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巫闾山和海伦剪纸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今又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锦州境内,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

《周礼·职方》称:

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

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12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

医巫闾山历史上是游牧民族和山林民族聚居的地方。流传于游牧民族、山林民族的崇拜自然神和崇拜祖先神的萨满文化,是医巫闾山文化的根基。

以动植物图腾和女始祖神“嬷嬷人”为主要内容的医巫闾山地区满族民间剪纸,正是发源于自然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的萨满文化。

医巫闾山人的祖先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生活环境中,不时地向与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有血缘关系的祖先神祈祷,祈祷的神像则是随身携带的神偶。这种神偶是用树皮、兽皮剪刻的,或是用木头雕刻的。当医巫闾山人定居下来后,这种神偶的造型就被用剪纸艺术传承保护下来。

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融合了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和农业社会习俗,记载了北方民族曾有过的万物有灵、与自然界相依共存的生命状态和文化状态,还表现了近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医巫闾山山林文化的融合。

记录农业生产中劳动技艺的作品记载了人类取于自然、还于自然的农产品制作手艺和由这些手艺创造的简朴、自然的生活状态。

同时,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满还保留了东北满族的人文特征,因此,医巫闾山剪纸具有极其珍贵的人类文化学、民族学、民俗性和宗教学的史料价值。

医巫闾山很多民间剪纸继承了游牧民族的萨满文化内容和神偶的造像艺术。这些作品形式凝重、洗练、古朴、粗犷,祭祀符号明确、固定,手法写意、写形、写神、写心,是经过几千年的删繁就简,沉积下来的最重要的民族文化信息。

与医巫闾山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形态一样,医巫闾山的剪纸也形成了鲜明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形式。

在医巫闾山满族民间剪纸中有很多记述萨满跳神场景的作品,它们传递了满族人对萨满精神世界的理解。萨满是山林民族萨满教的神职巫师。这类作品多展现的是一个诡异、癫狂而又充满了与大自然血肉亲缘情感的萨满世界。

此外,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作品还记录了医巫闾山各族人民、各个历史时期的民俗风情。其中有对民族领袖努尔哈赤英雄业绩的描述;有对满族及北方民族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祭祀、娱乐等日常生活的记叙。

这些或温馨,或火爆,或壮丽,或凄美的画面,倾注着满族人赤诚的民族情感,传递着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和依恋,以及对过去艰难生活的回忆。

医巫闾山剪纸的造型多简洁,纹样古朴。它不用繁琐、细密的剪法,不求精致、准确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宏的气度和朴拙古茂的神韵取胜。

医巫闾山地区反映物质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剪纸作品,大多以风俗画的布局、大写意的手法、神偶雕刻常用的阴刻工艺,作品气势恢弘、意蕴深厚。既有萨满文化肃穆简洁的神秘色彩,又有农耕文化灵动、饱满的生活情趣。

不仅在内容上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在艺术形式上也是多民族艺术特色的完美结合。

医巫闾山剪纸在满族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窗花、挂笺、喜花、通天树、生命树、灵幡,是节庆、婚礼、祭祀等活动中烘托氛围不可缺少的“装饰物”,同时,又是日常生活用品、服装、鞋帽的装饰刺绣图样。

医巫闾山的民间剪纸,以其特有的诗意与灵性,传承和见证着极为昌盛的古代文明。它是闾山人智慧劳动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数百年来,这种满族民间剪纸艺术在医巫闾山地区的北宁、凌海、阜新、义县等地流传,世代相承。在许多城乡地区,众多妇女参与剪纸活动,产生出许多技艺高超、成果丰富的艺人,形成祖辈相传的传承谱系。

海伦地处小兴安岭脚下,历史悠久,在秦、汉、唐、辽、金、元、明时期,这块黑土地上就有少数民族生息、繁衍、劳动。1898年,清政府在此设立通肯副都统衙门,海伦县境域即为其所辖。

海伦一带原是清初皇帝围猎场。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蒙、回、朝鲜等民族的先人聚集在这里。他们带来了我国北方丰富多采的剪纸、刺绣等工艺美术,和满族、鄂伦春族的拨云子、印麻花等工艺相互借鉴,融汇结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剪纸艺术。主要以分散、小型、适用型为主。

海伦剪纸是满族传统剪纸技艺与来自于中原的皮影艺术手段、京剧脸谱等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是黑土地特色文化中少数民族艺术与中原文化交融形的结果,有着较高的艺术成果。

传统的海伦剪纸多描摹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等,特点是画幅较大,风格粗犷,造型简洁洗练,刀锋粗犷有力,冨有写意、神似的特点。

