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海峡劫波恩仇几多
(一)
1949 年 9 月 21 日,新中国的开国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当会议开幕之际,与礼炮轰鸣的同时,北平曾一度雷电交加,但旋即雨过天晴,繁星满天。这被人们喻为新旧中国历史交替的象征——黑云压城、山雨满楼的动荡岁月过去了,旧中国的污泥浊水已被荡涤一清,代之而起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世界,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 月 30 日下午 6
时,全体政协委员来到天安门前,举行了隆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周恩来代表政协主席团在严肃气氛中致词,然后全体代表脱帽静默致哀。默哀毕,毛泽东宣读碑文。最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以及全体政协委员扬起铁锹铲土,给纪念碑奠定墓石。
这天晚上,正是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前夕。周恩来要安排各种具体工作, 十分忙碌。毛泽东在他的办公室里,亲笔起草准备在天安门向世界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他们都辛勤地工作至通宵。黎明时分, 毛泽东身上披着一件旧棉袄,手里拿着《公告》草稿,神色从容地步入周恩来办公室,周恩来从桌边站起来,问候道:“主席还没有休息?”毛泽东微笑说:“你也没有休息啊!”于是,他们在桌旁坐下来,共同商讨《公告》的内容和措词。
- 月 1 日,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古老巍峨的天安门城楼被装饰一新,
宽阔的红色宫墙显得尤其庄严,黄澄澄的琉璃瓦在秋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鲜艳夺目。八只绛红色的大型宫灯垂着金黄色的流苏在微风中摆动,高高的城楼檐上挂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的会标。下午 3 时,
盛大而隆重的开国大典开始。天安门广场已聚集 30 万群众队伍,到处是盈盈笑语,到处是鲜艳的红旗,在乐曲声中,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的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出现在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上。顿时,广场上欢声雷动,红旗飞舞,一片欢腾。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不久,1949 年 12 月,以蒋介石为首国民党政府的残余势力败退台湾地区,并在原台湾总督府上树起一面青天白日旗,挂出“总统府”的牌子。
12 月 31 日,蒋介石在儿子蒋经国的陪同下荡舟日月潭,垂钓解愁。老人孤舟,随波逐流,蒋经国望着那须发斑白的父亲,不禁悲从中来:63 岁的蒋介石似乎突然间老了 10 岁,挺得笔直的腰弯曲了,肩脾骨高高地耸起,这时,蒋介石握着的鱼竿猛一颤,鱼线紧绷,蒋介石连忙收杆,一条约五尺长的大鱼,无可奈何地浮出水面。“好!好!”愁眉苦脸的蒋介石微微露出了笑容。除夕得大鱼,岂不正应“年年有余”的好兆头,他想,1950 年会是“否极泰来”,时来运转的。
元旦那天,蒋介石到教堂做完祈祷,回到寓所,筹思新年对策,这时收音机里传来的北京新政府的声音:“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任务,就是解放全中国,直到解放台湾、海南岛和属于中国的最后一寸土地为止。”中共的立场,原在他的意料之中。这时,美国对台湾的态度如何,被蒋介石视为生死存亡的关键。
华盛顿曾数度集会,反复讨论蒋介石政权能否得救的问题。会议分成两
派,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认为,台湾是不沉的航空母舰,是美国西太平洋的屏障,失去台湾,菲律宾和日本将受威胁。他强烈主张派遣军事顾问团,协助蒋介石防守台澎。国务卿艾奇逊则驳斥了这种观点,他把蒋介石看成是扶不起的阿斗,他说:我们必须承认,中共事实上控制着全国, 其主要原因是国民党自己崩溃,即使美国介入亦无济于事;同时,美国的西太平洋防线,有没有台湾无足轻重。杜鲁门总统支持了艾奇逊的见解,1950 年 1 月 5 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目前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得特别权利或特权或建立军事基地。美国政府也不拟使用武装部队干预其现在的局势。美国政府不拟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国卷入中国内争的途径。”声明还明确表示美国不对在台湾的中国军队供给军事援助或提供意见。看来,美国是存心坐视蒋介石“自生自灭了”。
