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艺苑民风

经过几千年发展,关东地区各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到了明清时期,这些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再加上关内各地区移民人口的流入,带来了齐鲁文化、燕赵文化、晋商文化、江浙文化、两湖文化等。

这些移入文化和原先各民族留下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相互交汇和多元碰撞,使关东地区的文化具有了兼容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奠定了多元的新型关东文化的基础,最终形成了后来关东地区极富特色的多元文化。

内涵丰富的民间故事

东北民间故事是东北民间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是东北文学的主体,它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关东大地上的东北人民在长期开发建设东北的过程中,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文化。

它构成了东北各民族民间故事的深厚基础和广阔背景,积淀着东北广大民众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东北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笑话等,体现了东北各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有东北民族个性、东北地方特色,也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蕴藏在东北各民族中间,依附于东北各民族的存在而存在。

很多东北民间故事作品透出古朴、粗犷、憨厚、醇馨的风格。尤以一些描写先民以渔猎、挖参或征战为内容而展示北方自然环境氛围的专题故事、习俗传说最为浓郁。

东北民间生活故事中占有篇目较多的幻想故事极富民族特色。作品不仅在环境、语言外壳中体现出民族风韵,在神奇、丰富的想像间也渗透着古老社会图腾崇拜观念。而且以描写优美缠绵,情节迂回曲折,形式多为灵怪,变形的复合型为艺术特色。

东北民间故事像东北其他民间文学样式一样,有着自己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有着不同于其他东北民间文学样式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到关东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理想愿望等。

东北民间故事像其他民间创作一样,其故事的创作者往往在一定的集体场合,由于现实生活情景的激发,或为了满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需求,便由不同的人进行了自发的口头故事的创作。

有的时候是为了鼓舞战斗精神或激励劳动情绪,有的时候是为了减轻劳动负担或调节集体劳动的动作,有的时候是为了庆祝节日或表现对事物的看法,有的时候是为了表达宣泄欢娱乐观或悲戚愤怒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了民间故事。

东北民间故事无论它原来是集体创作的还是个人创作的,只要它一经创作出来,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传播领域,要在民众中流传,千百次地由广大民众讲述、传颂。

在这个被讲述和传颂的传播过程中,这些民间故事经受着种种考察和检验,其中包括民间故事的故事内容、故事表现形式、故事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

如果这些民间故事能够适应民众的生活需求和审美心理、习惯、情趣,能够适应民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那么它就能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就会具有一定强的生命力和一定长的生存时间,就能在广大民众中流传,并且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进行加工、润色,使其不断丰富。

东北民间故事一般都没有作者,均为佚名,这就形成了东北民间故事的“无名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东北民间故事中,诸如《秃尾巴老李》、《棒槌姑娘》、《大连的传说》、《金牛的故事》、《一只小金碗》等,都是没有具体作者的。

口头传播是最早的文学传播形式,东北民间文学的传播也是口头传播,具有口头文学的性质。

口头传播使东北民间故事流播很广,相传很久。如关东地区人人皆知的《孟姜女》、《公主陵》、《二郎神》等故事,人们百听不厌,百讲不烦,甚至传诵了千年以上,传诵到全国的许多地区。有很多故事至今还在广泛流播,甚至有些成为戏剧舞台和银屏上的题材。

东北民间故事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之中,具体表现在口头作品的语词、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题材等方面经常变动。

例如,东北民间故事《孟姜女》,吉林省榆树一带流传的故事情节是:住在松花江北岸的孟家和姜家,因种在两家之间的柳条樟子边上的葫芦而得女,两家都十分喜爱,并共同抚养,并以两家的姓为女孩的名。

吉林省舒兰一带流行的故事情节则是:孟姓人家的老太太因救了一只小燕子,燕子报恩,衔给孟家一粒葫芦子,孟家种出葫芦蔓爬到了姜家,葫芦长大后锯开,里面是个小女孩,于是,两家便以各自的姓为女孩的名。

东北民间故事的渊源深厚、集体创作、口头传承和不断变化等特征是东北民间故事的重要特征,并且这4个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满族民间故事是东北民间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广博深厚的满族文化遗存和内涵。满族民间故事生成于满族由“渔猎”转向“农耕”,并且与汉族文化密切接触、融合,逐渐形成满汉杂糅的文化特征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

