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阿拉伯帝国第一节 伊斯兰教的产生
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人 阿拉伯半岛位于亚洲西南端,东濒波斯湾和阿曼湾,西滨红海,南临阿拉伯海,北界叙利亚沙漠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总面积约 320 万平方公里。
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十分复杂,各地气候温差悬殊,物产和社会经济结构等亦各不同。整个阿拉伯半岛是一大块高原,绝大部分为沙漠和草原地带。半岛内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酷热干旱,难于耕作;西部和南部,即红海沿岸的平原和山地则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闷热潮湿,向南雨量逐渐增多,气候也逐渐变得温和宜人。其中希贾兹(汉志)地区,绿洲错落散布, 水草丰盛,宜于放牧,游牧的贝杜因人大多聚集于此。希贾兹迤南为也门地区,这里雨量充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福地”之称。这里的阿拉伯人很早就实行了定居,并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国家。
阿拉伯半岛是闪米特人的故乡,阿拉伯人是滞留在阿拉伯半岛故乡的闪米特人的一支。在伊斯兰教兴起以前,“阿拉伯人”主要指居住在半岛北部从事游牧的贝杜因人,而不包括定居的南方阿拉伯人(塞白人)。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以后,凡说阿拉伯语并出身于阿拉伯血统的人,皆为阿拉伯人。近代的“阿拉伯人”则泛指以阿拉伯语为本民族语言的民族,绝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总人口约 1.2 亿。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半岛、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以及苏丹等国家和地区。此外,在土耳其、伊朗和赤道非洲也存在少量的阿拉伯人。
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 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社会发展不平衡,居住在半岛中部和北部从事游牧的阿拉伯人,叫作贝杜因人。他们的社会组织还处在原始公社末期,水源、牧场和耕地是氏族的公共财产, 但家畜、家庭用具和农副产品等动产则为各个家庭所有。游牧的贝杜因人放牧骆驼、山羊和绵羊,马是稀罕的动物。他们逐水草而居,每逢雨季,便用骆驼驮着家具和帐幕,赶着家畜,全家外出放牧。雨季过后,再回到原来的住地,终年过着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部分定居或半定居的阿拉伯人,在绿洲上种植椰枣和少量的谷物。贝杜因人用他们的家畜和皮革等与定居的阿拉伯人交换椰枣、衣物、武器及其他生活用品。骆驼和椰枣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骆驼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骆驼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沙漠之舟”,而且是他们的巨大财富。骆驼肉和乳可供食饮,驼皮可制衣服,驼毛可做帐幕,驼粪可当燃料,驼尿可以护肤和驱蚊。椰枣是阿拉伯人的主要食物,也是骆驼的饲料。枣椰树皮可制绳索,树干可做建筑材料。所以,骆驼和椰枣是阿拉伯人生活中的两大支柱。
在辽阔的沙漠和氏族社会的环境中,阿拉伯人过着一种动荡的生活。但是,贫乏的物质生活,使阿拉伯人时有衣食不周之虞。尤其每逢大旱之年, 饥渴迫使广大人畜濒于死亡的边缘。于是,劫掠他人就被视为摆脱困境的唯一出路。各氏族、部落为争夺牧场、水源和牲畜等财物,经常发生战争。一首古诗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人的劫掠生涯:
我们以劫掠为职业,
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 倘若无人供我们劫掠, 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贝杜因人的血缘组织比较持久而强固,但到伊斯兰教产生前夕,其内部业已发生了分化,一些显贵家族、氏族长老和部落首领占有较多的牲畜和财物,并役使少量的奴隶或依附者。强大的氏族迫使弱小的氏族处于依附地位, 强制征收贡纳。贫穷的贝杜因人则靠劫掠富人或过路商人以维生。社会分化、劫掠战争和无休止的血亲复仇战争,加剧了社会不安的气氛,整个贝杜因人社会处于无秩序的动乱状态。
