而扁平,游泳时起舵的作用;四肢有蹼,适宜游泳。各趾上均有利爪,利于掘土。鸭嘴兽是夜行性动物,白天睡觉,夜晚觅食。营半水栖生活。每年十月左右,雌兽产卵,每次产 2 个卵, 由雌兽伏卵而孵化。当仔兽出壳数天后,开始哺乳。腹部有乳腺,但无乳头, 乳汁是顺乳区腹毛而出,小兽爬在母体腹上,用嘴压挤乳腺,舔湿透腹毛吸吮乳汁。这种哺乳方式是哺乳类中最原始的。

鸭嘴兽主要产于澳大利亚南部及塔斯马尼亚。它的皮和肉都有用,更主要的是它在生物学上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在它身上体现了哺乳类和爬行类之间的亲缘关系。

1473 针鼹 属哺乳纲,针鼹科。外形象刺猬,长约 40—50 厘米,体重

约 2.5—6 公斤,体毛杂有短而密的棘刺。嘴长且细直,适于食虫;无齿;舌

长达 20 多厘米,并有粘液。四肢短而有力,前后肢均备利爪,善于发掘蚁巢和掘土穿穴;穴居;体色多为暗黑色,仅头部呈蓝灰色;以白蚁、蚁类和其它虫类为食。针鼹是卵生,生殖期雌兽腹面有一临时育儿袋,待幼体背上长出针刺,一般是 6—8 周,体长 9—10 厘米,母兽便将幼仔从育儿袋掏出,断奶后育儿袋随之消失。针鼹寿命比较长,在哺乳动物中是仅次于马、象等动物的“老寿星”之一。

针鼹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和伊里安岛。它和鸭嘴兽同属卵生哺乳动物, 是原始单孔的重要成员。哺乳方式也一样,体温较低且不恒定,多变化于 25

—35℃之间,成体无齿,耳无外耳壳,同鸭嘴兽一样,也是一种奇特的珍兽。

1474 袋狼 袋狼,又名袋虎。属哺乳纲袋鼬科。它是有袋动物中食肉的最大一种,也是世界上最稀奇的动物之一。主要产于塔斯马尼亚岛的偏僻丛林中,现已基本灭绝。

袋狼是一种类似狼、虎的有袋动物。它生性比较凶猛,以其它动物为食, 个子与狼相差无几。其吻部相当长,嘴巴可张得很大,内有陆生动物中最可怕的颌骨和 46 颗牙齿。毛棕褐色,身体的后部有横向黑褐色条纹,所以说它

似狼类虎。袋狼与狼、虎所不同的是腹部有育儿袋,内生四个乳头,每产 2

—4 个幼仔。袋狼象袋鼠走路一样,用两条后腿跳跃行进。它们营夜行性生活,白天藏于洞穴睡觉,夜晚出来觅食。主食袋鼭、袋鼠、绵羊及其它小动物。

1475 琴尾鸟 动物学名为琴鸟。鸟纲,琴鸟科。为澳大利亚特产。

琴尾鸟体长约 84 厘米,喙强而直,栖息于密林中,在悬崖峭壁人迹不到的地方筑巢。能飞但多在地面活动,足健善走,以昆虫、蠕虫软体动物和草籽等为食。

琴尾鸟以美丽的外形和维肖维妙地模仿其它鸟类鸣声、锯木声、车辆喇叭声等而博得人们的爱戴。披着一身华丽的羽毛,上体羽毛为暗褐色,喉部和两翼、尾上为暗棕色,尾羽大部分粟色镶有黑绿色。雄鸟更为引人。雄鸟尾部外侧长有一对长达 70 厘米的尾羽,外翎很窄,内翔极宽,端部向左右弯曲如弓,形状恰似古代七弦竖琴,因此得名。

1476 鸸鹋 鸟纲,鸸鹋科。是澳大利亚特产鸟类之一。在澳大利亚的国徽上,左边是一只袋鼠,右边是一只鸸鹋。

鸸鹋形似鸵鸟,高约 1.5 米,体重 50—60 公斤,较非洲鸵鸟小,又比美洲鸵鸟大,故又名“澳洲鸵鸟”。它的翅膀已退化,不能飞翔,足具三趾, 善于奔跑。鸸鹋头部羽毛稀少,呈暗棕色,头侧和颈部裸出。颈下茸毛较多。

鸸鹋常 4—6 只一起群居生活,活动在草原和沙漠地区,以植物为食。一

雄多雌,筑巢、孵卵、育雌都由雄鸟担任。雌鸟产卵 7—16 个,卵较大,长

14 厘米,每个卵重约 600 克左右,几乎相当于普通鸡蛋的 13 倍。鸸鹋孵卵

期为 50 天,雄鸟可在 50 天内不进食。其肉可食,毛、皮可用。现在鸸鹋在澳大利亚得到严格的保护。

1477 小袋熊 哺乳纲,袋熊科。袋熊一般体长为 70—120 厘米(包括

短尾),重体 15—27 公斤,躯体肥壮,四肢短粗,皮毛粗糙,真有一些“小熊”的相貌。其实袋熊和熊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袋熊的育儿袋是朝后开的,这样可以避免掘洞时沙土进去。小袋熊一般在五六月出生,每产一仔,幼仔在袋中一直呆半年左右。此种动物是纯粹的食草动物,主要以草类、灌木根,树皮、树叶等为食。它们是昼伏夜出的地栖动物。

1478 澳大利亚鸵鸟 即鸸鹋。

1479 斑马 是非洲热带草原地区特有的马科动物。体高 1.3 米。毛色多淡黄,全身有黑色横纹,故名斑马。斑马形态似马,但鬣毛刚硬。喜群栖, 善奔跑,在季节转换期有大规模迁徙现象。

1480 狮 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常栖息于树林稀少的沙地平原。狮通

常在夜间活动。雄狮体魄雄壮,体长有 3 米,头大脸阔,从头到颈长有很长的鬣毛。雌体较小,头颈无鬣。狮全身多黄褐色或暗褐色毛,尾端有长的毛丛。狮 2.5—3 年成熟。肉可食,皮可制革。

1481 鳄鱼 是一种较大的爬行动物,产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水中, 头扁平,吻一般较大,鼻孔开于吻端背面。躯干扁平,上有角质鳞,鳞下有真皮形成的骨板。尾长而侧扁。四肢短;前肢五趾,后肢四趾,趾间有蹼, 便于爬行、游泳。分布在印度至马来半岛,甚至到澳大利亚北部海岸、海湾的叫做湾鳄(性凶猛);分布在非洲尼罗河上游的,叫做非洲鳄;还有主食鱼类的印度鳄及鼍科的扬子鳄及美洲鳄。鳄在各个分布区形成特殊的地区种。