蒋介石虽然严密封锁消息,但人们也都感到美国“弃蒋”的种种迹象。新年开始,台岛便笼罩浓浓的失败空气,岛内外的舆论,都认为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在台岛苟延残喘的时日,已经屈指可数。
1 月 13 日,留美多年,备受杜鲁门冷漠鄙夷的宋美龄,默然归台。她的心情凄切到了极点。她的丈夫,不但没有成为美国的华盛顿,反而成了偏安一隅的南唐后主,甚至比南唐后主还不如,因为他毕竟还有半个中国,而蒋介石却只有一个小岛,弄不好,连小岛也守不住,最后可能葬身鱼腹。
-
月初,蒋介石在台北复行“总统”职务。任命陈诚为“行政院长”,
蒋经国为“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全力应付内外交困的局面。
-
月中旬,仅 6
天时间,解放军跨过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海南是仅次于台湾的大岛,在经济上、政治上对台湾当局都有极高的价值。海南失守, 台湾人心浮动,蒋介石声望再次下降。解放军所向披靡,相继攻占万山群岛、福建海外的东山岛等岛屿,逼近台湾。一般估计,解放军进攻台湾的时间 6
—8 月间,因为 9 月开始,台湾海峡进入台风季节,不利征战。
江南在《蒋经国传》一书中有一段话形容当时的台湾:“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来形容 1950 年的台湾 6 月,其真实性无可非议。很多过来人,甚
至 30 年后,回首前尘。生不寒而粟的感觉。”
就在这时,命运转机的奇迹突然降临在危殆的台湾岛上。这个转机来得如此及时,直使蒋介石惊喜交集。转机来自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是二次大战以后苏美对峙的焦点之一。美国势力当然不甘心从南朝鲜撤出,失去一个台湾岛,对美国在亚洲的地位无足轻重,而失去南朝鲜这个缓冲区,日本将受到威胁,苏联的势力将大为扩张,美国将无法在亚洲立足。为了整个东南亚的防御体系,杜鲁门又把蒋介石拣了回来,把台湾纳入美国战略防御体系,以成为美国的军事基地。6 月 25 日,朝鲜战争爆发。6 月 27 日,杜鲁门发表声明:“鉴于共产党军队的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到太平洋区域的安全,并威胁到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之,本人已向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两天以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蒋介石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当天中午接到其驻南朝鲜“大使”邵毓麟的电报的。他当即放下饭碗,向李承晚驰电声援,表示将采取有效步骤对南朝鲜进行援助。深夜邵毓麟又驰电报告蒋介石说:“韩战对于台湾,更是只有百利而无一弊。我们面临的中共军事威胁,以及友邦美国遗弃我国,与承认匪伪的外交危机,已因韩战爆发而局势大变,露出一线转机。中韩休戚与其,
今后韩战的发展如果有利于南韩,也必有利我国。如果韩战演成美俄世界大战,不仅南北韩必然统一,我们还可能会由鸭绿江而东北而重返中国大陆。如果韩战进展不幸而不利于南韩,也势必因此而提高美国及自由国家的警觉,加紧援韩决不致任令国际共党渡海进攻台湾了。”
蒋介石的想法与邵毓麟不谋而合。他望眼欲穿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似乎终露端倪,他欲乘朝鲜战争的爆发,借美国的力量扩大战火,重返大陆。6 月 26 日下午,蒋介石通过外交程序向杜鲁门提出派遣台湾最精锐的第五十二军(33000 人)支援南朝鲜的建议。
杜鲁门曾考虑接受台湾提供的部队。他认为使用台湾部队虽然需要美国大量的后勤支援,但可减少美军在朝鲜的损失。然而国务卿艾奇逊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却持反对意见。他们不仅怀疑蒋军的作用,他们对几百万蒋军在 3 年内溃败在中国大陆,记忆犹新,而且认为弄不好会牵制美国。最后杜鲁门终于意识到:蒋介石唯一得救的希望,在于挑起美国和中国的大战,因此必须严格限制和台湾的关系;其次动用台湾军队也将遭到欧洲盟国的激烈反对。
6 月 30 日,当蒋介石在台北接到了杜鲁门婉拒其出兵朝鲜电报时,气得面色发青,因为他趁火打劫,借助外力重返大陆的机会化为乌有了。同一天, 麦克阿瑟总部的政治顾问西博尔德衔命来到台北阳明山会见蒋介石,当面解释美国谢绝台湾出兵的原委,蒋介石态度非常冷淡,连一般的外交礼节上的应酬话也不说。只是等到西博尔德向他转达杜鲁门将扩大对台湾的军事援助时,蒋介石才淡然微笑起来,勉强表示谢意。
当晚,蒋介石在阳明山“总统官邪”,召开最高“国策”会议时,仍盛怒未熄,大骂杜鲁门等人“完全是重演当年张伯伦的故伎,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朝鲜人在那里流血牺牲,却不肯动用在日本的美国地面部队,甚至拒绝我们向朝鲜提供的及时而有效的援助,何其愚蠢至此!让他们去吃共产党的苦头吧!”
