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争霸与远东战略格局的变化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日本举国上下皆为其从中国掠得大量权益而狂欢。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出乎他们意料之外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发生了, 使他们挨了重重的一闷棍,相顾失色。

策动三国干涉还辽的主角是俄国。俄国一贯推行地缘扩张政策。由于它特有地缘特点,其对外扩张的方向有西线和东线之分。西线在欧洲和近东, 这里经常是它的重点方面。但到 19 世纪末,这种情况开始部分发生变化。由于俄土战争后柏林会议所强加给俄国的限制,使它在欧洲一时难有大的扩张机会。而另一方面,又由于俄法同盟的产生,也使它在欧洲摆脱了孤立的境地,可以将更大的军事力量转移到其他方向进行扩张。所以,从 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沙俄逐渐将它的扩张重点东移。1886 年,沙皇发布敕令,要开始“按最短的路程修建一条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1881 年,西伯利亚铁路破土动工,俄国政府预计投资 3 亿 5 千万卢布,12 年内建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同一年,新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位,其扩张野心比亚历山大三世更大。而日本在这时对朝鲜和中国发动战争,不但控制了朝鲜,而且割占了中国的辽东半岛,这就与俄国的远东扩张政策发生了直接的冲突。沙皇决计采取强

硬手段,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它将中国的辽东半岛归还给中国。德、法二国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也参加了沙俄的行动。

1895 年 4 月 23 日,三国政府分别向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日本撤出辽东半岛。随后,三国海军舰队向烟台集中,俄国的阿穆尔军区开始动员。刹时间,远东上空新的战争乌云密布。这时,刚刚走上争霸舞台的日本,实力有限,羽毛未丰,又刚刚和中国进行过大规模的战争,国力十分空虚。迫于形势和力量对比的悬殊,日本接受了三国通牒,表示从辽东半岛撤出,同时要求清政府追加 3000 万两赎辽费。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俄国成为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称霸亚洲的最大障碍。此后的数年之内,日本采取了“以屈求伸”的政策,在与沙俄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斗争中处于守势。而与此同时,日本帝国国会于1895 年,讨论并通过了主要针对俄国的《战后经济发展规划》和《陆海军扩

充方案》,计划在 10 年建成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体系,建立一支战时编

制陆海军 60 万人、海军舰艇吨位达 277900 万吨的陆海军力量。“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标志着日俄战争的道路由此开始。”①

1900 年,沙俄借出兵中国镇压义和团之机,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其中包括日本被迫退回给中国的辽东半岛。日本感到俄国的这一行动对它的大陆政策构成了致命的威胁,因而绝对不能接受这一现实,转而开始对俄国采取强硬的攻势立场。日本新任外交大臣加藤高明宣称:日本必须“采取适当手段”, 占领朝鲜而与俄国占领中国东北相抗衡,甚至必要时与俄国开战,“直接以干戈决胜败”②。新任内阁总理大臣桂太郎则表示:日本要有“在任何场合, 遭到何种困难,也绝不退让的决心”③。1903 年 6 月 23 日,天皇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对俄战略方针问题,决定逼俄作战,坚决打败俄军而确立日本在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的地位。

俄国在成功地进行干涉还辽之后,也意识到了它在远东与日本的矛盾的不可缓和性。因此,早在 1895 年,便确立了对日战争的方针,并制定了相应

的作战计划。到 1900 年,俄国的对日作战计划越来越具有攻击性,甚至提出要在日本本土实施登陆作战。但是,俄国毕竟还有它的西线问题,它的最危险的敌人在欧洲,它不可能以其大部的力量来应付远东的局势。因此,它在对日本作战问题上存有许多顾忌,不像日本那样可以集中一切力量发动对俄的战争。俄国在远东对日作战的战备水平是不很高的,后来它是在还未完成战争动员的情况下就被日本拖上战场的。

① [苏]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 年出版,第 32 页。

② [日]外务省编:《日本外交文书》第 34 卷,东京 1957 年出版,第 266 页。

③ [日]德富猪一郎:《公爵桂太郎传》坤卷,1917 年出版,第 1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