1482 长颈鹿 产于非洲热带草原。属长颈鹿科,我国的珍贵动物之一,

长颈鹿因颈长而得名。雄体高约 6 米,四肢细长,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雌雄都有一对外包皮肤和茸毛的小角。眼大而突出,位于头顶上,适于远瞩。遍体具棕黄色网状斑纹。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长颈鹿以植物叶子为食。奔

跑很快。

1483 猩猩 产于亚洲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热带雨林中。属猩猩科。

身高达 1.4 米。前肢特长。头尖,吻突出,眼和耳都小,鼻平,口大,犬齿发达。毛长,全身红褐色。树栖,能筑巢,昼间活动。主要吃果实。在地上能直立行走,姿态拙笨,且须前肢帮助。

1484 狒狒 哺乳纲,猴科。分布于非洲热带草原和亚洲阿拉伯半岛。狒狒外形很象狗,但眉骨很高,两眼深陷;鼻间隔窄,鼻孔向前;面部

呈肉色,光滑无毛;臀部为鲜红色,手和脚为黑色;吻部雄长雌短;尾短无缠绕性;体毛为灰褐色,相当粗糙。狒狒体形雄大雌小相差悬殊,雄体长 70

—75 厘米,尾细,长约 25 厘米雌体甚小,四肢粗壮,适于地面上奔走。雄体自头部两侧主肩部分披长毛,状若蓑衣,故又名“蓑狒”。

狒狒一般栖居于半沙漠地带树林稀少的石山上,往往以上百只以上的“大集体”群居。狒狒的食物多种多样,杂食野生植物、鸟卵、幼鸟、昆虫和小型爬行类动物,有时也能危害农作物。

1485 鹦鹉 俗称“鹦哥”。鸟纲,鹦鹉科。鹦鹉经训练后,能学人语, 人类对它很珍爱,千百年来作为玩赏动物饲养。

鹦鹉种类甚多,现存的约有 600 多种,分布于美洲、澳大利亚和我国南方等地的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中。

鹦鹉头圆,嘴粗重,上嘴弯曲成钩状,肉质舌且很厚,尖端并有突起, 与一般鸟类所不同。羽毛颜色鲜艳夺目,有白、赤、黄、绿等色。足部发展为对趾型,适于攀援。

鹦鹉通常成群居住,在岩洞、树穴或石缝中筑巢。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非洲的金刚鹦哥;澳洲的白鹦鹉;非洲的灰鹦鹉及我国的绯胸鹦鹉等。

1486 非洲犀牛 学名为“犀”,亦称犀牛。哺乳纲,犀科。

非洲犀牛有黑犀白犀两种,颜色都近于灰色,吻上均有强有力的双角。躯体笨重,黑犀体重约 900—1300 公斤,白犀重 2—3 吨有余。皮厚多褶皱且有韧性,尾极为瘦小,眼小,视力极差,依靠嗅觉和听觉。黑犀牛的灌丛荆棘小枝为食,嘴似象鼻比较尖,向前突出;白犀牛主食草类,嘴呈方形。

犀的肉可食,皮可取用,角为珍贵药料。

1487 非洲象 哺乳纲,象科。非洲象体形庞大,是现在世界陆地上最

大的哺乳动物。雄象肩高 3—3.5 米,体重 6500 公斤左右;雌象也有 4000—

5000 公斤;其前腿直径达半米多,粗壮如柱。象鼻与上唇愈合成圆筒状长鼻, 鼻端有两个指状突起,雌雄均有发达象牙约有 2.3 米长,40 公斤重。象耳比较宽大,如一块门板。象鼻的作用相当于人类的鼻和手,象耳可扇风纳凉。象皮很厚,约 1 寸左右。

象喜爱群居,一般每群 20—40 只,有时高达上百只。每个象群都由一只年纪大而且体力强壮的雄象充当首领,即所谓“象王”,群体服从于它的领导。象群威力很大,不怕任何猛兽的袭击。非洲象以植物为食,主要分布在平原和森林中。由于非洲象不易驯服,难以役用。象牙有美丽花纹和光泽, 是高级工艺美术原料。

1488 驼鸟 亦称“非洲驼鸟”,产于非洲沙漠地带。是现代生存的最

大的鸟。雄鸟高 2.75 米,雌鸟稍小,两翼退化,胸骨的龙骨突起不发达,不

能飞,尾羽蓬松而下垂。足有二趾和肉垫,强而善走。雄鸟体羽主要为黑色, 翼羽和尾羽为白色;颈部羽毛呈肉红色,披棕色绒羽。雌鸟羽毛为污灰色。群居、杂食。遇敌害多把头埋藏于沙中。经训化饲养,可取用羽毛及肉。

1489 河马 产于非洲热带森林附近的河流或湖沼中,属河马科。体肥、

笨重,长 3—4 米,重达 3—4 吨。皮肤裸露,黑褐色,尾短,尾尖有一些刚毛。头大,嘴阔,耳小;犬齿发达。前、后肢都短,有四趾,趾间略有蹼。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喜群居。性温和。以草类和水生植物为食。五年左右成熟。河马皮可制皮革。

1490 树懒 哺乳纲,树懒科。树懒可分为二趾树懒和三趾树懒。二趾

树懒前肢有两爪,后肢有三爪。体长约 70 厘米。以植物为食,食性比较杂。

三趾树懒前肢和后肢均为三爪,体长约 53 厘米,以树叶为食。

树懒头小而圆,耳极小隐于毛中;尾极短,仅 3—4 厘米;模样与狗熊和猴有些相似。体毛粗长,本是灰褐色,由于体毛上有地衣和藻类生长,故呈绿色,成为一种很好的保护色。树懒栖息于潮湿树林中,常年居住树上,四肢倒挂,毛的生长方向从腹部顺向背部。它们睡觉、休息、行走,觅食都离不开树,由于树叶果实水汁多,环境又阴湿,因而不必下地饮水。树懒吃东西很慢,昼夜进食,一生可不喝水,能忍饥一个月之久。由于经常用趾爪挂在树上,趾爪发育呈钩形,落地难以站稳起步,故成为世界上走路速度最慢的哺乳动物。