与北方不同,南方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农业。居住在南部也门地区的早期阿拉伯人(塞白人),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就建立了文明昌盛的塞白国家。塞白人利用有利的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公元前 7 世纪他们修建的马里布水坝是塞白人精于农业的重要标志。水坝兼有蓄洪和灌溉的效用,它不仅控制了洪水泛滥,而且使大荒漠变为良田。塞白人不仅精于农事,而且也擅长商业。也门地处地中海与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冲,是古代东西方商品的集散地, 商业相当繁荣。沿商路兴起了许多城市,著名的如萨那、马里布、塔伊夫、麦加、麦地那,等等。塞白国家强盛时,曾独占红海贸易,并向对面的非洲进行殖民。公元前 2 世纪末,希米亚人取代塞白人统治了南阿拉伯。希米亚人象塞白人一样,主要从事农业和商业,为阿拉伯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4—6 世纪,北方的两个大帝国拜占廷和波斯(萨珊王朝)以及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王国,为争夺也门国际商路的控制权,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抗争。夹在大国斗争之间的南阿拉伯文明衰落了。525 年,埃塞俄比亚占领也门,希米亚国灭亡。575 年,波斯人驱逐埃塞俄比亚人,成为也门的统治者。在外族征服者的统治期间,作为南阿拉伯农业重要支柱的水利灌溉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农业生产濒于崩溃。城市萧条,甚至变为废墟。商业急剧衰落。定居的人口大量北移,重新开始过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一度繁荣的南阿拉伯文明彻底毁灭了,又回到了半野蛮的时代。
南阿拉伯的早期文明,对阿拉伯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早期南阿拉伯人在半岛西南部开辟的南北交通大道及其从事的国际贸易活动,沟通了阿拉伯半岛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打破了阿拉伯半岛与世隔绝的孤立状态, 给阿拉伯社会带来了东西方的先进文化,使阿拉伯人的思想受到启迪。南阿拉伯国家昌盛时,一些信奉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外国人迁移阿拉伯各地,并建立了一些移民区。阿拉伯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一神教理论以及军事组织、工农业生产等先进的文化知识。南阿拉伯的城市对于沟通阿拉伯半岛内部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阿拉伯统一民族的形成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6 世纪后期,麦加成为阿拉伯半岛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伊斯兰教正是在这里产生的。
早期阿拉伯人信仰多神教,每个氏族部落都有其崇拜的自然物和偶像。犹太教和基督教传入半岛以后,有一部分阿拉伯人皈依了犹太教或基督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神教观念日益发展。到伊斯兰教产生前夕,具有一神教意义的“哈尼夫”运动扩展到阿拉伯各地。“哈尼夫”运动反对多神崇拜, 提倡隐修,以求“与神合一”,穆罕默德受其影响,创造了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的产生 6、7 世纪之交,阿拉伯半岛正处于社会剧烈动荡和重大变革的时期。当时,阿拉伯社会的各种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各氏族部落的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交织,十分尖锐。而麦加则是这些矛盾的中心。
麦加座落在阿拉伯半岛西部希贾兹的南部,周围群山环抱,炎热少雨, 难于种植。但它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之枢纽,南通也门可达印度洋,北通地中海可抵欧洲,东去波斯湾可到两河流域和中亚,往西通过红海吉达港可去非洲。麦加城内有一眼水源丰富的渗渗泉,泉水清澈,便于过往商旅饮用。麦加还是希贾兹南部的宗教祭祀中心,城中央有克而白①古寺,寺内供奉安拉和一些部落神。神殿东南墙壁上镶嵌一块黑色陨石,阿拉伯人视为天降圣物而加以崇拜。每年都有大批阿拉伯人来朝觐克而白和黑石,同时进行贸易。因此,自 6 世纪后期,麦加就取代也门成为巨大的商业中心。
麦加的主要居民是古莱西部落,他们原是北方的游牧部落,5 世纪末征服麦加并定居下来。古莱西部落分为若干个氏族,其中玛克苏姆等一些势力强大的氏族住在麦加城的中央部,称为内古莱西人;其余弱小氏族住在城外的山腹地,称为外古莱西人。穆罕默德出身的哈希姆族属于内古莱西人。这个族到穆罕默德出生前已经衰落。有势力的古莱西贵族控制城市议会组织—
