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印度文化和各种宗教思想,在上古和中古时代,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和国外移民的增加不断传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印度佛教的外传主要有南北两个方向。这里只谈南传佛教的问题。

佛教南传的途径 印度佛教向南方和东南方传播,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一是国际交往,一是国外殖民。印度人通过国际贸易、文化往来和宗教团体的活动,把佛教传入斯里兰卡(锡兰)、缅甸和泰国(暹罗)。传入这三个国家的佛教主要是“南传上座部”佛教。①虽无共同的僧团组织,但属于统一的佛教部派,他们使用相同的宗教文字,即巴利文②,具备相同的经典,而且互相间宗教事务往来也比他国为多。印度通过国外殖民把印度文化和印度宗教传入柬埔寨、占婆和爪哇。印度侨民带来了婆罗门教,同时也传入了佛教。在这些国家里,人们认为这两种宗教在体系上是基本相同的,在实践上是互相渗透的。佛教里含有婆罗门教(即印度教)的成分,婆罗门教里也包含佛教的成分。同样是传到东南亚各国的佛教,由于包含婆罗门教的成分不同, 彼此也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别在佛教建筑艺术、佛像雕塑和佛事仪式上都表现出来。吴哥古寺、婆罗浮屠、占婆塔寺就有着共同的和不同的特色。公元最初几世纪佛教开始传入东南亚各国,到 6—7 世纪已相当隆盛,大约在 10 世纪前后,受到各国封建君主的推崇,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

锡兰的佛教 锡兰,今斯里兰卡,中国史籍中称为“师子国”。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上座部佛教开始传入锡兰,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巩固,后来成为巴利语系佛教的中心。最初的传教者阿育王之子摩哂陀,以首都附近的佛教寺院“大寺”为布道基地,进而把上座部佛教传到缅甸和暹罗。锡兰的僧伽罗人都是信奉佛教的;从南印度来的泰米尔人虽然也把婆罗门教传入锡兰,但势力微弱,没有对佛教产生重大影响。410 年,中国僧人法显从印度乘船到锡兰,参拜和访问了大寺、无畏山寺、佛牙寺等,在锡兰住了两年,学习佛法,求取佛经。法显从锡兰带回佛经多卷。5、6 世纪锡兰的佛教一直很兴盛。到 7 世纪初,玄奘在南印度听说,锡兰的佛教一度衰落。《大唐西域记》中说,十几年来,锡兰国内政治紊乱,没有确定王位,佛事也就废弃了。佛像、寺塔遭破坏,300 多名高僧逃往印度。8 世纪以后密教传入锡兰,并受到王室的支持,在民间也广为流行。上座部佛教日趋衰落,连佛事仪式也难以举行。11 世纪后期,锡兰国王遣使缅甸,请来高僧重建上座部佛教。于是佛教复兴,其他教派销声匿迹。

缅甸的佛教 根据史籍记载,大约在公历纪元前后,印度东南部海港与缅甸之间已经通航。锡兰与缅甸的交通也通过印度东南部海港而发展起来。随着商旅往还,锡兰的上座部佛教也传入缅甸,时间约在公元 1 世纪初。到

6 世纪时,上座部佛教已在缅甸流行。在 6 世纪后期,佛教密宗的阿阇利耶

① 上座部,梵文 Sthaviravāda 的意译,音译为“悉他陛罗婆多部”。释迦逝世 100 年后,佛教发生分裂,形成大众部和上座部两个部派。后来大乘佛教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统称“小乘”,南传佛教不接受“小乘” 的称号,自称“上座部佛教”。

② 佛教上座部的宗教文字。起源于北印度的“中古印度·雅利安语”,与古吠陀语和梵语有密切关系,但非直接由其派生而来。释迦牟尼不愿使用梵语布道,而使用本地语言巴利语布道。其后佛教教义口耳相传, 由印度传至锡兰,于公元前 1 世纪被记载下来,成为巴利文佛经。巴利文成为标准的佛教国际语言文字。

