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桥梁——海上丝绸之路
与陆上丝绸之路一样,海上丝绸之路也是中、外贸易通道。在这2000多年的中外贸易历史中,我国的主要输出品有时是丝绸,有时是瓷器或其他;而外国的贸易商品更是五花八门,因此有的学者也称之为瓷器之路,或皮货之路,或丝香之路等。既然丝绸之路已约定俗成,也就称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历史阶段。一是从周秦至唐代以前为形成时期;二是唐宋为发展时期;三是元、明两代为极盛时期。
商代箕子开辟海上丝路
通过对远古时期的海船和陶器的发现,以及石器、铜鼓和铜钺的分布区域的研究得知,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岭南先民已经穿梭于南中国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岛屿,其文化间接影响到印度洋沿岸及其岛屿。
这说明早在距今6000年左右,我国的岭南先民已经利用独木舟在近海活动。
距今3000年至50000年期间,东江北岸近百千米的惠阳平原,已经形成以陶瓷为纽带的贸易交往圈,并通过水路将其影响扩大到沿海和海外岛屿。
根据当地发现的遗物以及结合古文献的研究表明,南越国已能制造二三十吨的木楼船,并与海外有了相当多的交往。
南越国的输出品主要是漆器、丝织品、陶器和青铜器;输入品正如古文献所列举的“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当时的主要的贸易港口有番禺和徐闻,番禺是广州的古称。
约公元前11世纪前后,商周交替之时商的重臣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这在《史记·宋微子世家》、《尚书大传·洪范》中都有记载。
当时,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到达朝鲜,教朝鲜人民田蚕织作。我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也因此通过黄海最早传至朝鲜。
大量我国古代典籍和朝鲜史书的记载,在朝鲜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以及朝鲜的地面古迹,从三个方面相互印证,箕子受封的地方即后来的平壤。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了1000多年,直至西汉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满朝鲜。
箕子朝鲜可以说是朝鲜半岛文明开化之始,据说后世朝鲜人喜爱白色的民俗就是商代的遗风。
箕子到朝鲜半岛不仅传去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还带入了大量青铜器,另外还制订了“犯禁八条”这样的法律条文,以至于箕子朝鲜被中原誉为“君子之国”。
公元前3世纪末,第一次有了关于朝鲜的文字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至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自古以来,中朝两国人民都珍视这一有据可查的史实。在朝鲜有自己的历史记载以来,朝鲜、韩国的史书和教科书都沿袭了这一历史学说。
箕子朝鲜乃殷商遗裔在朝鲜半岛上所建地方政权,臣于周,后又臣于秦,为周秦海外之属国。箕子朝鲜为卫氏朝鲜所取代,卫氏朝鲜为汉之“外臣”、属国。
箕子与箕子朝鲜在我国商周古史、我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
箕子作为一个哲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怀才不遇,“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他在那里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千年犹存。
后来朝鲜裂其地为四郡,为汉的边疆辖区。有了箕子朝鲜,方有卫氏朝鲜,方有汉之四郡,方有高句丽史、渤海史,从而构成了东北古史、东北民族与疆域史的基本系列,而箕子朝鲜也成为我国东北史之开端。
根据韩国人的历史书《三国遗事》记载,檀君的后人在箕子来到朝鲜之后,带着人民南迁,以免和箕子带来的人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韩国的始祖。
同时,箕子在客观上开辟了我国东海的丝绸之路,把我国的先进文化带至那些未开化的地方,推动了东亚国家与我国的交流。
我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关于蚕业的传说:公元前219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船员、百工共数千人东渡日本,传播养蚕技术,日本人民后来尊祀徐福为“蚕神”。
也有记载说,公元前3世纪,江浙一带的吴地有兄弟两人,东渡黄海至日本,传授蚕织和缝制吴服的技艺。其后,内地人士或经由朝鲜,或从山东出发,三三两两地到日本定居,交往十分密切,并促进了日本蚕业的发展。
秦汉时期,是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并将航向远洋发展的时代。
《淮南子》记载,秦始皇进军岭南时,“一军处番禺之都”。
《史记》把广州列为汉初全国九大都会之一,《汉书》说:“番禺其一都会也”,说明在秦汉时期番禺就是诸侯王的都城了。当时广州已是海外贸易的中心和“犀角、象牙、翡翠、珠玑”及“果布”等舶来品的集散地。马来语称龙脑香为“果布婆律”。
在汉武帝时派出属黄门的译长率团带着丝绸、黄金出使印度、黄支国和斯里兰卡,开展贸易活动。之后印尼、天竺和掸国即缅国都遣使来我国开展贸易。
226年,三国吴国官员朱应、康泰出使扶南,即柬埔寨等国,历时10余年。至南北朝时,广州已是“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繁华港口了。
