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调丰富的东北大鼓

东北大鼓是主要流行于东北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有“奉天大鼓”之称。

东北大鼓的起源有两说:一说清乾隆年间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二说清道光、咸丰年间辽西屯大鼓艺人进城献艺,发展为奉天大鼓。

东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书、子弟书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乐亭大鼓、京韵大鼓及二人转逐渐形成的。

清代光绪年间,东北大鼓艺人李庆成在依兰的三姓茶园,演唱《封神榜》、《明英烈》;光绪年间,东北大鼓女艺人张玉芝在佳木斯,迎宾茶馆说唱《三国演义》和《红粉女侠》;还是在光绪年间,东北大鼓艺人温景和在哈尔滨等地演唱《前后七国》、《彩云球》等长书,受到观众的欢迎。宣统年间,东北大鼓女艺人黑大玉,在齐齐哈尔,南茶园演唱东北大鼓《金锁镇》和《张廷秀私访》引起轰动。

东北大鼓早期主要在乡村流行,民间俗称屯大鼓、炕大鼓。演唱的曲调是当地人们熟悉的土腔土调,唱词也不甚讲究。

演出的节目通常以中篇为主,有《回杯记》、《瓦岗寨》、《彩云球》、《四马投唐》、《白玉楼》等。

东北大鼓融入了一些京剧、京韵大鼓和东北民歌的唱腔,曲调丰富,唱腔流畅,表现力较强。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内容大多取材于戏曲、小说和传奇故事。

东北大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并在腿上绑缚“节子板”击节,也叫“弦子书”。后发展成一人自击书鼓和简板演,另有人操大三弦等专门伴奏,说唱表演采用东北方音。清末有了女演员以后,自操鼓板击节,由弦师伴奏,称为“女大鼓”。

一张鼓、一把扇、一根鼓槌、一把三弦,还有简简单单的三片板,说鼓书的艺人凭借这些行头就可以开张了。

弦声响起,鼓槌一落,只见他(她)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一会儿演男、一会儿扮女,一会儿演老、一会儿扮小。人情世故,喜怒哀乐便全都聚在了他(她)一个人的脸上。

说得正热闹时,只听“叭”地一拍惊堂木——且听下回分解。这便是东北大鼓最普遍的形式。

演员自击的鼓,也称“书鼓”,其形状为扁圆形,两面蒙皮,置于鼓架上,以鼓箭敲击。板有两种,一种由两块木板组成,多用檀木制成;一种由两块半月形的铜片或钢片组成,俗称“鸳鸯板”。

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属板腔体,唱词的基本形式为7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还有悲调、西城调、怯口调等小调为它的辅助唱腔。

东北大鼓传统曲目约200段,可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草段三类。子弟书段大多取材明清小说与流行戏曲,唱词高雅、富有文采,少数作品反映清代现实生活。三国段中有写刘备、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的曲目。草段是民间艺人编演的通俗唱词,题材广泛。

东北大鼓在流行地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曲本和音乐也影响了其他艺术,被多种鼓曲移植。

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东北大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如20世纪中期出现的奉调、东城调、江北派、南城调和西城调等,各派都拥有自己的传统节目。

奉调以沈阳为活动中心,唱腔徐缓,长于抒情,多演出《露泪缘》、《忆真妃》等移植子弟书词的短段节目。东城调以吉林为活动中心,以演唱《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题材的节目为主。

江北派以哈尔滨松花江以北地区为活动中心。南城调以辽宁营口为活动中心。江北派和南城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表演的节目多说唱《呼家将》和《薛家将》等长篇大书。西城调以锦州为活动中心,擅长表演《罗成叫关》等悲壮故事。

【旁注】

鼓书 我国曲艺曲种分类中的一个类别,主要曲种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等数十种。其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至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另有四胡、琵琶、扬琴等。

子弟书 也叫清音子弟书,是清代的一种曲艺形式。曾盛行于北京、沈阳等地。因其创始于八旗子弟并为八旗子弟所擅场,故名子弟书。有东调和西调两个流派。东调宜于演唱沉雄阔大、慷慨激昂的故事。西调宜于表现婉转低回、缠绵悱恻的情绪。

乐亭大鼓 我国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广泛流传于北京、天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

京韵大鼓 广泛流行于河北、华北、东北部分地区,是我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京韵大鼓唱中有说,说中有唱。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用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等。

京剧 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有“国剧”之称。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小三弦 流传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弹弦乐器,音色明亮而清脆,多用于南方的评弹等说唱音乐,并适于为昆曲、京剧、豫剧等地方戏曲伴奏。

大三弦 我国北方民族发明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因3条琴弦而得名。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音色浑厚而响亮,多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如鼓书、弹词、单弦的伴奏和曲剧、吕剧等地方戏曲伴奏,也可独奏或参加器乐合奏。

【阅读连接】

东北大鼓早期分为梅、清、胡、赵四大门户。梅指梅清山,清指清平志,胡指胡鹏飞,赵指赵花枝,这4位艺人,各传一门。每门下传10字,一字一辈。

梅家门排字:“隆、兴、成、奎、玉、山、河、江、海、湖”;清家门排字:“土、尚、林、德、鑫、广、修、正、仁、义”;胡家门排字:“万、亮、名、君、文、青、印、喜、寿、长”。赵家门排字不详。

另外,在早期东北大鼓艺人中,霍树棠可算鼎鼎有名,他嗓音宽厚甜润,高亢有力,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特具豪爽爽朗的演唱风格,早年多唱长篇大书,代表书目有《马潜龙走国》、《彩云珠》等。后专供下段,如《三国》、《游西湖》、《古城会》、《糜氏托孤》等,其中《三国》尤其为观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