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人的鱼皮画艺术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下游的三江平原之上,佳木斯市、同江市、饶河县、依兰县等地。俄罗斯远东地区也有赫哲族,称为“那乃人”。

赫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在明清时期的史书中,已经留下了有关纪录。由于赫哲族人过去穿鱼皮衣,有犬陪伴,所以被人们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

明代时,赫哲族是女真族的一支,清朝时,被称作“黑斤”、“黑其”、“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后来,统一族名为赫哲族。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传说赫哲族人是鱼的后代,因此鱼神是他们普遍信奉的神祇。每当渔民出江捕鱼前都要祭祀鱼神,祈求保佑平安、丰收。

赫哲族人居住的三江平原水资源丰富,山水纵横,盛产淡水鱼类,其中以蝗鱼、蛙鱼为最多。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赫哲族人独特的生活方式。赫哲族人的生产和生活,与鱼类关系极为密切。他们适应自然环境,濒河流居住,主要依靠捕鱼为生,食用鱼肉、穿用鱼皮,并用鱼皮加工制作各种生活和生产用品。

尤其是用鱼皮做衣服,更成了赫哲族人民的一大特点。《皇清职贡图》记载:

男女衣服皆鹿皮、鱼皮为之。

赫哲族传统的图案艺术非常发达,他们常常在用鱼皮、兽皮制作的衣服、鞋帽、被褥上,绣制各种云纹、花草、蝴蝶及几何形图案等。在餐具、桦皮制品上雕刻各种二方连续纹样、云纹、山水、花朵、鸟兽等,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

妇女们在衣襟、披肩、腰搭、帽子、裤腿等处用彩线刺绣的花纹、图案更为精美,尤其是日用品上的彩绣如“雄鸡衔花”、“花篮与莲藕”等图案,构图更是新颖别致,格外精彩。

赫哲族在不同制品上刺绣、接拼的各种花纹图案,以其独特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审美的群体意识。

赫哲族的图案艺术吸收了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既富有本民族气息,又能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刺绣、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皮画是赫哲族特有的艺术品。鱼皮有一种自然的美,具有天然的鱼鳞花纹,多种多样,凹凸不平,又浑然天成。

构成的画面色彩斑斓,意境深沉幽远,富有诗意和哲理,其风格古朴、粗犷,而且有立体感和动感,是任何其他美术材料不可取代的,也非是人工模拟能够完成获得。

鱼皮画图案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之上,吸收汉族图案艺术的精华,并不断创新,反映本民族生产、生活特点,极富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图案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鱼皮画种类丰富多彩、造型各异。从内容上多是表现赫哲族人传统的日常生活画面,也有一部分是表现赫哲族人的宗教信仰。

制作鱼皮画,首先必须对鱼皮进行加工处理,要经过剥制,晾干去鳞、晾晒鱼皮、捶熟、漂色等许多细致环节。

鱼皮画分为粘贴和镂刻两种。粘贴画制作相对来说较为容易,先勾勒出初稿,然后选好底衬,再选适当的鱼皮进行剪制。

这一步骤特别重要,首先要确定要粘贴的部位,来选则鱼皮的颜色,剪完之后,就可往底纸进行粘贴了,一幅鱼皮画也就完成了。一般说来适于粘生活方面的事物,还有动物、人物等。

鱼皮镂刻先要选好鱼皮,一般都是选择比较大的鱼皮,在鱼皮的反面进行勾画,也可直接剪制。此种方法不适于剪刻过于复杂的图形,因鱼皮质地较硬,厚所以每次也只能出一两幅画。

【旁注】

三江平原 又称三江低地,三江平原的“三江”即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3条大江浩浩荡荡,汇流、冲积而成了这块低平的沃土。区内水资源丰富,总量187.64亿立方米。

《皇清职贡图》清代乾隆年间编绘的大型民族图志,由画像和图说两部分组成,生动地描绘了清朝盛世时期藩属国、海外交往诸国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人物的样貌、服饰、生活等状况。

【阅读链接】

黑龙江流域是我国赫哲族的主要聚居地。历史上的赫哲人以渔猎为生,早年衣服、被褥大多是用鱼皮缝制的。赫哲族的衣服多用胖头鱼、鲟鱼、大马哈鱼等鱼皮制成。

不仅衣饰原料用鱼皮,赫哲人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作成。鱼皮线通常用胖头鱼皮做。

赫哲人制作鱼皮线是先把胖头鱼的鳞刮掉,涂上具有油性的狗鱼肝以保持柔软湿润,然后叠好压平,再用刀切成细丝,缝衣线就制成了。

制作鱼皮衣饰,是先将适宜做衣服的草根、大马哈、怀头等鱼皮剥下晒干,将其捶软后,按照鱼皮花纹拼缝成一大张,再按需要者身材大小剪裁缝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