—马拉而掌握麦加的统治权和宗教祭祀权,操纵商业贸易。他们除在克而白庙会期间举行大规模的集市贸易外,每年冬夏两季组织大规模的商队,前往也门和叙利亚一带。在这些商业活动中,他们获取了大宗利润,形成了新的商人贵族阶级。这些新的商人贵族不顾传统的氏族组织的血统原则,在共同的物质利益原则下联合起来,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但是,他们是剥削者和统治者,他们不仅拥有大量财富,占有奴隶,而且剥削和役使本氏族部落的贫苦成员,同时还强迫弱小的氏族处于依附地位,向他们强行征收贡金。这样,就加剧了阿拉伯社会的阶级矛盾。另方面,6 世纪时埃塞俄比亚和波斯的入侵,给阿拉伯人带来巨大灾难。它不仅使也门的经济濒于崩溃, 也给麦加的经济带来致命的打击。波斯占领时期,把商路从阿拉伯半岛西部转移到波斯湾和两河流域,从而使麦加的商业衰退。这不仅使麦加的商人贵族蒙受重大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失掉了谋生的手段,从而陷入破产的境地。与此同时,商人贵族把货币资本转为高利贷,盘剥贫苦人民, 利率高达 100%。许多贫民被迫沦为债务奴隶或依附者。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了阿拉伯社会危机,同时也激发了阿拉伯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
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商人贵族阶级为巩固其统治,扩张土地,发展商业贸易,亟待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统治机构。一般民众也渴望实现社会安定和美好的幸福生活。穆罕默德适时而卓越地顺应了阿拉伯人的这些要求。
穆罕默德(约 570—632 年)出生于麦加古莱西部落哈希姆族的一个没落的商人贵族家庭。生前丧父,6 岁丧母,由祖父和伯父抚养长大。穆罕默德的童年,孤苦贫困,早年为人放牧,稍长随叔伯经商,据传曾到过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参加过部落战争。大约 25 岁时,受雇于麦加一个富孀赫蒂彻, 为其经商,同年与其结婚。复杂的经历使穆罕默德增长了见识,而与赫蒂彻结婚则是他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不仅生活有了安全保障,社会地位也提高了。这就为他实现聪明才智、创建未来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条件。
婚后,穆罕默德一面从事商业贸易,一面进行新的宗教信仰的研究。他受当时流行于阿拉伯半岛各地的犹太教、基督教和哈尼夫的影响,厌恶偶像崇拜,倾向于一神的信仰。为了摆脱多神信仰的困惑,心向安拉,他有时到
① 克而白(kába ),意为立方体形的房屋,中国称为“天房”。
麦加附近的希拉山洞去独身祈祷。经过长期的沉思冥想,610 年的某一天, 穆罕默德向人们宣布,他在山洞过夜时梦中接受神的启示,让他作为安拉的使者向众人传播真理:尊奉独一的真主安拉,摈弃偶像崇拜。从此以后,穆罕默德开始宣传新教。他说,是安拉创造了大地上的一切,天地万物皆属安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复活,升入天堂,否则,堕入地狱。他号召人们赶快放弃世代尊奉的多神信仰和偶像膜拜,独尊唯一无二的真主安拉。接受穆罕默德宣传的人日益增多,新的伊斯兰教由是产生。
“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指顺从安拉的意志。信仰伊斯兰教者, 称为“穆斯林”,意为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穆斯林以《古兰经》为经典,他们认为它是安拉的启示,是神圣无误的永恒真理。《古兰经》规定了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教法、宗教义务和作为穆斯林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因此,《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经典,也是阿拉伯国家关于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制度的经典。
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把阿拉伯各氏族部落团结在伊斯兰的旗帜下,从而为打破氏族部落之间的壁垒, 建立阿拉伯统一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伊斯兰教反对血亲复仇、近亲婚配和弃婴,禁止高利贷和赌博行为,提倡赈济贫民、宽待和释放奴隶,强调保护财产的私有权,并相应地规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措施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
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的形成 伊斯兰教是适应7 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和实现政治统一的需要而产主的。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和发展,阿拉伯统一国家逐渐形成。
