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蒋介石

引子 夫人亮相 抚今思昔

如果我们的历史记忆是虚假的,那就不能很好地为现实服务,就会驱未来于困境。足信的历史知识于我们是有益的,因为它使过去的经验成为我们的指南,使万事臻于圆满。前人解决难题的经验之递承起着绝对的审度作用。总希望摆脱历史的人往往役使于现实。

——(美)尤金·莱斯:《历史与现实》

在北京天安门城楼的西侧,有一个绿树环绕的地方叫中南海。中南海的西花厅,庭院静谧,鲜花长开,那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共同生活了几十年的地方。1976 年,周恩来逝世后,邓颖超仍然居住在这里,她在客厅里挂着周恩来忘我工作的油画和红梅盛开做斗霜雪的国画。工作之余,她经常在西花厅后面的庭院、在周恩来生前喜爱的海棠树下散步和做操。

这位素为中国人民所敬慕的德高望重的老一辈革命家,以自己的丰富阅历和广泛的社会联系,为祖国统一大业,日夜操劳,费尽心血。

1984 年,甲子新春,泱泱春水和荡荡春潮带来了五彩缤纷的新天地、带来了希冀和新生。邓颖超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新年茶活会上为祖国春天送来了促进和平统一的新信息,她满脸笑容地向欢聚一堂的几百名各界人士祝贺新年,并在欢声四起、掌声阵阵中发表讲话。她说:

我们提出国共两党进行平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团结则安,分裂则危,这是尽人皆知的民族大义和客观真理。我想提醒蒋经国先生和他的同仁, 不可不看到和平统一一日不实现,外国人干涉中国内政的局面就一日不会结束。海峡两岸中国人民分离了几十年,时至今日,谁再阻挠祖国的统一,谁就对不起先人,对不起后人。我在这里再一次邀请台湾当局人士和台湾同胞以各种身份和各种形式,来大陆看看,就祖国建设问题提出宝贵意见。

屈武、许德珩、胡厥文、周谷城、苏子衡、黄鼎臣、雷洁琼、胡子昂、林丽韫、费孝通相继发言。这些大都八九十岁的老人,亲身经历中国现代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是中华民族蒙受灾难、奋起斗争、终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历史见证人。邓颖超的讲话,激起了他们对国家强盛、民族团结的喜悦, 勾起他们对买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关切。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从台湾问到大陆的黄植诚、李大维、侯德建、黄益腾合唱了《龙的传人》。歌声牵动着人门感情的丝缕,政协礼堂三楼大厅里欢乐气氛更浓烈了。80 高龄的邓颖超拿起话筒,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说,“欢迎 4 位从台湾回来的同胞。合唱《龙的传人》。这是一件有象征意义的事,代表了台湾同胞强烈要求祖国统一的愿望。”

半个月后,邓颖超又神采奕奕地重登政协礼堂的讲坛,在国民党“一大”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作《重温国共合作,共同完成统一大业》的演说。她带着长者所特有的跳荡的沉思,带着过来人理性的波澜,从如水如烟的岁月里, 寻找回忆的彩霞:

60 年前,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先生,在那黑暗而艰难的岁月里,顶着帝国主义的强大压力,排除自己周围一些不能随时代前进的顽固分子的阻挠,主持国民党“一大”,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使国共两党在谋求祖国独立、民主、统一、繁荣、富强的共同基础, 在国民革命的共同目标下携手合作,形成一股浩浩荡荡向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猛烈冲击的革命潮流。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大凡 40 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年中,获得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创立和北伐战争胜利的巨大成就。孙中山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实现中国的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制度的理

想,随着 1949 年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实现并继续向前推进,这是每一个爱国者、每一个忠实的国民党人都会清楚地看到的。

一个甲子过去了,岁月这般漫长,又如此急促。邓颖超以“惯看秋月春

风”的历史老人深邃目光,抛开历史恩怨,对台湾国民党人晓以民族大义, 她诚挚感人地说:

我已是 80 老人了,国共二度合作,取得胜利的种种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我希望台湾的国民党人能重温一下这段历史,学习孙中山先生的伟大榜样,在认清历史的必然趋势以后,拿出足够的决心和勇气来,排陈一切干扰,当机立断,作出正确的抉择。如果台湾的国民党朋友们,由于过去的长期隔绝,一时还有这样那样的顾虑,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希望,这种犹豫和拖延不要太长久了。只要大家都以祖国统一为共同的前提,以诚相见,多商量、多交换意见,问题总是不难得到合情合理的妥善解决的。

邓颖超最后以慈蔼有力的语调结束了演说:

一部中国历史证明:统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分裂只是短暂的插曲。孤悬海外,受制于人,这种局面终究是很难长期维持下去的。是非利害,何等分明,孰去孰从,不难立决。我深信,祖国大统一的千秋功业,一定能够早日得到实现。

春的信息所到之处,冰雪消融、树木抽芽、鲜花开放,就连冬眠的动物也睁开惺松睡眼醒了过来。邓颖超的演说,像和煦的春风,迅速吹遍海峡两岸、海内海外,引起强烈的反响。2 月 16 日,在遥远的太平洋彼岸、在北美洲的土地上传来了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回声:居住于美国的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会首席委员宋美龄发表了一封涉及国共合作历史、其动机与意义殊堪玩味的《致邓颖超的公开信》。

