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的新曙光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建设受到了挫折,但同时也开始孕育新的希望。不少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富强,在逆境中仍然努力地探索着。
1913 年,蔡锷完成了他的《军事计划》,这是一部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措施,旨在探求中国军事变革道路的重要著作。他主张在中国建立以义务兵役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军事制度。他认为,要想建立完全的资产阶级军事制度,首先必须建立起完全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有至深密切之关系。”因此,他提出要在政治上推行立宪民主制。他还对义务兵役的实行办法、国家军队的编制方法、兵器的制造措施、军队的教育管理等问题,根据近代兵学原理和中国的国情拟订了具体计划。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兵学理论对中国军事变革问题再一次进行了反省。为什么中国编练新军数十年,仍不能使中华立足于世界军事强国之林,却反而导致了军阀横行、内战不绝的局面?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认为这与 20 世纪初年尚武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宣传有密切的联系。于是,他们提出要军民分治、大力裁兵。
另有一部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兵学家,在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和苏联红军成功的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军事的发展道路问题产生了全新的认识。他们认为,追求军国主义是资产阶级军事学说的特征,而在中国鼓吹资产阶级军事学说是没有出路的。要想富国强兵,根本的出路不在于“裁军” 或“废兵”,而在于“兵的改造”,即要建立“产业军”或“工农化军队”①。
① 《海军》,第 1 期,第 181 页。
② 《海军》,第 2 期,第 46 页。
① 林修梅:《精神讲话》,第 43 页。
这是一个伟大的新思想的萌芽,标志着中国军事的一个崭新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