伊斯兰教独尊唯一无二的安拉,反对多神信仰和偶像膜拜。伊斯兰教的发展,直接威胁着麦加商人贵族的利益,因为它将使克而白失掉其为宗教中心的地位。以苏非扬为首的麦加贵族,坚决反对伊斯兰教。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多次对穆斯林施加暴行,并把他们逐出麦加。他们还胁迫哈希姆家族放弃对穆罕默德的保护权,蓄谋加害于他。穆罕默德被迫出走,迁往麦地那。
麦地那(原名叶斯里卜)位于麦加以北 338 公里处,周围散布绿洲,盛
产椰枣,谷物和蔬菜也很丰富。麦地那的居民分为 5 个部落,其中 3 个犹太部落住在绿洲南部土地肥沃的地带,主要从事农业。其余两个阿拉伯部落(奥斯、哈兹来支)是统治者,两者为争夺权益,长年抗争,搞得疲惫不堪。民众渴望实现和平和社会稳定,因此他们欢迎伊斯兰教。早在穆罕默德迁来之前,麦地那的一些阿拉伯人就皈依了伊斯兰教。当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在麦加遭受迫害时,麦地那的穆斯林派出代表,邀请穆罕默德前往麦地那。穆罕默德派遣信徒先行,他本人和少数亲信于 622 年 9 月的某夜逃出麦加,迁往麦地那。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旧译“徙志”)。17 年后确定,希吉拉为伊斯兰教纪元,并以迁徙的那一年作为阿拉伯太阴历的岁首(公元 622 年 7 月 16 日),即伊斯兰教历元年元旦。
“希吉拉”是阿拉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对伊斯兰教的胜利和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后,便以此为根据地,把从麦加迁来的穆斯林(称为迁士)和麦地那的穆斯林(称为辅士)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乌马”(Umma),即穆斯林公社。同时把叶斯里卜改称“麦地那·乃比”,意为“先知之城”,
简称麦地那。“乌马”的组织条例共 47 条,称为《麦地那宪章》。其主要内容是,在公社内不分氏族部落,穆斯林皆以兄弟相待并互相援助;公社内部禁止互相仇杀,如有争议须请神或先知予以调解;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私人财产权,对非法侵害他人财产者,予以严惩;为信仰真主受害或牺牲的人, 全体公社成员必须为之复仇;犹太部落在遵守宪章的条件下,准其维持原来的信仰,并和穆斯林一样受法律保护,等等。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和行政组织,实际上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在公社内,穆罕默德不仅是宗教领袖,同时也是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后来的哈里发国家, 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穆斯林公社建立以后,穆罕默德依靠穆斯林的支持,积极图谋发展和扩大伊斯兰教势力。624 年 3 月,穆罕默德率穆斯林武装袭击麦加古莱西贵族的商队,双方于麦地那西南的白德尔附近展开了激战。穆斯林军队在宗教狂热的鼓舞下,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此战大大提高了穆罕默德的声望,振奋了穆斯林的士气,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不甘心失败的麦加贵族,伺机进行报复。627 年,麦加贵族联合贝杜因等 11 个部落,组成了一支 1 万人的武装队伍,大举进攻麦地那。穆罕默德利用麦地那三面环山的天险,在城北挖一条壕沟,据城坚守,史称“壕沟之战”。敌军围城一月不下,给养发生困难,被迫撤军。穆罕默德乘势追击,俘虏 400 余人,大获全胜。
壕沟之战的胜利,被认为是得到“神助”的结果。从此,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影响大增,附近的贝杜因部落纷纷皈依伊斯兰教。甚至麦加古莱西贵族也自认为不能消灭穆罕默德及其新教势力。628 年,双方议和,订立了休战条约,麦加方面允许穆罕默德及其信徒每年有 3 天时间到麦加朝觐克而白。630 年 1 月,穆罕默德率万名穆斯林武装进驻麦加。麦加古莱西贵族迫于形势,宣布承认穆罕默德的权威,接受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则确认麦加为圣城,克而白改为清真寺,清除其中所有部落神和偶像,只留黑石作为伊斯兰教的圣物,供穆斯林朝觐和礼拜。麦加的归顺,标志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胜利。
此后,穆罕默德又征服了其他许多地区和部落,至 632 年,阿拉伯半岛
大体上归于统一。同年 6 月 8 日,穆罕默德于麦地那病逝,并葬于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