宋美龄在美国纽约长岛她外甥孔令侃的豪华别墅里,已经度过了 9 年十分舒适而又离群寂寞的“隐居”生活。1975 年,蒋介石在台北士林官邸溘然长逝后,曾有传言:为了国民党内部团结,宋美龄可能被推举继任国民党的总裁,作为元老派和少壮派的桥梁,然而,丈夫尸骨未寒,“经儿”即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措施,由中常会举行临时全体会议,拥护他为一党之首。随着“太子派”蒋经国上台,“夫人派,,失势,宋美龄即于是年 9 月 17 日“赴美医治乳癌”,在异邦开始了漫长而平静的生涯。

从表面上看,她的生活是超然度外的。家中挂满了蒋介石的相片,奉祭亡夫的鲜花常年保持清新;她平时深居简出,莳花、读书、练书画。实际上, 她和台北政治没有绝缘,尽管母子心存芥蒂,但在维护蒋家的权力与尊严、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统治上,却是一致的。蒋纬国、蒋孝勇多次赴美请安,蒋家的动静,了如指掌;驻美“地下大使”钱复经常代表当局探望她·聆听指教;台北中常会周三例会之后,她常用电话垂询政情。难怪台湾舆论总是说: 夫人身在海外,但对国事十分关心。

“第一夫人”的身价加上“首席评委”的头衔,使宋美龄过问台湾政事自然名正言顺且一言九鼎,在讲究辈份与伦理的国民党体制中即使“党国元老”张群、谷正纲、何应钦、陈立夫等人也要对她礼让三分。因此,宋美龄虽不具备蒋经国那种扭转局势的韬略和权力,却也足以产生非同小可的影响力。于是,蒋经国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请继母发表了致邓颖超的公开信。

鱼雁相通,善莫大焉。宋美龄的公开信,总算是对邓颖超在演说中所希望的“多商量、多交换意见”的回应,总算是第一次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给

共产党领导人所写的信函。

宋美龄在信中公开赞扬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才智、声望,她从前曾多次对人讲,我们国民党有这么多的党员,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像周恩来那样的人才。她还回忆先前与邓颖超共同从事抗战事业的情景:“前在重庆抗战时期,曾与大姊孔夫人数度与先生聚首交谈,证询先生对当时抗战问题及国家前途之展望。余二人均认为先生的见解超群,娓娓道来,理解精透,所谈及之问题均无过于偏颇之处,实我女界有数之才。迄今思之⋯⋯犹记尝告家姊:若邓颖超能力国家民族效一己之力,必脱颖而出,甚至超颖而出也。”宋函也放弃了人药味甚浓的,诸如“反攻大陆”的口号,也提出要以孙中山为榜样。要统一中国。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她把国民党“一大”时的中共竟形容为一个穿开裆裤,流鼻涕的幼童,要靠国民党这个“保姆”才能成活,难免有些荒唐, 孙中山这位目光如炬的政治家,眼力何以如此不济?不仅“联”不上有力量的盟友,反而背上一个要“仰赖”“育养”的包袱。国民党“一大”闭幕不久,孙中山在回答宋庆龄提出的“为什么需要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问题时就说“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

函末,宋美龄“总结”国民党在国共关系史上所谓“惨痛””殷鉴”, 断然拒绝邓颖超提倡的第三次国共合作,重弹“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老调, 淋漓尽致地倾泻那种孤臣孽子的满腔怨毒和悲愤心情。

一部现代中国政治史,基本上是以国共两党的抗争和合作为轴心而转动的历史。邓颖超的演说和宋美龄的公开信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上重温了国共关系史。海外人士对国共政治舞台上两位年逾古稀的老夫人先后登台亮相给予极大的关注,他们对邓、宋两人作了颇为有趣的对比:

“国共两党的两位元老派人物,老夫人对老夫人,台对台地唱起来,格外引人注目,且颇具戏

剧性。因为这两位老夫人堪称‘门当户对’、‘旗鼓相当’。一位是中共领袖、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遗孀;一位是国民党先总裁、国府总统蒋.介.石.的未亡人。”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说“历史是巨人的传记”。政治运作的焦点历来集中在少数政治领袖身上。周恩来与蒋介石,这两位时代巨人,不论在同一条壕沟里并肩战斗,还是在对立营垒间血肉相搏的故事,都生动体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与分裂、和好与交恶,以及力量互为消长的过程。这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尸骨遍野的战场中、在兵不血刃的谈判桌边、在匿影藏形的特工战线里、在气象万千的外交舞台上⋯⋯所进行的漫长岁月的交往和较量,就是一部既惊天动地又纵横交错的现代中国政治史。

时间的链条是沉重的,一头连着过去,一头连着未来。我们将要揭开这纵横捭阖的历史帷幕,透过昨天的风云,探索周恩来与蒋介石的活动轨迹, 从历史的辨踪中规划出今人的步履。人们将从中看到:宋美龄想摆脱国共关系的真实历史,以虚假的记忆重温往事。如果以这个“虚假”的“历史记忆” 为前提“求史迹之原因结果以为鉴往知来之用”,那么必然会驱使台湾国民党“未来”于炭发可危之“困境”,并将受历史之嘲讽。相反,邓颖超则抱着“只有忠实于历史,才能忠实于真理”的态度,真实地回顾国共关系史, 借鉴“前人解决难题的经验”,“审度”今日海峡两岸之大势,提醒国民党当局,响应中共的呼吁,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这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