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横跨亚欧的蒙古帝国

第一节 蒙古帝国的兴起及其对外征服

蒙古的兴起 在亚洲中部,北界阿尔泰山和杭爱山,南界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及阴山山脉,西自天山,东至兴安岭,绵互着浩瀚无垠的大戈壁。“戈壁”一词,来自蒙古语,意为没有水的地方,即巨大的荒漠与半荒漠地区。蒙古高原位于戈壁的北部,包括今蒙古共和国和我国北部地区。高原四周,群山环绕,境内分布着广阔的沙漠和草原,也有许多河流和湖泊。全地区大部分属于大陆性温带草原气候。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冬季长,常有大风雪;夏季短,昼夜温差大。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 45℃,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降水量很少,高原地区年平均降雨量约 120—250 毫米,南部戈壁地区降水最少,有的地方每年仅降雨一两次。草原地区,水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山地森林茂密,禽兽众多,是天然的狩猎场所。

大漠南北的草原地带,远自旧石器时代就有了居民,分为许多部落。他们相互之间以及他们和华夏各族之间,曾不断发生过战争。在长期的互相接触、战争和融合过程中,有的部落消失了,有的则发展壮大起来。到公元前3 世纪末,原来住在大漠南北许多互不统属的氏族部落,逐渐形成一些较大

的部落联盟。到 13 世纪初,蒙古兴起以前,匈奴、鲜卑、突厥、回纥等族先后建立过强大的政权。13 世纪初,蒙古崛起于漠北,由此发展而建立了空前的世界大帝国。

蒙古原来居住在也里古纳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大约 9—10 世纪, 西迁到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斡难河(今鄂嫩河)和土拉河发源地的大肯特山一带,占据了三河之源、东至呼伦贝尔的广阔草原。蒙古国家兴起以前,蒙古分为许多部落,除少数居住在北部森林地区从事渔猎的原始生活外, 大部分居住在草原地区从事游牧。其中重要的有成吉思汗出生的孛儿只斤部

(在不儿罕山——今肯特山附近),札只剌部(在鄂嫩河畔),泰赤乌部(鄂嫩河中游北部),在呼伦湖东南部还有散只兀部、哈答斤部、弘吉剌部等。游牧以氏族为单位,称“古列延”(即圈子之意),居住方式是由各户的毡帐围成一圈,氏族首领居于中央。男子较少,流行多妻制。

10—12 世纪,蒙古先后依附于辽、金政权,接受了先进文化的影响,铁器的使用逐渐普遍,生产力获得较快的发展。畜牧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牲畜有绵羊、山羊、牛和马等。牛、羊所产的肉和奶是主要食品,皮用以制作衣物,毛则用以制作毡毯或绳索等,牛还是輓车的重要畜力。蒙古马,体态瘦小,但耐饥寒,善奔走,是游牧、狩猎和作战时必备的乘骑。除牧民外, 各部落中还出现了少数的手工业者,如铁匠、木匠、弓匠和皮匠等。交换也有一定发展。蒙古人在辽、金边境,以牲畜和毛皮交换绢帛、铁器和其他较高级的手工业品。汉族和回回的商人也深入到草原腹地进行贸易。

随着生产力的增长,私有制出现,氏族制度开始瓦解。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游牧方式(古列延)逐渐转变为以户为单位的个体游牧方式(阿寅勒)。各家族贫富分化,出现了贵族(那颜)、平民(哈剌抽)和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隶(孛斡勒)。部落首领(汗)和那颜贵族凭借他们的权势,逐渐掌握了公共牧地和水源的支配权,拥有大量的牲畜,驱使奴隶和贫苦牧民为其放牧,在他们周围还聚集一批被称为“那可儿”(伴当)的勇士为其效劳,他们凭借这支武装力量,巩固统治,进行掠夺战争,不断扩大权势地位。为了

掠夺牧场、牲畜和奴隶,各部落之间不断进行争战。频繁的战争,既破坏了生产秩序,又加剧了氏族血缘制度的瓦解和社会的两极分化。战争使各氏族部落聚散兴衰不定。一些在掠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部落,兴盛起来,兼并或消灭其他弱小部落,自身不断膨胀,形成强大的部落联盟,联盟首领称为“汗” 或“可汗”。另一些在战争中失败的部落则衰落下去,不断地分化改组。到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各部落最后分属于成吉思汗和札木合为首的两个敌对的阵营。

