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纽带——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在我国史前文明时期就已经产生,可谓历史悠久。丝绸一问世便受至人们的喜爱,直至今天,丝绸仍然是最美丽、最环保的衣料之一。我们的祖先以丝绸为纽带,开启了对外开放之路,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打开了我国和西方交流的大门,从此我国灿烂文明的光芒就照亮着西方友好的邻邦,而西方的文明成果也被我国广泛吸收。
中外文明的碰撞、交流和融合,为人类文明开辟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因此,丝绸之路作为一条文明之路、友谊之路,就如一条闪闪发光的红丝带,永远飘扬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天空。
古代丝绸业兴起与发展
丝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它与我国古代文明中的四大发明一样,都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但是它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程度以及流传之久远,却又为四大发明所不及。
在我国文明史的第一页,既有蚕、丝,又有练、染,而在我国史前传说中,早就有了黄帝妻子发明养蚕的故事。
传说养蚕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的。有一次,嫘祖在野桑林里喝水,树上有野蚕茧落下掉入了水碗,她用树枝挑捞时挂出了蚕丝,而且连绵不断,越抽越长。嫘祖受至启发,就用它来纺线织衣,并开始驯育野蚕。
另外有传说,黄帝打败了蚩尤后,“蚕神”亲自将她吐的丝奉献出来以示敬意。黄帝命人将丝织成了绢,以绢缝衣,穿着异常舒服。黄帝之妻嫘祖便去寻找能吐丝的蚕种,采桑饲蚕。采桑养蚕与制丝织绸,便成了我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基本劳作手段。
嫘祖被后世祀为先蚕,黄帝为织丝的机神。历朝历代都有王后嫔妃祭先蚕的仪式。
在江苏苏州盛泽镇,有一座建于1827年的先蚕祠,是仅存的一座祭祀蚕桑文化的祠庙。这也说明,至少在清代晚期,我国都还仍然有祭祀先蚕祠的遗风。
另外,在我国的很多养蚕区,也都能看到一些跟先蚕祠近似的蚕神庙,也供奉着“先蚕”嫘祖。比如在苏州的祥符寺巷有一座嫘祖庙,是苏州丝织业祭奠祖师轩辕黄帝的地方。
我国古代留下的大量遗物表明,古人对养蚕、植桑非常重视。从殷墟中的大量甲骨文中,发现了很多有关蚕、桑、丝、帛等方面的象形文字。
此外,从甲骨文中还可看到,当时已设有专门管理蚕事的官职,即女蚕,因此,养蚕在社会生活中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了。当时,官府请群众中精通养蚕技术的人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
其实,蚕茧的利用以及家蚕的养殖和丝绸的生产,从全国各地发现的古代实物来看,早在距今大约10000年前至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一处遗址中,发现了一颗被割掉了一半的丝质茧壳,虽然已经部分腐蚀,但仍有光泽,而且茧壳的切割面极为平直,其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
据研究,古人切割蚕茧的目的可能是要吃里面的蚕蛹。所以,推测这时的蚕茧尚未被人们认识到可以抽丝织衣。
而在浙江省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一个盅形雕器。在这件文物上刻有4条蚕纹,仿佛4条蚕还在向前蜿蜒爬行,头部和身躯上的横节纹也非常清晰,这应是一种野蚕。
另外,浙江吴兴的钱山漾遗址有一批丝线、丝带和没有炭化的绢片,经测定距今约四4700多年,这是发现的我国南方最早的丝绸织物成品。
这块绢片呈黄褐色,为家蚕丝织成,采用平纹织法,经纬线均由20根单蚕丝并合成一股丝线,交织而成。经纬密度为经密每厘米52根,纬密每厘米45根。据此推断,当时可能已有原始的织机。
而在河南省荥阳县青台村一处距今5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有浅绛色罗,组织稀疏,这是北方最早的蚕丝。
各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还存有大量陶质、石质的纺轮和纺锤等工具。如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河北省磁山遗址、公元前4000余年的浙江省河姆渡遗址,以及陕西省西安距今五六千年之间的半坡遗址和公元前6000多年的临潼姜寨遗址等,都有刻纹的纺轮出现,有的呈扁圆形,有的呈鼓形。
在长江中下游距今近5000年的屈家岭文化遗址中,纺轮造型更为丰富,而且有些还加以彩绘。纺轮主要是用来纺线的,之后又出现了带有机械性质的纺织工具。
在河姆渡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不仅有木制、陶制的纺轮,还有引纬线用的管状骨针,打纬用的木机刀和骨刀以及绕线棒等。其他形状各异的木棍,很可能也是原始织机的组件,如木机刀和卷布木轴等,这些可能就是原始的织机。
此外,还有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的骨梭,梭是穿线织布的工具,有了梭就会比用手牵着纬线去穿经线容易且快捷得多。
这一阶段的骨梭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扁平式的,一头有孔或两头有孔;另一种是空筒式的,一头有尖,中部有孔。
另外,在四川省成都百花潭的一件战国铜壶上,可以见到一幅有名的采桑图。在战国时期,四川即已享有“天府”之誉,而早在夏商时期,蜀地也有蚕丛、柏灌、鱼凫相继为王。
据《史记》记载,黄帝育有两子,二子叫昌意,昌意后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高阳即颛顼,继承了黄帝之位。蜀人是高阳的子孙,继承了这份事业。古蜀国的第一代君主叫蚕丛,可见这个部族是以蚕为图腾的。
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上,有一些龙的图案,也有一些龙形的附件。这些龙的形态与中原青铜器上的龙不同,身体像蚕,这可能与蜀地的蚕崇拜有关。