教也传入缅甸的蒲甘地区。1044 年,国王阿奴律陀(1044—1077 年)建立蒲甘王朝(1044—1287 年),并统一上下缅甸。1056 年,佛教僧人信阿罗汉来到蒲甘,促使国王排斥早已传到蒲甘的密宗佛教,定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尊信阿罗汉长老为国师。1058 年在上座部佛教巴利文的基础上创制缅文字母, 并把上座部佛教三藏典籍音译成缅文,为佛教南宗在缅甸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后缅甸王朝虽然几经更迭,但信奉上座部佛教一直未变。13 世纪以后,缅甸在北方的阿瓦大建寺院佛塔,在南方的仰光修建大金塔,存藏 8 根佛发。此塔经历代修葺,不断扩建增高,敷金补琉,以致金碧辉煌,宏伟壮观,为世界上著名佛教圣地。

暹罗的佛教 暹罗即今泰国。根据佛统城发掘的佛教文物和寺塔遗址判断,早在公元以前,上座部佛教已经传入暹罗。后来又有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传入暹罗南部。11 世纪中叶兴起的缅甸蒲甘王朝,逐渐把势力扩展到暹罗北部和中部,同时将其国教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带到暹罗,并得到广泛传播。暹罗北部地区成为上座部佛教中心之一。11 世纪中叶以前,上座部佛教曾在锡兰衰落;在 11 世纪后期,锡兰王派出僧团,邀请缅甸和暹罗高僧的协助和指导,整顿僧团、严肃戒律,促进上座部佛教在锡兰的复兴。

1238 年,泰族人打败高棉统治者,夺取吴哥高棉帝国首都速古台城,在暹罗北部建立独立的速古台王朝。第三代国王蓝摩堪亨统治时期(1275—1317 年),不断征服邻近小国,版图日益扩大,竟将缅甸南部的上座部佛教中心勃固城包括在领土之内。锡兰又把南传佛教传入暹罗南部。1300 年前后,南传佛教在暹罗人中已颇为盛行。1361 年,速古台国王从锡兰请来高僧整顿僧团事务,弘扬佛法,使上座部佛教在暹罗广为流行。大乘佛教退居次要地位。

暹罗的上座部佛教在封建君主的护持下,逐渐形成独特的“僧王制度”, 佛教僧团首领由国王任命,管理全国的僧务。速古台王朝第四代君主黎汰王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曾一度削发为僧,从此开创了暹罗国王必须一度出家的先例。小乘佛教几乎成为暹罗的全民信仰,对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产生重大影响。

柬埔寨和占婆的佛教 柬埔寨在古代称扶南,其领土包括湄公河三角洲在内。公元 1 世纪扶南处于金石并用时代。据传由女王柳叶治理。后来有一个名叫混填的婆罗门教徒来到扶南,与柳叶结婚,混填遂成为扶南王,在东南亚建立起第一个重要的印度教王朝。与之俱来的婆罗门在扶南建立了强大的僧侣体系,并确定梵文为宗教文字。这些外来移民最初显然来自印度,可能先在爪哇或马来半岛居住了一个时期,然后转来扶南。5 世纪时,扶南出现第二次“印度化”。来自印度的婆罗门憍陈如统治扶南,实行印度的法律制度,崇奉湿婆教。憍陈如统治时(卒于 514 年)实行多种改革,扶南臻于鼎盛。同一时期,大乘佛教传入,与印度教并存。6 世纪时扶南的大乘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影响甚巨。6 世纪前期中国使臣访问扶南时曾请求佛经,并请派硕学高僧到中国弘法译经,僧伽婆罗和曼陀罗仙就是其中的代表者。扶南于 627 年为北方崛起的吉蔑人国家真腊所灭。8 世纪初,统一的真

腊分裂为南北两部:北称陆真腊,南称水真腊。9 世纪初,真腊建立吴哥王朝,重新统一柬埔寨。吴哥王朝以大乘佛教为国教,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印度教也并行不衰。9 世纪末开始修建吴哥城,12 世纪建成。苏利耶跋摩二世时(1113—1150 年)在吴哥城南郊修建一所大伽蓝吴哥寺,亦称吴哥窟或小吴哥,是佛教与印度教艺术混合的结晶。13 世纪以后,由于外族入侵的影

