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元仪抗金著《武备志》
1594年,茅元仪出生于浙江吴兴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父茅坤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父亲矛国缙是当朝的工部郎中,可谓出身官宦之家。在家庭的熏陶下,茅元仪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欢读兵书,对历代兵书可以说熟读百遍。
小茅元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十岁那年,家乡吴兴遭受了异常大灾,太守在召集官吏及富户议论救灾时,竟然没有人响应。茅元仪见此情况,随即请求父亲将家里储藏的数万石粮食,全部救济给灾民,为此,灾民万分感谢。
茅元仪成年后,更加勤奋学习,那时他已经熟谙军事,胸怀韬略。他对长城沿线的“九边”之关隘、险塞,都能口陈手画,了如指掌,这份能力叫那些带兵打仗的将领们交口称赞。
正当茅元仪立志报国之时,东北建州女真族崛起,其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自称大汗,建元“天命”。
两年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借口,兴师讨伐明朝,一时之间,辽东地区战火纷飞,战乱四起。当时,明朝廷的大权被一伙阉党把持,这伙阉人不学无术,结交奸佞,排除异己,致使明朝国运衰落。受此影响,明朝军队战斗力低下,几无还手之力。
在后金军队的猛攻下,明朝军队全线溃败,明军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朝廷内外为之震惊。茅元仪也十分焦急,他跟随大学士孙承宗在辽东地区监察明军战备和作战情况,还与同僚鹿善继、袁崇焕、孙元化等人一起,在山海关内外考察地形,研究敌情,协助孙承宗作战,抵御后金的进攻,并到江南筹集战舰,加强辽东水师,提高明军的战斗力。
在孙承宗指挥下,明军在辽东地区收复了九城四十五堡,茅元仪也因功勋卓著,被举荐为翰林院待诏。
面对明朝军队武备松弛不振的局面,茅元仪于焦急忧愤之时,发奋著书立说,刻苦钻研历代兵法理论,将多年搜集的战具、器械资料,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历时十五年辑成一部兵书,鉴于书中的主要论述内容和撰述的目的,茅元仪将这本书起名叫《武备志》。
《武备志》是一部综合性兵书。这部综合性兵书于天启元年,即1621年刻印。自此以后,这位年轻学子声名大振,以知兵之名被到处传扬。
茅元仪文武双全,当时的人称他:“年少西吴出,名成北阙闻。下帷称学者,上马即将军。”他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备志》、《督帅纪略》、《复辽砭语》、《石民未出集》、《暇老斋杂记》、《野航史话》等60多种,数百万言,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著作当推《武备志》。
《武备志》共分为240卷,200多万字,738幅附图。全书由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五部分组成。
兵诀评18卷收录了《武经七书》,并选录《太白阴经》、《虎钤经》的部分内容,加以评点。在这卷中,茅元仪对《孙子兵法》的评论最多,表现出对《孙子兵法》的推重,他认为学兵学不可不读《孙子兵法》,说:
先秦之言兵家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谓五家为孙子注疏可也。
战略考33卷,以时间为序,从战略的高度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六百余个战例。所选战例注重奇略,如,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乘虚捣隙;马陵之战,孙膑减灶示弱,诱敌入伏;赤壁之战,孙刘联合破曹,巧用火攻等等。其所录战例大都是以奇谋伟略取胜的,在紧要之处均有所评点。
阵练制41卷,分阵和练两部分。阵的部分记载了西周至明代的各种阵法,配以319幅阵图,以诸葛亮的八阵、李靖的六花阵、戚继光的鸳鸯阵为详。阵有说记,有辩证。
练的部分,详细记载了选士练卒之法,包括选士、编伍、悬令赏罚、教旗、教艺五方面内容,详细地记载了士卒的选练方法,其中包括士卒的选拔淘汰,车、步、骑、北兵的编伍,赏罚赏律例,教兵方法,兵器训练等。其内容多采自《太白阴经》、《虎钤经》、《行军需知》、《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
茅元仪认为,古代阵法失传,后人便胡编乱造,这样以讹传讹。他把这些图绘制下来,目的就是要正本清源,使真正的阵法得以流传。
军资乘55卷,分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类,下设65项细目,内容十分广泛,涉及行军设营、作战布阵、旌旗号令、审时料敌、攻守城池、配制火药、造用火器、河海运输、战船军马、屯田开矿、粮饷供应、人马医护等事项。
这些内容记录十分详备,如收录的攻守器具、战车舰、船、各种兵器就达600种。其中火器180多种,有陆战用、有水战用、有飞镖式,也有地雷式,记录十分详细,为其他兵书所不及。
占度载93卷,分为占和度两部分。占即占天,主要记载天文气象,有占天、占日、占月、占星、占云、占风雨、占风、占蒙雾、占红霓、占霞、占雨雹、占五行等。这部分内容是把自然与人事联一起,认为某种天象往往就是某种人事即将发生的征兆。