在古代文化遗址的大量铜器及玉器上,越来越多地发现有丝织物锈蚀的印痕,当时丝织品已有平纹绢、提花的回形纹绢、雷纹绢等。这说明商代我国的养蚕、丝织技术已具备相当高的水平,养蚕业已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看起来,养蚕抽丝好像并不是一个唯一的发源地,似乎在我国的几个地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明方式或传播路径,这极大地促进了养蚕抽丝业的发展。
丝织业在发明后的几千年里,桑蚕丝织与粮食生产一样重要,是我国古代农业最基本而重要的活动之一,也是古代政治家重点关注的产业经济和财税来源。
我国古代农村的基本生活就是种粮和养蚕,城乡最普及的手工业也是与此有关的织丝和刺绣,它比制茶、制瓷都要普及得多。
自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的周代开始,已有周王后率领后妃们举行“亲蚕”和“亲缫”的礼仪,每年新年都要举行皇帝亲耕、皇后亲桑的仪式。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基本图景就是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桑织。
周朝的时候,我国已经设立了专门的蚕桑管理机构。随着战国、秦、汉时代经济大发展,丝绸生产达至一个高峰,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
锦的出现是我国丝绸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的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这样,丝绸就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相当深远。
锦泛指具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所以它是古代最贵重的织物。“绵,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古人把绵看成和黄金等价。
锦有经起花和纬起花两种,也叫经锦和纬锦。经锦是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线同一组纬线交织。经线多的二色或三色,一色一根作为一副,如果需要更多的颜色,也可以使用牵色条的方法。纬线有明纬和夹纬,用夹纬把每副中的表经和底经分隔开,用织物正面的经浮点显花。
锦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战国、西汉以前流行以二色或三色经轮流显花的经锦,包括局部饰以挂经的挂锦、具有立体效果的凸花锦和绒锦。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尼雅遗址发现的东汉“万年如意锦”,使用绛、白、绛紫、淡蓝、渥绿色,通幅分成12个色条,就是汉代典型的经锦。
纬锦是用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纬线同一组经线交织而成。经线有交织经和夹经,用织物正面的纬浮点显花。比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斯塔那发现的唐代锦袜,在大红色地上起各种禽鸟花朵和行云的图案,就属于这一种锦。
经锦和纬锦具有不同的织造效果。经锦的纬密比较低,只用一把梭子,生产效率比较高。纬锦织造比较费时,但可以使用两把以上的梭子,容易变换色彩,色彩丰富。这两种锦在我国出现的时间都比较早。
从殷商时期开始,桑树的种植面积和养蚕区域渐渐扩大,丝绸的生产也逐步发展、繁荣。因为有了丝绸,中华大地丝衣飘飘,霓裳艳影,日益流光溢彩,我国的广袤国土始被称为锦绣河山。
至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至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我国对外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至空前繁荣的地步。
[旁注]
河姆渡文化 发现于我国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的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仰韶文化 自公元前5000年左右,持续了2000多年的时间,我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史书记载的炎帝、黄帝等著名部族的外会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可以从仰韶文化的研究中去探索。仰韶文化分布广泛,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是我国黄河流域华夏文化的主要代表。
《史记》 由西汉时期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战国 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历史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之一。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文化历史典故。
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刺绣 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我国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是指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缝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阅读链接]
在古代,丝绸就是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汉族劳动人民是首先生产使用丝绸的民族,其制作的丝绸制品更是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我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使丝绸文化不断地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我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