树懒主要分布于美洲的热带森林中。有展览价值,肉可食用。

1491 负子蟾 两栖类,负子蟾科。负子蟾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它的特殊生殖方式。雌蟾背上长有类似海绵状的软皮肤,上面生有许多莲蓬状的小窝。当生殖期到来时,雌蟾经过入水后,软皮肤突起,形成许多小蜂窝。受精卵分别进入小窝后并覆以胶质,小窝的壁通过微血管网分泌水分和营养物质。卵在小窝中发育 80 天左右,经蝌蚪期,完全变态后,才从小窝中爬出, 开始自营生活。

负子蟾体长约 10 厘米,呈黑褐色。嘴略呈尖形,口内无舌,眼小无眼睑, 趾间全蹼并有爪,体侧具侧线。是一种奇特的两栖类动物。主要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圭亚那等地。

1492 巨嘴鸟 鸟纲,巨嘴鸟亚目。巨嘴鸟最大体长约 67 厘米,嘴长几乎占去躯体的三分之一,有 17—24 厘米长,5—9 厘米宽,形状如同一把大镰刀。它的嘴部体积很大,但重量还不到 30 克,这是由于它的嘴骨构造特别, 不是一个致密的实体:外面为一层薄硬壳,中间贯穿着极纤细、多孔隙的海绵状骨质组织,充满着空气,所以重量很轻,巨嘴鸟的嘴非常漂亮,上部是黄色,略带些淡绿色,下半部呈蔚蓝色,喙尖点缀着一点殷红,眼睛四周镶嵌着天蓝色羽毛眼圈,橙黄色的胸脯,漆黑的背部。美丽的色彩和惊人的大嘴使巨嘴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巨嘴鸟主要吞食果实、种子、昆虫和鸟卵、雏鸡等。它们以树洞营巢。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的热带森林地区,尤以亚马孙河口一带更多。

1493 美洲虎 又叫美洲豹。食肉目;猫科。美洲虎是美洲最凶猛的动物,分布于整个南北美洲。

美洲虎实际外貌似豹。毛色为银灰色或棕红色,有美丽的黑色斑点密布其间。其体形故豹为大,体长二米以上,尾巴较短,愈局尾端愈尖细。嘴巴比豹宽大。

美洲虎以牛、羊、鹿等动物为食,甚至还能入水追逐龟鳖,爬树捕食猴子。它是美洲畜牧业最凶恶的敌害。

1494 吼猴 哺乳纲,卷尾猴科(悬猴科)。吼猴体长约 0.9 米,尾长一米多,大于体长,适应树栖生活。吼猴是南美洲猴类最大的代表。它们的舌骨特别大,形成一种特殊的回音器,能发出巨大的吼声,甚至一、二公里外也能听到,吼猴的名称便是由此而来。其吼声有自卫作用。它们多分族而居,每族的成员有雄猴、雌猴、幼猴各三只,还有四只未成年的小猴。常十几只一群,在密林中活动咆哮。吼猴的食性比较杂,以植物果实、树叶等为食。

吼猴约有 5—6 种,最著名的有红吼猴、熊吼猴、披肩吼猴等。主要分布于美洲的热带密林中。

1495 貘 哺乳纲,貘科,貘属动物的通称。

貘前肢四趾,后肢三趾,是奇蹄目野生动物。它们体形比犀稍小,尾巴很短,鼻端无角,鼻子和嘴唇向前突出很长,能自由伸缩,可以卷摘食物。头部形状与猪有些相似,但是比猪大得多。

貘以单独生活为主,昼伏夜出。善潜水行走和游泳,以逃避天敌侵害。主要食植物茎,叶和瓜果。多生活于热带密林多水的地区。

世界上共有四种现代貘。产于亚洲的为马来貘,背与两胁为灰白色,头肩腹和四肢为黑色。产于美洲的有深棕色的南美貘,体形小黑色毛的山貘和棕黑色的南美貘,一般均称美洲貘。

1496 ◻◻ 亦称“美洲鸵”。鸟纲,美洲鸵科。◻◻与非洲鸵鸟相似,

但体形较小。雄鸟体长约 1.5 米,雌鸟约 1.4 米。腿和头颈细长,背脊弧形, 翅膀退化不会飞。羽色按部位而异,头顶、颈后上部和胸前为黑色,头顶两侧和颈下部黄灰色或灰绿色,背、胸两侧和翼褐灰色,其余部分为灰白色。一般过群体生活,足具三趾,善于奔走。成鸟以草和种子为食,幼鸟吃昆虫。一雄多雌结合繁殖,◻◻蛋平均重一磅半,雄鸟一次可孵 20 个卵。卵孵化期

约 42 天,雏鸟出壳时,身体布满绒毛,可步行寻食。

◻◻可表演载人载物,羽毛可用做制毛毯、毛刷,也可做装饰品。

1497 鬣蜥 爬行纲,鬣蜥科。鬣蜥一般体长 1.6 米,最长者可超过 2 米。尾部很长,约占全长的三分之二。体左右扁平,体表覆有长形鳞。背面由颈到尾基的中线上有棘状鳞,排列成鬣(马颈上的长毛)状。喉部有皱缩的囊状物。雄的全身是褐色,雌的呈淡绿或灰色。多以树栖生活为主。以昆虫、蠕虫、植物等为食。分布于南美洲、中美和西印度群岛。

1498 犰狳 哺乳纲,犰狳科。全身披有鳞片。身体一般分成前、中、后三段,前段和后段的骨质鳞片结成整体,似龟壳不可伸缩,中段的鳞片可分成绊(带状),由筋肉相连,可伸缩。鳞片由许多小骨片构成,非常坚硬, 是它防御天敌的防护壳,鳞片间有毛。腹部无鳞,被有较密的毛。

犰狳营地栖生活,栖息于南美洲和中美的疏林、草原及沙漠地区。昼伏夜行,以昆虫、蠕虫、白蚁、黑蚁、鸟卵等为食,食性很杂。足上有坚有力的脚爪用来挖掘。它的嗅觉和听觉很灵敏,行动迅速,善于挖洞躲藏和卷曲成球形以对付天敌。

动物学家根据犰狳具有鳞片环带数目多少将它们分为三绊犰狳、六绊犰狳和九绊犰狳。其肉可食、味鲜美,鳞甲可制提篮和玩具。

1499 大食蚁兽 哺乳纲,食蚁兽科。是美洲一种特有的无齿哺乳动物。

兽体身长达 2—2.4 米,高 0.9 米,体重约 30—35 公斤。嘴细小成管状; 舌细长似绳,能伸缩自如,没有牙齿;有发达的下颌唾液腺源源不断地分泌粘液,食蚁兽用长舌粘吸白蚁和昆虫送入口中。它尾长约占体长的一半,密布长毛,大而蓬松。其眼鼻都很小,体呈灰白色,颈部和背部被鬣状短毛。足具五趾,除前趾第五趾外都有爪,弯曲形如镰刀,很尖锐,可自卫、挖掘蚁穴。

