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满族冰雪活动
由于关东地区结冰期较长,一年之中差不多有1/4的时间是结冰期,所以满族一向把冰雪视为一种圣洁的象征。
史书记载,清代把辽河的支流浑河的浮冰,列为祭祖先的供品之一。每年小寒这一天,官府要到浑河凿冰窖藏,以供礼部祭祀用。
而浑河又是宫廷冰上运动的天然大冰场。从那时起浑河一带的满族,就经常自发的在冰雪上进行各种体育活动。
滑冰等冰上活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开始有了。过去叫“冰戏”或叫“冰嬉”。清代的冰上运动源于满族习俗。
《日下旧闻考·宫室·西苑一》记载:
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习国俗云。
清高宗乾隆《冰嬉赋序》记载:
国俗有冰嬉者,护膝以芾,牢鞵以韦,或底含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愈疾焉。
这里所说的国俗指的就是民间所称的“跑冰鞋”。
很早,满族的先民女真人是用兽骨绑在脚下滑冰,后来演化成用一根直铁条嵌在鞋底上,这便是最早的冰刀。
清代初年,清朝朝廷把一系列冰上活动视为军事训练,设冰鞋处专门管辖。“跑冰鞋”一直是当时八旗子弟必须操练的一项军事项目。久之,军事训练的目的逐渐淡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
跑冰鞋运动是沈城,即沈阳最早的一种滑冰运动,源于满族渔猎时期。最早使用的跑冰鞋,是用兽骨制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滑冰技巧的提高,逐渐演变成双刀与单刀两种。
冰鞋木底上嵌有铁制冰刀,刀比木底短,停止、转弯可借助木跟。民间比赛者穿上冰鞋进行比赛,内容有比速度、“转龙射球”等。
满族关于滑冰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努尔哈赤执政时期。努尔哈赤经常带领八旗的大臣及他们的家眷举行冰上运动会。
1623年,努尔哈赤在太子河的天然冰场上,举行速度滑冰及冰球表演赛,不仅有满族贵族和官员参加比赛,而且有满、蒙王妃和官员之妻等参加比赛。每次比赛都分别给与重赏。其中一等赏银20两,二等赏银10两。比赛结束时,还在冰上举行国宴以表示庆祝。
有一项叫踢行头的冰雪娱乐活动在清代盛行一时。
相传满族先世肃慎人以渔猎为生,每当猎获熊、虎、野猪等猛兽,均视为山神所赐,他们将兽头割下供奉于树桩上,众人围着树桩歌舞,烤食兽肉,饮酒祝贺。最后,他们又将兽皮剥下来缝制成皮球状物,相互追逐踢蹴戏耍。
“行头”是用熊或猪皮缝成的球,内用棉花等软物填塞,或将猪膀胱灌鼓做成,大小如足球。
满族踢行头多在冬季旷野结冰河面上进行。首先在江河冰上空旷处,划道横线为界,设3名裁判,手持一木杆或秸秆,立于线上。
比赛时,满族青年身着箭仪衣,脚穿浇水冻硬靰鞡。开赛开始,双方列队于线上,一方开球,另一方则横立于线上阻拦。
开球后,一方队员向对方阵地激冲过来,另一方方队员则全力阻截,双方形成来往阵势,激烈拼杀。任何一方将行头踢入对方线内,裁判手中木杆立即落下,判为进球方胜利。
在比赛场地旁,双方备有羊、牛、猪等肉食及传统食品粘糕、豆包等,并点燃篝火或炭火,待比赛结束,败方将自己备的美酒、肉食送给对方。双方在篝火上烤肉,以肉佐酒,又唱又舞,狂欢庆贺。
满族流行一种轱辘冰活动。每当农历正月十六晚上,满族妇女三五结伴,手持灯笼,说笑着来到旷野,横卧在冰雪上,左右翻转滚动,嘴里不停地诵唱:“轱辘轱辘冰,腰不痛,腿不疼,身上轻一轻。”
接着在冰上尽情地嬉闹取乐,俗称“脱晦气”。这种活动延续了很久,深得满族妇女的喜欢。
滑冰车是满族儿童冬季喜爱的冰上运动项目。冰车又称“雪橇”,或称“冰床”,满语称“法喇”。
据《黑龙江志稿》记载:
制如冰床,而不拖铁条,屈木为辕,似露车座低,傍轮前有轭而高,驾以牛或马,走冰上如飞。也可施帷幕衾绸以御寒。
赫哲人所用狗爬犁,形如小车而无轮,以细木性软者削两辕,前半翘起上弯,后半贴地处,置四柱与四框,铺以板。如运重物,则于上弯处驾犬二,人在上以鞭挥之,其速超于奔马。
溜冰车用木头制成小爬犁,在下面加上铁条。人既可以坐在上面,又可以蹲在上面,还可以站在上面。一个人玩或几个人玩均可。
一般是一个人蹲坐在上面,双手握着“冰扦子”撑动前进;也有的将冰车放在坡上借着惯力往下冲行;还有的坐二人以上由人拖着在冰上奔跑。
