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影后玛莉

美国有一个举世闻名的电影奖,叫奥斯卡金像奖,每年颁发一次,用以鼓励和表彰那些在电影艺术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电影从业人员,促进电影文化、教育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它象征着电影界的最高荣誉。

1987 年 3 月 30 日晚上,拥有 3250 个位子的洛杉矶音乐中心的钱德勒大

厅内灯火辉煌,座无虚席,人们期盼已久的第 59 届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在热情洋溢、激动人心的气氛中,仪式一步步地接近高潮⋯⋯ 高潮终于来到了。主持人宣布:玛莉·马特琳在《小上帝的孩子》中有出色的表演,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全场立刻爆发出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玛莉·马特琳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一阵风似地快步走上领奖台,从上届影帝—

—最佳男主角奖获得者威廉·赫特手中接过奥斯卡金像。

手里拿着金像的玛莉·马特琳激动不已。她似乎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可是人们没有看到她的嘴动,她又把手举了起来,可不是那种向人们挥手致意的姿势,眼尖的人已经看出她是在向观众打手语,内行的人已经看明白了她的意思:说心里话,我没有准备发言。此时此刻,我要感谢电影艺术科学院, 感谢全体剧组同事⋯⋯

原来,这个奥斯卡金像奖颁奖以来最年轻的最佳女主角奖获得者,竟是一个不会说话的哑女。

玛莉·马特琳不仅是一个哑巴,还是一个聋子。

1966 年,玛莉·马特琳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商人家庭。父亲是汽车商人, 母亲是珠宝店经销员,一个哥哥是股票和证券经纪人,另一个哥哥是餐馆的服务员。她是家里的宝贝,尽管她在出生 18 个月后,便被一次高烧夺去了听力和说话的能力。家里人都学会了用手语和她讲话。

这位聋哑女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她从小就喜欢表演。8 岁时加入伊利诺州的聋哑儿童剧院,9 岁时就在《盎斯魔术师》中扮演多萝西。但 16 岁那年, 玛莉被迫离开了儿童剧院。所幸的是,她还能时常被邀请用手语表演一些聋哑角色。正是这些表演,使玛莉认识到了自己生活的价值,克服了失望心理。她利用这些演出机会,不断锻炼自己,提高演技。

1985 年,19 岁的玛莉参加了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演出。她饰演的是一个次要角色。可就是这次演出,使玛莉走上了银幕。

《小上帝的孩子》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在一所聋哑学校,聪明美丽的聋哑姑娘萨拉毕业后留在学校做了看门人,她因生理上的缺陷,性格孤僻乖戾。学校一位名叫詹姆斯的教师热情帮助学生们克服自卑感,他还教同学

们学习“唇读法”,唱“无声的歌”。萨拉开始时对詹姆斯怀有敌意,但后来被他的热情和奋斗精神所感动。他们彼此相爱,互相鼓励,共同奋斗,使萨拉在事业上也获得了成功。

女导演兰达·海恩丝决定将《小上帝的孩子》拍成电影。可是为物色女主角——萨拉的扮演者,使导演大费周折。她用了半年时间先后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寻找,但竟然都没找到中意的。于是她又回到了美国,观看舞台剧《小上帝的孩子)的录像。她发现了玛莉高超的演技,决定立即启用玛莉担任影片的女主角,饰演萨拉。

玛莉扮演的萨拉,在全片中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极富特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揭示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自卑和不屈、喜悦和沮丧、孤独和多情、消沉和奋斗。玛莉十分珍惜这次机会,她勤奋、严谨、认真对待每一个镜头,用自己的心去拍。因此表演得维妙维肖,让人拍案叫绝。

在影片中饰演男主角的是威廉·赫特。他因主演《蜘蛛女之吻》而获第58 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是好莱坞一颗令人瞩目的明星。他还获得过法国夏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玛莉和威廉在拍摄《小上帝的孩子》的过程中, 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影片拍完后,两人由银幕上的恋人变成了生活中的伴侣。威廉早已在拍片时就学会了用手语和玛莉进行交流。他对玛莉的爱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为了适应玛莉,改变了许多以前的生活习惯。

玛莉·马特琳成功了。她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第一个聋哑影后。

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我的成功,对每个人,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是一种激励。

不能坐等和指望苍天,一切都取决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