与蒙古兴起的同时,在蒙古高原上还居住着其他一些强大的游牧部落。塔塔儿部位于蒙古的东边,占据着呼伦贝尔一带最富饶的草原,是由许多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由于该部的强盛,其他一些部落也以塔塔儿人自称。所以,塔塔儿(鞑靼)一名,就成为蒙古高原各部的泛称。居住在蒙古西部的是克烈部,人口众多,是由克烈等六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游牧于土拉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克烈部以西、直到阿尔泰山,是乃蛮部的牧地。乃蛮由于和文化发达的畏吾儿、西夏毗邻,社会发展比较先进,已形成相当固定的部落联盟,用畏吾儿文字记事,并初步出现了官吏。居住于蒙古之北,鄂尔浑和色楞河草原一带的蔑儿乞部,社会发展比较落后。12 世纪末叶,上述四部: 塔塔儿、克烈、乃蛮、蔑儿乞和新兴的蒙古,构成蒙古高原上的五大部落集团。这五大集团,有些早就互相结有仇怨,斗争不已。这时,他们又为争夺支配蒙古的最高权力而进行激烈的战争。最后,蒙古部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取得了胜利,统一各部,为蒙古统一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成吉思汗的统一斗争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1162—1227 年),出生于乞颜·孛儿只斤部。其父也速该是该部的首领人物。铁木真出生时正值也速该打败塔塔儿人,俘其首领铁木真·兀格,为纪念胜利,便给他取名为铁木真。铁木真九岁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用毒酒害死,族众离散,奔附于其他强大部落。幼小的铁木真及其家族陷入困境,靠采集野果、野菜维持生计, 历经艰辛。在严酷的生活中,铁木真锻炼得坚强勇敢,聪明机智,他精于骑射,善于分析形势,把握时机。及长,铁木真投附于其父生时的“安答”(意为“把兄弟”、“盟友”)、克烈部首领脱里罕(后称王汗),和他结成义父义子关系。在脱里罕的帮助下,他收集了一些离散的部众,处境逐渐好转。不久他又联合自己旧日的安答、札只剌部首领札木合,击败蔑儿乞部的进攻, 取得重大胜利,俘获许多牲畜及奴隶,许多原来离去的部众,纷纷回到他的身边,铁木真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1189 年,乞颜·孛儿只斤部贵族推举铁木真为汗。之后铁木真改革了传统的氏族部落组织,设置了掌管军事、兵器、乘骑、警卫、放牧和庭帐事务等职司,任命亲信和有才干的那可儿担任这些职务。从而形成一个坚强有力而又听命于他的权力机构,为后来实现统一大业和建立蒙古国家奠定了基础。

铁木真聚集众部称汗,势力日益壮大,形成以铁木真和以札木合为首的蒙古两大集团的对峙。札木合不能容忍铁木真与其争夺蒙古部众,于是他集合札只剌、泰赤乌等 13 部 3 万多人马,大举进攻铁木真。铁木真急速起兵 3 万,组成 13 翼(古列延)迎战,失利后退兵拒守,保存了实力。1201 年, 札木合被其部落联盟推举为“古儿汗”(意为普众之汗),旋即联兵再次进攻铁木真。铁木真与克烈部脱里罕联合,在海剌儿河(今海拉尔河)畔展开激战。札木合联军大败,诸部溃散,弘吉剌部归降。接着,铁木真又先后消

灭了东面的宿敌塔塔儿部和泰赤乌部以及北面的蔑儿乞部,控制了富饶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使东部和北部地区成为可靠的后方。从此以后,铁木真和脱里罕的联盟关系开始破裂,在蒙古高原上又形成了铁木真与脱里罕两大势力的对峙。1203 年春,脱里罕发兵突然进攻铁木真,铁木真急促应战,结果失败。铁木真向脱里罕求和,得到许诺,从而保全了实力。但脱里罕的部下反对议和,因而发生内讧,脱里罕的势力大为削弱。同年秋,铁木真乘脱里罕举行宴会,毫无防备的时候,发兵突袭,经过三昼夜的激战,彻底击溃克烈部的主力。脱里罕只身逃走,后在乃蛮部边境被人执杀。