食蚁兽营地栖生活,昼伏夜出,单独行动,多分布于美洲的热带草原、疏林和森林中的沼泽地附近。专大量舔食白蚁,减少蚁害,是一种有益的动物。食蚁兽每次产 1 仔,哺乳期为 7 个月。其兽性情温和,对人畜没有危害。

1500 卷尾猴 亦称“悬猴”。哺乳纲,卷尾猴科。是一种比较低等的

猴类。体长多为 48—50 厘米,肩高约 50 厘米,尾长约 50 厘米,能缠绕攀缘。两鼻孔间距离较宽,头顶毛较长;眼睛小,四肢长而细,面容忧愁,鸣声似人在哭泣,又名“泣猴”。体呈灰褐色或暗黑色,肩、喉、前胸色较淡。营树栖生活,善群体行动,动作敏捷。以野果、种子、昆虫、鸟卵等为食。

卷尾猴广布于中美,南美洲的热带森林中。除普通卷尾猴外,还有白额卷尾猴、白颊卷尾猴、褐卷尾猴等 20 余种。由于卷尾猴生性好奇,易被诱获, 性情柔顺,极易驯养,成为人们的观赏品。

1501 蜂鸟 鸟纲,蜂鸟科各种类的通称。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成年公鸟平均翼展为 2.82 厘米,体重仅有 1 克。体形不一,大者似燕,小者似蜂,最小者为闪绿蜂鸟。嘴细长呈管状, 以便采集蜜汁。羽毛细而光滑,有特殊的反光作用,色泽艳丽。蜂鸟飞行高度可达 5000 米以上,并可不停顿地飞行 800 公里,双翅每秒钟振动频率最高

可达 90 次,被认为是世界上鼓翅最快的鸟类。由于它的外形和飞行情况都与蜜蜂有些相似,由此得名“蜂鸟”。

蜂鸟筑巢于树上,用柔软树枝搭成,多呈杯子形。雌鸟每次产 2 枚卵,

大小似绿豆粒,重量只有 0.2 克,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蛋。蜂鸟种类多达 600 多种,广泛分布于南美和中美,以及北美西岸直达阿拉斯加。其中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蜂鸟最负盛名。“特立尼达”意即是蜂鸟。

1502 候鸟 随季节不同,作定时迁徙、变更栖居地区的鸟类,叫做候鸟。候鸟又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夏季在一定地区繁殖,秋季飞往南方温暖地带越冬,第二年春季又北返的鸟,称夏候鸟。如黄鹂、杜鹃等。冬候鸟为夏季在北方繁殖,秋季飞临某一地区越冬的鸟类,如大雁、野鸭等。旅鸟是在南北迁徙途中,旅经某一地区的鸟,如经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某些鸟类。

1503 天鹅 雁形目,鸭科。天鹅体形较大,雄体长达 1.5 米以上,雌体较小。颈极长,羽色洁白,嘴黑色,基部淡黄色。群栖于湖泊、沼泽地带。可长时间滑走在水面上,也可结群飞行,鸣叫似喇叭声。幼鸟喜食水中幼虫, 成鸟吃水中的小型动物和水生植物。冬季生活于我国长江以南,春季 5—6

月份迁至蒙古和我国新疆、黑龙江等地繁殖。雌雄成对生活,每窝产 4—6 个卵、孵卵期 35—40 天,7 月下旬就长为成体。

天鹅是珍贵的大型水鸟,数目不多,人类要加强对它的保护。

1504 野鸭 鸟纲,鸭科。狭义的指“绿头鸭”,广义的包括多种鸭科鸟类。体型差异很大,通常较家鸭为小。趾间有蹼,善游泳。多栖息湖泊中, 杂食或主食植物。肉可食用,羽毛可制羽绒,是重要的经济水禽。分布在我

国的大多为冬候鸟,如绿翅鸭、花脸鸭、罗纹鸭、绒鸭、鹊鸭等。

1505 白熊 哺乳纲,熊科。白熊又叫北极熊,是北极地区最凶猛的动

物。白熊是熊类中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 2.8 米,肩高 1.3 米以上,体重约

有 600 多公斤。广布于北极区内,体毛为白色,略带淡黄,毛很长,皮下脂肪很厚,以适应于常年寒冷的气候环境。白熊脚掌下生有密毛,可在冰雪上行走而不致滑倒。它善游泳,不怕水浸。

白熊活动在北极地区的海岸线岛屿上,很少深入大陆。冬季以海豹、海鸟和鱼类为食,夏季吃一些野生植物。白熊很少冬眠,早春为繁殖期,每胎通常产 2 个,4—5 年成熟,寿命 30 岁左右。

1506 北极熊 即白熊

1507 企鹅 是企鹅科鸟类,分布在南非到南美西部岩岛及南极洲沿岸。

体长 65 厘米左右。背部的体羽为黑色;腹部为白色,并杂有黑色横纹;皮下脂肪厚。两翼成鳍状,羽毛细小呈鳞状。大部分时间在水中生活,在陆上做跳跃式行走,立时昂首如企望远方,因此得名。企鹅的主要食物是鱼类。

1508 海豹 产于温带和寒带沿海一带,多数产在北半球。体长 1.5 米。背部黄灰色,上有暗褐色的斑点。尾短,前、后肢均呈鳍状,在水中生活, 主食鱼类,也吃甲壳类和贝类。毛皮可做衣服,帐蓬;肉可食;脂肪可制油。

1509 海象 也称“象海豹”。哺乳纲,海豹科。海象是长达 4.5 米,

重达 3 吨的巨大海兽。由于它长有两颗又长又大的牙,鼻子又很长,因此被

称为海象。雄海象牙比雌的长,最长可达 1 米。牙既可做自卫的武器,又可

掘沙寻食。海象的皮下脂肪很厚,可达 10—15 厘米,以抵御严寒的极地气候。它们的一生大部分都在海洋中生活,多是躺在冰上度日,习惯于家族式的小集群生活。主要以水生动物为食。在繁殖时期,迁居海岛。