自汉朝开始,丝绸业发达之后,我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做交易之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朝廷派出绎使率领的船队,沿着民间贸易开发的海上航线,到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印度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等地。
公元前1世纪,我国丝绸已成为地中海世界最珍贵的衣料,其中部分衣料是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东岸的。同时,外国的香料、金银器、宝石、琉璃器等货物也从海路到运到我国来。
特别是东汉后期,航船已使用风帆,罗马帝国已第一次由海路到达广州进行贸易。同时,我国带有官方性质的商人也到达了罗马,这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真正意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随着汉代种桑养蚕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输出品;而乳香和家内奴仆是以往输入品中所未见的。
由于两汉版图扩张到东南亚的部分地区,政府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沿海港市的管理,例如在徐闻,“置左右侯官,在县南七里,积货物于此,备其所求,与交易”。也出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商业城市,例如番禺、徐闻、合浦、河内、梧州、贵港和桂林等。
岭南与内地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也由此显得重要而得到修治。
我国自古以丝绸闻名于世,古希腊人把丝叫做ser,就是从“丝”字读音而来的,Seres就是制丝的人,以后被引申为产丝的地方:中国,因此古希腊人曾把中国称为赛里斯。
丝绸之路开辟后,我国丝绸远销至罗马帝国,但要经过亚洲西部古国安息商人转销。罗马人希望能找到海上通道到中国。汉武帝时,罗马帝国曾到汉朝入贡。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海船经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实写照,这条海路自广东徐闻、广西合浦往南海通向印度和斯里兰卡,以斯里兰卡为中转点。
这样,我国从斯里兰卡可以购得珍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而我国的丝绸等由斯里兰卡可转运到罗马,从而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古罗马学识渊博的科学家普林尼所著的《自然史》说,在罗马恺撒时代,拉切斯等4人从今斯里兰卡岛的海道出使罗马,据拉切斯对罗马人说,他父亲曾亲自到过中国,还说中国和罗马都与斯里兰卡有直接往来。
普林尼还介绍说,罗马贵族“投江海不测之深,以捞珍珠”。罗马贵族把珠宝除留给自己享用外,还以它们“远赴赛里斯以换取衣料”。赛里斯就是指中国,衣料就是丝绸。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至166年,“大秦王丹敦遣使自日南徽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这是我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
这种友好往来,突破了斯里兰卡的中转,是接通了海上远洋东西航线直接进行的。这样,我国便可以与欧洲国家直接进行贸易。
[旁注]
先秦时期 指我国古代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为止。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南越国 是秦朝将灭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建立,国都位于番禺,疆域包括今天我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国又称为南越或南粤,在越南又称为赵朝或前赵朝。
高句丽 西汉至隋唐时期东北地区出现的一个边疆民族。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丽县辖区内建立政权。668年,高句丽被唐王朝联合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所灭,在历史上持续了705年之久,具有悠久的历史。
《淮南子》 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汉书》 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 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周武王(约公元前1087年~公元前1043年),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阅读链接]
有史料记载,在东晋时期,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涉及达15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包括东南亚诸国,而且西到印度和欧洲的大秦。
经营方式一是我国政府派使团出访,一是外国政府遣使来中国朝贡。
丝绸是主要的输出品。输入品有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翡翠、孔雀、金银宝器、犀象、棉布、斑布、金刚石、琉璃、珠玑、槟榔、兜銮等。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致使对外贸易收入成为南朝各政权的财政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