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藏通途——西部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我国西部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我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分川藏、滇藏两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的为滇越茶马古道,直至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隋唐首先开辟茶马古道

在我国西南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其中云南省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有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与丝绸之路齐名的茶马古道,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促进内地与藏区经济文化交流、加快藏区乃至内地文明进程,以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都功不可没。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我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同时,茶马古道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而且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至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滇藏茶马古道大约形成于6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思茅、普洱,中间经过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地区、香格里拉进入西藏,直达拉萨。

有时,茶马古道还要从西藏转口印度、尼泊尔,是古代我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

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不过藏区却并不产茶。

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恰恰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

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了一条延续千年的“茶马古道”。

从这个意义上说,“茶马古道”字面来讲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在唐宋形成的初期,多指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

但是,既然茶马古道是在漫长的历史年代形成的,当然也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生着变化。

据史料记载,我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当时我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

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我国茶叶就以茶马交易的最初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

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756年至758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

茶马古道主要有3条线路:即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3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

这几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他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

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它与吐蕃王朝向外扩张和对南诏的贸易活动密切相关。

678年,吐蕃势力进入云南西洱海北部地区。680年建立神川都督府,吐蕃在南诏设置官员,向白蛮、黑蛮征收赋税,摊派差役。双方的贸易也获得长足的发展,茶马贸易就是重要内容之一。

南诏与吐蕃的交通路线大致与今滇藏公路相近似,即从现在云南大理出发,北上至剑川,再北上至丽江,过铁桥城继续沿江北上,经锛子栏至聿赉城,前行到盐井,再沿澜沧江北上至马儿敢,即西藏芒康、左贡,分两道前往西藏:一道经由八宿邦达、察雅到昌都;一道径直由八宿至波密,过林芝前往拉萨。

历史上茶马古道滇藏线有3条道路:一条由内江鹤丽镇汛地塔城,经过崩子栏、阿得酋、天柱寨、毛法公等地至西藏;一条由剑川协汛地维西出发,经过阿得酋、再与上一条道路相合至西藏;一条由中甸出发,经过尼色落、贤岛、崩子栏、奴连夺、阿布拉喀等地至西藏。其主要通道即与后来的滇藏线接近。

茶马古道在云南境内的起点就是唐朝时期南诏政权的首府所有地大理。其中,大理、丽江、中甸、阿墩子即德钦等地,都是茶马贸易十分重要的枢纽和市场。滇藏线茶马贸易的茶叶,以云南普洱的茶叶为主,也有来自四川和其他地方的茶叶。

滇藏线茶马贸易有自己的特点,由云南内地的汉商把茶叶和其他物品转运到该地转销给当地的坐商或者西藏的贩运商人。又从当地坐商那里购买马匹或者其他牲畜、土特产品、药材运至丽江、大理和昆明销售。

西藏、川藏的藏商,大多换取以茶叶为主的日用品返回西藏。运输工具主要是骡马和牦牛等。

具体说来,滇藏道起自云南西部西双版纳洱海一带产茶区普洱,经大理、丽江、中甸,即香格里拉县、德钦、芒康、察雅至昌都,再由昌都通往卫藏地区邦达、林芝至拉萨。

我国茶叶产于南方,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区都不产茶叶。四川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种茶、饮茶的发源地。秦汉以前,只有四川一带饮茶和有茶的商品生产。

至唐代,形成了我国盛产茶叶的局面,并从唐代开始,四川绵州、蜀州、邛州等地的茶叶,就随从其他地区的茶叶流入西藏地区,开始了藏族人民饮茶的历史,出现了茶叶输往西藏的道路。

在唐代,青藏道是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往来的主要交通道。唐代吐蕃王朝对外扩张,除南线争夺南诏外,几乎都是经青海地区,北线争夺河西、陇右、西线争夺安西四镇。

因此,吐蕃东线争夺剑南、唐蕃之间的和亲、问聘等使臣往来,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河源、通天河到拉萨。当年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也是经青海入藏的。

总之,唐代中原与西藏地区的交通大道是青藏道而不是川藏道,所以唐代内地茶叶输往西藏的茶道自然是青藏道。

随着吐蕃王朝的瓦解,宋代藏族地区处于分袭状态,青藏道已失去了原有的军事要道和官道的作用。

但自唐代茶叶传入藏区以后,茶叶所具有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肉食乳饮的畜牧人民皆饮茶成风。西北各族纷纷在沿边卖马以购买茶叶,而宋朝为了获得战马,便决定在西北开展茶马贸易,出卖茶叶,购买战马。

北宋熙宁以后便在四川设置茶马司,将四川年产1500万千克茶叶的大部分运往甘肃、青海地区设置数以百计的卖茶场和数十个买马场,并规定名山茶只许每年买马不得它用,每年买马达15000匹以上。

这样一来,从而使青藏道由唐代的军事政治要道成为茶道。这只是茶马古道的主要干线,也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茶马古道的一种约定成俗的理解与认识。

事实上,除以上主干线外,茶马古道还包括了若干支线,如由雅安通向松潘乃至连通甘南的支线;由川藏道北部支线经原邓柯县,即四川德格县境,通向青海玉树、西宁乃至旁通洮州的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而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青藏道或称甘青道3条大道为主线,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构成的道路系统。

茶马古道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亚、西亚、中亚和东南亚,远达欧洲。3条大道中,以川藏道开通最早,运输量最大,历史作用较大。

到达拉萨的茶叶,还经喜马拉雅山口运往印度加尔各答,大量行销欧亚,使得茶马古道逐渐成为一条国际大通道。

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即今甘肃省天水,各置榷茶和买马司。

[旁注]

普洱 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的驿站。闻名中外的普洱茶,数百年来以“普洱”两字出名。然而,“普洱”地方,在唐宋元明时期,名为“步日睑”、“步日部”,到清代时才叫“普洱府”,而茶名却在清代前已称“普茶”。是因种茶民族“濮人”在其居住而得名。

回纥 即回鹘,其全盛时期为8世纪至9世纪,以外蒙古之鄂尔坤河畔为据点,而进入中亚。该族最初为铁勒之一部,在突厥统治之下,至隋代时独立,后隶属于唐。和唐王朝保持着相当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往来,促进了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都督 我国古代的军事首长的官名。最初是作为监督军队之官,后汉光武帝建武初年,因为征伐四方,乃于出征时暂时设置督军御史以监督诸军,事成回师后则罢官。汉末三国时形成军事职称,在魏晋之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

南诏 是我国唐朝时代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南诏在西南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西南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

文成公主(625年-680年),我国唐太宗时皇室远枝,任城王李道宗之女。松赞干布统一藏区,建立了吐蕃王朝。640年,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太宗许嫁文成公主。在吐蕃被尊称甲木萨汉公主,文成公主对吐蕃贡献良多。

[阅读链接]

文成公主乃唐朝以无名宗室之女和亲,金城公主实为和亲公主之真实宗室女身份,为雍王李守礼的女儿。

公主入藏,唐王朝明言,其为雍王李守礼之女。李守礼其父为章怀太子李贤,即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唐中宗与唐睿宗之兄。唐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县,再以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送往吐蕃。

金城公主生王子墀松德赞后,引起没有生育之大妃子纳朗嫉恨,趁公主分娩时抢走婴儿,对外宣称孩子是她所生。历时一年有余,金城公主方与儿子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