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通用教案设计精编之一
地理教学的常规程式与设计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阮家祥、徐会慎老师曾于 80 年代后期归纳了地理课堂教学的“五性”,即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地理原理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并作为本区中学地理教学的常规要求。
- 科学把握地理概念的教学
人的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在大脑中的主观映象。作为教师,如果教学时概念表达不够确切,引用材料不太恰当,或者指图手势稍有疏忽,都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蒙古在中国上面”、“黄河大量泥沙从上面冲刷下来”、“行星风系使海水上面形成风海流”等语言,他们都用“上面”两字替代“北方”、“中游河段”、“表层”的特定地理含义,从而造成了概念的模糊和混乱,作为教师就应及时给予引导纠正,促使其概念的正确形成和智力的积极发展。
- 发掘教学内容的丰富思想内涵
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他们科学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一个人的道德、情感、信念、意志,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其他学科一样,地理学科同样负有思想教育的任务。地理知识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资源、风光秀丽的名山大川等的讲述,都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浦东的腾飞、京九铁路的建设、三峡大江截流的成功⋯⋯一系列的建设成就都会激发爱国热情与创业斗志。
地理教材中的较隐涵的思想性内容,要靠教师去发掘。
例如,关于能源开发的方针,“细水长流”在人们思想中有着广泛而牢固的印象,因为煤炭石油等常规矿物能源日趋枯竭是十分自然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强调精打细算,在节能上做文章,这容易造成心理定势。如果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加深对“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理论的认识,向学生介绍开源方面的措施,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正确资源观的树立。
- 形象生动地讲解地理原理
在讲授地理原理时,凡是能加以实践(验)的,应尽多地让学生观察、动手,通过多种感官活动来汲取大量感性知识,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获得信息,并把事物的属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教师可借助“离心力仪”进行实验,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地球自转过程中由正球体变为椭球体的现象,加深对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 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十分深刻,对于我们进行地理原理教学是颇有启发意义的。
- 灵活运用各种地理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科研的深入,教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如布鲁纳“发现法”、沙塔洛夫“纲要信号法”、布鲁姆“掌握学习法”以及黎世法“六课型单元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均有众多支持者。不少教师勇于创新,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教学有法教无法,因此在
教学具体过程切忌纯粹模仿和生搬硬套,应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补充与渗透,灵活加以应用,有时一节课就可以用多种教学方法。
- 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功能
语言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教学语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至关重要的。比喻生动的语言能使抽象概念形象化;饱含激情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风趣幽的语言能克服疲劳,增强记忆;简洁明快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抓住学习重点。难怪苏霍姆林斯基忠告教师:“死气沉沉地漫不经心地讲述教材,必然使孩子们感到沮丧。”
生动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艺术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忆、想象、思维,使多方面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
如把日本经济特征归纳为:“海运发达,资源缺少,原料进口,产品外销。”讲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时,可这样形容:“滚滚长江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学生听得顺耳,易于记忆。
诗歌、成语和谚语是民族语言的精华,它们常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风土物产息息相关。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艺术化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