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前 5 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经

**济实力显著增强。**1995 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5.76 万亿元。在 1988 年比

1980 年翻一番的基础上,用 7 年时间又翻了一番。“八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2%,是建国以来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五年。

“八五”期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 4.1%,第二产业年均增长 17.3%, 第三产业年均增长 9.5%。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 4.3 万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 2.3 万亿元,技术改造投资完成 1.1 万亿元。建成投产

大中型基建项目 845 个,限额以上重点技改项目 374 个。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1995 年,粮食产量达到 4.65 亿吨,比1990 年增加 1900 万吨;油料 2250 万吨,增加 630 万吨;肉类总产量 5000

万吨,增加 2140 万吨;水产品 2538 万吨,增加 1230 万吨;原煤 12.98 亿吨,

增加 2.2 亿吨;原油 1.49 亿吨,增加 1078 万吨;天然气 174 亿立方米,增

加 21.78 亿立方米;发电量 1 万亿千瓦时,增加 3780 亿千瓦时;钢 9400 万

吨,增加 2800 万吨;10 种有色金属 425 万吨,增加 190 万吨;化肥(折纯)

2450 万吨,增加 570 万吨;乙烯 243 万吨,增加 86 万吨;化纤 290 万吨,

增加 125 万吨;汽车 150 万辆,增加 99 万辆;彩电 1958 万台,增加 925 万

台;集成电路 3.1 亿块,增加 2 亿块。

2、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 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八五”期间,确立了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基本框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推进了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改革,在价格形成机制、税收制度、汇率并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国有企业、农村、科技、教育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改革也取得新的进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开始形成,经济政策、经济杠杆和法律法规等手段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

3、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利用外资大幅 度增加。“八五”期间,对外开放由沿海扩展到沿边、沿江、沿主要铁路线和内陆省会城市,经济特区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作用,浦东开放开

发取得很大进展;对外开放的领域由一般加工业扩展到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外商直接投资由中小企业扩展到大企业,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进出口总额五年超过 1 万亿美元。五年实际利用外资

超过 1600 亿美元。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水利建设得到加强,能源、交通、 通信建设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支柱产业快速成长。“八五”期间,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和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相继开工建设;建成了黄淮海平原灌溉、引大入秦等一批水利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农田灌溉面积净增 200 万公顷。

能源、交通、通信建设步伐加快,生产能力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八五”期间,发电装机总容量新增 7500 万千瓦,年均增

长 9%,1995 年达到 2.1 亿千瓦;新增铁路营业里程 3000 公里,复线 3848

公里,电气化 2973 公里,基本建成京九、宝中、集通新线和兰新复线,增强

了铁路干网运输能力;新建和改造公路 9.2 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 8000

公里;新建和改建沿海港口中级以上泊位 170 个,增加吞吐能力 1.38 亿吨;

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机场,客机座位增长 1.4 倍;铺设长途光缆干线 10 万公里, 电话交换机总容量新增 5895 万门,年均增长 42%。

汽车、电子、石化等产业生产能力快速增长,形成了具有经济规模的年产 15 万辆轿车、45 万吨乙烯、300 万台彩电的生产基地。轻工纺织产品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比较优势,出口大幅度增加。

5、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区域经济不同程度地发展壮大。 “八五”期间,各地区经济都取得了很大发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东部沿海地区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和地缘优势,资金技术密集以及外向程度高的产业迅速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水平进一步提高,辐射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农业、能源、原材料等产业进一步壮大,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经济发展。国家加强了支持中西部发展的力度,在扶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地区间的分工合作与经济交流有了新的进展。

6、科技教育事业取得重大进步,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学技术研究 进一步加强,五年共取得国家级科研成果 16 万项。一批成套技术装备研制成功,在生产建设中推广应用。各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在占总人口 90%以上的地区普及了小学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顺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和生态保护得到重视。计划生育取得新成绩,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人口自然增长率由 1990 年的14.39‰。降到 1995 年的10.55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都得到很大发展。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78.7%和 84.4%,比 1990 年提高 4 和 5 个百分点。

7、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八五”期 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实际年均增长 7.7%,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 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年均增长 10.6%。人民生活水平在80 年代基本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继续提高,贫困人口由 80 年代末的 8500 万人

减少到 1995 年的 6500 万人。城乡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 6.7 平方米提高到 7.9 平方米。电话普及率由 1.1%提高到 4.6%。城镇职

工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8、国防建设在调整中发展,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取得显著成效。**为了 保卫国家安全,坚决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国防实力不断增强,国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方针继续得到较好的实施,国防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防工业的结构和布局得到进一步调整,重点专项工程的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军转民在核电、民用卫星、民用船舶、民用飞机制造和卫星发射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开拓了国内市场,进入了国际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八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管理比较粗放, 经济素质不高,经济效益较差;农业基础薄弱,不适应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实力不强;在全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有些腐败现象有所滋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面临不少新的问题。

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