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百科的《武经总要》

宋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曾公亮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很小的时候,曾公亮就表现出与众不同来。与大多数孩子不同,他相貌奇特,器宇不凡,更为可贵的是,他志向远大,有着远大的抱负。

1022年,23岁的曾公亮代表家族晋京祝贺仁宗登基。宋仁宗十分高兴,授予当时还没有功名的曾公亮为大理评事。没想到,曾公亮立志从正途出仕,不愿意走家族荫蔽之路,因此,没有去赴任。

1024年,曾公亮考中进士甲科第五名,被任命为越州会稽知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公亮谨记这个为官准则,任上尽职尽责,克己奉公。1028年,他治理镜湖,想办法使滔滔湖水泄入曹娥江,使湖边民田免受了洪涝之苦。

由于政绩卓著,几年后,曾公亮被晋升入京,任国子监直讲,后改作诸王府侍讲。不久,升任集贤殿校理、天章阁侍讲、知制诰兼史馆修撰。

1048年,宋仁宗下召,让官吏献言献策,振兴大宋朝。曾公亮积极上疏,他条陈六项举措,都是针对当时积弊所发的改革建议,深得仁宗的赏识。

1056年,曾公亮升任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与宰相韩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

曾公亮不但勤于政事,而且十分重视边防和军事建设。曾公亮曾熟读兵书,对军事理论有着高深的见解。他曾针对时弊提出“择将帅”以加强武备的主张。他说:

择将之道,唯审其才之可用,不以远而遗,不以贱而弃,不以诈而疏,不以罪而废。

他认为造成将领不称职的原因,并非没有将才,而是挑选将领时没有要领,使人人不能尽其才。他建议选将必先试其才,所试有效,方给显官厚禄以重其任,然后委其命而勿制约,用其策而无怀疑。

正是由于曾公亮熟谙军事理论,对军史有着较深的研究,宋仁宗才命他和端明殿学士、工部侍郎丁度主编一部兵书。兵书定名为《武经总要》。

实际上,《武经总要》的编撰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有着紧密的关系,公元960年,原五代时期后周殿前都检赵匡胤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而做了北宋的开国皇帝,即宋太祖。

赵匡胤靠掌握禁军起家,又是以兵变方式夺得政权,因此深知掌握军队的重要。他当了皇帝以后,一方面想方设法陆续解除了一些带兵老部下的军权,另一方面加紧了朝廷对国家主力军禁军的直接控制,抑制和改变了唐朝以来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加强了国家对武器制造业的集中管理。

北宋王朝在国都汴京建立了大规模的兵器生产作坊,即南、北作坊,又建立了弓弩院,专门生产各类刀枪甲具和远射兵器。

太祖赵匡胤亲自督查兵器作坊武器的生产情况,975年,他每隔十天便查核一次各种兵器的质量。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使得当时的军械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南、北作坊的武器年产量达3万多件。

到了宋仁宗赵祯统治时期,为了防止武备松懈,将帅“鲜古今之学”,不知古今战史及兵法,所以才下令精通军事历史的吏部侍郎曾公亮和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人,编撰一部内容广泛的军事教科书。这就是《武经总要》。

曾公亮和丁度领命后,着手开始进行这项划时代的编撰工作。编撰工作开始于1040年,历时四年,于1044年完成编撰工作。

曾公亮文采斐然,写了很多作品,除参与《武经总要》编撰外,还参加了《英宗实录》、《元日唱和诗》、《勋德集》、《演皇帝所传风后握奇阵图》和《新唐书》的编撰。其中《武经总要》是曾公亮著作中最有建树的军事著作。