海象主要分布于北冰洋沿岸和附近的岛屿以及南半球的海洋中。北部的为北海象,南部的称南海象。海象牙齿可用于象牙雕刻,脂肪可提炼油。

1510 海狮 哺乳纲,海狗科。雄海狮一般体长为 2.5—3.25 米,雌体较小。体形为纺锤形,四肢短小,具五趾,趾间被皮膜连在一起成鳍状。尾巴极小,夹于后肢之间。全身密被粗毛,皮下肪脂很发达。有些种类的雄体在颈部长有鬃状长毛,叫声也象狮吼,即因此得名海狮。海狮无一定栖息场所,大部在水中度过,白天在近海巡猎捕食乌贼、贝类、海蟹及小鱼等海洋动物,夜间上岸休息。繁殖期到海岛上交配育儿,年产一次,每胎一仔。

海狮种类主要有四种,体型最大的是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北海狮,雄体可长达 4 米,体重达一吨。体色由黄褐色至深褐色。还有主要分布于美国西北部沿海的南海狮,体褐色,肢黑褐色,也被称为“黑海狮”。南美海狮体褐色分布在南美沿海,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南部沿海的为灰海狮。

1511 海豚 哺乳纲,海豚科。是广布于各海洋中的一种哺乳动物。海

豚体形为流线型,似鱼,长达 2—2.4 米,身体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颈部不明显,前肢变成鳍脚,后肢消失,有背鳍,尾部左右平展成二尾叶,是主要运动器官,其游速极高。吻部尖细,上下颌各有牙齿 94—100 枚。体侧一

般有 1—2 条暗纹。皮下脂肪层很发达,以保持体温和减轻身体的比重。它们常成群活动于海面,以乌贼、虾、蟹和小鱼等为食。

海豚肉可食用,皮可制革,脂肪可制机油、肥皂、蜡烛等,在化学工业和医学上用途很广。

1512 鲸 是一种水栖的哺乳动物。外形似鱼,大小不一,最大可长达

30 米。头大,眼小;耳壳全部退化。颈部不显。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 有的背部有鳍;尾呈水平鳍状。有齿或无齿。鼻孔开于头顶。皮肤下有一层脂肪,以减少身体比重并保持体温。用肺呼吸,在水下可潜泳 10—45 分钟。鲸以浮游动物、软体动物及鱼类为食,有的鲸还食企鹅,海豹等。胎生。鲸在世界各地海洋均有分布,尤以南极附近海面为多。鲸的肉可食,脂肪是工业原料。鲸有蓝鲸、抹香鲸等几种。

1513 小磷虾 亦称南极虾。分布在南极大陆海域,数量极其丰富。属

甲壳纲、磷虾科动物。体长 4—5 厘米。体型似虾,基部有鳃,眼柄、胸部及腹部有发光器。浮游生活。体内除去水分几乎全是蛋白质,是至今被人类发现的含蛋白质最高的生物。小磷虾繁殖极快,密密麻麻地生长在南极海域里。它将成为人类未来水产品的来源。南极小磷虾是南极海域鲸类的基本食物来源。

1514 蜗牛 俗称“水牛”、“蜒蚰螺”。腹足纲,大蜗牛科。壳一般呈低圆锥形,右旋或左旋。头部显著,生有两对触角,后一对顶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足。陆生,栖息潮湿地区。外套腔壁富有血管,特称“肺”, 能进行呼吸作用。无厣(螺类介壳口圆片状的盖,由足部表皮分泌的物质所形成),遇干燥或冬眠时分泌白色粘液膜封闭壳口。嗅觉灵敏。主食绿色植物,为农业害虫;亦为畜、禽类寄生吸虫的中间宿主。蜗牛种类很多,有些种类可作中药,有些种类可供食用。

1515 子午沙鼠 分布于我国北部、西部各省及蒙古、苏联中亚的沙丘

荒漠地带。有的子午沙鼠,栖于灌木丛地区。属仓鼠科。体长 11—13 厘米, 尾较长。体黄色,尾黑色,腹部毛纯白色。后足发达。通常群栖,夜间活动, 主食种子。

1516 驯鹿 分布于亚、欧、北美三洲的北极圈附近。一般肩高一米有余;雌雄都有角,角长,分成许多叉枝,蹄宽大,悬蹄发达,尾短。体色夏季为深褐色,冬季为棕灰色,颊部灰白或乳白;尾白色。以地衣、嫩枝、谷类和草类为食。有迁徙性;善游泳;性较温和。在北美有野生种,但可驯养。能驮物、拉雪橇,肉、乳、脂肪均可食用。

1517 北极狐 亦称“白狐”。分布于北极圈内,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最北部。体较小,耳短且圆,颊后部的毛长,跖部也密生长毛,适于冰雪地上行走。毛色冬夏不同:冬毛纯白,仅鼻尖和尾端黑色。春夏时毛色变为青灰色,特称“青狐”。主食鸟类和鸟卵,冬季常充分贮藏食物。北极狐的毛皮珍贵。现已开展北极狐的人工饲养工作。

1518 麋鹿 又称“四不象”。鹿科动物。体长 2 米多,肩高 1 米多。毛色淡褐,背浓腹浅。雄性有角,多回二叉分歧,形状较整齐。尾长。以前曾认为,麋鹿的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称“四不象”。麋鹿的性格温顺,以植物为食。麋鹿是我国特产,野生种极少见。

1519 海狸 河狸的旧称。哺乳纲,河狸科。河狸是大型的啮齿动物,

主要分布于大陆北部森林带的河流溪水中。体肥胖,长约 0.8 米。后肢发达, 趾有蹼。尾巴宽粗,无毛披鳞,游泳时作舵。尾基部有两个腺囊,可分泌“河狸香。”有坚硬的前齿,可咬食树皮及草本植物。河狸常穴居于河边,洞口开于水中,上面用树枝和树干筑成“木棚”,另用树枝和泥土堵住溪流筑成水坝,以保持水位,隐蔽洞口,河狸在洞内很安全,不易遭到攻击,顺利过

冬。秋季有贮藏食物的习性。

河狸善长游泳,潜水技术很高,但一到陆地则行动迟笨。河狸毛皮和河狸香都十分贵重。河狸香是名贵的动物香料。

1520 麝麝 又叫香獐,是一种小型鹿类。属哺乳纲,鹿科。麝体长 80

—90 厘米,体重仅 8—13 公斤。前肢短,后肢长蹄小。雌雄均不长角。雄麝上犬齿很发达,露于唇外形成“獠牙”,是争夺配偶的武器。雄兽腹部肚脐与生殖孔之间有一突出于体表的腺体—芳香腺,又叫香囊,内含有麝香颗粒, 是雄麝用来引诱异性的一种“诱引剂”,发情季节,特别发达。麝体或呈棕色,或呈灰褐黑色。一般单独夜间行动。春来夏初为生殖季节,每胎产一仔。以草本植物、苔藓、地衣、野果、针叶和嫩松枝为食,多栖息于出露岩石较多的混交林中。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北部及四川等地山区,以及苏联西伯利亚和朝鲜、日本等地。

