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查士丁尼时代的拜占廷
拜占廷初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性 330 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
(306—337 年)在古希腊移民城市拜占廷旧址,建成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 扼守着东方战略要地——博斯普鲁斯海峡。这表明东部地区在罗马帝国中的地位日益重要。395 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死后,统一的大帝国分为东西两部, 由其两个儿子分别进行统治,从此走上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名拜占廷,故亦称拜占廷帝国。它的版图包括欧洲的巴尔干半岛、爱琴海诸岛,亚洲的小亚细亚、亚美尼亚、叙利亚、巴勒斯坦、美索不达米亚上游地区,以及非洲的埃及、利比亚等地区,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交界处的庞大帝国。
拜占廷帝国是古罗马时代人烟稠密、城市众多、工商业繁盛、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拜占廷的农业主要依靠埃及和叙利亚。西亚、北非的农业虽然也有奴隶制的大生产,但一般规模比西西里和迦太基要小,多系中小型的田庄,奴隶制的大生产并未占主导地位。奴隶的数量较少,在埃及奴隶只占总人口的 2—7%。埃及在历史上一向有土地国有的传统,所谓“国有”即国家最高统治者国王所有。罗马人征服埃及之后也继承了这种土地制度,把大部分土地攫为皇室财产,分给农民耕种,向皇室缴纳租税。这就是在埃及盛行的永佃制和代耕制,即自由小农租种土地的制度。叙利亚的农业大体上与埃及相似。小农经济在拜占廷农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即使中小型奴隶制田庄, 也是以隶农制劳动作基础。因此隶农和自由小农占农村人口的多数。隶农从田庄地主处领得一小块土地,自行经营,有自己的家室和简单生产工具。他们必须为田庄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和贡物。当然,在田庄里也还保留部分奴隶,或从事服务性劳动,或耕种土地,其地位接近隶农。因而在西方奴隶制大农业发生危机时,对东罗马冲击不大,这里不仅见不到危机, 甚至经济还有所发展。
拜占廷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这里有许多大的国际都市,如巴尔干半岛的君士坦丁堡、帖撒罗尼加,叙利亚的安条克,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在西罗马出现奴隶制经济危机时,东方城市不仅没有衰落和萧条,而且还相当繁荣。拜占廷的手工业中有官营手工业作坊和私营手工业作坊两类。官营手工业以奴隶劳动为基础,规模较大,但其中也有相当数量的服役手工业者和佣工。有的官营作坊由私人承包,向国家缴纳定额产品和提供服役。私营作坊中也有采用或租用部分奴隶进行生产,更多的是自由小手工业者的作坊,进行个体的小生产,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劳役。由于拜占廷的手工业中奴隶劳动与自由小生产者劳动并存,较少受奴隶制生产危机的影响,手工业生产能够在 4 至 6 世纪保持稳定和发展,各种手工业品行销国内外。
拜占廷的国内外贸易相当发达。它不仅有国内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作基础,而且拜占廷和其他国家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运销东方和西方各种商品。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埃及的粮食和纸草、叙利亚的织物和刺绣、斯拉夫的毛皮和蜂蜡等各种商品,都经过君士坦丁堡和其他拜占廷大城市再转运至欧亚各地。所以马克思把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称为“东西方之间的一
道金桥”①。
拜占廷有稳定的工农业生产作基础,又有繁荣的国内外贸易,使国家的财政来源有了保障,增强了国家的实力。在蛮族入侵的社会大动荡时期,仍然保存了有效统治的帝国政府和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拜占廷皇帝严格控制教会,打击异端教派的传播,按照古罗马的法律继续征收苛捐杂税,对其所辖领土进行严密统治。因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拜占廷又继续存在了近千年。
查士丁尼的统治 6 世纪查士丁尼皇帝统治时期(527—565 年)被认为是拜占廷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他在内政和外交、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有所建树。当时著名历史家普罗科匹厄斯的两部传世之作(《战争》和《秘史》)对查士丁尼的成就记述甚详,可供人们进行研究和评论。