朝鲜战争的爆发和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使解放军改变了原定攻台计划。
-
月 28 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就杜鲁门总统 6 月 27
日发表的声明,强烈谴责美国政府侵略朝鲜、台湾及干涉亚洲事务的罪行,指出美国政府决定武力阻止我台湾的解放,美国第七舰队已向台湾沿海出动,这是对我国领土的武装侵略。中国人民必将为从美国侵略者手中解放台湾而奋斗到底。
-
月 7 日,美国操纵联合国机器,通过了武装干涉朝鲜的决议。随后,
美国纠集十几个国家的军队,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扩大侵略朝鲜的战争。9 月中旬侵略者在朝鲜中部西海岸仁川登陆后,疯狂向北进攻。
9 月 30 日,周恩来代表我国政府严正警告美国侵略者:“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然而,美国侵略者把中国的和平愿望看成是软弱可欺,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10 月 2 日,越过“三八线”,并于 21 日侵占平壤后,竟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轰炸我国安东等地,狂叫“在历史上,鸭绿江并不是把两国
(中朝)截然划分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鉴于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毛泽东主席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0 月 19 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率领下到达朝鲜前线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至 1951 年 5 月,连续进行五次大规模的战役,把敌人从鸭绿江赶回到原来发动侵略战争的“三八线”附近,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1953 年 7 月 27 日,美国在板门店同中朝方面签订停战协定。
朝鲜战场停火,解放军的海、空军得以南移,开展对浙闽海域施加压力。蒋介石利用韩战和美军“援台”,而获得喘息机会,钻进美国的保护伞,
并重新整顿国民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阵脚。他把台湾搞成党政军清一色的蒋家一统天下了。这一点,他在大陆 20 多年,一直未能做到,如今海
岛一隅,倒是容易做到了,江南在《蒋经国传》中写道:CC 系的陈果夫 1951
年 8 月病逝,陈立夫很快即被蒋介石夺权失势而出走美国,以养鸡“消遣度日”。行前,向蒋夫人辞行,夫人送他一本圣经,并说:“你在政治上负过这么大的责任,现在一下子冷落下来,会感到很难适应,这里有本圣经,你带到美国去念念,你会在心灵上得到不少慰藉。”立夫的反应,颇出夫人的意外,他指着墙上挂的蒋先生肖像,言语低沉地表示:“夫人,那活着的上帝(指蒋像)都不信任我,我还希望得到耶稣的信任吗?”连闹了 20 多年的CC 系,都树倒猢狲散,其他非蒋系势力的情形也可想而知。
蒋介石还修补他的反共思想体系,鼓吹狂热的反共宣传。1951 年底,他视察金门时,在太武山摩崖题了四个字“毋忘在莒”,梦想田单复齐故事重演。随后,台湾掀起了“毋忘在莒运动”。
1952 年冬天,美台关系的“蜜月时期”开始了。这年 10 月 1 日,美国大选揭晓,共和党人艾森豪威尔当选为总统。艾森豪威尔就职后,任命坚决反共的杜勒斯为美国国务卿。他俩从遏制共产主义发展的战略出发,大大推进和台湾的关系。1953 年 2 月 2 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的首次国情咨文中,宣布立即解除台湾中立化,恢复台湾军队对大陆的行动自由,并正式任命兰金为“驻台大使”。8 月 20 日,美台海空军在台湾海峡举行首次联合军事演习,向全世界表明美台关系并向新中国示威。
