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吉祥彩虹统一暖流

只要大家以民族和祖国的利益为重,我们仍然可以重新携手团结起来。我们相信,我们久经忧患的伟大民族,一定能够依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周恩来

1956 年 6 月 28 日

1956 年 6 月 28 日,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作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我国外交政策和解放台湾问题”的报告,指出:“我们是一贯主张全民族团结、一致对外的。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人曾经两度并肩作战,反对帝国主义。在抗日战争结束后, 我们也曾经努力争取实现国内的和平。中国人民即使在被迫拿起武器进行国内解放战争期间,甚至在大陆解放以后,也没有放弃和平谈判的努力。”“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且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7 月 16 日晚上,周恩来在北京颐和园宴请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记者曹聚仁的时候、站在中华民族最高利益的立场上,以不计前仇、不咎既往的宽大胸怀,首次提出了国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政治用语和设想。曹聚仁问道: “总理,你不久前在‘人大’会议上所许诺的‘和平解放,台湾的票面有多少实际价值?”周恩来回答:“和平解放的实际价值和票面完全相符。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过两次,第一次合作有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战的胜利,这都是事买。为什么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台湾是内政问题, 爱国一家,为什么不可以来合作建设呢?我们要台湾的决不是投降,而是要彼此商谈,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的,”

对周恩来传递的和谈统一信息,蒋介石整整考虑了近一年的时间。1957 年 4 月;为了探听虚实,“知己知彼”,他决定派自己的学生、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立法院”委员宋宜山为密使前往北京。

宋宜山秘密到达北京后,下榻北京饭店。第三天,周恩来在著名的东兴楼饭店会见了他。在京期间宋宜山除了与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商谈到有关具体问题外,还到功德林一号战犯管理所探访他的亲兄弟、原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

半个月后,宋宜山回到香港,他将此行印象写了洋洋 1.5 万多字的报告, 并通过在香港主持国民党文化宣传工作的许孝炎转呈蒋介石。他写道:“和周恩来、李维汉晤谈,得悉中共意向如下:国共对等谈判,实现和平统一。台湾为中国政府统辖下之自治区,其政府仍归总裁领导,中共不干预。我党可派人赴北平参加对全国政务之领导。窃以为,中共意图尚属诚恳,胞兄希濂亦有同感。举凡大陆工厂、农村,所到之处,但见政通人和、百业俱兴, 民众安居乐业,与中共鱼水相依。反共复国,似已无望。不若遵循国父遗训, ‘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与中共携手共图统一大业⋯⋯”

蒋介石看着这份报告,脸色愈来愈难看。不待看毕,他便把报告朝桌上一掼,大发雷霆:“娘西匹,把共产党说得这么好,半个月就被赤化了。许孝炎,你告诉宋宜山,他不必回国府了,就在香港算了,薪饷每月寄给他, 咹?”

蒋介石决定与中共对抗到底。似乎仅仅是一念之差,便使台湾与大陆的

隔绝,整整延长了几十年。

1979 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我们殷切期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共同发展建国大业。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经表示决心,一定要考虑现实情况,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

《告台湾同胞书》提议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台湾海峡的“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还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信息,探亲访友,进行学术文化体育工艺观摩。

在此之前,台湾海峡两岸隔一天就互相炮轰一次。《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大陆单方面停止了炮轰金门、马祖诸岛。不久,台湾也停止打炮。从此,这条充满火药味的海峡,逐渐鸣金收戈,荡漾出和平的浪花;这条被炮声震荡了 30 年的海峡,变得宁静了。

1981 年 9 月 30 日,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其要点为:

1.建议举行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统一大业;2.建议双方为通邮、通商、通航、旅游及文化之交流提供方便;3.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自治权,保留军队; 4.台湾现行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5.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6.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中央政府酌情补助;7.台湾人民有愿回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8.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大陆投资,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9.欢迎台湾人士采取多种方式提供建议,商量国事。

10 月 9 日,在北京纪念辛亥革命 70 周年大会上,胡耀邦邀请蒋经国先生和台湾其他党政军领导人及各界人士,回故乡,回大陆看看。

1982 年 7 月 24 日,廖承志以兄弟之谊致函蒋经国,进言“同捐前嫌, 共商祖国统一大业”。

1984 年 6 月,邓小平在接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他说: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从中国自己的情况出发考虑的,而现在已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还是台湾宣扬的“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准。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用武力收回,这对各方都是不利的。这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决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 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感情,也反映了台湾人民的利益,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广泛拥护。

