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筌著十卷《太白阴经》
唐玄宗时期,有个叫李筌的陇西人,他自小非常喜欢神仙之道,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为了让自己的修道成仙之梦不受打扰,李筌多年隐居于嵩山少室山。
李筌经常游历名山,广泛采纳方术,来提高自己的修炼。机缘巧合,一天,李筌在嵩山虎口岩的一个石室里,发现了一本《皇帝阴符经》,素书朱漆,盛放在玉匣中,上题:“太平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
由于传本年代久远,已经糜烂,李筌将书的内容抄写下来,经常拿出来读一读,但读了有数千遍,始终没有明白其中的义理。
李筌没有办法,决定将此事先放一放,等以后再说。一次,他西游来到骊山,骊山又称“郦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千米,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
李筌正在欣赏骊山美丽景色时,迎面走来一个老妇人。只见这个老妇人头顶挽着高髻,四围之发下垂,穿着褴褛,手扶拐杖,其形貌和一般老妇有些不同。只见她坐在路旁看着野火燃烧着一棵树,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李筌在一旁听后十分惊异,就接着问老妇人说:“这是皇帝阴符中的句子,老母是从哪里得来的?又提到它?”
老妇人回荅说:“我读此经已有三元六周甲子了,你这位少年是从哪里得到的?”李筌恭恭敬敬地向老母叩了两个头,告诉了他所得到这本书的时间和地点。
老妇人说:“你这少年的颧骨贯穿于生门,而命门齐于日角,血脑未减,心影不偏,德贤而好法,神勇而乐智,可真称得上是我的弟子呵!然而,你四十五岁的时候当有大难。让我救你于危难吧!”于是,拿出丹砂书写符箓一道,挂在拐杖一端,让李筌跪下接受了这道符。
做完这些后,老妇人坐在一块大石上,给李筌讲述了《皇帝阴符经》的义理:
《阴符经》总三百字,一百字演说道,一百字演说法,一百字演说术;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民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都是内出心机,外合人事,观其精微,黄庭八景不足以为玄;察其至要,经传子史不足以为文;任其巧智,孙吴韩白不足以为奇,非有道之士,不可使闻之。故智人用之得其通,贤人用之得其法,正人用之得其术,识分不同也。如传同好,必请斋诫而授之,有本者为师,无本者为弟子也。不得以富贵为重,贫贱为轻,违者夺纪二十本命,日诵七遍益心机加年寿,每年七月七日写一本藏于名山石岩中,得加算久之。
说完这些后,老妇人说道:“现在时间已到申时了,我的麦饭已经做好,我们同吃吧。”说完,老妇人从袖里取出一个瓢,让李筌到山谷中去取水,舀满了,瓢忽然重有一百多斤,再努力往上拿,就是拿不上来,最后沉到泉中去了。
李筌沮丧地返回来,却发现老妇人已经不见了,在原处只留下一些麦饭。李筌没有多想,他把这些麦饭吃了下去,令他感到奇怪的是,从此他再也没有饥饿感了,也就不再吃饭了。李筌将事情前前后后想了一通,最后认定这个神秘的老妇人就是传说中的骊山老母。
李筌细细回想老妇人所讲的《阴符经》义理,再结合自己所得的《皇帝阴符经》的内容,日夜咀嚼,不知过了多少时日,在一个寂静的晚上,他终于将《皇帝阴符经》融会贯通,明白了其中的义理精髓。
李筌决定结束隐居生活,走出少室山,为造福天下百姓贡献自己的力量。
唐玄宗开元年间,即公元713~741年,李筌被任命为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任职期间,李筌尽职尽责。当时,朝廷奸臣当道,奸相李林甫排除异己,大肆陷害忠臣。
李筌见难以施展自己的才智,急流勇退,遂辞官离去。辞官以后,李筌重新隐居起来,他把精力放在了著述和访道上。
李筌有将才大略,他作了《太白阴经》十卷,又作了《中台志》十卷。《太白阴经》又叫《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
《太白阴经》内容较为丰富,共分十卷100篇,十卷分别是:人谋、杂仪、战具、预备、阵图、祭文、捷书、药方、遁甲、杂式。
《太白阴经》博采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军事理论之长,又具有某些独到的见解,它最大的特点是在编撰体例上有所创新,它已经把对战争和军事侧重与理论的综合研究,分解为诸多专题进行分门别类上的研究。
李筌在充分继承前人兵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唐代军事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古代战争、国防、治军、作战等重大军事问题,都进行了较为深刻系统的论述,并对某些问题的阐述作了创新性发展。