消灭克烈部这一强敌,为铁木真统一蒙古清除了一大障碍。剩下的一个对手,就是西部的乃蛮部了。乃蛮部首领太阳汗,对铁木真势力的急剧增长, 早就深感不安。特别看到脱里罕的覆灭,更为震惊。为了和铁木真对抗,他网罗了铁木真的宿敌札木合,以及克烈部、蔑儿乞部的余众,策划进攻铁木真。铁木真也积极备战。他整顿军事编制,按千户制组编军队,设统领指挥; 成立护卫军,设八十宿卫,七十散班(秃鲁华),把军队整顿成为有严格组织性和纪律性,斗志旺盛的武装力量。1204 年,铁木真和太阳汗双方大军会战于纳忽山(今鄂尔浑河东岸)。结果,乃蛮部溃败,太阳汗受伤被擒,旋即死去。札木合也在逃亡中被随从捕送铁木真处死。至此,铁木真完成了统一蒙古各部的大业,为蒙古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蒙古国家的建立 1206 年(宋开禧 2 年),蒙古各部贵族在鄂嫩河畔举行大会,推选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号“成吉思汗”(意为强大的或海洋般的大汗)。蒙古国家由此成立。其版图东起兴安岭,西至阿尔泰山,南达阴山,北连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领内居民众多,氏族、部落关系复杂,政治体制各异,为了巩固新国家,必须建立一套比较完备的统治体制。

成吉思汗打破氏族部落的传统组织结构,建立行政、军事和生产组织相结合的统一体制——千户制,即把全国人民编成 95 个千户,作为行政、军事和生产组织的基本单位。千户之上,有万户,其下复有百户、十户,分别由万户长、千户长、百户长和十户长统辖。这些长官(那颜)大都由原部落首领、贵族充当,但已不是原来的氏族首长,而是新兴国家的官吏。千户的规模大小不一,统辖的户数也多少不等,有的千户长统辖多达几千户,有的则不足一千户。万户、百户也有类似的情况。千户制是基于蒙古人的游牧生活方式而建立的一种军事封建制的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所有青壮年男子皆为战士,编入军队,自备马匹和兵器,由千户长、百户长率领,随时听命出征。千户也是行政单位,平时管理居民户籍、生产、税收和司法等行政事务。千户所属的居民,一律登记户口清册,在指定的牧地居住,不得擅自迁离被编定的十户、百户、千户之外,否则迁移者和收容者都将受严惩,直至死刑。牧民除服军役外,还必须向政府或领主(那颜)交纳牲畜及牲畜产品, 并负担各种杂役。把居民固定在指定的十户、百户和千户以内,就是要保证千户制的完整性,保证必要的兵源和税源,使所有成年男子成为“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的亦兵亦牧的基本民众。成吉思汗把编成千户的蒙古民众连同管辖千户的各级那颜当作家产,分配给自己诸子、诸弟等宗室成员。按着家产分配的惯例,成吉思汗的诸子、诸弟又把分给他们的人民和各级那颜,再分配给自己的亲族或部属。各级那颜对于大汗和大汗的宗亲处于绝对从属的地位,但对人民来说他们却又是统治者。他们接受大汗或其宗亲的封赏,成为领主,并且获得世袭权力。他们在辖区内有分配牧场、征收赋

税、摊派徭役、统率军队等等权力。这样,就形成了以成吉思汗为首的皇室宗族(“黄金家族”)的最高统治集团和各级那颜贵族构成的封建统治阶级。大汗的权力高于一切,是统治阶级的最高代表者。处于千户制最低层的是广大牧民,不论他们原来是自由民,还是属民或奴仆,在千户制建立后,他们都被强制地固着在指定的牧地内,承受着各级那颜贵族的统治,身受层层的剥削和奴役。

成吉思汗为加强统治权力,还挑选一批强悍而有才干的贵族青年,组建一支直接听他指挥的常备武装力量——护卫军(怯薛)。护卫军是最精锐的部队,共 1 万名,其中宿卫 1000 人,箭筒士(佩弓箭的侍卫者)1000 人,

