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博采而撰《武编》

公元1507年,唐顺之出生在江苏常州青果巷的一个名门望族,祖父唐贵是进士出身,任户部给事中,父亲唐宝也是进士出身,任河南信阳与湖南永州府知府。

唐顺之很小的时候,就受到了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严加管教,写字如不端正就会挨打。如果出去玩儿回家晚了,母亲也会时常责备他。

唐顺之很贪玩,但天生聪明,并且极具个性又特立独行的人。同喜欢玩耍一样,唐顺之也十分喜欢读书。父母望子成龙,给唐顺之找来了名师为其辅导。

时间如梭,转眼间,唐顺之23岁了,这一年,唐顺之参加了每三年在京城举办一次的会试,会试的结果令他和家人都倍感骄傲,十分兴奋。在这次会试中唐顺之荣登榜首。

这次会试的主考官是当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张璁,他看了唐顺之的文章十分欣赏,为朝廷能收罗到唐顺之这样的人才十分高兴,他想利用他的权力提拔唐顺之到翰林院为官。

可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初入仕途的读书人,在官场面前显得十分谨慎,他婉言谢绝了张璁的知遇与栽培,按部就班地去兵部任职。这令张璁不免感到十分扫兴。

公元1533年,唐顺之被调入翰林院任编修。因与主管官员张璁性格不投,便以生病为由,请假回家。张璁开始没有准许,这时有人私下告诉张璁说“唐顺之一直不愿在你的手下做事,一直要疏远你,你又何必苦留他!”张璁一怒之下准其还乡,并表示永不再让他当官。

唐顺之虽然离开官场,但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他决心退下来潜心读书,以便在国家需要时再出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顺之隐居后,闭门谢客,把时间和精力都用于钻研《六经》、《百子史氏》和《国朝故典律例》等古籍之中,昼夜研究,忘寝废食。此外,他还深入研究算学、天文律历、山川地志、兵法战阵等知识。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唐顺之在简陋的茅舍里,冬天不生火炉,夏天不搧扇子;出门不坐轿子;一年只做一件布衣裳;一个月只能吃一回肉。

他要用这种苛刻的办法使自己摆脱各种物质欲望的引诱,以求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更加能够把精力和注意力倾注到各种研究上来。

明嘉靖年间,明朝廷武备废弛,将帅战备意识不强,领兵训练时,也漫不经心,兵士也养成了懒惰散漫的习性,参加战斗时,将士蒙头缩项,胆落神悸,毫无战斗力。

那个时候,日本正处于割据分裂的“战国”时代,日本内战中的残兵败将便纠集武士、浪人及奸商,武装掠夺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被当地人民称为倭寇。

明政府抵抗不力,明朝的军队没有力量给入侵的倭寇有力的反击,唐顺之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气愤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常常皱着眉头慨叹地说:“老百姓遭受横祸,等于用刀子剜我的肉,对于死难的父老乡亲,我怎样才能给他们以慰藉呢?”

受命指挥打击倭寇的将军赵文华知道唐顺之极有才学,不但满腹经纶,而且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更为重要的是通晓军事,他决定请唐顺之出山组织抗倭。当时举荐唐顺之出山的奏折达50余件之多。

由此,唐顺之回到兵部复职后,首先到京师附近的练兵基地蓟镇,制定了整顿军队的方案,然后与总督胡宗宪商议讨贼御寇的策略。他主张在海上截击倭寇的兵船,不让倭寇登陆。

唐顺之决定亲自下海去体验一下海上的生活。他的船从江苏的江阴驶向蛟门大洋,一昼夜走了六七百里,跟随他前往的人在风浪中或惊骇万状,或呕吐不止,可是他却意气风发镇定自若。

