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关东民族习俗

关东地区地处严寒地带,天气十分寒冷,为了适应这奇寒的天气,聪明的关东人“发明”了很多外地人看不明白的怪俗,实际上,这些怪俗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习惯。

古代关东地区的居民十分贫穷,住房大多是土垒草屋,其窗户大多是木棂格子窗,冬天来到时,只好用纸糊上,以挡风御寒。

由于屋内火炕都是靠窗户的,这就和窗外有较大的温差,如果把窗户纸糊在里边,窗外所结的冰霜遇室内高温时就会融化,水就会流到窗纸和窗棂结合处,不仅容易使窗纸脱落,而且还会造成窗棂腐烂。

而将窗纸糊在外面,不但可以使室内火炕发出的热气得以保持,而且窗纸又不会被浸湿而脱落。此外,还可以延长窗户的使用寿命。

糊窗户纸的方法是将两张窗户纸中间夹上网状麻蝇,糊在一起,然后再糊到窗棂上。最后再在窗纸上均匀地涂上豆油。纸干后,挺括结实,既不怕雨淋,又不怕风吹,经久耐用。

关东民间有一句俗语:

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

关东地区的百姓把草与泥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块,叫“坯”。在阳光下将这些土坯晾干,然后用来垒屋。土坯的种类分黑土坯、黄土坯、砂土坯和木棒土坯4种。

关东地区冬季严寒,夏天又温热。用土坯盖房,既冬暖夏凉,又经济实惠。

篱笆在关东十分普遍,关东民间有“穷夹樟子富打墙”之说,其实夹樟子和打墙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平原地带盛产柳条、秫秸,篱笆墙往往用这一类枝条为材料。山里产木材,木樟子居多,有的人家干脆以圆木为樟子。

一般人家夹樟、修篱笆往往是为了安全和取暖。过去人烟稀少,地方荒凉,常有狼狐出没咬人吃家禽。篱笆墙可以防止野兽进入,也便于家狗看家望门。

另外,有的篱笆寨子修得离窗子很近,这样就起到了遮挡风雪的作用。北方的风大雪猛,篱笆墙可以使大风雪减速,不直接扑打在窗子上,保住了屋子里的热气。

在关东,烟囱安在山墙边,这是这里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关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无论是蒙古族、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

把烟囱安在山墙边,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延长火炕里的热气跑到外面的时间,保持炕内温度;二是可以节省燃料;三是可以减小烟囱安在房顶对房顶的压力。如果房上修了烟囱,烟囱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渗水,春天雪化的水也往往容易从烟囱底下流入房里,易烂房木。

另外,将烟囱安在山墙外边还可以节省烟囱所占的室内面积。同时,烟囱整齐地坐在房山头,远远望去十分美观。这些独立式的烟囱,关东当地称坐地烟囱,它们使房屋显得整齐,像一座座小塔。

还有一点更有意思,那就是烟囱安在山墙边,烟囱柱子处常常是农家安放鸡窝的地方。就是在严寒的冬季,也可以在里做窝孵小鸡,而且可以使母鸡多下蛋。

关东地方的各民族先民均在烟囱上动脑筋,有的人家干脆取一段枯死木材,掏空其心做烟囱,这在关东山区随处可见。

这种烟囱制作简便,由于屋内火炕面积大,火洞长又多,烟火在炕内洞里循环时间长,当烟火走到烟囱口时,已无火焰存在,所以也很少发生火灾。

冬天白菜不易储存,在冬长夏短生产力低下的关东地区,蔬菜很难保鲜,聪明的关东人就发明了将白菜腌渍起来的办法。

关东地区腌渍白菜,先是把白菜洗净,晾晒几天,然后放在大缸里,撒上大粒食盐,然后浇灌凉水。凉水要瞒过白菜,最后用大块石头将白菜压住,缸口用黄泥封住。40多天就可食用。

在关东地区,孩子出生后,要把孩子用一种叫“悠车子”的工具把孩子吊起来,让孩子在里面玩耍、睡觉,俗称“养活孩子吊起来”。悠车子也叫“邮车子”、“腰车子”,还有的地区叫“炕车子”、“晃车子”,其实就是摇篮。

过去,关东人家一般都是砌南北炕,媳妇或婆婆往往坐在炕沿上,手里一边纳着鞋底子,一边推着悠车,嘴里还哼着风趣的《摇篮曲》。据说睡悠车子的孩子大多聪明英俊。

实际上,这种有趣的悠孩子工具,是聪明的关东妇女发明的解放自己的工具。为把自己解放出来,琢磨着创造一种工具,既能让孩子睡觉又能干活,悠车子就应运而生了。

关东地区满族人喜爱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谷子等。粘豆包也是满族人喜爱的食物之一。