散班 8000 人。护卫军的任务是,平时承担保卫大汗的金帐,分管汗庭事务以及警察等职责,战时则成为大汗亲自统领的军队。护卫军的职守明确,制度严密,并享有种种特权。他们优先获得战利品,如果与那颜发生争斗,则罪那颜。护卫军是成吉思汗赖以实行军事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坚力量。

成吉思汗还建立和健全司法、行政制度。设立断事官(札鲁忽赤),主管司法、审判事务。审判的依据是蒙古已有的习惯法和成吉思汗所颁布的“札撒”(意为法度、军令)。建国后,成吉思汗曾数次召集大会,颁布札撒, 并命令将这些札撒和他的“训言”用畏吾儿字记录下来,编成《札撒大典》

(现已失传),形成成文法。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维护贵族的权力,对盗窃私有财产、藏匿逃亡奴隶及俘虏者,临阵退缩者都处以死刑。后来断事官还兼管户籍、赋税等政务。设在汗庭的断事官总揽全国司法、行政。此外,在诸王、勋臣的封地内也有断事官,掌管辖区内的户口、税敛和司法行政事务。这样,从中央到各封地就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司法行政体制。成吉思汗还让人教太子、诸王及贵族子弟学习畏吾儿文字,利用畏吾儿文字拼写蒙古语, 记载各种事件,逐渐形成了蒙古文字。

蒙古国家的建立,结束了长期以来蒙古草原上的部落纷争,为统一的蒙古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国后所创建的一系列国家机构、军事行政制度、成文法、文字等等,使蒙古向文明社会前进了一大步。不久就冲出草原,走向世界,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成吉思汗南下攻金及西征 蒙古国家是新兴的游牧民族国 家。氏族部落时代热衷于掠夺战争的习性还没有改变。成吉思汗曾对他的将领们说:“人生最大的乐事莫过于战胜和杀尽敌人,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乘其骏马,纳其妻妾。”①又勉励他的儿子们说:“天下土地广大,江河众多,你们尽可以各自去扩大营盘,占领国土。”①由于蒙古国家的建立,大汗权力的巩固,国家机构和军事行政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军事力量的增强,这些条件更便于蒙古贵族统治阶级发动掠夺战争。但是,蒙古内部业已统一,各部都已变成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和勋臣权贵的财产,不再是掠夺的对象。于是富庶的邻国便成为他们进行掠夺的理想目标。因此,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统治者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蒙古军队的足迹遍及亚、欧两洲的广大地区,侵掠和征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和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成吉思汗完成了内部统一之后,立即着手准备对金(女真)的战争。当

① 《史集》第 1 卷第 2 册,商务印书馆 1983 年,汉译本,第 362 页。

① 《元朝秘史》,第 255 节。

时蒙古还臣属于金,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不愿继续忍受这种屈辱的臣属地位。在发动对金战争之前,成吉思汗为解除西面的牵制,曾先后三次向西夏进军。西夏是党项羌族于 11 世纪中叶建立的政权,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国号大夏。因地处西北,北宋称之为西夏。辖有宁夏、甘肃以及陕西、青海、内蒙古和新疆的部分地区。曾与宋、辽、金进行连绵不断的战争。晚期势衰。13 世纪初,蒙古三次击败西夏军,迫使西夏纳贡求和,蒙古人掠得大量人畜财物。与此同时,原来臣属于西辽的畏吾儿也归服蒙古。于是,南下征金的条件成熟了。1211—1216 年,蒙古进行了长达 7 年之久的对金战争。金无力全面御敌,只以重兵据守西京(今大同)和中都(今北京),而对其他地区则不能保卫。因此,蒙古军队如入无人之境,所至烧杀劫掠。但是由于金兵拒守,蒙古一时不能消灭金国。1214 年,蒙金议和,金被迫献公主及大量金帛、人口、马匹,蒙古暂时罢兵。蒙古退后,金朝为了减轻蒙古的威胁,首都由中都迁到河南的汴京(今开封)。于是,黄河以北大片地区尽落蒙古之手。蒙古军队劫掠无数的牲畜、人口和财物,加强了后来扩张战争的物质力量。蒙古人还向金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火器等先进武器及军事技术, 更便利了进行扩张战争。

