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助秦而著《尉缭子》

战国时期,魏国大梁有一个名叫尉缭的人很有思想见地。尉缭早年跟随一个当时的名士学习,深得改革变法之道。此外,尉缭对军事有很深的研究。他读了很多兵书,对其中的精义理解透彻。

战国后期,诸侯国之间的争斗越发激烈。各国一方面对外用兵,扩充自己的势力。一方面在国内围绕着富国强兵之道,纷纷招贤纳士,以图立于不败之地。

魏国在公元前334年开始招贤纳士,邹衍、淳于髡、孟轲等当时的名士都来到大梁,尉缭也在这时候来到大梁并见到了梁惠王。

素有大志的尉缭一次与梁惠王探讨用兵取胜之道。尉缭认为用兵之道在于“号令明,法制审”,“兵以静胜,国以专胜”,用兵的目的在于“诛暴乱,禁不义”。

这些用兵之道没有得到梁惠王的认可。尉缭不仅熟悉魏国的国情,而且处处为振兴魏国着想,表现了他热爱故土的深情,以及对秦兵压境的忧虑。

尉缭对军事家吴起无限钦佩。他赞赏吴起执法严明,重视士兵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具有其重民及重视人的因素的积极意义,他希望魏国能有像吴起这样的军事首领。

天不遂人愿,尉缭眼见难以在魏国施展自己的才华,他听说秦王嬴政是个可以共图大事的贤明君主,于是决定前往秦国。

公元前237年,尉缭来到了秦国,此时秦王政已亲秉朝纲,国内形势稳定,秦王正准备全力以赴开展对东方六国的最后一击。

当时秦国实力已经非昔日可比,以己之力,秦国完全可以消灭六国中的任何一个国,但是如果六国要是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情况就难以预料了。所以摆在秦王嬴政面前的棘手问题是,如何能使六国不再“合纵”,让秦军以千钧之势,迅速制服六国,统一天下,避免过多的纠缠,消耗国力。

按照秦国以前惯用的方法是采用离间之计离间六国,其实,那个时候,秦国的丞相李斯等人正在从事着这项工作,但是采用什么方法更为有利,则仍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消灭六国,统一中国,是历史上从未有人干过的事情,年轻的秦王嬴政深知这一点,他不想打无准备之仗。

另外,当时秦国还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秦国虽然战将如云,猛士遍野,而真正谙熟军事理论的军事家却没有。靠谁去指挥这些只善于拼杀的将士呢?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

秦王嬴政对此十分烦恼,他自己出身于王室,虽工于心计,讲求政治谋略,但没有打过仗,缺乏带兵的经验。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实干少,真要上战场,真刀真枪地搏杀,恐怕就无用武之地了。

就在这个时候,尉缭来了,他来的真是时候,他恰好具备秦王期望的军事家的各项素质,真是冥冥之中,必有天意。老天似乎想帮助秦王圆了这个统一大业的梦。

尉缭一到秦国,就向秦王献上一计,他说:“以秦国的强大,诸侯好比是郡县之君,我所担心的就是诸侯‘合纵’,他们联合起来出其不意,希望大王不要爱惜财物,用它们去贿赂各国的权臣,以扰乱他们的谋略,这样不过损失些钱财,而诸侯则可以尽数消灭了。”

这一番话正好说到秦王最关心的问题上,秦王觉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计寻求的人,于是对他言听计从。不仅如此,为了显示恩宠,秦王还让尉缭享受同自己一样的衣服饮食,每次见到他,总是表现得很谦卑。

相传,尉缭懂得面相占卜,他看过秦王面相后,认定秦王的面相刚烈,有求于人时可以虚心诚恳,一但被冒犯时却会变得极其残暴,对臣属也会毫不手软。

另外,经过与秦王嬴政一段时间的接触,尉缭得出了秦王“缺少恩德,心似虎狼;在困境中可以谦卑待人,得志于天下以后就会轻易吞食人”,“假使秦王得志于天下,那么天下之人都会变成他的奴婢,决不可与他相处过久”的结论。

尉缭决定不为其服务,萌生了逃离之心。他多次尝试逃离秦王为他安排的住处,但都被秦王发现,将其追回。

尉缭刚入秦时,与秦国将军蒙恬偶遇,蒙恬为之亲自牵马,请回府中。蒙恬曾请尉缭继续著书,尉缭断然回绝,并打算离开蒙府,在蒙恬的苦苦央求下才留下。秦王嬴政多次求教,尉缭也不在献计献策。

国家正在用人之际,像尉缭这样的军事家如何能让他走?秦嬴政决定用尽办法让其为己服务。秦王嬴政发挥他爱才、识才和善于用才的特长,想方设法将尉缭留住,他将尉缭提升到国尉的高位之上,让他掌管全国的军队,主持全面军事。

尉缭也不好意思再逃离了,只好死心塌地地为秦王出谋划策,为秦的统一作贡献。尉缭的到来,使秦国文臣武将一应俱全,秦王嬴政又是一位年轻力壮、极富进取心的国君,这样秦国统一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了。