1985 年初,台湾《薪火周刊》评论指出:六年来,中国领导人不断发出和平的呼吁,不但充分体现中共和谈的诚意,而且减少了台湾海峡的紧张气氛,深受国际间的好评。台湾同胞从早期对大陆政府采用怀疑、观望态度, 发展到赞成统一,强烈要求与大陆广泛接触,首先向国民党当局一再拒绝接受大陆的“三通”(即通航、通邮、通商)政策,人为禁止往来的蕃篱发起

了冲击。亲人要团聚,祖国要统一,已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1985 年底,在台湾南园举行过一次极其秘密的学术讨论会。会上,翁松

燃教授认为:“不管台北国府是否情愿,台湾的‘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 的三不政策太过消极,是迟早要改弦更张的,因为形势比人强。⋯⋯未来 10 年,它若仍在‘处变不惊’,不积极拓展营运,将来的选择还可能更少。”

1986 年 1 月 1 日香港出版《百姓》半月刊刊登一篇《访康宁详谈中国统一问题》有如下内容:“康:现在呀,其实‘三通’早通得一塌糊涂了。人民到中国大陆去了回来的也很多。所以现在什么都通了,但问题是不能公开化,不能把它合法化。”“最重要的是,国民党⋯⋯一直要把共产党当成叛徒,这样,他的政权才合法化。如果你承认了‘三通’了,那就等于承认你和叛徒已经通了,那你的合法政权的理论根据就没了,跟着来的问题就麻烦了,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结。”

  1. 月,台湾史学家钱穆在《联合月刊》上发表了《新春看时局》一文,

    有几句话很深刻:

“我认为此下的中国,只有全中国和平统一,始是个大前途大希望。” “我是研究历史的,我更看重历史的传统文化精神,我所说的‘和平统一’是根据我一生研究

历史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了解而言,这是我们的民族性。” “我认为中国五千多年来,传统相承所建立的和平统一的民族国家,这是人类所稀有的杰出伟

大的贡献。”

“所以如何来领导和平统一的商谈,终不失为积极的一面。拒绝和谈,恐终是消极的一面。主要是在领导如何谈,不在谈不谈,倘领导谈而对方拒绝,这不是失败,而是其事尚在曲折进行中,与拒不相谈,一若绝无其事大不同。”

  1. 月 28

    日,台湾高雄《民众日报》发表题为《何人不起故园情》的长篇评论说:“在人类所有感情之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就是乡情,”“实际上, 这正是我国文化之根的所在——此即饮水思源,不忘本的起点。”生活在台湾的两种人,都对大陆充满“想念与情怀”。一种“是在台湾土生土长的人”, 被日本统治 50 年,光复至今,仍未能“一亲祖国的土地,一睹祖国的风光”,

而另一种是 1949 年后随“政府”来台的人,他们长年离乡背井,“尤其是

50 岁左右以上的人——因为他们离开大陆时,至少也有 10 岁以上了”,对于他们,闻乡情,真可谓是“情不自禁,涕泪何从!”1988 年第 4 期《中国建设》提供如下一组资料,“1979 年以来八年中,每年有 20 多万台湾居民以其他名义前往港澳地区,其中有不少人在港澳与大陆亲友会面,或辗转赴大陆探亲访友和观光旅游。”

1987 年 4 月 6 日,台湾高雄市退伍军人、退休公教人员投书《民众日报》, 发出了他们埋藏心底的悲怆呼声:“40 年呀,多么漫长的 40 年!我们穷, 我们苦,我们咬着牙齿忍受。天天盼,夜夜盼,我们含着眼泪盼望,盼望有一天能回到故乡,回到那生长的地方,能再拥抱我们的妻儿、爹娘!”

  1. 月,在台湾长大的三名青年,林光全、刘义加、林赢福,竟然被好奇心所驱使,冒险偷渡,在厦门、福州、上海、无锡、南京等地作出一次浪漫的观光旅行。接着台湾《自立晚报》采取了更加大胆的“自立”行动,派记者李亦得,徐璐到大陆采访。

文艺、艺术界更是推波助澜。台湾新地出版社率先公开推出大陆作家阿城小说集《棋王》,为台湾掀起的“大陆热”开了先河⋯⋯。

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巡天摇看,千万条涓涓细流,大有沛然莫之能御之势。民可载舟亦可覆舟,台湾国民党当局在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上,面临抉择。

1987 年初,蒋经国鉴于台湾岛内外的民意,改变了其先父蒋介石“以不变应万变”的训示,发出了“时代变了,潮流变了,形势变了,我们要对历史有所交代”的心声,在岛内解除了军事戒严状态,解除党禁、报禁,允许台湾海峡两岸人员在香港会面,宣布不禁止台湾与大陆民间的间接贸易。