唐顺之在海风怒吼、惊涛骇浪的海上,把躲藏在港湾内不尽职守的将官们按照军纪法办,对严守岗位的将士则予以重赏。严惩之下,驻守海防的将士们再也不敢玩忽职守了。

唐顺之的到来很快扭转了明军颓废不振的局面,为击溃倭寇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唐顺之一直战斗在抗倭前线。唐顺之所在之处,倭寇见其军容严整不敢出战。

为了振兴颓废不振的武备,唐顺之广搜博采,从历代兵书及其他史书中辑录对于武备有所裨益的资料,可以说“一切命将驭士之道,天时地利之宜,攻战守御之法,虚实强弱之形,进退作止之度,间谍秘诡之权,营阵行伍之次,舟车火器之需”都在唐顺之搜集之列。

在此基础上,唐顺之编撰了《武编》一书。全书分前后二集,共十二卷。前集六卷,五十五门;后集六卷,一百三十四门。

《武编》前集主要辑录有关兵法理论方面的资料,内容包括将帅选拔、士伍训练、行军作战、攻防守备、计谋方略、营制营规、阵法阵图、武器装备、人马医护等等。

后集全部是用兵实践,主要是从古代史籍中撷取有关治军和用兵的故事,以为借鉴。

《武编》采集资料的范围比较广泛,从《武经七书》、《太白阴经》、《虎钤经》、《武经总要》、《续武经总要》等兵法典籍到汉唐以来的名臣奏议,都有所采集。

《武编》保存了一些其他兵书很少记载的资料,如农民起义领袖孙恩曾经用过的演禽战法等,《武编》还比较注意辑录当朝的有关军事资料,如前集卷一比较详尽地辑录了明永乐十二年制定的赏罚条令;前集卷四辑录了赵本学、俞大猷有关阵法资料,尤其是辑录了当时被称为“称战”的戚继光鸳鸯阵。

它对军事技术问题的论述,则侧重于对传统火药理论,以及诸多火器的形制构造与使用方法的阐发,有相当一部分内容被后世的兵书所转录。另外,它还比较注意辑录反面战例资料,作为反面教材。

《武编》出自即有军事实践又有历史知识的学者之手,加之专为振兴明廷武备而作,因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是编虽纸上之谈,亦多由阅历而得,固未可概以书生之见目之矣。”

【旁注】

户部 我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部。户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户部的长官称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文渊阁 清宫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建成。乾隆三十八年,即1773年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撰《四库全书》。1174年下诏兴建藏书楼,位置在故宫东华门内文华殿后,用于专贮《四库全书》,这个藏书阁就叫文渊阁。

《六经》 指六部儒家经典,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分别是:《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已失传,所以通常称“五经”。

奏折 古代重要官府文书之一,也称折子、奏帖或折奏,是各级政府呈递给皇帝的文件。它始用于清朝顺治年间,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间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废止,历时两百余年。

兵部 我国古代官署名,又称夏官、武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的机关,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一,其长官称为兵部尚书,又称夏卿。

《武经七书》 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汇编而成。《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汉族军事著作的精华,是中国军事理论殿堂里的瑰宝。

【阅读链接】

唐顺之文才武略皆备,倭寇的头子对唐顺之恨之入骨,他重金聘请刺客谋杀唐顺之。一天深夜,唐顺之正在写字,忽然一个穿黑衣手执利刀的人闪进屋内。唐顺之对黑衣人说“你是谁?何故深夜前来?”“唐顺之,你不必问我何人,今天就是来取你的性命!”

“既然这样,好吧,能否容我把这张纸写完呢?”刺客对唐顺之说:“念你是读书人,就让你多活一刻,把这张纸写完了吧!”唐顺之神色自若,提着斗笔饱蘸浓墨依然挥毫如飞,正当刺客看得入神时,突然,唐顺之闪电似地将笔往刺客喉间掷去。“哎……”刺客“呀”都来不及出口,身体往后便倒,手中的利刀“当啷”一声坠落在地上,原来唐顺之把浑身的力气全运到这笔尖上,轻轻一掷就有千钧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