麝肉可食;皮可制革;麝香是珍奇的动物香料。在配制香水、香精时, 只要加入万分之几的微量麝香,就能显著地改善香精的香气。麝香还是珍奇的名药。现已开始人工养麝取香。

1521 松鼠 亦称“灰鼠”。分布于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及欧洲等地

的山林中。体长 20—28 厘米;尾蓬松,长 16—24 厘米。体毛灰色、暗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白色。林栖;用树叶、草苔筑巢,嗜食松子或胡桃等果实, 有时吃昆虫和鸟卵,是山林中的害兽。松鼠毛皮可制衣,尾毛可制笔。

1522 黑熊 广泛分布于中国、苏联的西伯利亚、朝鲜、日本、越南、缅甸、印度和尼泊尔等。体形肥大,尾短。体黑色,胸部有一块半月形白纹。颈和肩部毛较多。多栖于树林中,杂食,性孤独不成群。有冬眠习性。能游泳,善爬树,也能直立行走。黑熊的熊脂、熊胆和熊肉都可制药,熊掌是宴席珍品,毛皮可制褥垫和地毯。

1523 羚羊 多分布在非洲、亚洲,生活在旷野、荒漠、草原及高山地区。属牛科。羚羊种类繁多。体形轻捷,四肢细长,蹄小而尖,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仅雄的有角;尾长短不一。我国有膨喉羚(亦称“羚羊”)、原羚。药用的有赛加羚羊⋯等的角。

1524 黄羊 亦称“蒙古羚”。分布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和甘肃省的丘

陵、平原、草原和半荒漠地带。体长可达 1.3 米。角短,颈细长,尾短,肢细。体毛以棕黄色为主,腹面白色。以草类和灌木为食。黄羊肉可食,毛皮可制皮衣或制革。

1525 黄鼠 亦称“地松鼠”。哺乳纲,松鼠科。由于眼睛很大,并且突出,又俗称“大眼贼”。

黄鼠形似大象鼠。尾巴很短,不及体长的一半。毛色为黄色,基部呈灰黑色。门齿发达,上下颌各一对,呈凿状,可咬开硬物。地栖穴居,白天活动。以草本植物的茎叶为食,主要分布于干燥的草原地区,群居生活。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和西北,以及蒙古、苏联都有分布。其毛皮可利用。黄鼠是鼠害和鼠疫的传播者。

1526 野兔 哺乳纲,兔科。野兔通常比家兔要大一些,脚和耳朵都要长一些,但尾极短,毛色灰。野兔奔跑迅速,栖息于草原和宽广的丛林地带, 多夜间活动,以树皮、嫩枝和草本植物为食。初生野幼兔就身被密毛,并已睁眼。其中一种称为雪兔的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我国主要产于东北大兴安岭北部。雪兔冬毛密而长,除耳尖和眼周为黑色外,其余为雪白色,

善于在雪地中隐蔽;夏季则变成棕褐色或棕黄色。野兔的肉可食,毛皮可用来做帽子、手套等。

1527 旱獭 亦称“土拨鼠”。生活在草原、旷野、岩石,高原地带的

穴居动物。群栖。体粗壮,长 37—63 厘米。头阔而短,耳小而圆,四肢短而强,前肢的爪特别发达。尾短略扁。体背一般为土黄色,杂以褐色;腹面黄褐色。以植物为食。有冬眠现象。毛皮柔软且珍贵。

1528 袋鼠 是澳大利亚的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区特有的有袋类动物。袋鼠科。体大小不一,雌兽腹部有一育儿袋。前肢较小,后肢很发达,第四趾特大,适于跳跃。尾长大,可支撑身体以植物为食。胎儿发育未完全即生产, 在育儿袋内哺育,属低等哺乳动物。

1529 沙漠狐 生活在亚洲中部、西部(苏联、中国西北地区、内蒙古

自治区、蒙古、伊朗等地)草原及半荒漠地区的犬科动物。体长 50—60 厘米,

尾长 25—30 厘米。毛棕色;耳壳、背面,四肢外侧为灰棕色,四肢内侧,鼻周和腹面白色或带淡黄色,尾端暗褐或黑色。昼伏夜出,行动敏捷;主食鼠类和兔,夏季常食鸟类和鸟卵。毛皮可做皮衣和皮褥。

1530 鼬 哺乳纲,鼬科部分种类的通称。鼬体一般小而长,体格匀称, 四肢很短,强健有力,可以象蛇一样在草地上疾行。耳朵很小且圆,感觉器官发达,行动敏捷。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牙齿构造特殊,门齿小,犬齿发达,呈圆锥形,臼齿咀嚼而有尖锐的突起。尾长不超过体长的一半,有时很短。栖息于林中、水边、田间,以及多石的平原等处,主要在夜间活动。

鼬分布很广,亚洲、欧洲、美洲及非洲北部都有。产于亚欧大陆北部的有黄鼬(俗称黄鼠狼)、白鼬(亦称“扫雪”)、雪鼬(亦称“伶鼬”“银鼠”)、艾鼬(亦称“艾虎”)、香鼬、青鼬等;产于北美洲和中美的有臭鼬等。

有些鼬的皮毛很珍贵,如黄鼬、雪鼬,可做衣、帽,尾毛可制笔,裘皮产量很高。

1531 猕猴 也称恒河猴,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及我国云南、四川、青

海、广西、广东等地。猴科。体长 55—60 厘米,尾长 25—32 厘米。毛色灰褐,腰部以下为橙黄色,毛有光泽,胸腹部和腿部为深灰色。颜面和耳裸出, 幼时白色,成年肉色至红色。臀部有红色臀胝,群居于山林中,性喜喧闹。采食野果、野菜;两颊有颊囊,用以贮藏食物。冬季常结队盗食农作物。

1532 灵猫 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长江中下游各地。属灵猫科,体比家

猫大,长约 65—85 厘米,尾长 40 厘米左右。毛色灰黄带褐,背部有黑纹和斑点,颈部有黑白相间的波状纹,尾部有黑白环纹。雌雄体的阴部附近均有囊状腺,分泌油质液体称“灵猫香”,可做香料或药用。灵猫是夜行动物, 杂食,常盗捕家禽。灵猫可人工饲养。毛皮可利用。

