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主义的兴起

军国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无论它的产生多么悠久,它的全面兴盛无疑是在 19 世纪末。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资产阶级为加强军事威力,以实现其对内镇压和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这一根本目的所采用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手段体系。它的核心是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也就是说,使军事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诸方面中处于一种优先或支配性地位。卡尔·李卜克内西在《军国主义和反军国主义》一书中指出:“军国主义!在我们的时代里,很少有其他口号使用得这样频繁。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口号表达出这样复杂、这样多方面、这样形象万千的事物;表达出从其起源与性质、方法与效果来看是如此有兴味、如此有意义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如此深深地种根于阶级社会的本质,但却可以在相同的社会制度之内,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所特有的自然、政治、社会和经济条件,采取如此异常多种多样的形式。”①

尽管 19 世纪末的军国主义如此多种多样,但我们大致可以将它归纳为两种形态:一种表现为制度、机构设置和特定社会力量的存在。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军国主义“这个名词的意义,通常是很含糊的,不过一般说来, 它至少包含有两个确定的意义。第一是存在着一种充满危险性和负担沉重的机构,即庞大的常备陆军和海军,再加上间谍活动、猜疑、恐惧、仇恨等罪恶。第二是存在着一个以参谋本部为首的有权势的海陆军军官的阶级,他们有凌驾于文官当局之上的倾向,特别是在政潮的时候。”②军国主义的第二种形态表现为一种特别的军事观念,包括人们对战争和暴力价值的推崇,对军事职业价值的崇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尚武主义,当然是打上时代烙痕的尚武主义。严格说来,军国主义的实质性内容就在于这种特别的军事观念。

作为观念形态的军国主义在 19 世纪末的德国流行得最广,也比较具有代表性。无论是德国的将军还是它的资产阶级思想家,都曾对战争暴力的价值予以充分的肯定。总参谋长毛奇在 1880 年曾经写道:“永久和平是一个梦, 并且还不是一个美梦,而战争是上帝的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战争中得到发展的是人类的最高贵的美德,勇敢、克已、忠于职责,以及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如果没有战争,世界将沉沦在唯物主义中。”①

德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更是从哲学的层面提出:战争是人类进化所必需的,因而极力主张战争。他认为,战争可以使人

① [德]卡尔·李卜克内西:《军国主义和反军国主义》,三联书店 1962 年出版,第 9 页。

② [美]悉·布·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上册,商务印书馆 1959 年出版,第 31 页。

① 转引自卡尔·李卜克内西《军国主义和反军国主义》,第 21 页。

类进化,战争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淘汰人类社会中的平庸分子,创造出充满力量、热情和快乐的生命。这种生命也就是所谓的“超人”。假如世界和平, 拙劣平庸分子便都有生存的机会,那么人类就会逐渐退化。他还认为,战争可以扫荡腐败堕落,消除积弊,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复兴。在他看来,一个民族如果受生存意志的支配,贪生怕死,懦弱可鄙,就必然走向没落,失去在世界上生存的资格。对于这样的民族,要想复兴,就只有靠战争。所以,他在《查拉杜斯特拉》一书中写道:“我不劝你们去工作,我劝你们去战争。我不劝你们求和平,我劝你们求胜利。”他还说:“将你们的城市建到维苏威火山脚下!将你们的船只派往从未探索过的海洋!在与旗鼓相当的敌手及自己的战争中生存!只要你们还未能成为统治者和占有者,就去做强盗和征服者!”可以说,尼采对战争暴力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更重要的是,他以哲学家、思想家的身分所表现出的对战争暴力的如此狂热,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国主义思潮的兴盛,又深深地影响后来德国军国主义的进一步泛滥。希特勒就是尼采的信徒,尼采的著作和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一样受到纳粹官兵的喜爱。

19 世纪末的德国,在军国主义的鼓荡之下,很多人的野心和虚荣心受到激发,士兵的军装被宣布为一切服装中的最高尚的装束,军人的荣誉被称为一种特别卓越的荣誉,军人的身分被吹嘘为最为重要和最优异的身分,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确实被授以很多特权。特别是德国的军歌被成天唱得震天响。依据清末中国人的翻译,德国军歌的歌词大意为:

“一声呼喊抒忠悃,剑声涛声几相混,莱茵莱茵,我德莱茵,谁为此江护卫人?吁!本国乎,汝其安心。莱茵江上巡兵在,逻察严,真忠爱,十万人心如一心,人人注目如闪电。凡我德人,必勇必虔又必真,守我圣地之边界,可使天上闻。天上居祖宗,成向下默睇,我侪跃跃欲试战,特发此血誓: 吁嗟乎,莱茵同我心,何幸属我邦,汝在德国地,永为德国江。我侪之血, 苟有一滴尚在血管流,则必拔剑执枪,不使一敌来江滨。誓言朗朗入天际, 江涛依旧流沄沄,战旗大展高拂云。莱茵莱茵,我德莱茵,我侪皆欲为汝护卫人。”①

除德国外,军国主义的阴魂也在 19 世纪末的英、法、俄等国游荡。根据当时人的观察,英国当时的军国主义多表现为“海军军国主义”和“殖民军国主义”;法国则表现为在普法战争后所掀起的“复仇军国主义”;俄国多表现为斯拉夫主义和军事扩张主义。总之,军国主义是在当时西方各国具有普遍影响的一种军事思想观念,它是 19 世纪末西方军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