响,高棉吴哥王朝和大乘佛教、印度教都趋于衰落。1369 和 1389 年,吴哥先后被暹罗攻陷。暹罗的上座部佛教取代了大乘佛教的地位,定为国教。柬埔寨也和暹罗一样,推行两派僧王制度,国王成为佛教的当然护持,巴利文又成为柬埔寨的宗教文字,上座部佛教的势力有所扩展。

占婆,梵文“占婆补罗” (Champa-Pura)的省译,意译为“占城”, 位于今越南中部和南部的部分沿海地区。占人源出印度尼西亚,深受印度文化的影响。他们在 192 年建占婆国,不久处于分裂割据状态。6 世纪以后占婆逐渐强盛起来,由占人的王朝进行统治。占婆的国教是印度教的湿婆教派, 特别以所谓“面生支”(即男性生殖器偶像)的形式崇拜湿婆主神,他们倾向于认为湿婆和佛陀是同为一体的,因此大乘佛教在占婆也存在,但是较少享受王室的护持和赞助。8 世纪末叶以后,占婆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外族侵袭、征服和占领,大乘佛教势力微弱,不占重要地位。

爪哇的佛教 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也是南传佛教的中心之一。地扼海上交通要冲,经济文化比较昌盛。岛上居民主要是爪哇人和印度人,深受印度文化的薰陶,主要信仰婆罗门教。公元 1 世纪时爪哇古国耶婆提与东非和印度有贸易往来,有相当多的印度教徒移居岛上。411 年,中国僧人法显从师子国东归时曾在耶婆提国(在爪哇或苏门答腊)有过短暂的停留。法显的《佛国记》中说:耶婆提“其国外道、婆罗门兴盛,佛法不足言。”法显的说法可能就一时一地而言,不会是全面考察的结论。因为几乎与他同时或稍后, 印度高僧求那跋摩(原罽宾王子)应邀到阇婆国(爪哇)为王母和国王授戒。此后于 424 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到广州,后至建康。据他说爪哇的佛

教颇为兴盛。中国史籍也有关于苏门答腊、爪哇、巴厘等地在 5—6 世纪时佛法流行的记载。7 世纪末在苏门答腊东南部以巴邻旁(巨港)为中心形成室利佛逝王国。首都巨港是当时的佛教中心。671 年(唐高宗咸亨 2 年),中国高僧义净赴印时,途经巨港,得到室利佛逝国王的帮助;返程也曾在此停留。据义净记载,该国佛教盛行,大乘与小乘并举。此外也还有密宗系佛教的传播。8—9 世纪在爪哇和苏门答腊兴起一个夏连特拉王朝,取代室利佛逝的地位,其势力一度扩展至马来半岛和真腊。统治者笃信佛教,在中爪哇葛都平原建立了婆罗浮屠塔寺和甫蓝班南陵庙。这些宏伟建筑体现了印度教、大乘和密宗教义的结合。婆罗浮屠原高 42 米(今高 31.5 米),共 10 层,代

表 10 法界;4 条廊道石壁上有 3000 幅佛本生故事浮雕和佛像雕刻,庄严辉宏,在世界建筑艺术史上蔚为奇观。

爪哇和苏门答腊各国的佛教和印度教对东南亚地区影响较大。中国密宗创始人金刚智和不空金刚两位高僧,就是在爪哇结为师徒的。印度僧人金刚智受南天竺派遣到中国弘法。8 世纪初乘波斯商船来到室利佛逝。中国唐朝僧人不空金刚适在爪哇,遂拜金刚智为师,二人同来中国。719 年到广州, 后到洛阳、长安。师徒二人与善无畏并称“开元三大士”,是中国的译经名师。8 世纪以后爪哇的佛教传播到马来半岛、真腊和占婆,得到当地王室的崇信和护持,密宗尤为兴盛,兴建了大批密教寺院,民间也颇为流行。10 世纪以后的爪哇和苏门答腊的各朝各代君主都是崇奉大乘佛教密宗和印度教湿婆派的混合物。他们把佛陀和湿婆看作二位一体。象在柬埔寨一样,佛教与湿婆教同时并兴而互不仇视,这两种宗教在地位上的差别也比较小些。

在东南亚这些国家中,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似乎都比较密切。主要神殿都是国家建的大寺院,国王具有某种半神的属性,先王往往具有他们崇拜的某

种天神的权威,甚至立有偶像受到信徒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