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比例尺”教案设计

人教版地理新教材中的“地图上的比例尺”,与老教材相关部分比较, 两者包括了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的表示方式和比例尺的应用三部分内容, 但新教材显著加强了学生的实践环节。其知识结构由传授系统地图知识为主变为以地图知识应用为主。表现在:

  1. 新教材在介绍比例尺三种表示方式的同时,进一步突出了直线比例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同时,还具体介绍了用两脚规(或直尺)测算两地间实际距离的方法。

  2. 新教材新增“北京市地图”和反映北京市在全国位置的“中国地图” 两幅插图。它们与教材文字相配合,使学生对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关系的理解更直观、明了。

  3. 在比例尺的应用上,新教材“做一做”栏目中分两处设置三个练习题, 加强对比例尺应用的训练,以培养学生应用地图比例尺的能力。

针对新教材中以上变化,本人对地图上比例尺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 对比例尺概念的教学仍需引起足够重视

新教材对比例尺的表示方式和比例尺的应用方面增加了实践内容,并不意味着要削弱比例尺概念的教学,相反,比例尺概念是理解掌握比例尺表示方式和比例尺应用的理论基础。由于学生在小学教学课中已经学过了“比例” 和“比例尺”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选用一幅地图,如,《初中地图册》或新教材中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读图回答该图比例尺多大?它的含义是什么?教师归纳比例尺的概念,并用公式表示为:比例尺=

图上距离 。教师要强调:比例尺只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缩小程度不表示面积缩小的倍数;缩小的程度用分数表示,它是没有单位的,必须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换算成同一单位才能比较。最后,教师还应用教学方法分析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1. 在指导学生正确区分、掌握比例尺三种表示方式的基础上,应突出直线比例尺操作性强的特征

教材“做一做”栏目中的两个练习也围绕着直线比例尺应用技能而设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栏目中两个练习后,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图中量得两地间的直线距离不是整数 3 厘米,则两地间实际距离为多少千米呢?这样,可深化学生的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直线比例尺实用性的理解。

  1. 充分运用新增插图,准确掌握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详略之间的关系

教材新增两幅插图是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具体体现。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插图,了解“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的图幅大小相同。然后,设计一张表格,请学生思考后填写或回答(表格见下)。

问题 答案
北京市地图 中国地图

两幅图表示的范围大或

两幅图所表示的北京市

的地理事物详细或简单

内容详细,画出了铁路

线、河流和市区轮廓

内容简单,北京市只能画

成方块,市区画成小圆点

两幅图的比例尺大或小
  1. 注意学生实践的每一环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积极引导。如“做一做”栏目中,要求学生在“北京市地图”上, 利用直线比例尺,量算出北京与天津之间的直线距离。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许多答案,如 96 千米、120 千米、110(108)千米等。原因是学生从北京市轮廓(距天津市)最近、最远边缘和中心量得的距离分别是 2.4 厘米、3.0 厘米和 2.7 厘米。据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上三种量算方法中,哪一种最准确。

  1. 熟悉新教材,注意新老教材知识点的变化。老教师使用新教材不能轻车熟路,要认真熟悉新教材。如新教材将“一千万分之一”确认为文字式比例尺的表示方式;而老教材则将其视为数字式比例尺的一种。这是许多熟悉

老教材的教师应注意到的。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