查士丁尼对内政策的核心是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扩张领土。查士丁尼登位不久君士坦丁堡就爆发了“尼卡起义”。君士坦丁堡的基层组织是“德莫”,是一种具有一定自治功能的城区组织。有自选的区长,组织民兵,维持治安。各德莫之间社会经济条件、人员构成等不尽相同,逐渐产生分歧,形成不同的派别。各德莫成员在赛车场上分别支持不同服色的车队,从而形成势力较大的蓝党和绿党。蓝党上层多系元老贵族和地主;绿党上层则多为富商和高利贷者。在政治和宗教方面,蓝党主张中央集权和信奉正教;绿党主张地方自治并倾向一性派。各党下层群众都是城市平民。532 年 1 月,当查士丁尼出席赛车会时,群众高喊,发泄不满,遂即演成反政府的起义,口号是“尼卡”(希腊语“胜利”),故称“尼卡起义”。起义目的是反专制、反贪污、反苛税。起义群众冲进市政厅和帝国政府;捣毁监狱,释放犯人;烧毁官署,袭击皇宫,拥立新皇帝。查士丁尼和宫廷官员躲在皇宫里不敢露面。起义延续 6 天,除皇宫外全城尽为起义者占领。大
将贝利撒留出动雇佣军,利用阴谋血洗集结在赛车场的起义群众,杀死 3 万多人,两党领袖被处决。查士丁尼依靠刀剑保住了皇位。
人民起义为查士丁尼敲响警钟。他不得不实行一些改革以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明令禁止卖官鬻爵,惩治贪污,限制贵族特权,实行长子继承制, 撤销执政官制度,提高行政效率。为总结古罗马的统治经验,特成立罗马法编纂委员会,由法学家特里波尼安领导。委员会审订自哈德良皇帝(117—138 年)以来 400 多年间罗马历代元老院的决议和皇帝诏令,删除其中已失效和
互相矛盾部分,于 529 年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共 10 卷。后来又把历代法学家解释法律的论文汇总整理,于 533 年编成《学说汇纂》50 卷,同年又颁布《法理概要》,又称《法学家指南》,它精审扼要,是学习罗马法的教材。最后又将 534 年以后颁布的法令于 565 年汇编成《新法典》,(又译作《新律》),作为《查士丁尼法典》的续编。上述所有法律文献统称《罗马民法大全》。这部法律文献肯定皇帝的专制权力,把皇权视为至高无上。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查士丁尼的对外扩张 查士丁尼的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对内竭力巩固东罗马的统治,对外则要恢复古罗马的版图。为此他在经济和财政上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委任酷吏,进行横征暴敛。主管财政的最高长官是卡帕多西亚的约翰(531—541 年在职),对人民极尽搜刮之能事。为了敛财推行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9 卷,第 263 页。
专卖制度,引起群众的愤怒。仅丝绸专卖就使政府获利丰厚。查士丁尼又在全国增收附加的土地税,年可得金币相当 3000 磅。经过多年准备之后,开始执行其恢复罗马帝国的计划,发动大规模的征服战争。
查士丁尼对外征服的方针是,对东方和平,对西方战争。他急于结束从527 年开始的对波斯的战争,不惜以赔款为代价于 532 年缔结“永久和约”;
拜占廷以代守边境的名义向波斯缴纳 1.1 万磅黄金。拜占廷稳定了东方,出动大军进攻西方。533 年,贝利撒留率军进攻北非汪达尔王国,揭开了长达20 多年查士丁尼征服战争的序幕。是年 6 月贝利撒留统率 1.6 万军队从海路进攻北非,9 月 15 日攻陷汪达尔首都迦太基,国王盖利麦投降。534 年汪达尔王国灭亡。查士丁尼在北非恢复旧制,被汪达尔人剥夺的古罗马元老的地产全部归还其后代。但因年湮代远,无据可查,归还令难以执行。拜占廷在北非的统治一片混乱,直至 548 年以后才相对稳定。
征服汪达尔之后,随即发动征服东哥特王国的战争。535 年,查士丁尼以干涉东哥特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为借口,出兵意大利。贝利撒留率军队 8000
人于 12 月登陆西西里,翌年 6 月攻入意大利半岛。536 年 12 月攻陷罗马。东哥特军撤走,教皇和居民投降。537—538 年东哥特王维提格斯围攻罗马, 因瘟疫而撤离。540 年贝利撒留攻占东哥特首都拉文那,国王被俘。拜占廷军队在意大利大肆劫掠和搜刮,不仅遭到东哥特人而且也遭到罗马人的痛恨。东哥特新国王托提拉(541—552 年在位)率军南下, 543 年收复那不勒斯;545 年又围攻罗马,546 年 12 月城陷,旋又撤走。552 年拜占廷援军开到,在意大利中部塔地那战役中,哥特人败绩,托提拉阵亡。554 年,拜占廷大将纳尔西斯最后消灭了东哥特的残部,王国彻底灭亡。同年拜占廷又利用西哥特王国的内讧,出兵占领西班牙的东南沿海地区。至此,拜占廷对西方的征服已达极限。
查士丁尼对西方的征服主要目的是恢复昔日的罗马帝国。在被征服地区明令恢复罗马旧制。554 年颁布“国务诏书”,废除托提拉打击奴隶主的法令和措施,重新恢复奴隶主的土地、财产和特权。奴隶和隶农必须归还原主。但是,由于诏令难以推行,不得不顺乎形势,承认既成事实。简化释放奴隶的手续,取消释放奴隶的限额,卖子或卖身为奴者受到禁止,奴隶经主人同意可任神职,如未经同意而任职一年以上者也不得追回。被释奴隶亦可任元老院议员或其他高级官职。这一切都证明西欧的发展和变化是不可逆转的。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作为东欧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的拜占廷对西欧北非的征服,对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也是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