1533 昆虫 在动物分类中独成一纲,昆虫纲,为动物界最大的一纲。已记载的现存种类达 780,000 种,化石种类约 15,000 种,约占已知动物种数的四分之三至五分之四。

昆虫成虫分头、胸、腹三部;头部有口器三对(上颚、下颚、下唇)和触角一对,口器是取食器官,其形状因其取食方式不同而变化很大,有的为咀嚼式,有为吸吮式。常具复眼一对和单眼三个;胸部三节,有足三对,翅两对(或仅一对,或全缺)。气管发达,用以呼吸。循环系统退化。神经系统显著集中,脑发达,大多为卵生,进行变态,也有卵胎生的(如蚜虫)。

繁殖和适应力特别强,生活史较短,一年可以繁殖数代。昆虫广布于地面、土壤中、空中、水中以及动植物体内和体表。食性复杂,植食、肉食、腐食、杂食或寄生都有。很多为农林牧副渔和人类保健上的害虫,也有为益虫(如各种寄生蜂)或资源昆虫(如家蚕、蜜蜂、白蜡虫、紫胶虫)。

1534 青蛙 一般指“黑斑蛙”,“金线蛙”、“虎纹蛙”。亦有“田鸡”之称。两栖纲,蛙科。

青蛙体长达 8 厘米左右。背面黄绿、深绿或带黑棕色,有黑斑;腹面白色。头宽扁,略呈三角形;眼圆而突出;鼓膜显著;鼻孔小;口大;舌扁平, 舌根附于下颌,舌尖分叉,向喉,能突然翻出口外。雄蛙在口角两旁有一对外声囊。趾间有蹼。皮肤较光滑;背面中央常有一条绿色脊线。青蛙产卵于水中,幼体为蝌蚪,经变态后成蛙体。常栖息池塘、水沟或河岸边草丛中, 捕食害虫,对农业有益。广布于我国,日本和朝鲜。常作为实验动物。

1535 蛇 爬行纲、蛇目。如蟒蛇、蝮蛇、水蛇等。

长身体圆形,体长被覆角质麟,没有附肢,适应于稠密植物中爬行生活。舌细长而深分叉,眼睑愈合为罩于眼外的透明膜,固定不能活动,无外耳及鼓膜。下颌通过方骨与脑颅相接,左右下颌骨之间以韧带相连,因此口可张得很大,能吞食比自己大几倍的食物。无胸骨。种类繁多,食性不一,有的以脊椎动物为食,少数种类也吃昆虫、蚯蚓或软体动物,也有的吃鸟卵、蜥蜴卵。卵生或卵胎生。广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营树栖或穴居,淡水及海水中都有。全世界约有 2500 种,我国约有 180 种。有些蛇的皮可用来制造皮包、箱子、鞋等,有的干燥体可入药,还有的蛇肉可食。蛇能捕鼠,但有些蛇对蛙类、鱼类、人类有害。

1536 鹰 鸟纲,鹰科部分种类的通称。一般指鹰属的各种鸟类。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有苍鹰、雀鹰等。雄鸟体长在 50 厘米左右,上体毛色有苍灰色和灰褐色,下体白色并缀有暗灰色和棕褐色横斑,苍鹰雌鸟体形较大,雀鹰雌体较小;嘴弯曲而锐,四趾具钩爪。性情凶猛,以雀类、野兔、野鼠和其他食虫小鸟为食,昼间活动,益害兼有。多栖息山林、平原地带或于村落溪河附近。在我国东北、西北和苏联西伯利亚繁殖,冬季迁至南方越冬。

1537 猫头鹰 鸟纲,鸱鸱科各种类的俗称,即“鸮”。

猫头鹰喙短而强,末端弯曲成钩状;眼大而朝向前方;眼周围的羽毛呈辐射状排列,头形宽大,面形似猫,故名。有些种类头部两侧的羽毛较长, 形成耳突;脚强健而被羽,爪尖锐而弯曲,外趾(第四趾)能前后转动;羽毛松软似绒,飞行时无声。栖息于森林中,以鼠类为食,对人类颇有益处。

1538 鱼 鱼纲。是鱼纲各种鱼类的通称。

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体形基本为棱形,也有少数为带形、蛇形和盘状等。体常被鳞,以鳍游泳,以鳃呼吸,多数种类的颌上长有牙齿, 以捕获食物。大多数鱼类有鳔,为白色囊状体,内贮有气体,用以调节身体比重,保持身体平衡,有的还兼有呼吸作用。体温不恒定。感觉器官除了头部的眼、鼻、耳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皮肤感觉器官,称为侧线,是位于身体两侧皮肤中的管状构造,有无数小孔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小孔沿躯干两侧各排成一行,形成一条线,能够感觉水压与水流的方向。

全世界鱼类约有二万多种,按其骨胳分为两大类群: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软骨鱼类是现代鱼类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一类,最早出现于泥盆纪。现代

生存的绝大多数鱼类都属于硬骨鱼类。我国的海洋和淡水鱼类约有两千余种。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是主要的海洋鱼类;草鱼、鲭鱼、鲢鱼、鳙鱼为主要的淡水鱼类。

1539 毛虾 甲壳纲,樱虾科。毛虾的身体由头、胸和腹三部分组成, 外被甲壳、分节现象明显。头部有附肢五对(触角二对长须状感觉作用、大颚一对强大而坚固、小颚一对成叶片状),胸部有附肢八对(前三对为颚足司取食用,后五对为步足用以爬行或摄食前三对步足有极微小的钳),腹部有附肢六对(前五对为游泳足,末对为尾肢,与尾节合成尾扇)。毛虾体小而侧扁,长约 3—4 厘米。群栖于泥沙底的近海。我国南北沿海都有。最大的是中国毛虾,产于全国沿海,尤以渤海沿岸最多。毛虾主要可干制成虾皮, 也可制成虾酱和虾油,经济意义较大。

1540 微生物 生物的一个大类。它与植物、动物共同组成生物界。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病毒等。是一群形成微小、构造简单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有些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绝大多数微生物的个体都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微生物遍布于空气、水、土壤、各种有机物及生物体内。其特点是繁殖快,具有多种多样的生命活动类型。在自然界的物质转化和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农业、医药工业、酿造工业、食品工业、发酵工业及石油和冶金工业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和作用。有的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传染性病害。

1541 真菌 真菌是一种低等的菌类植物。菌体有少数原始种类是单细胞组成外,一般都是由向四周伸展的分枝状丝所构成,称菌丝体。有些种类由菌丝组成子实体,如蘑菇上部、银耳等。

