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教案设计
【教学知识结构】
教材明确指出:“本区与北非相比,自然环境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又有所不同。在人文地理方面,差别很大。”这就告诉我们,本章所讲的不是非洲整体,而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因而,在教学时应当改变传统讲“非洲概述”的那种知识体系和知识内涵。
从教材叙述中,归纳北非与撒哈拉以南非洲两个地区的共性与个性差异如下:
共同性——地形“高”、气候“热”、政治地图的“变”(殖民地→独立国)、单一商品经济转向发展民族经济等。地区差异——较大(见下表)
所以,两个地区分别独立成章。
北非 | 撒哈拉以南非洲 | |
---|---|---|
地形类型 |
单一 | 多样 |
主要气候带 |
热带沙漠气候 | 热带雨林气候,萨瓦纳气候 |
气候特征 |
干 | 湿 |
植被类型 |
沙丘、戈壁 | 雨林、草原 |
矿产资源 |
多非金属矿 | 多金属矿 |
人种 |
白色 | 黑色 |
语言 |
阿拉伯语 | 语种多而复杂 |
民情·风俗 |
两地各具不同特色 |
教材第一节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环境,从复杂的地形、炎热多雨的气候,讲到丰富的草场和矿产资源,为讲第二节居民和经济提供了条件。例如,讲单一商品经济、殖民主义者的掠夺,以及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出现等,都要紧密联系第一节所讲的知识。第三节国家地理选讲科特迪瓦, 不仅是因为科特迪瓦能集中体现第一二节知识内容,而且该国经济发展中的曲折道路,直至今日成为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这种发展模式很具有代表性。本章知识结构如下:
【智能因素】
①培养学生从分析自然景观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②学会分析粮食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思想教育因素】
①从非洲各国独立后,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事例中,认识走独立自主, 才是摆脱国家贫困落后面貌的正确出路。②认识我国与非洲各国友好往来的重要意义。非洲人口增长率很高,出现粮食问题和环境问题,借此事例进行人口教育、环境教育。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区的范围和地理位置。
二、认识高原为主的地形、记住常见的地名。三、理解热带气候与热带作物生长的关系。
四、了解单一商品经济的后果,以及振兴民族经济的重要意义。
五、了解本区人口、粮食、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途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
六、通过科特迪瓦经济发展曲折的讲述,明确发展中国经济发展应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