尉缭在西入秦国前,就想根据自己研读多年兵法的心得,撰写一部兵书。在魏国逗留期间,尉缭就开始了撰述《尉缭子》一书,是以他与梁惠王晤谈军事学的形式撰写的。

由于不能专心著述,尉缭只能利用空闲时间断断续续地写。在入秦后,尉缭根据形势需要,对此书进行了修改,最终使这部兵书完善起来,这就是《尉缭子》。

《尉缭子》共分为五卷,二十四篇。尉缭将自己的军事思想完整地反映这部兵书《尉缭子》之中。

卷一包括“天官”、“兵谈”、“制谈”、“战略”、“攻权”5篇,主要论述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关系,攻城与作战的原则,主张行事不应依靠迷信鬼神,而应依赖人的智慧。

卷二包括“守议”、“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5篇,主要论述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守城的原则。

卷三包括“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5篇,主要讲述用兵的原则、军队的纪律和奖惩制度。

卷四包括“束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5篇,主要叙述战场法纪、部队的编组、标志和指挥信号,以及行军序列。

卷五包括“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4篇,主要论述军队的训练和取胜之道。

在《尉缭子》中,尉缭提出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必须加强治军的手段,制定、颁发严格的军纪、军规,使所有军官、士兵都知晓,一旦触犯将处以重刑。尉缭这些措施与秦王嬴政一贯推崇的法家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尉缭认为战争有三种胜利:不战服人的“道胜”,威慑屈人的“威胜”,战场交锋的“力胜”。其中不战服人的“道胜”和威慑屈人的“威胜”为战争的取胜最佳方式。

在具体的战术上,尉缭还实践了当时最先进的方法,如在列阵方面,他提出:士卒“有内向,有外向;有立阵,有坐阵”。这样的阵法,错落有致,便于指挥。

尉缭对战争的具体行为有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军队不应进攻无过之城,不能杀戮无罪之人。凡是杀害他人父兄,抢夺他人财物,将他人子女掠为奴仆的,都是大盗的行径。

尉缭希望战争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小越好,甚至提出:军队所过之处。农民不离其田业,商贾不离其店铺,官吏不离其府衙。另外他还希望靠道义,即正义战争,靠民气,即人心的向背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尉缭子》所谈的战略、战术问题没有《孙子兵法》、《吴子兵法》深刻,但在一系列问题上有着自己的创见。如,它提出了以经济为基础的战争观,《治本篇》中说,治国的根本在于耕织:“非五谷无以充腹,非丝麻无以盖形”。

《尉缭子》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战略战术思想,如战争“专一则胜,离散则败”,意思是战争要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待机而动。主张在战争中运用权谋,说:“权先加人者,敌不力交。”还主张在军中实行各种保密符牌和军情文书制度等等。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尉缭结合战国围城战的实践,提出了一整套攻、守城邑的谋略。主张攻城要有必胜把握,“战不必胜,不可言战;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最后深入敌境,出敌不意,切断敌粮道,孤立敌城邑,乘虚去攻克。

《尉缭子》是一部具有重要军事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兵书,其中掺杂着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等学派思想,在先秦兵书中独具一格,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兵家的重视。

唐朝丞相魏徵将其收进用于经邦治国的《群书治要》之中,宋代时《尉缭子》被官定为武学经书,后世兵家多有引述。

【旁注】

邹衍 (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五行学说的创始人,齐国人。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因他能“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

孟轲 (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即孟子,名轲,字子舆。汉族,东周邹国人,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有“亚圣”之称,代表作品为《孟子》。

“合纵” 战国时期,赵、韩、齐等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当时,秦国在西方,赵、韩、齐等六国土地南北相连,六国联合故称合纵。合纵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扩大实力而联合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其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李斯 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也是秦王嬴政时的丞相。李斯辅佐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霸业。他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占卜 古代人们借助龟壳、铜钱、竹签等物品来推断未来吉凶祸福的一种手法。由于古代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助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产生了。

梁惠王 即魏惠王,后称梁惠王,姬姓,名罃,魏武侯之子。魏国第3代国君。公元前369~公元前319年在位,在位约50年。魏惠王即位时魏国是鼎盛时期,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大败于齐国,开始衰弱。

法家 通常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法家思想是从早期儒学家荀子基于性恶说的礼治论发展而来的,著名的李斯与韩非子都是荀子的弟子,他们将以礼治国的学说向前迈了一步,提出了以法治国。另外,法家在古时候是指明法度的大臣。还有,法家在古代与“方家”同义,都是指对书法家、画家等的尊称。

墨家 战国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儒家、道家等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反对侵略战争。重视文化传承,掌握自然规律等。

【阅读链接】

对于《尉缭子》,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意见原先认为《尉缭子》是一部伪书,是出于后人的伪造。但是后来伪书一说遭到大多数人的否定。第二种意见认为《尉缭子》一书并非尉缭一人所著,而是自尉缭开始,经四代人努力才得以完成的。

第三种意见与第二种意见大致相同,它认为《尉缭子》的前身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杂家”《尉缭》29篇。“杂家”糅杂儒墨名法之说。“杂家”《尉缭》属“商君学”,除论述军事外,还涉及政治和经济。它虽谈兵法,却并非兵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杂家”《尉缭子》5卷。这都和后来的《尉缭子》的内容和卷数相同,可见后来的《尉缭子》即“杂家”《尉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