这些特点都鲜明地体现在由满族民众集体创作、世代传承、“记录”他们生活世界和意义世界的故事中。

满族民间故事内涵十分丰富,有关于神的传说,如天神创世神话、自然神话、族源神话、动物崇拜、图腾崇拜神话及保存在萨满神谕中的萨满教女神神话等。

有些满族民间故事以反映原始部落时期围猎场面和野蛮的征战及原始宗教、淳厚的先民民风为主要内容;有以阿古打、努尔哈赤等为主人公的英雄创业传说;有以展示满族先民在特定自然环境中生产、生活场景的生活故事;也有以人参、柞蚕、棕熊、东北虎、大马哈鱼,靰鞡草等组成的反映满族故乡特有物产的动植物故事及由此派生出来的风俗传说。

东北满族围猎故事多以平民猎手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凭借多年围猎经验,对付棕熊,降服恶虎,捕鹿,射貂。故事中围猎细节描写细腻,满族人的勇猛风姿、聪明才智栩栩如生。

通常围猎与部落征战或追求幸福的幻想故事交叉在一起,成为一个复合型的故事。

达斡尔族有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祝赞词、民歌和民间舞蹈歌词在内的民间文学作品,不仅题材广泛,而且其内容丰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达斡尔族人民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艺术再现。

民间故事是达斡尔族民间文学作品中数量最丰富的一种体裁。

有人物故事,例如《阿波卡提莫日根》、《德布库的传说》;有动物故事,例如《套嘎沁脱险》;有生活故事,例如《阿拉塔尼莫日根》;有萨满故事,例如《尼桑萨满的传说》、《德莫日根和齐尼花哈托》;有“莽盖”故事,例如《去杀莽盖》、《天神战胜莽盖》。

“莽盖”在我国北方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经常以反面典型的面目出现,是一个半人半兽、肢体庞大、形象怪异的害人巨魔,也是自然力和社会恶势力的代表。与“莽盖”进行斗争的故事,寄托了达斡尔族人民征服自然、战胜恶势力的强烈愿望。

【旁注】

孟姜女 我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人物。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的孟姜女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最早的传说可上溯至古籍《左传》。

二郎神 我国神话传说中一个重要人物,名叫杨戬。他是人神混血,手持三尖两刃刀,力大无穷,法术无边,民间传说有七十三般变化,阙庭有神眼。

阿骨打 全名为完颜阿骨打,女真族伟大领袖,金代开国皇帝。他的事迹对金朝灭亡辽朝、统一北方具有奠基意义。

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后金政权的建立者,清王朝的奠基者,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后,追尊努尔哈赤为太祖。

东北虎 也叫西伯利亚虎、阿穆尔虎、乌苏里虎、满洲虎、北亚虎、远东虎等。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我国东北部等地。东北虎是现存体型最大和战斗力最强的猫科动物。

大马哈鱼 大麻哈鱼属鲑科鱼类,又叫“鲑鱼”,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它们的本性凶猛,到大海后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我国黑龙江盛产大麻哈鱼,是“大麻哈鱼之乡”。

【阅读链接】

松花江流域位于东北地区的北部。松花江是黑龙江右岸最大的支流。

以前松花江不叫松花江,是没有名字的。江两岸生长着很多松树,每当春天松树开花的时候都把江水映衬得特别的美。

江的附近有个小村庄,村里的人生活过的十分富足。可是有一天,一条黑色的恶龙闯进了这条江。它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动不动就发大水,附近的居民生活十分艰难,简直无法生活下去了。

在江的上游有条小白龙,他知道并体恤人民的疾苦,于是和这条黑龙展开搏斗,大战进行了七七四十九天后,双方都有点体力不支,由于江水已经被小黑龙弄得混浊不堪,这正好为黑龙提供了掩护。

而小白龙在黑色的江水中特别显眼,眼看着形式越来越不利,村里的居民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拼命地摘江两岸的松花撒向江里,直至松花把江水都铺满,使江变成了白色。

小白龙靠着松花的掩护终于打败了小黑龙,拯救了村子。可是,从此以后松树就再也没有开过花。为了纪念这段历史,从此这条江取名为松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