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眼科学家侯永庚
侯永庚先生是中国一位从事物质晶体结构研究的科学家,一位盲眼科学家。
物质晶体结构是什么东西呢?值得一位双目失明的科学家苦苦探求吗? 原来,我们所感受到的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它们的宏观表现都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这个微观结构就是晶体结构。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同为碳元素的石墨和金刚石,为什么一个能在纸上写下或画下东西、百年甚至千年都不会退色,为什么另一个却能制成锐利的玻璃刀呢? 要了解这其中原因,就得深入到晶体结构的微观世界之中去。侯先生就是为
了要给我们解开这许许多多的谜而深深痴恋物质晶体结构研究的。
侯先生年轻时眼睛是好的,也和咱们正常人一样能看书、写字、打球、游泳。但家境不好,7 岁时就没有了爸爸,8 岁时就和妈妈外出逃荒讨饭。那时,他是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没有钱交学费,他们一家还常常没有钱买粮食吃呢。一直到 10 岁,侯先生家境好了一些,不再逃荒讨饭了,他才第一次捧起书本,进了学堂。从那时起,侯先生就知道了刻苦学习,那时是没有电的,侯先生是怎样苦读的呢?他家门外有一片菜地,菜地里种了很多东西, 侯先生那时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里面捉迷藏。晚上小菜园里有许多许多萤火虫,侯先生就把萤火虫一个一个地捉起来,放到一个很大的瓶中。于是, 一闪一闪的瓶子就成了侯先生的月光下苦读的灯了。到了第二天凌晨时分, 侯先生又把萤火虫放回菜园中。他就是这样刻苦学习的。小学三年级时,他在课外把四年级的课程都自学完了,学校便让他从三年级跳级到了五年级。上了中学后,由于他成绩好,学校又把他推荐到了北京大学。
大学毕业后,候先生就想,要研究他向往的晶体结构,读的书还不多, 他的知识还不够。于是,他又去考试了,并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研究生。从此他如痴如醉地搞他的研究。终于他病倒了,连着发了好几天高烧, 高高大大的人慢慢地消瘦了。医生告诉他,他患的是Ⅰ型糖尿病,这种病会导致眼睛中视网膜剥离,最后人会双目失明,要他好好休息不要再搞科研了。然而,侯先生实在无法承受壮志未酬的痛苦,也实在离不开他所眷恋的科研事业,他说:“人生能有几回拼搏。”
他又钻进了实验室和图书馆。1980 年,侯先生正在搞一次重要的科研攻关,他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他兴奋不已地说: “这相当于在成功的大门上撬开了一道细缝。”可就在他要把这喜讯告诉别的科学家时,他眼前突然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他双眼失明了。这对他是多么可怕的打击啊。他再也不能在显微镜下看细菌了,再也不能看电脑上的图像了,再也不能在他心爱的化学实验室中做实验了。可是,侯先生没有为自己的不幸而痛苦,他深知他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使命和责任。他不能因此而抛弃他的科学研究。“有办法,”侯先生说,“咱们人不是有个可能的大脑吗?只要大脑还能思维,我就一刻不离开我的科学研究。”
眼睛看不见了,侯先生就用大脑思考深奥的科学问题。有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方法叫“系统论”,一次侯先生在广播里听到了,他心里为之一振,“我就用系统论的方法来改造原来不科学的物质晶体结构测定方法。”说干就干, 侯先生让爱人把他的想法记下来,整理成文字稿,交给他的导师,导师看后称赞侯先生说:“明眼人没能看清的科学道路,却被你这个失明的人看清楚了。你少了一双明眼,思维却比明眼人多了一维。”
1993 年,是侯先生科研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年。8 月份,“国际结晶学大会”在中国的首都——北京举行,许许多多的科学家从世界各地赶来,有美国的、英国的、澳大利亚的、日本的。他们都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聚精会神地在听侯先生宣讲晶体结构的科学论文,这些国际晶体化学的权威、泰斗们都惊叹不已,他们奇怪:世界上无数科学家苦心研究而始终没有获得的重大成果,竟诞生在一个中国盲人手中。
双目失明的侯先生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可在家里,他仍然做着各种各样的家务。他怕自己成为家人的负担,就努力学会自理。他练习划火柴,练习点煤气灶,练习做饭。他不知为此付出多少心血和汗水。同时
侯先生仍坚持不懈地学习,他叫妻子帮他读文献资料,陪他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与他一道操作计算机。为了学习他已用坏了四台录音机,桌子上书柜里堆放着数百套学习用的磁带。
侯先生曾为盲人协会设计盲字化学符号,盲人协会要给他报酬,他不要, 他说:“为盲人兄弟姐妹们做一点分内的工作,不足挂齿。钱,我坚决不要。”侯先生的这种高尚情操,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现在,在侯先生看来,他的晶体结构的研究工作还未获得最后的突破。前方,还有许多难题在等待着他去攻克⋯⋯
让我们一起为这位可敬可爱的盲人科学家呐喊助威吧。只要根是留在土壤中,就会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