  1. 月 16

    日,蒋经国在台北主持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会议,研讨存关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事宜,这一议是已讨论多次,因为分歧较大,一直悬而未决,今天要对这个问题作出最后决断。这堪算是国民党最高当局对共产党长达八年的呼吁——“两岸实行‘三通”作出的第一次间接的正式反应。会上, 持不同意见的中常委之间又一次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蒋经国始终一言不发, 他在权衡利弊得失,考虑究竟把筹码押在哪一边⋯⋯他终于痛苦地接受了现实,终于在摇摆不定的政治天平上的一端放上了一个重要的筹码,终于作出了有限度地允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这一历史性的抉择。这无疑为他晚年的历史抹上了几许亮色。

这样,“一国两制”的构思,穿越大海青天,终于在海峡那边有了点回响。于是,本世纪 80 年代末叶,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大团圆”乐章在东方的波涛上演出了。来自海峡那边的探亲者,他、他们,还有她、她们, 都那么执着、那么虔诚。他们越过波涛汹涌的海峡,不顾旅途辗转,为的是看一眼梦中的故土,投入终日无不思念的亲人怀抱。“何处望伸州?”今日, 宿愿得偿,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台湾海峡 38 年亲情隔绝的历史,终于写下了句号。

从“走过三百六十五里路”到“相逢在龙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龙,中华民族的吉祥物。1988 年春节前夕,同为龙的传人,厦门市郊的何厝人通过高音喇叭,向相隔 3600 米小金门同胞倡议:共同举办高空焰火联欢晚会,共庆龙年新春。初一夜晚,只见两岸礼花争艳,莹光耀璨。那阵阵礼炮化作了惊天雷鸣,那“满天星雨”化作朵朵祥云,那五彩金龙挟着雷声,遨游在神州的三天之上⋯⋯。

1988 年 1 月 13 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逝世。中共中央向国民党中央发去唁电:

“惊悉中国国民党主席蒋经国先生不幸逝世,深表哀悼。并向蒋经国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慰问。”

中共中央对蒋经国的不幸逝世表示悼念的同时,重申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不变,指出:

蒋经国先生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主张国家统一,表示要向历史作出交代,并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作了一定的努力。

当此国民党领导人更替之际,我们重申,我党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和政策是不会改变的。我们希望新的国民党领导人,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审时度势,顺应民心,把海峡两岸上开始出现的良好势头推向前进,为早日结束我们国家的分裂局面、实现和平统一作出积极贡献。

台湾人民有着爱国的光辉传统,盼望统一,反对分裂,近年来同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一起,为推动和平统一,促进国共两党和谈作出了努力。我们愿与台湾各界人士共商国是,完成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大业。

被称为“四十年第一电”的中共中央唁电“显示了中共愿意化解前嫌, 争取两党和解合作,齐心协力振兴中华之诚意”,在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7 月上旬,国民党“十三大”在台北召开,李登辉当选为主席,完成了国民党高层人士更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方案,明确指出:“任何分裂国土的主张,都是民族大义所不容、国家法令所不许”,“只有团结一致,谋求统一,国家才有生机和出路”,强调要“消除偏安思想,和‘台独’意识” 等。这些立场和主张,对于进一步改善两岸关系,促进两岸“三通”和祖国和平统一,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却同时又指出“以国家安全与厘清敌我意识为原则”,仍然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立场, 这实在是背离时代,拂逆人心之论。当今世界,改革和统一已成为人心所向的潮流,海峡两岸同胞是一国之内的兄弟,更应该坐下来,沟通对话,达诚谅解。中共认为:

“在最近召开的国民党‘十三大’上,国民党领导人就两岸关系讲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这是意料之中的,他们不得不这样讲。但是我们注意到,他们也有些积极的想法。特别是一些先生在会上就如何进一步改善两岸关系,促进国家统一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和设想。对此我们表示赞赏。

中国统一问题一直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心。实现国家统一,海峡两岸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传统上,都有着不少共识和深厚的基础:第一,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都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对任何可能导致台湾独立的言论和行动;第二,海峡两岸都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民族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第三,海峡两岸都需要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明有着伟大的贡献。这一灿烂的文化凝聚着我们,是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中国共产党愿与中国国民党和台湾人民一道,为在上述共识与基础之上早日实现国家统一而继续努力。我们希望国民党领导人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适乎潮流,顺应民心,为祖国统一这一伟大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地理学上,北太平洋西部有股流势最强的台湾暖流,它沿着台湾岛的

海岸永不停息地向北奔流。

在 38 年泪洒海峡、隔岸相思的历史写下句号之后。海峡两岸掀起了更为强烈的涛声——祖国和平统一。

暖流,是不可抗拒的。

1988 年 12 月 28 日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