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遐迩的沈阳故宫
沈阳是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古沈水之北而得名。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早在72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沈阳城建成已有2300年,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建造的皇宫,又称“盛京皇宫”,后称“奉天行宫”。清世祖福临在此即位称帝。1644年,清朝将首都移到北京后,沈阳故宫成为“陪都行宫”。
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沈阳故宫以独特的历史、地理条件和浓郁的满、蒙古、藏族特色而迥异于北京故宫,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沈阳故宫位于沈阳沈河区明清旧城中心,占地面积约60000平方米,有建筑90余所,300余间。
在布局上,东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筑群布局仿照八旗行军帐殿的布局。中路的特点则是“宫高殿低”,居住部分位于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区域,这是来源于满族人喜居于台岗之上的生活习惯。在建筑风格上,以汉族建筑风格为主,兼备了蒙、藏艺术。
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建筑以崇政殿为主体,南起大清门,北止清宁宫。
崇政殿又称正殿,是清太宗皇太极日常处理军政要务、接见外国使臣和边疆少数民族代表的地方。殿为5间出廊硬山式,前后有出廊,周围石雕栏杆,望柱下有吐水螭首,屋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
殿内砌上明造,装饰以彩绘,内设贴金雕龙扇面大屏风和宝座,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殿前有大月台,东面有日冕、西面有嘉量亭。
高台正南是凤凰楼,凤凰楼原名翔凤楼,是皇太极的御书房,也是当时沈阳城内最高的建筑。高三层,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为3间。清朝入关后这里改为存放历代实录、玉牒、“御影”以及玉玺的场所。
大清门又称“午朝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绿剪边黄琉璃瓦硬山顶,面阔5间,中央3间为门道。大清门外左右为文德、武功两座牌坊。路南有东西奏乐亭和东西朝房。
东朝房之后为两座5开间的二层楼房,西朝房之后为一座5开间的平房。乾隆时期将东西朝房扩建为5间,朝房之后改建两座对称的5开间楼房,称为“朝楼”。
清宁宫原称“正宫”,1625年前后修建,是皇太极登基之前的王府所在地。位于高3.8米的高台之上,前有凤凰楼,四周为高墙,构成独立的城堡式建筑。
宫殿为5间硬山式建筑,绿剪边黄琉璃瓦。东边一间为帝后寝宫,西边四间为神堂,是萨满教祭祀之所。
清宁宫的两侧有东西配宫,东配宫有关雎宫、永福宫,西配宫有麟趾宫、衍庆宫。
关雎宫坐东朝西,面阔5间,硬山顶,宫内布局类似于清宁宫。皇太极时期,此宫为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海兰珠的居所。
永福宫坐西朝东,面阔5间,硬山顶。皇太极时期为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的居所。
麟趾宫坐西朝东,面阔5间,硬山顶。皇太极时期为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娜木钟的居所。
衍庆宫坐东朝西,面阔5间,硬山顶。皇太极时期为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巴特玛璪的居所。
在崇政殿和高台两侧各有一组建筑,东所位于清宁宫的东侧,修建于1756年,是清帝东巡时太后居住的地方。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宫门、垂花门、颐和殿、介祉宫、宫门、敬典阁。
颐和殿面阔3间,单檐歇山顶,绿剪边黄琉璃瓦,是太后接受朝贺拜见的场所,左右各有3间厢房,是未成年皇子居住的地方。介祉宫面阔5间,单檐硬山顶,为太后寝宫和日常起居场所。敬典阁为3开间二层楼阁,重檐歇山顶,阁内存放清朝宗室玉牒。
西所位于清宁宫的西侧,修建于1756年,是清帝东巡时皇帝、皇后及嫔妃居住的地方。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宫门、垂花门、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宫门、崇谟阁、七间殿。迪光殿为皇帝处理政务、接受拜见的场所,形制同颐和殿,左右有抄手游廊。
保极宫为皇帝寝宫和起居之所,为5开间硬山顶建筑,左右有抄手游廊与迪光殿相连,殿后有穿廊通往继思斋。继思斋为后妃居所,面阔、进深各3间,三卷勾连搭悬山卷棚顶,殿内用隔断分为9间寝室。崇谟阁存放清朝历代实录、圣训和《满文老档》。
东路建筑以大政殿为主体,两侧辅以十王亭。大政殿原名“笃恭殿”,重檐八角攒尖式,八面出廊,均为“斧头眼”式隔扇门,下面是一个高约1.5米的须弥座台基,绕以雕刻细致的荷花净瓶石栏杆。
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殿内有精致的斗拱、宝座和藻井。
十王亭位于大政殿前长195米,宽80米的广场上,自北向南排列,东侧自北向南为左翼王亭、镶黄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西侧自北向南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
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办公的地方。南为大红墙,清初为开放式广场,以木栅与宫外相隔。
大政殿前的两文溯阁是西路建筑的主体。辅助建筑有仰熙斋、嘉荫堂。
文溯阁建于1782年,是专为贮存《四库全书》所建成的全国七阁之一,内立乾隆撰写的《御制文溯阁记》石碑,记录了文溯阁修建的经过和《四库全书》的收藏情况。
嘉荫堂是皇帝、皇后、太后听戏的地方,为5开间硬山卷棚顶,正中一间开门。嘉荫堂对面为面宽9米的戏台,戏台之南为扮戏房。四周有环廊连接嘉荫堂和扮戏房,是王公大臣赏剧的地方。
沈阳故宫博物院不仅是古代宫殿建筑群,还以丰富的珍贵收藏而著称于海内外,故宫内陈列了大量旧皇宫遗留下来的宫廷文物。
【旁注】
北京故宫 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汉族宫殿建筑的精华,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占地72万多平方米,有楼宇8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硬山式 我国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屋面仅有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左右两端不挑出山墙之外。硬山建筑是古建筑中最普通的形式,无论住宅、园林、寺庙中都有大量的这类建筑。
螭首 又叫螭头,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龙头像。螭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属传说中的蛟龙类。龙为炎黄子孙最崇拜的神兽,把它装饰在碑头上成为螭首,碑的身价就变得更为高贵。
砌上明造 也称“彻上露明造”,指建筑物室内的顶部一种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
玉牒 指我国历代皇族族谱,唐代已经出现。清代玉牒是我国唯一完整系统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谱,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家谱。清代玉牒记载了自显祖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孙名谱,其中有婚嫁、生育、继嗣、封爵、授职、升迁、降革及死亡等。
藻井 我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
《四库全书》由乾隆皇帝亲自组织学者编写的我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汇编,经10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4部,故名“四库”。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36000余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
【阅读链接】
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大军进入了辽东地区,他将都城迁至辽东重镇辽阳,并准备在辽阳大兴土木,修筑宫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1625年3月的一天,努尔哈赤突然提出要迁都盛京,即沈阳,很多部下持反对意见,但努尔哈赤坚持自己的主张。
努尔哈赤为何如此坚持己见要迁都?
民间一直流传:努尔哈赤深信“风水之学”,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他在当时的城西南角修建娘娘庙;在东门里修建弥陀寺;在风岭山下修建千佛寺,想用3座庙把神龙压住,以保龙脉王气。
但是,3座庙宇只压住了龙头、龙爪和龙尾,城里的龙脊梁并没被压住。于是龙一拱腰,就飞腾而去,一直向北飞到浑河北岸。
努尔哈赤以为龙是奉天旨意,命他在龙潜之地再修造城池,于是一座新城便拔地而起,并将此地命名为“奉天”。又因为浑河古称沈水,而河的北岸为阳,所以又将此地称为“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