1218 年,成吉思汗派军西征,首先攻灭西辽。西辽原是契丹(辽)贵族

耶律大石西迁后,于 12 世纪 20 年代在中亚建立的政权。极盛时据有新疆西部直到咸海的广大地区。1208 年,被蒙古击败的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到西辽。1211 年,屈出律和花剌子模合谋,夺取了西辽政权。屈出律强迫当地穆斯林改信佛教或景教,引起了普遍不满,成吉思汗利用西辽内部矛盾, 派大将哲别率军 2 万,一举破之。屈出律被执杀,西辽灭亡。

接着蒙古又进攻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是中亚的大国, 13 世纪初正值盛期,据有北起阿姆河上游,南到波斯湾,东界印度河,西达两河流域以东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商业繁荣。但所属各地大部分是新近征服的,局势尚不稳定。正值这时,发生了花剌子模抢劫并杀害蒙古商队和使臣的事件。成吉思汗探知花剌子模内部矛盾很多,局势不稳, 便借口兴师问罪。1219 年,率大军 20 万人,分四路大举进攻花剌子模。花剌子模有 40 万精锐部队,但因分驻各地,不能集中御敌,陷于被动挨打的不

利局面。至 1220 年,蒙古军队接连攻下讹答剌、乌尔犍赤、尼沙普尔、布哈拉、撒马尔罕等许多重要城镇。蒙古军队为了报复花剌子模人民的抵抗,每次城陷后都进行残酷的洗劫,大杀大掠之后,或者把城市夷为平地,或者纵火焚之,或者引水灌城,居民除部分工匠和妇女被掠送往蒙古,分给各级贵族充当奴隶外,其余大都惨遭杀戮。撒马尔罕城陷后,据说蒙古士兵受命, 每个人要屠杀两千无辜居民。然后又决阿姆河水灌城,全城尽为泽国,偶而有幸未被杀戮的人亦难逃被洪水淹死。偌大的花剌子模王国,在短短的几年间被蒙古人消灭了。蒙古征服者摧毁了中亚许多文明城市,破坏了全部灌溉设施,兵锋所至,满目疮痍,昔日繁荣富饶的花剌子模,变成一片荒漠。

在征服花剌子模的同时,另一支蒙古侵略军从里海南岸北上,越过高加索山进入顿河流域的草原地区。1223 年 5 月,在顿河支流卡尔卡河畔击败波洛伏齐人(突厥部落,又译钦察人)和俄罗斯联军,基辅王公投降。于是蒙古军长驱直入,攻掠俄罗斯各地,进入克里米亚,然后溯伏尔加河而上,途中为保加尔人所败。1223 年末回师,经里海北岸与成吉思汗主力会师后东归蒙古。

1225 年秋,成吉思汗又率大军西征,打算最后消灭西夏,然后攻金。这时的西夏已经衰弱不堪。在蒙古大军的攻击下,西夏军民虽奋力抵抗,但由于力量相差悬殊,连连失利。1226 年,蒙古军围攻西夏都城中都府(今宁夏银川市),城内军民协力防守达半年之久。后来城中粮尽,军民多病,无力继续抗战。1227 年 7 月,夏主出城投降被杀,城内居民也遭杀戮。西夏由是灭亡。

窝阔台汗灭金和拔都西征 1227 年 2 月,成吉思汗西征回师后开始攻

金,在攻入金的西部边境时,成吉思汗于 7 月病死于军中。成吉思汗死后, 由四子拖雷监国。1229 年秋,王公贵族在克鲁伦河举行大会。遵照成吉思汗生前的意愿,推举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为大汗,是为太宗(1229—1241 年)。这次大会还决定继续西征,分兵三路,一支远征波斯,一支远征俄罗斯,另一支进攻金国,以完成成吉思汗未竟的征服事业。

