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弱者

我还年轻,坚决不去疗养院! 烈火中炼就的徐效钢

不知是哪位哲人说过:“人的不幸程度,是由人对不幸的理解决定的。” 确实如此。当为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和抢救国家财产全身 83%被严重烧

伤,经过半年时间抢救、大小 20 多次手术才脱离危险的战士徐效钢从一碗红枣汤中第一次看到自己变形的脸时,他感到了巨大的不幸和痛苦,他觉得自己有手不能做,有脸不能见人,活着简直没有一点意思。他恼怒得一下将盛有枣汤的碗砸碎。可是,当他慢慢冷静下来,想起救火时因油桶爆炸壮烈牺牲的那 7 名战友,他又觉得自己虽然落下一身伤残,但毕竟是奇迹般地活下来了,这样说来,自己还算是不幸中的幸运者。

徐效钢 1954 年生于江西南昌,受伤时是驻江西吉水县松油加工厂附近的一名解放军战士。他对自己不幸的这种理解,不仅减轻了他的痛苦程度,帮助他克服了自卑心理,勇敢地面对现实,而且成为他战胜困难、自立生活、不断进取的坚实基础和永恒动力。

经过 4 年多的精心治疗和艰苦的机能恢复锻炼,体无完肤、死去活来的徐效钢伤情基本稳定下来。22 岁的他被评为一等伤残军人,退伍后将被安置到伤残军人疗养院长期休养。

徐效钢不想仅仅是简单地活着。他对组织和领导说:“我还年轻,应该再为国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因此,坚决不去疗养院。”母亲担心伤残的儿子无法工作,对他说:“你既然不愿去疗养院,妈妈可以提前退休照顾你。”他回答母亲道:“妈妈再好,也不能照顾我一辈子啊!我还年轻,我要工作,要自立。以后的路还长,要靠自己去走。”

徐效钢的态度很坚决,也很诚恳,组织和领导被感动了,决定为他联系工作。于是,他来到庐山图书馆。工作是看守图书馆的大门。

头一天上班,徐效钢就遇到了一个困难。入夜了,馆里只剩下他一个人, 他必须把大门的顶门杠安上,可是,他拿不起来。他的双手爪状畸形,手掌粘在一起,无法抓住粗大的杠子。“无论如何要把顶门杠安上!”徐效钢暗下决心。他用两臂夹住杠子,用膝盖抵住大门,再用胸口硬是把杠子顶了上去。烧伤处新长出的嫩肉裂了,血渗了出来。徐效钢忍着,没叫一声。

就是凭着这股劲头,徐效钢独立地工作着,自立地生活着。图书馆需要保持清洁,徐效钢必须经常搞卫生。拖地时手握不住拖把,他就在拖把杆上用麻绳结两个活扣,把手套在里面带动拖把拖地,有时则干脆用牙咬着拖把杆拖。他每天开门、关门,开窗、关窗,扫地、拖地。他自己生炉火、冲开水、做饭、洗衣服。他心中充满了喜悦。

时间一久,徐效钢不满足只做一个受人敬佩的“看门人”。他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图书馆是一个知识的海洋,他在这个大海洋里奋力地遨游。慢慢地,他对图书馆的业务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其他人忙不过来的时候, 他主动帮助接待读者,找书、翻卡片什么的,都干得很在行。后来,他还在馆内开办了重点咨询业务,为读者提供急需的资料。

一年夏天,我国著名文学史家唐弢先生到庐山休假,在校订一篇文章的清样时发现“如坐春风”的典故给弄错了,于是便来到图书馆寻找资料进行核对。徐效钢进到书库,找来《佩文韵府》,一气翻检了 400 多条“风”字