清朝乾隆皇帝曾写诗记叙道:
服牛乘马取诸随,制器殊方未可移。
似榻似车行以便,曰冰曰雪用皆宜。
孤篷虽逊风帆疾,峻坂无愁衔橛危。
太液拖床龙凤饰,椎轮大辂此堪思。”
溜冰也是冬季满族青少年喜欢的一项活动。
溜冰时,左脚蹬着下嵌有铁条的一块小木板,右脚下缚有铁制脚镫,右脚不停地蹬冰,以此带动左脚下滑板向前滑动,势如飞燕。
打滑达也是冬季满族儿童游戏项目。冬天在上坡处以水浇冻成冰山,高达几米、10多米,冰面光亮平滑。玩时自顶部立身滑下,以至地不倒者为胜。这种活动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勇敢精神。
此外,满族儿童还有“打陀螺”等丰富多彩的冰上运动。每到江面封冻季节,孩子们手持缨鞭,在冰上抽打着上平下尖的圆形木冰尜,冰尜在冰面上飞快旋转不倒,有的还发出“嗡嗡”的响声。
古代我国流传已久的蹴鞠也移到了冰上,出现了冰上足球。每队由几十人组成,按位置站好,然后将皮革制成的球抛起,球快落地时,大家飞快地滑过去争夺,得到球的队获胜。
如看到自己队得不到,而对方有可能得到时就将球踢远,再去争夺。最初,清朝将这种活动视为军训的一种手段,仅在军队中进行。后来也流传至民间。
清代文人曹寅《冰上打球词》生动地描绘了冰上打球的情景:
青靴窄窄虎牙缠,豹脊双分小队圆。
整洁一齐偷著眼,彩团飞下白云边。
万顷龙池一镜平,旗门回出寂无声。
争先坐获如风掠,殿后飞迎似燕轻。
从诗中可以看出,滑冰的两队队员争先恐后地打足球的情景,说明满族人非常擅长和喜爱冰上运动。
做冰灯。冰灯是关东地区特有的民间艺术。据考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清代前期,曾规定松花江一带的渔民,在每年腊月都要向皇室进贡鲟鳇鱼和其他鲜鱼。渔民们冬天凿冰捕鱼时常用水桶冻一个“冰坨子”,中间点一盏灯,用来照明。于是原始的冰灯,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
清代中叶,关东地区有些城镇即已举办了小型的冰灯游园活动。
据《黑龙江外记》载:
上元,城中张灯五夜,车声彻夜不绝。有镂五六尺寿星灯者,中燃双炬,望之如水晶。
清人唐顺元的《元夕咏冰灯》诗,对冰灯的盛况曾做了生动的描写:
正怜火树斗春妍,忽见清辉映夜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每逢元宵佳节,冰灯的装饰式样,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这些五花八门的冰雪活动,在满人进入关内后,被带到了北京,并与中原北方较寒冷地区的冰上活动结合,久而久之,形成一系列冰上嬉戏项目。
【旁注】
礼部 我国古代官署名。南北朝北周开始设置。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称为礼部尚书。礼部下设四司,明清时四司为: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
《日下旧闻考》古籍名,是在《日下旧闻》的基础上删繁补缺、援古证今、逐一考据而成的一部古籍,是迄今所见清代官修的规模最大、编辑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考据最翔实的北京史志文献资料集。
靰鞡 旧时关东人冬天穿的“土皮鞋”。鞋内部垫有砸好的柔软的靰鞡草,保暖性极好。制作靰鞡的原料多为黄牛皮,也有用马皮、鹿皮或猪皮制作。
蹴鞠 我国旧时称踢足球为“蹴鞠”,也称“蹋鞠”。蹴就是“踢”,鞠是“球”,相传最早是我国的黄帝为了训练士兵而发明的。
【阅读链接】
努尔哈赤在关东地区时,训练了一支特殊的部队,这支部队以冰鞋和冰橇为行军工具。这就是清政府把跑兵鞋作为“国俗”的历史原因。
满族入关后,每年农历十月都要在北京北海太液池的冰面上检阅八旗子弟的滑冰技艺。
八旗要各派出两百名滑冰高手,组成1600人的队伍。检阅分两队,一队穿红马褂,黄背心;另一队穿黄马褂,黄背心。
背上插着8种颜色的小旗,与八旗的旗色相等。膝上裹着皮护膝,脚上穿着有冰刀的皮鞋。冰场上设有3座高大的牌楼,两队各自列成两路纵队,分别穿过3座牌楼,曲线前进,形成一个螺旋形的大圈,壮观宏伟。检阅之后,便开始各种冰上体育运动的技艺表演和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