1230 年,窝阔台亲率蒙古主力军大举侵入金境。战争初期,两军互有胜负。后来蒙古分兵三路以包围汴京。左路军由斡陈那颜统领,从济南进军; 右路军由拖雷率领,绕过金的军事重镇潼关,由宝鸡南下,绕道南宋边境, 沿汉水而下,由唐(今河南西南唐河县)、邓(今河南西南邓县)北上直趋汴京;窝阔台亲率中路军攻河中府(今山西西南永济附近),然后东进洛阳。1232 年初,拖雷所部在钧州(今河南禹县)击败金军主力。金军主将战死, 潼关守将投降,河南十余州除洛阳、归德(河南商丘)外,相继陷落,蒙古军队迅速完成对金都汴京的包围。但围城蒙军遇到金军的顽强抵抗。守城金军用震天雷、飞火枪等先进火器射杀敌人,蒙古军队久攻不下。然而金朝统治阶级腐朽无能,不敢抵抗到底,乃以王子为人质,向蒙古求和。及至蒙古主力军后退,又轻率地杀死蒙古使臣。于是和议破裂,蒙军加紧围城。1233 年正月,金哀宗逃往归德,复奔蔡州(今河南汝阳),汴京守将投降,蒙古军占领金都。这时蒙古约南宋联合攻金,1234 年正月,蔡州陷落,哀宗自杀, 金亡。

1235 年,窝阔台在和林召开大会,决定派术赤长子拔都率军西征。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等诸王也随军出征。1236 年,蒙古远征军进入钦察草原,击败游牧的钦察人(即波洛伏齐人,系突厥人的一支),然后侵入俄罗斯平原。当时,俄罗斯诸王公正热衷于内争,彼此互斗,不能协力御敌。同时对蒙古的入侵缺乏足够认识,以为只是一般的游牧部落的劫掠,不久自会退去。因此,对蒙古的入侵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1237 年,蒙古军先后攻陷里亚赞、莫斯科等重要城市,杀掠后而去。1238 年进攻弗拉基米尔,歼灭弗拉基米大公的军队。然后南下,掠夺俄罗斯南部,攻入克里米亚,陷车尔尼戈夫。1240 年攻占历史名城基辅。至此,俄罗斯绝大部分地区悉被蒙古军队占领,许多城市被摧毁,大批民众或遭杀戮或被俘掳为奴。

1241 年,拔都分兵两路,南北挥戈。北路军进攻波兰,拔都率南路主力

进攻匈牙利。当时波兰分裂为 5 个公国,互相攻伐,内战迭起。匈牙利内部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力量分散。3 月,南路主力部队越过喀尔巴阡山,攻入匈牙利。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的军队在萨萨河畔的沼泽地迎战蒙古军队, 结果一触即溃,纷纷逃散。蒙古军队蹂躏匈牙利全境,焚毁布达、佩斯等许多城市。然后直逼奥地利。北路大军横渡维斯拉河侵入波兰南部,攻占克拉科夫和桑多米尔等城市。4 月 9 日,在里格尼茨大败西里西亚王公亨利组织的波兰、德国和条顿骑士团联军,共 3 万余人。亨利本人也被杀。但在进攻

捷克时受阻,然后南下匈牙利,与主力部队汇合。

1241 年 11 月,蒙古大汗窝阔台死。拔都闻讯,停止西征。1243 年,拔都以伏尔加河下游的萨莱为中心,建立钦察汗国(1243—1480 年),因其帐顶为黄色,故又称“金帐汗国”。

蒙哥汗攻宋和旭烈兀西征 窝阔台死后,由皇后脱列哥那暂摄国政。由于争夺汗位的斗争,直到 1246 年忽里勒台大会才选出贵由(窝阔台之子)为大汗,是为定宗(1246—1248 年)。贵由在位不足 3 年早殇。诸王为争夺汗位又展开了尖锐的斗争。到 1251 年,蒙哥(拖雷之子)在拔都的支持下获得汗位,是为宪宗(1251—1258 年)。蒙哥即位后,即着手巩固汗的地位,加强汗的权力。他首先镇压反对自己继承汗位的窝阔台系诸王,把他们谪迁边远地区或禁锢于军营,并处死其同党贵族 70 余人。与此同时,进行政治改革, 任命他的胞弟忽必烈总督漠南蒙古及汉地的军政事务,并任命一些亲信掌管各地军政;同时加强对诸王、官属的控制,限制他们随意招纳民户和征敛。蒙哥巩固了权力之后,随即派遣大军四出扩张。

1252 年,蒙哥汗派遣怯的不花为先锋,率军 1.2 万先行西征。翌年又命其弟旭烈兀率主力军出发。他沿着当年成吉思汗走过的路线再次侵入中亚和伊朗。1255 年抵撒马尔罕,1256 年渡过阿姆河,平定伊斯兰教伊思马因派的木剌夷国。1258 年 1 月 16 日围攻阿拉伯帝国首都巴格达,2 月 13 日城陷。