1899年前后,海伦剪纸艺术就在民间广为流传,那时主要采用灯烟熏,剪刀剪来完成,除在大红纸上用剪刀剪花之外,多用灯烟熏黑办法,然后在剪好的黑花纸背面再衬贴上鲜艳的五彩纸、蜡光纸、金银箔等,色彩效果明快夺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造型是简单的花鸟、动物、人物图案来制作挂钱、窗花等。

海伦剪纸采绘画、雕刻之所长,融粗犷、细腻于一炉。它的表现技法讲求阴、阳、阴阳兼用和衬色压色4种剪法,剪刻并举。

在海伦当地,海伦剪纸流传十分广泛,从城镇到农村,几乎屯屯院院都有。特别是寒冬腊月,人们准备过年时,能剪善绣的巧女人家便用自己剪刻的各种挂钱、墙花、窗花装饰出新年的气象。

海伦剪纸的图案经过刺绣、抽纱、编织、漏印等工艺还可再现于日用品、建筑物上。

后来,海伦剪纸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剪纸艺术风格。在剪纸的创作内容上体现了多样化,注重了精品剪纸的创作。在剪纸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吸纳了美术工笔画、版画、汉代画像砖,敦煌壁画及蓝印花布等艺术处理效果,着力表现古朴、稚拙、浑厚、精细的艺术风格,使海伦剪纸迈上艺术创作的高峰。

挂钱是剪纸当中的一种特殊品类,具有自己的强烈个性魅力。讲究古朴而高雅,婉约而绚丽。主要工艺有两种:镂剪挂钱、型刀镂凿挂钱。主要技艺是传统剪子铰,有阴刻法、阳刻法、阴阳结合法,还有刻、绘、染、漏、凿、铰、撕、香火烧、嵌法及翻转等方法。

关东地区民俗中的挂钱,过去是大户人家过年时为显示自家富贵,常把大钱串起来挂在家里;而贫穷之人为表达自己的愿望,利用剪纸剪成大钱也把它挂出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年那种纸制大钱,演化变成了精美民间工艺品。

黑龙江兰西挂钱与关东地区的冰雪环境、地方文化、民间艺术等密切相联,形成了其创作题材的民俗性、内容的广泛性、纹理装饰的细腻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它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强调了形与神、意与象、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风貌。

【旁注】

《周礼》儒家经典著作,由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各种名物、典章、礼俗、制度等无所不包。堪称为我国古代文化史的一座宝库。

五岳 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五岳景色各有特点,各有千秋。

嬷嬷人 吉林省通化地区满族剪纸的特有造型,是满族祭奉祖先的吉祥之物。旗装马靴的“嬷嬷人”是满族人民心中崇拜和敬奉的祖先形象,满族人民将他们剪成立位形的剪纸,可以站立。象征着捍卫生命,驱邪祝福,企盼吉祥。

农耕文化 我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农耕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

萨满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萨满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肃慎、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都信奉萨满教。

写意 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写意画分为小写意和大写意,所谓的小写意,更倾向于水墨画法写物象之实;所谓的大写意,更倾向于以水墨画法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

风俗画 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习俗为题材的人物画。风俗画始于汉代。通常情况下,风俗画采取客观的视角,真实地描绘社会习俗的场景,并不带政治的、宗教的或伦理的价值判断。

窗花 是贴在窗纸或窗户玻璃上的剪纸。我国窗户历史悠久,过去无论南方北方,春节期间都贴窗花。窗花的样式,一般比较自由。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很多内容表现农民生活,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

挂钱 北方地区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剪纸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又称为“挂签”、“挂千”、“吊钱”、“门笺”、“门吊子”等。挂钱通常与对联搭配着贴,表示一种祝福,另有象征富有之意。

墙花 贴在室内墙壁上的剪纸。贴在炕围的叫“炕围花”;贴在灶头的叫“灶头花”。尺寸一般较窗花略大,有单色的,也有彩色的。彩色的又可分为点色、衬色、分色多种。炕围花的题材以戏曲故事、民间传说为多;灶头花的题材多取吉祥内容。

画像砖 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用在宫室建筑上,是我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奇葩。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内容非常丰富。

【阅读连接】

满族人信仰的萨满教起于原始渔猎时代,可谓是最早的教派之一。这个教派崇奉天神、地神、祖先神等多达170个。

而其中“嬷嬷神”,是满族人最信奉的祖先神,她们分管许多事情,有管子孙繁衍的,叫“欧木娄嬷嬷”;管儿女婚姻的,叫“萨克萨嬷嬷”;管进山不迷路的,叫“威虎嬷嬷”……嬷嬷神成为了满族人家吉祥的象征,成为了满族民间剪纸的传统题材。

在满族女性的剪刀下,“嬷嬷神”总是一副身着旗装着马靴,头顶梳髻,或头戴“达拉翅”的典型满族装束,人物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官为阴刻,鼻子三角形,这种剪纸,是满族剪纸的代表作,粗犷朴实,很有特点,是满族萨满剪纸中精彩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