条目,终于查到了这个典故的出处和正确解释。唐弢先生非常高兴,欣然为徐效钢挥毫题字,第二天还专门邀请同在庐山休假的著名学者吕叔湘、张岱年等到图书馆来参观。

徐效钢的图书馆专业知识不断增多,他要求馆领导让他多做一些图书管理方面的工作。馆里满足了他的要求,他成了图书馆的一名采编人员。

一次,图书馆把 5 万余册民国时期出版物的整理工作交给了他。这一次, 徐效钢遇到了更大的难题。清理图书得登记造册,登记造册得用笔写字,可是他的两只手,手指关节都已全部僵死,手指粘在一起,根本就没有缝,连筷子也夹不了,哪能握住笔呢?他不想退缩。他开始想办法。他先试着用绳子把笔绑在手上,但绑紧了血脉不通,手会麻木,绑松了笔会动来动去,字就歪歪扭扭。他不想这样凑合,他要改变手的现状。他硬是把右手粘成一片的手指掰开一条缝,然后把笔塞了进去。顿时,鲜血顺着笔杆往下淌,滴到稿纸上,立即一片殷红。他疼得差点昏死过去。但他还是不愿退缩。为了让伤口按握笔的位置愈合,徐效钢用布条把笔固定在伤口上,睡觉时也不解开。没过几天,伤口感染了,一动笔便会有脓血从指缝中冒出来。他用水将脓液冲掉,又把笔固定好,忍痛继续练习写字。一位医生读者看到这种情况,告诉他这样很危险,弄不好会引起整只手的坏死,劝他不要硬拼。可徐效钢想, 自己这样的身体条件,不硬拼怎么行呢?他必须承担正常人不愿承担的风险。他挺过来了。三个多月,化脓、结痂,再化脓,再结痴,就这样反复十几次,伤口终于按照徐效钢的意志长好了。他的字越写越好。除了写卡片、编目录,徐效钢还能写美术字,写黑板报,甚至还能刻钢板。他由一个“看门人”变成了一个“多面手”,而他右手握笔的地方,也磨出了一层老茧。

徐效钢继续在他喜爱的图书管理业务上不断攀登。1978 年,有关部门要求庐山图书馆将馆藏的 6 万册善本书编目整理出来。做这种工作,需要有历史学、文字学、文学史、版本学、目录学及古汉语等多方面的知识,一般都是由有相当水平的专家承担。然而当时的庐山图书馆却没有这样的人才。徐效钢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多年来的努力自学和实际锻炼使他对自己充满信心。“让我试试吧。”他向馆领导请战。领导决定放手让他去干,而有人也提出了怀疑:一个动乱年代毕业的初中生,能干好吗?徐效钢认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是回答别人疑问的最好方法。

他先到省古籍学习班接受了一次短暂的培训,回来后便一头钻进书库干了起来。他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书史简编》《中国目录学史》等上百本古籍工具书和专著搬出,一字一句地啃了一遍。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对 6 万册古籍一一进行翻检、鉴别、著录。半年时间里,他从这 6 万册古籍

中鉴定出 4000 多册善本书,并对每种善本书的成书经过、刊行年代、纸张墨

色、款式装订,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说明。他向国家编目委员会上报的 1300 种善本书,全部通过了国家验收。同时他还做了十几厘米厚的资料记录,制作了近千张卡片。所有这一切,都来之不易。徐效钢残指的指甲盖被磨掉了3 个,视力从 1.0 下降到了 0.1。

自徐效钢成为图书馆的采编人员后,除了认真做好业务工作外,还特别注意通过撰写论文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十多年间,他发表的图书馆学方面的论文就有近 30 篇。1980 年 10 月,他以自己的论文,作为江西省的唯一代表,参加了中国图书馆第二次科学讨论会。他被吸收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后来,他又当选为学会的理事。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工作,在事业上

有更大的成就,徐效钢决心把自己的文化知识全面、系统地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经过努力,他考取了电大中文专业。他没有离开工作岗位,而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3 年中,他从来没有在晚上 12 点以前睡过觉。受过伤的眼睛看书时间一长就灼痛难忍,受过伤的皮肤汗腺基本闭塞,大夏天也出不来汗,可他仍然坚持着刻苦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从电大毕业。他的长达 2 万多字的毕业沦文《慧远初论》,被收进江西省电大优秀论文集中。

1984 年,庐山图书馆的看门人变成了庐山图书馆的馆长。

过去,徐效钢这位铁汉曾以自己的英勇无畏,以自己身体的严重伤残赢得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现在,这位庐山铁汉又继续用自己的心血,用自己的伤残之躯,为人民、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做着更大的贡献。

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