哈里发穆斯台耳绥木出城投降,被装入袋内,纵马踏死。历时 500 余年的阿

拔斯朝阿拉伯帝国,由是灭亡。蒙古军队在城中大肆烧杀劫掠 7 日之久,数十万居民死于非命;许多艺术珍品和华丽建筑遭到毁灭。历史名城巴格达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1260 年春,旭烈兀攻占大马士革。蒙古军队直抵巴勒斯坦海岸,企图进攻埃及。这时蒙哥大汗的死讯传至,旭烈兀留下怯的不花统领 5000 军队驻守叙利亚,自己率主力东归,驻军于阿塞拜疆。不久,驻守在叙利亚的蒙古军队为埃及马木路克王朝军队所败,叙利亚全境也被埃及夺取。旭烈兀为争夺汗位,不得不中止西征。1264 年,大汗忽必烈(世祖,1260

—1294 年)正式册封旭烈兀为伊儿汗,旭烈兀遂在其所征服的中亚和伊朗地区建立伊儿汗国。

蒙哥汗在派旭烈兀西征的同时,又派他的另一个兄弟忽必烈进攻南宋。1252 年,忽必烈率军经四川西部攻入云南,企图对南宋造成三面包围的形势。1253 年灭大理。1257 年,又进兵安南,迫使安南王投降。于是,西南广大地区落入蒙古的控制之下。这时,蒙哥汗认为全面攻宋的条件已经成熟, 遂于 1258 年初,亲率大军出征。分兵三路:忽必烈攻鄂州(今武昌),兀良合台攻潭州(今长沙),蒙哥率主力自六盘山及陕南分路进兵四川,企图三面并进,一举灭掉南宋。蒙军入四川,长驱而下,不到一年间,连破南宋许多州县。1259 年初,蒙哥率军攻打合州(今四川合川县),宋合州守将王坚据城坚守,蒙军连攻数月不克,蒙哥为矢石所中,不久死去。蒙军败退。这时忽必烈正在湖北作战,得到蒙哥汗的死讯,为了争夺汗位,连忙与南宋议和,然后撤兵北归。1260 年,忽必烈于开平(后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 即大汗位。

忽必烈巩固了政权以后,继续攻宋。衰朽不堪的南宋朝廷,没有利用蒙古暂时罢兵的有利机会,积极加强战备,励精图治,而只图苟安。因此,蒙古攻宋大军,势如破竹,几年间,南宋大部河山尽为蒙军所占。1276 年 2 月, 蒙军攻陷宋都临安(今杭州),俘恭帝、太后等北去。以后,文天祥、张世

杰、陆秀夫等继续抗战,力图挽狂澜于既倒,但力不从心,不幸先后失败。1279 年,南宋朝廷终于灭亡。

此外,蒙古统治者还曾侵略过朝鲜、日本、缅甸、印度支那和爪哇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除朝鲜外,都没有取得明显的战果,或者失败,或者只取得暂时的臣服和贡纳。

自蒙古统一大漠南北,建立国家以来,半个多世纪不断地四出扩张,蒙古铁骑驰骋亚欧大陆,征服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蒙古大帝国。

13 世纪,亚欧诸封建国家大都处于分裂状态,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协调一致。而蒙古则是新兴的游牧民族国家,国势正盛。蒙古士兵由牧民组成, 不仅兵源广阔,而且习惯艰苦的生活环境,他们还保留着视劫掠战争为荣耀的氏族遗风,骁勇强悍,坚忍不拔。蒙古骑兵,机动灵活,来如闪电,去如流星,能发动猝不及防的进攻,迂回包围,切断敌人退路,加上良好的军事组织,因而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他们还从汉族学会使用和制造火器以及攻坚战等先进军事知识,进一步加强了蒙古军队的战斗力。蒙古军队平时没有薪给,唯有战时以战功大小分配战利品。为了获得更多的战利品,蒙古士兵不畏死亡,争先恐后,勇往直前。最后,蒙古军事统帅如成吉思汗、拔都、旭烈兀和忽必烈等都是杰出的军事家,长于战略战术,善于用兵。这一切,都是蒙古进行征服战争所以取胜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