真菌直径为 2—10 微米,在显微镜下呈椭圆形。细胞结构比较完整,具明显的细胞核、细胞壁。它是不含叶绿素的非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只能靠吸收、改造现成有机物营腐生或寄生生活。真菌能将复杂有机体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绿色植物生存需要吸收大量无机物作为养分,真菌的分解作用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绿色植物的营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繁殖方式有三种,即营养繁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真菌的种类很多,酵母菌、霉菌、蘑菇、银耳等都是常见的真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很密切,食品工业可利用真菌进行发酵生产,如用酵母菌发酵制面包;医药工业可从霉菌中提取药物,如青霉素;又如木耳、冬菇、灵芝、茯苓等是食用真菌,有些也可作药物。但有些真菌也能引起动植物和人类的病害,如黄曲霉素能使人、畜的肝脏致癌;有的真菌侵入人体后引起表皮、毛发及趾(指)甲疾病等;还有的真菌能使农作物发病,如小麦锈病和稻瘟病,使农业减产。

1542 细菌 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类单细胞植物。它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三部分组成。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细菌大小约 1 微米左右,呈球形、杆形、弧形、螺形或长丝形等多种形状。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有的细胞壁外有一层粘性的荚膜,起保护作用;还有的细胞里能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休眠体,叫做芽孢,对恶劣环境有抵抗力。由于细菌大多数不含叶绿素,没有光合作用,细菌只能依靠现成有机体营寄生或腐生生活,仅有少数营自养生活。以二等分分裂繁殖为主。

细菌遍布于土壤、水、空气、有机物质中及生物体内和体表。细菌分解

有机物为无机物的作用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在工业上,利用细菌生产的工业产品很多,如用枯草杆菌生产蛋白酶和淀粉酶,可用于皮革脱毛,丝绸脱胶等;农业上土壤细菌可提高土壤肥力,如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自生性固氮菌,能固定大气中的氮,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医药卫生上,大肠杆菌产生的门冬酰胺酶用于治疗白血病;还有的可以用于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细菌在自然界以及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但也有的细菌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疾病或工农业产品的霉腐。如结核菌可以使人、畜患结核病,软腐病细菌可以使白菜、蕃茄等多种蔬菜腐烂。

1543 放线菌 细胞排列成菌丝或分枝丝状体的菌类植物。放线菌的菌体是由许多丝状物组成的,丝状物称为菌丝,菌体总称菌丝体。菌丝纤细, 直径为 0.2—1.2 微米,分枝,菌丝体常从一个中心向周围辐射生长呈放射状,故名放线菌。菌落较小且致密。菌丝没有横隔也是单细胞构成。它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原核而不是真核。细胞核无核膜;多数能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菌丝,逐渐形成新的菌丝体。放线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多见于碱性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土壤所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是放线菌所产生的。大多数放线菌进行需氧呼吸,营腐生生活。在医药、农业、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抗生素,有三分之二左右是放线菌的发酵产品,如链霉素、金霉素、春雷素等,有的抗生素有重要的抗癌作用。但也有少数放线菌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的病害。

1544 生物群落 生物在自然界并不是孤立地生存着,它们总是以一定的生物种类结合在一起,形成有规律的组合。我们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 相互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叫做生物群落。

1545 生态系统 在某一特定空间内,生物群落及其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的比较稳定的自然整体,叫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内,生物和它们的无机环境不断地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交换。生态系统没有明确的界线范围,大小和规模不定。小范围的生态系统可以只包括一个池塘,或一块草地,或一片森林;大的可以是包括池塘、草地、森林的一块区域;整个生物圈是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很复杂的,可以分成四个基本组成成分,即生产者有机体、消费者有机体、分解者有机体和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有机体即制造有机物的绿色植物,简称生产者;消费者有机体是指各种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来生活,简称消费者;分解者有机体, 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它们把生物尸体分解成化学元素和简单化合物,返回到土壤、空气、水中,重新被生产者利用;非生物环境是指生物以外的一切无生命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影响、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1546 生产者 见“生态系统”

1547 消费者 见“生态系统”

1548 分解者 见“生态系统”

1549 非生物环境 见“生态系统”

1550 食物链 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围绕着食物所发生的一种联系。在这种联系中,食物的能量通过一系列动物依次传递,好象是一个食物的链条,所以称为食物链。例如在田野中,鹰吃山雀,山雀吃瓢虫,瓢虫吃蚜虫, 蚜虫吃小麦构成食物链;在水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毛虾,毛虾吃硅藻, 形成另一种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可以有许多食物链。一方面消费者不

仅吃一种食物,例如,有的鸟既食种子,又吃昆虫;另一方面同一种食物又能被不同种的消费者所食,如小鸟既被鹰吃,又被蛇吞。生态系统中,这种食物链彼此联系、交错成复杂的“网”,又称食物网。

1551 食物网 见“食物链”。

1552 营养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按营养特性划分的等级。绿色植物是依靠太阳光能自养的,称生产者。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是第二营养级,称第一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是第三营养级,称第二消费者;以第二消费者为食的是第四营养级,称第三消费者⋯⋯依此类推。分解生物尸体及生物的排泄物的腐生生物。称分解者。依分解顺序,分解者可分为若干个分解者营养级。

1553 能量流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从生产者把太阳能固定在自己体内开始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生物化学能,进入生态系统,这些能量通过各级消费者进行传递,消费者(或生产者)在进行呼吸和各种生理活动时,消耗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热能,消耗的能量散失到外界环境中。由各种途径散发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生物所利用,因此,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称为能量流。

1554 生态平衡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一定的时期内,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物质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无论是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还是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例如,某一地区的棉蚜虫,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受瓢虫、草蛉等天敌的控制,种群和数量总维持在低水平上,不致造成棉花减产;但由于人类长期不合理地使用有机杀虫剂,造成棉蚜虫的天敌被大量杀灭,与此同时,棉蚜虫又产生了抗药性,破坏了棉蚜虫与天敌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棉蚜虫猖獗,致使棉花减产。

生态系统内部有一种自动调节作用,使之达到平衡,但是这种调节作用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遭到破坏。

1555 反馈控制 工程学上常见的控制类型,是指将输出信号的一部分返回送至输入端,从而完成控制作用的机制。在生物的调节机制中,大多都有这种反馈联系。反馈控制有两种:一是正反馈,另一是负反馈。正反馈是将输出部分保持原来符号返回送至输入比较器,从而增加效应器的反应;负反馈是将输出部分改变符号后送到比较器,从而减缓效应器的作用。负反馈在生态系统中起着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