关于战争,李筌强调政治高于军事,以政治争取到不战而胜乃为用兵的最上策。主张尽量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避免流血发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上,《太白阴经》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事”,即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而不依靠阴阳鬼神。此外,战争的胜利还取决于君主的“仁义”以及国家的富强。
李筌还进一步分析,国家的强与弱、富与贫,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执政者实行符合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真正做到“乘天之时,因地之利,用人之力,乃可富强”。
李筌对此进一步解释,指出:所谓“乘天之时”并非坐等天道恩赐,而是指不违时,做到“春植谷,秋植麦,夏长成,冬备藏”,尽量发挥人在四季生产中的作用。
所谓“因地之利”,并非专靠土地的肥沃和地形的险要,而是指要积极“饬力以长地之财”,调动全国各地的物力,做到物尽其用;而要使“器用备”,只有“地诚任,不患无财”;做到“商旅备”,就能“以有易无”,活跃市场经济。
所谓“用人之力”,是指要充分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力作用,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防止人们因懒惰和奢侈所造成的贫困落后局面。
另外,《太白阴经》对军仪典礼、各类攻防战具、驻防行军等各项准备事宜、战阵队形、公文程式和人马医护、物象观测等,也分别作了具体论述。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各种兵器、攻守城器械、城防设施,水军战船的论述更为详尽。
这些内容基本上是综合前代兵书典籍及有关著作写成,且有所阐发,其中存录了不少有价值的军事资料。《太白阴经》由此被后人所重视,有多种刊本问世。
【旁注】
方术 道术的前身。通常方术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古代关于治道的方法。二是指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科学技术的总称。
甲子 干支之一,顺序为第1个。前一位是癸亥,后一位是乙丑。干支纪年或记岁时六十组干支轮一周,称一个甲子,共六十年。我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一年称“甲子年”。以下各个公元年份,年份数除以60余4,或年份数减3,除以10的余数是1,除以12的余数是1,自当年正月初一起至次年除夕止的岁次内均为“甲子年”。
丹砂 即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朱砂古时称作“丹”。东汉之后,为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兴起的炼丹术,使人们逐渐开始运用化学方法生产朱砂。朱砂的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朱砂通常作颜料,我国利用朱砂作颜料已有悠久的历史。
麦饭 陕西的小吃,以“蒸制”手法制作而成。主料为野菜或蔬菜和面粉。麦饭的做法极其简便,将洗干净的野菜或蔬菜与面粉搅拌均匀,再蒸上二十分钟左右即可食用,是一道简单、营养、菜香浓郁的乡土小吃。
太白星 即金星,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二颗行星,也是各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我国古代把金星叫做太白星,早晨出现在东方时叫启明,晚上出现在西方时叫长庚。
阴阳 我国古人一种宇宙观。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人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统一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等等。
【阅读链接】
李筌对道教和法家思想深信不疑,他的理论基本上以道家学说为核心,并很好地融合了法家、兵家的思想,进而构造出自己的思想体系。
在个人修道方面,李筌认为“抱一”就是“复本”,“本”是最高的“道”,为“至道”。“抱一复本”就是体认、领悟“至道”的性质和功用,从而与“至道”融为一体。他强调修道者一定要了解“至道”,主张人们应该动用道教的方术,以灵明心通晓“盗机”之方法,将自己炼就成为无味无觉却又像逐渐生长的婴儿一样,最终与“至道”合一,就可以穷达本源,掌握宇宙,逍遥成仙。在国家管理方面,李筌主张“以名法理国”,提倡“法治”,做到“按罪而制伏,按功而行赏”,“赏无私功,刑无私罪”,同时要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