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奇迹的任吉美
我们尊敬那些巾帼不让须眉的杰出女性:花木兰、穆桂英、居里夫人、秋瑾、向警予、宋庆龄、撒切尔夫人,⋯⋯我们也尊敬那些任劳任怨、充满爱心和责任感、温柔善良的普通女性,我们更尊敬那些具有超常忍耐力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同命运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女性,尽管她们可能只是普通女性中的一员。
任吉美,便是这样一位值得我们格外尊敬的中国女性。她降生在胶东半岛一个极为普通的渔民家里。
她来到这个世界也极为普通,“哇”的一声就来了。
唯一不“普通”的,是她没有从娘肚子里把自己的胳膊和手带来。妈妈伤心地哭了,为她,也为自己。可爸爸这个刚强的山东渔民,并没有把她看成是什么“不寻常”的“怪物”,他沉思良久后缓缓地对流泪的妻子说:“她既来到了任家,就是咱的孩子,无论如何也要养活她。”她活下来了,而巨跟其他孩子一样,一天天地长大了。
但小吉美注定要比别人生活得更艰难。她不能自己穿衣,不能自己端碗吃饭,也不能像兄弟姐妹们一样帮助妈妈干家务活,她觉得自己成了家里的最大累赘。
小吉美秉承了父亲刚强的性格。她没有因此而失去生活的勇气,甚至没有因此而放弃过一种正常生活的权利。她决心要跟健全人一样生活。
哥哥上学,她也要去上学。妈妈告诉她,上学得用手写字,她没有手, 所以不能上学。她说她一定要学会用脚写字,一定要上学。10 岁时,她终于被送进了学校。
没等她小学毕业,60 年代那场波及全中国的自然灾害来了。妈妈拖着饥
饿枯瘦、软弱无力的身子满山遍野寻找野菜,想方设法让一家人能够不挨饿。小吉美退学了,把一只篓子吊在自己的脖子上,一定要跟着妈妈到海边去拾海菜。人们看到她这个没手的孩子,都纷纷把拾来的海菜塞进她的篓子里, 她感激地流下了热泪。
这泪,是感激的泪,也是委屈的泪。她委屈自己为什么没有那双手,而让别人可怜。她发誓要以脚代手,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减轻家庭的负担。
回到家里,她用左脚趾捏着针,用右脚的拇趾和第二趾捻着细细的彩线, 往针眼里送。她想好了,她要学会编织、绣花。
然而,哪有这样容易的事呢?一次又一次,线就是穿不进针眼,不是线歪了,就是针偏了。眼睛累花了,脚趾麻木了,全身冒汗了,可还没有把线穿进去。但她不死心,第二天再接着穿。不知练了多少天,不知流了多少汗, 不知被针扎了多少次,她终于能把线穿进针眼了。就凭着这么一股韧劲,她学会了穿针,学会了引线,学会了刺绣。终于,鲜艳的枕套,清秀的床单, 从任吉美的脚下绣出来了。
任吉美还绣出了自己的希望和未来美好的生活。
在村里一位大娘的帮助下,已经长大成人的任吉美和一位叫李恒竹的青年相识了。
李恒竹的母亲已经去世,父亲常年卧床不起。家中连锅碗瓢盆也没几件是完整的,只有满屋子的臭味。善良的吉美想,这是一个多么需要女人照料的家庭啊!她与李恒竹真心相爱,她必须勇敢地挑起这副重担!
任吉美和李恒竹结婚了,他们彼此相亲相爱。
为了改变这个家庭的面貌,为了照料好老人,吉美必须学习用脚做更多的事情。于是她又以惊人的毅力执著地练习起她的两脚来。为了能学会用脚做饭,她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努力。她要自己切菜,可脚上的菜刀硬是切不到菜,而是切到了拿着菜的另一只脚上,菜被染红了,砧板被染红了。但她没有退缩,她宁愿整只脚被切烂,也要学会切菜,学会做饭。天长日久, 不断地练习,吉美终于能够用脚做饭了。
一天,吉美将一碗做好的,切得很均匀的面条送到公公面前。老人以为跟往常一样是别人做的,也就没有特别在意,说:“放着吧,我自己吃。你也该吃饭了。”吉美以为公公是在嫌弃自己用脚做饭,于是就马上解释说: “我的脚洗了好几遍⋯⋯”没等她说完,老人已完全明白了。他老泪纵横, 大口地吃起面条来,吉美也激动地哭了起来。公公终于能够吃上她这个儿媳妇做的饭了,公公不嫌弃她用脚做的面条,她能不激动吗?公公的手不大听使唤,吉美便用脚夹着筷子,一口一口地把面条喂到公公的嘴里。
公公能不激动吗?他老人家吃的不是吉美做的面条,他吃的是吉美的一片孝心啊。吉美自己已经够不容易了,可她硬是学会了用脚给他洗身子、穿衣服,现在她又学会了给他做饭。她跟儿子结婚后,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钱, 有一口好吃的东西,省下来全部用来孝敬他这个老人。老人在心里对自己的儿子说:“要好好地对待吉美呀!”他又在心里对孙子说:“长大了,别忘了你妈的恩情!”当公公在吉美来到他们家的第四个年头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又把这些话对儿子和孙子说了好几遍。最后,老人对吉美说:“孩子, 你为我,为这个家累坏了,要注意身子,有病该治就治,不能硬挺着,听见了吗,闺女?”吉美泣不成声:“爹——你——你——别——别走啊,别—
—别——别这样——就⋯⋯”
任吉美就这样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她用自己的两只脚操持着家务,用自己的两只脚参加村里的劳动,用自己的两只脚写字、剪纸、绣花、缝纫⋯⋯
而她的脚并不神奇,只是一双和常人一样的脚。
我想,神奇的是这位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那不平凡的品质。
如果没有 Braille,世界上不知还会有多少盲人仍在黑暗中无望而痛苦地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