对此,中国人民作出了严正的回答。1954 年 9 月 23 日,周恩来总理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重申:“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台湾一天下解放,我国的领土就一天不完整。我们的和平建设环境就一天得不到安宁,远东和世界和平建设环境就一天得不到保障。”他严正指出,“一切想把台湾交给联合国托管,或者交中立国代管、以及‘中立化’台湾和制造所谓‘台湾独立国’的主张,都是企图割裂中国的领土,奴役台湾和中国人民,使美国侵占台湾行为合法化,这都是中国绝对不能容许的。”解放军炮击金门,显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反对美国利用维持现状,搞事实上的“两个中国”,并把台湾问题提到世界舆论面前。
- 月,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台湾,这是 1949
年后访台的美国最高官员。尼克松在台北发表演说,说:“美国政府承认中华民国政府”是代表整个中国的,接着他和蒋介石就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开始谈判。蒋介石梦寐以求地想与美国联盟,这样既可借美国之力抵抗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又能伺机反攻大陆。而美国则想利用一纸“条约”,进一步控制台湾,作为其全球战略在亚洲的一环。这样,美蒋双方政策构想逐步接近。“蒋台共同防御条约”是阻止中国人民解放自己领土的军事性同盟性条约,杜勒斯叫嚷要用美
国海空军“保护台湾和澎湖列岛”,美太平洋海军总司令亲率舰队到大陈岛活动。1954 年 5 月,美国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访台,蒋介石就“共同防御条约”问题进行三次长谈,12 月 2 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在华盛顿签署生效。条约宣扬美蒋将一致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危险”。蒋介石以为, 有了美国这张“保护伞”,解放军就不敢进攻他所占据的任何岛屿了。
- 月 8 日,周恩来就美蒋条约发表严正表明,指出:“条约”是非法的,
无效的,是一个“出卖中国主权和领土的条约”,其目的是美国企图利用这个条约使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合法化,并以台湾为基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和准备战争。声明再次要求美国政府必须从台湾、澎湖和台湾海峡撤走它的一切武装力量,“如果有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中国人民一定要对干涉者和挑衅者给予以坚决的回击”。并明确宣告:“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
解放军挥师沿海诸岛,驱逐盘踞的国民党军队。1955 年初,解放军陆海空协同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大陈岛及浙江沿海全部岛屿,使蒋介石占领的福建沿海的金门、马祖成为解放军进攻的下一个主要目标,这时,距离美蒋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时间只二十月左右。
解放军对沿海诸岛的军事行动,引起了美国的密切关注。3 月 3 日,艾森豪威尔十分明确地向记者宣布,“为了不损害自由中国的士气,及断绝他们的希望,美国决心协防金门、马祖,以巩固台湾地位。”蒋介石也源源不断增兵金门和马祖,金、马兵力达到台湾军队总数的三分之一。
1955 年 4 月 5 日,艾森豪威尔致杜勒斯备忘录中说:“美国可以而且愿意以最大限度的力量协助蒋,使之得以支援他在金门与马祖的前沿部队;并且装备和支持他的大批军队,作为一种待机力量,以便随时利用大陆上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情况,一举进犯而获得相当有把握的成功。”
美国的干涉行动招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的不满。丘吉尔再三寄诫美国,对于蒋介石,“应给予保护之盾,而不给以动武之矛”。文森豪威尔致函丘吉尔:“我们得到蒋的协议,除非我们同意,蒋不会从福摩萨或者从他的沿岸阵地回大陆进行任何攻击性活动。”
由于美国的干涉,海峡两岸出现了一相当长的对峙局面。国共两党开始了一场新的较量——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