每至腊月,关东地区家家户户包粘豆包,先把大黄米碾成面,做皮。把红小豆蒸熟压成豆泥,做馅。有的馅里面还放些白糖。豆包包好后,上锅蒸熟后就可以蘸着白糖吃了。

从腊月开始包豆包,放在大缸里冻上,一直吃至正月,这已经成为关东地区农村过年的习俗。

关东地区的冬天一般都在零下30度左右,风大雪大,风雪交加,常常刮起睁不开眼的“大烟泡”。因此特别是出远门的如车老板、上山打猎的猎人都把皮袄反穿,这样雪落在毛上自然滑落,不然皮袄就会被雪打湿。

久而久之,反穿皮袄成了关东地区一个习俗。

过去,关东地区一到冬季,天气奇寒,人们在户外活动时,男人们几乎都要头戴一顶狗皮帽子。

一些身份高贵或者有钱的人,则戴其他动物的皮毛的帽子,如狐狸皮、貂皮、水獭皮等。由于这些动物的皮毛十分稀少,因此也比较金贵,不是一般的人能够戴得起的。

狗皮帽子的优点,一是几乎家家养狗,货源充足;二是狗皮的皮毛细长柔软,保暖性好;三是狗皮不容易掉毛,干净整洁,结实耐用,而且防潮性能极佳。

关东地区的农村偏远落后,孩子们又很少上学,人们常常对科学的认识不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懒于去田间劳动,就利用人们对妖魔鬼怪的惧怕心理,自己装神弄鬼,愚弄百姓,榨取钱财。

人们在生病时,就以为是妖魔鬼怪附体,于是,就请“大神”、“二神”等人,连唱带跳地给病人“跳大神儿”来驱魔降妖。

事实上,“跳大神”实际是萨满的舞蹈,萨满舞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在表演的时候,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

请来神灵后,就要模拟所请之神的主要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

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裙,腰里系着9面铜镜,用以显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时候,法器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另外两名萨满为他击鼓伴奏。

舞蹈多是模仿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作,最后表演“耍鼓旋转”。

旧时关东地区农村贫穷,孩子们没有什么玩具,就在每年杀猪时,把猪的“嘎拉哈”摘下并积攒下来当玩具用。

“嘎拉哈”是猪、牛、羊、猫、狗、狍子、麝、骆驼等后腿的一块骨头,共有4个面儿,较宽的两个面一个叫“坑儿”,一个叫“肚儿”,两个侧面一个叫“砧儿”、一个叫“驴儿”。

“嘎拉哈”的玩法是事先用旧布头儿缝制一个小方口袋儿,口袋里装上粮食,然后把“嘎拉哈”放在炕上。

游戏时,把小口袋抛到空中,迅速把炕上的“嘎拉哈”改变方向,然后在口袋掉下来时及时接在手中,如此往复,直至炕上所有的“嘎拉哈”都改变过4个方向为止,俗称“欻嘎拉哈”,技艺高超的玩者玩时如同杂技团的杂耍演员表演一般。

【旁注】

篱笆 又叫栅栏、护栏,北方地区常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一般都是由棍子、竹子、芦苇、灌木或者石头构成。也大量地应用在菜园、场院的周围,圈在菜园周围可起到挡风的作用。篱笆的种类按制作的材料可分为植物篱笆、金属篱笆、塑料篱笆。

山墙 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山墙有三种形制,一是人字形,比较简洁实用,民间多采用这种形制。二是锅耳形,线条优美,变化大,民间俗称镬耳墙。三是波浪形。造型起伏有致,讲究对称,百姓基本不用。

大烟泡 关东地区一种风雪弥漫的壮观现象。过去的关东地区,冬季风大,雪大,狂风将地下的雪狂卷起来形成雪雾四处飘散,几米远的地方就不可视物。

单鼓 满族萨满所用鼓的一种类型,由于它长期在满汉杂居地区流行,已无满语称谓可考。单鼓属握执型的单面鼓,以其形制特征而命名,也称“单面鼓”、“单环鼓”、“太平鼓”等。其鼓形不规则。

【阅读链接】

很早以前,有一个媳妇,丈夫常年在外,她自己带着孩子下地干活。她把孩子放在一个筐里,然后把筐挂在地边的一棵树上,接着开始干活。

一天,她正在干活,听到地边树那儿有动静,她一看,一条大蛇盘在树上,伸着长长的脖子,吐着红红的芯子,直往筐里扑。

她急忙扑了上去,用棍子把蛇打跑了。媳妇决心不再带孩子到地里去了。

她想出了个主意,把装孩子的筐挂在屋里的房梁上,让婆婆坐在家里悠着,这样既安全还省力,孩子也舒服。别人也效仿这么做,久而久之,关东地区就流传开了“悠筐”。后来,“悠筐”发展成了“悠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