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之魂——关东拾英

为了抵御关东地区东胡的侵扰,华北地区的燕国和赵国修筑了长城。为了防御匈奴,后来秦国又将燕国、赵国长城连为了一体,修筑了万里长城。秦长城的建成,对关东地区的区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以后的历朝历代,包括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都对关东地区采取了不同管辖方法和手段,这些措施对关东地区多元文化形态的形成起了有力促进作用,为其奠定了雄厚的多民族文化基础。

丰富多彩的关东绘画

绥棱地处黑龙江地区中部,小兴安岭南端西麓,东临伊春,东南与庆安接壤,南部和西南同北林区连界,西部和西北与北安、海伦相连。从形状看,它像一把吉祥的如意柄镶嵌在茫茫的松嫩平原上。

绥棱农民画来源于民间,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绥棱地处半山区,使用木材方便,家家在打制箱柜后,都习惯找来当地的“名”画匠,在柜上画木纹、四季花,写福字,也有写些吉利话的。

发展至后来的立柜、炕、高低柜、书橱、碗架子,都要画上画,又增添了山水、花鸟作品,这些画就是绥棱农民画的雏形。

绥棱农民画艺术独立,风格独特,画面不讲究透视法则和三度空间,擅用平面构图、多点观察,追求饱满、协调、变异、和谐的效果,属原生态的民间艺术。

另外,绥棱农民画在色彩上具有鲜明性。设色大胆主观,强调色彩的鲜亮、明快艳丽,融合了敦煌壁画、民间花布、木板年画等民间颜色。强调色块间的对比和在对比中求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善用纯色,以好看和抒情为用色标准,不受自然真实色彩的限制。富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把生活感受和形式语言紧密地融为一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原生态的创作在内容形式上也不断发展、创新,后来的作品大多反映农民的生产与劳动,创作者通过自我抒发,寄托理想,再通过形象达意的创作,来感染人打动人。

庆安地处黑龙江中部的松嫩平原与小兴安岭余脉的交汇地带,属呼兰河流域中上游。庆安历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庆安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从“赵勤遗址”至“石尹”的石人石兽,以及出土的一些石器、铁器、铜钱等,都记载着庆安的悠久文明史。庆安版画便是这文明史中的璀璨一支。

1900年,清朝人吴尽臣从河北乐亭来到庆安,他有一手木板刻画的技术,逢年过节,他就用木板刻印一些灶王爷、财神爷、门神等民俗年画出售。这时期的木板刻画就是庆安版画的雏形。

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了他木板刻画的手艺,并有所发展,成为庆安版画的第二代传人。后来,民俗木板刻画向真正的版画过渡。

版画是版画家在一种特殊的版材上自画、自刻、自印的画种。版画有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等。庆安版画属于木版画。庆安版画有着独特的“田园风格、乡土气息”的艺术特色。

清新的田园生活和农家小院的温馨情调,是庆安版画主要赞美表现的主题。不规则构图、不受时间限制、扩大想象空间、扩大色板、烘托主板的艺术处理,形式悦目,富于美感,形成了庆安版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旁注】

原生态 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它包含着原生态唱法、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歌手、原生态大写意山水画等。

年画 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我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铜钱 古代铜质辅币,又叫“方孔铜钱”,圆形,中有方孔,历代通用,但形制不一。清代末年使用铜元后,逐渐停止流通。

灶王爷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灶公灶母等,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管理饮食的神仙。崇拜灶神是我国诸多拜神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门神 旧时我国农历新年贴在门上的一种画类,同时也指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家宅保护神。过去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保护家宅。

【阅读链接】

考古专家在黑龙江省庆安新胜乡新明村赵勤屯发现并挖出比较完整的陶支座、陶鼎足、陶鬲足、陶纺轮、陶小杯等文物,同时还发现陶器残片及石簇,共计132件。

这些陶制品质地都为细沙陶,是由夹沙砾伴合蚌粉制出雏形,再由土窑烧制而成。

从类型上看有红衣陶、里褐陶、夹沙陶。从形状上看有轮、足、鼎、杯、座。经过考证,这些文物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这说明4000多年前这片地域不仅有人群居住,而且制作工艺已具相当水平。

每件陶制品的口沿都有布纹,布纹的印制有指按、壁点、戳刺等手法,而且图案呈现出锯齿、菱形、渔网等多种变化,在图案的排列上也十分讲究,有三角形的,有平行形的,有放射形的,有菱状形的。这也表明那时的古人已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