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不绝的长城文化

在春秋战国时期,地处北方的燕国为了防御东胡人的侵扰,开始修筑长城。在当时,赵国出于同样目的,也开始修筑长城。与东北地区有直接关系的是燕长城。

后据考古测定,燕国所修长城,大约起于河北省张家口,向东北延伸,经内蒙古自治区多伦、独石等境,东经河北围场,自赤峰,进入辽宁省境内,经过建平、阜新、彰武、法库、开原等地,跨越辽河,再折向东南,又经辽宁新宾、宽甸,向东直达鸭绿江畔,长达12000千米,几乎把辽宁全境囊括在长城以内了。

秦朝开国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又将各段长城连接起来,长度达万余千米。

据史书《史记·蒙恬传》记载:

因地形,用险制塞,起光,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其中辽东段长城,基本沿袭燕长城的走向。秦始皇连接长城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的不断侵扰。

自汉代以后,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北宋、辽金、元各朝代,由于多种原因,都没有对长城进行大修,只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进行过小规模的修整。

南北朝时期北齐修筑了从山西省大同西北向东到渤海这段长城,就是后来山海关地方。这是一段新起的长城线路,为后来明朝在这里修建山海关奠定了基础。

辽朝是东北古代民族契丹人建立的王朝政权,它在东北的南、北两个方向修筑了长城。南部的长城主要设置在辽宁大连金州的南关岭附近,这里是黄、渤两海在辽东半岛上的最狭窄的地段,辽代称为“镇海长城”。

北部长城则修筑在满洲里和贝加尔的丘陵地带。辽代长城多为夯土版筑、壕墙紧密结合的特殊的长城。

金朝的建立者是东北古族肃慎的后裔女真族,他们一直受到北方蒙古族的威胁,便不断修筑长城,以防侵扰。金代长城又称为“界壕”、“边堡”、“边墙”等。

金代的长城东起嫩江流域的莫力达瓦旗,西至阴山山麓,全长约5000多千米。这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北部的一条万里长城。

金长城的结构也是壕堑结合,先在墙的北部连续深掘两道或3道又深又宽的壕堑,用以阻挡蒙古强悍的骑兵。墙体则为夯土版筑而成,很少用砖,在重要的开阔地带往往修筑3道或数道城墙,长城的内侧按照等距离修筑有常驻军队的戍堡。

至明朝时期,明朝朝廷对长城进行了大规模修整,并建造了山海关,这对东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

山海关的建成,很快就显示了它在政治上,特别是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山海关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4座主要城门,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山与海之间,仅一线之通,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明长城最重要的东北关隘之一。

山海关第一次把华北与东北截然分开,自此便成为两大区域的天然分界线。

在明朝时,人们把山海关以东的地区称辽东,即辽宁地区全境,统称“关外”,而把山海关以西,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乃至江南地区的人居住在关外,统称他们为“关里人”。

在明代官方文件及官书如《明实录》中,又把关外称为“畿东”、“京东”,与“关外”具有同等含义。

明代在东北地区的行政建置,实际划分南北两个大行政区。南部行政区,北自辽宁开原,南达旅顺,西起山海关,东抵鸭绿江畔,相当于后来辽宁全部地区。

这一地区,明称为辽东,又称为“辽左”,是以其位居京师的左侧而称呼,被视同人的左臂,不可或缺。明朝为了防御蒙古族的袭扰,特在沿长城一线设军事重镇9座,辽东列为“九边”重镇之首。

自辽宁省开原以北,至黑龙江两岸,东至乌苏里江以东,北抵外兴安岭,为北部行政区。与辽东不同的是,明政府不往北部行政区派官,皆以当地少数民族的酋长作为各卫所的都指挥使司等官,管理当地各民族。

当地各民族定期向朝廷朝贡,与明朝保持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这样,在整个东北地区,以两大都司分辖南北,构成了明朝统治东北的政治与军事体系。

明朝朝廷出于对蒙古人和女真人的高度戒备心理,严加限定他们进入辽东地区,设置了开原3个关口,作为他们入贡的通道。他们进贡时明朝发给进贡者敕书,只有持有敕书的人才允许进关入贡,其他女真人或蒙古人是不可以随意进入辽东的。

明朝朝廷除了这种严格限制外,还在辽东地区如辽宁北镇、开原、抚顺等开设马市,允许少数民族来到此与汉人贸易。开市与闭市均有时间限制,当集市结束,他们必须返回自己的地方,不得留在辽东。

在清朝时期,清政府没有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因此不再修建长城,但却对山海关十分珍视,这里成了关内关外重要的通道和关卡。

【旁注】

燕国 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是燕召公奭,位置在后来的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在燕昭王时,随着国力的强大,疆域也大为拓展。公元前222年,燕国被秦国所灭。

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战国七雄之一。其国土有后来河北东南部、陕西东北部、山西中部,兼有山东西边一角及河南北端。国都在晋阳。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政,又称赵政。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我国统一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建立皇帝制度,实施三公九卿,废除地方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统一度量衡,修筑万里长城。

契丹 我国古代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一我国北方。

《明实录》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本书记录了明太祖朱元璋至明熹宗朱由校共15代皇帝的史实。全书共13部,1600多万字,是明代史料的集大成者。

卫所 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

都指挥使司 简称都司,是我国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部门。掌一方军政,统率其所辖卫所,属五军都督府而听从兵部调令。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分掌地方军政、民政、刑狱。

敕书 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子的文书。敕书最早是由西汉皇帝命令之一的戒书发展而来。后经魏晋南北朝继承沿用,至唐宋元代敕书的种类有所增加。明清时期,敕书的用途更为广泛,规格形式也更为完备。

【阅读连接】

在吉林省四平梨树境内的北老壕村,这里有古代长城的影子,经过岁月洗礼,这里可看到两侧长着小绿草的毛道、小土包、壕塄子、悬崖峭壁、荒草、丛林、农田,其中壕塄子就是古代的老边岗土长城的墙体,原本呈马槽形结构,黄土断面是长城,黑土断面是沟壑。

老边岗长城都是简单夯土砌筑的墙,从残存的墙体依稀还能看见像鱼脊后背一样的微微隆起的带状轮廓。沿线的小土包,基本上是烽火台,古时用于瞭望,如果发现情况,白天放烟,黑天放火,发出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