度即度地,主要记载兵要地志,分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六类,图文并茂地叙述了地理形势、关塞险要、海陆敌情、卫所部署、督抚监司、将领兵额、兵源财赋等等内容。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兵书,《武备志》体系宏大,条理清晰,体例统一。它将二千余种各朝的军事著作分门别类,每类之前有序言,考其源流,概括其内容,说明编撰的指导思想和资料依据。
茅元仪在每一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小类之下根据需要设置细目。文中有夹注,解释难懂的典故,并且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文字眉批表现自己对各个问题的看法。
全书对明代军事的记载最为详尽,茅元仪不仅选录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的治军、练兵、作战等方面的言行,也选录了与他同时代人的军事资料,如王鸣鹤的“号令说”等。
茅元仪在《武备志》中表现了要加强武备,富国强兵等思想。他痛斥当时的士大夫不重视兵事,遇有战事就惊慌失措,束手无策。他提出:“惟富国者能强兵”,这也是这本书的主旨。他劝说朝廷振兴武备,提高警惕。
他还主张开矿、屯田,发展经济,军队要经常训练,认为:“兵之有练,圣人之六艺也。阵而不练,则土偶之须眉耳”。在国家防御上,他主张边、海、江防要并重,不能有所编颇,使敌人有机可乘。
《武备志》辑录了古代许多其他书中很少记载的珍贵资料,如一些杂家阵法、阵图,这是在专门研究阵法、阵图的著作,如《续武经总要》中都没有记载的,但《武备志》却有详细的记载。
另外,全书附图七百三十八幅,除《手段诀评》和《战略考》外,都有大量附图,图形生动形象,使很多古代兵器、车船等的形制以及山川河流的概貌得以完整呈现。
《武备志》的刊行并流传,对改变明末重文轻武,武将多不知兵法韬略,武备废弛的状况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性的意义。它种类详备,收辑周全,其中存录很多十分珍贵的资料,为后世所推崇。
【旁注】
郎中 这里的郎中指的是古代一种官职,郎中原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差遣。战国时期出现。后世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职责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
女真族 又名女贞、女直,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现今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的前身。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公元9世纪起才更名为女真。17世纪初建州女真部逐渐强大,其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至1636年,女真族首领皇太极改女真族号为满洲。
翰林院 唐朝开始设立,初时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明以后被内阁等代替,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
戚继光 (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汉族,山东登州人。明朝杰出的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作为军事家他,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兵书,还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
《练兵实纪》 明代著名军事家戚继光的一部兵书。此书正集9卷,附杂集6卷。它和《纪效新书》称为戚氏兵书姐妹篇。《练兵实纪》内容广泛,涉及兵员选拔、部伍编制、旗帜金鼓、武器装备、将帅修养、军礼军法、车步骑兵的编成保结及其同训练等建军、训练和作战的各个方面。
五行 我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杂家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其内容很多与方术有关,据说是道家的前身。杂家在历史上并未如何显赫,虽然号称“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实际上流传下来的思想不多,在思想史上也没有多少痕迹。
【阅读链接】
阉党魏忠贤把持了明朝廷的政权,他一手遮天,为所欲为,他逼迫不肯与他同流合污的孙承宗辞官,茅元仪也受牵连被削籍,于天启六年,即1626年告病南归。第二年十月,朱由检即帝位,继位后,他下令杀了危害明王朝的阉党祸首魏忠贤,阉党因此势力大落。
茅元仪知道消息后,随即赶赴京城,向朱由检进呈了他精心编撰的《武备志》。1629年冬,后金骑兵直扑北京,孙承宗受命督师奋力击退了后金军的进攻,解了北京之危。茅元仪因功升副总兵,督理觉华岛水师。但不久又被权臣梁廷栋所忌而解职。之后,辽东军情又一次紧急,他请求率兵抵御,但却遭到奸佞之臣的阻挠而没有成功,1640年,茅元仪在悲愤中纵酒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