宋仁宗对这部兵书的编撰十分重视,在《武经总要》编撰完成后,他亲自核定,然后又为此书写了序言。

《武经总要》是曾公亮和丁度等人根据前人有关研制火药、火器的经验,总结整理写出的,全书共四十卷,分前后两集。每集20卷。

前集的前半部分介绍古今战例,后半部分介绍阴阳占卜。

前集的二十卷详细反映了宋代军事制度,包括选将用兵、教育训练、部队编成、行军宿营、古今阵法、通信侦察、城池攻防、火攻水战、武器装备等,特别是在营阵、兵器、器械部分,每件都配有详细的插图,这些精致的图像使得当时各种兵器装备具体形象地展现出来,是关于古代兵器的极宝贵资料。

在前集的第十一和十二卷中,记录了引火球、蒺藜火药、毒药烟球三种火药配方。从这种火药配方中的组配比率看,已同后来的黑色火药相接近,具有爆破、燃烧、烟幕等的作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制造配方,它被军事家们制成了火器应用于古代战争。

此外,书中还记载了我国制成的第一批军用火器。当时制造的火器,主要是火球类和火箭类。火球类分火火球、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烟球和毒药烟球等8种;火箭类有普通火箭和火药鞭箭两种。

后集20卷辑录有历代用兵故事,其中保存了不少古代战例资料,分析品评了历代战役战例和用兵得失。

《武经总要》强调《孙子兵法》等兵书中用兵“贵知变”、“不以冥冥决事”的思想,书中还十分注重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主张“兵家用人,贵随其长短用之”,注重军队的训练,认为没有胆怯的士兵和萎顿的战马,只是因训练不严而使其然。

《武经总要》的产生并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古代军事百科全书的编撰树立了典范,成为后世编撰军事百科全书的典范之作。书中相当一部分的内容,被《武编》、《兵录》、《登坛必究》、《武备志》等军事百科全书所转录吸纳与融合。

《武经总要》也为兵要地志的研究和著述开了先河。在《武经总要边防》五卷中,兵要地志的内容充满于字里行间,这为后世相关著述提供了极好的参考和借鉴。

还有,《武经总要》在论述攻城、守城、火攻、水攻、水战及陆战中所用战车,战船和各种战具时,首次绘制了150多幅古朴的图形,为研究宋代和宋代以前的军事技术,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

【旁注】

进士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这个称呼始见于《礼记·王制》。元、明、清时,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国子监 我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

工部 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是六部之一,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部。工部的长官称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侍郎 汉代官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唐朝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的副手,官位渐高。

占卜 古代人们借助龟壳、铜钱、竹签等物品来推断未来吉凶祸福的一种手法。由于古代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助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产生了。

蒺藜火球 我国最早的火药兵器。火药发明之后,就被逐步运用于各个领域,后来也用来制造兵器,蒺藜火球就是我国最早的火球兵器之一。蒺藜火球是在圆球外表布满锐利尖刺,中间用火药包裹许多铁刃碎片,使用时,用抛石机或人力抛出或者埋藏放置在敌人阵地上,引爆炸裂后,铁刃碎块四射,杀伤敌人。

《武备志》 明代大型军事类书,是我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明代茅元仪辑,240卷,文200余万字,图738幅,有明天启元年本、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

【阅读链接】

曾公亮为人耿直,他对邻国的无端生衅,总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在宋英宗统治时期,一次,契丹有信使贺来,按照惯例,朝廷应在紫宸殿赐宴迎接。但是当时英宗恰好身体有病,就命曾公亮前往驿馆设宴欢迎这名信使。契丹使者认为这是破坏惯例,有失他们的尊严,因此不愿即席。

曾公亮毫不客气地说:“赐宴不赴,是对君命的不诚!人主不愈,要求其必亲临,居心何在?”使者听了这入情入理的话,无言可答,只好乖乖就席。还有一次,公元1074年春,契丹派遣使者萧禧来传信:“代北对境有侵地,请遣使来共同分画。”闻听后,曾公亮在给神宗的疏奏中说道:“乞选将帅,整兵以待敌。”意思是挑选将帅,准备好精兵随时给挑衅者以迎头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