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著《兵法二十四篇》
在徐州琅邪郡阳都县,诸葛氏算是当地的望族,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儿子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公元181年,诸葛圭的妻子产下一子,起名诸葛亮。诸葛亮似乎是个不平凡的人,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8岁时,父亲诸葛圭也离他而去。
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大将军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
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失去了生活的依靠,便移居南阳。
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读《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徐庶、崔州平等好友赞赏他的才干。
诸葛亮当时和好友徐庶拜当时的襄阳名士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两人一起研读史籍,悉心理会其中的要义精髓。时光荏苒,诸葛亮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等人结下了深厚情谊。
相传,有一次黄承彦对诸葛亮说:“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名叫黄月英,不知你可否愿意与她结尾夫妻?”
不重容貌的诸葛亮答应了这桩亲事,决定迎娶这位有才华的丑女。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编了一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再说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刘备心怀大志,有统一天下的志愿。有一次,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他知道刘备将来是个成大事的人,也有招贤纳士之心,于是对刘备说:
“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今局势?能了解当今局势才是俊杰。我看只有诸葛亮、庞统可以担当此大任。”
刘备将此话放在心里,他找来徐庶,希望徐庶能引诸葛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说道:“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帝的旨意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不足,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
刘备听后思路豁然开朗,他认定诸葛亮真是个可以平定天下的人才,他力邀诸葛亮相助,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使当时的局势为之大变,他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又帮助刘备夺占荆州,又攻取了益州,再接着又大败曹军,夺得汉中。
公元221年,刘备在四川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蜀汉朝政。
公元223年,刘备离世,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大事小情都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施行屯田,加强战备。
227年,诸葛亮率军屯于汉中,前后六次北伐中原,但无功而返,229年,因积劳成疾,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晚年将自己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辑成一部兵书,即《诸葛亮兵法》,也称《兵法二十四篇》。
《兵法二十四篇》上面记载了诸葛亮几十年来行军打仗、治国安邦的经验。在五丈原之战中,诸葛亮在死前曾将此书和造用“连弩”之法等毕生所学传授给了姜维,使姜维成为了诸葛亮最有力的继承人。
《兵法二十四篇》原有二十四篇,分为视听第三、纳言第四、察疑第五、治人第六、举措第七、考黜第八、治军第九、赏罚第十、喜怒第十一、治乱第十二、教令第十三、斩断第十四、思虑第十五、阴察第十六、将苑之兵权篇、将苑之逐恶篇、将苑知人性篇、将苑之将才篇、将苑之将器篇、将苑之将弊篇。
作为诸葛亮二十几年来军事实践、治国安邦的经验的集大成者,《兵法二十四篇》是军事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军事著作,这部兵书集中演绎了兵圣孙武的“兵者国之大事,上下同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军事思想,也有名将吴起“图国、励士、料敌”的具体战术。
此外,还有将领在军队中的地位、作用、品格和领兵作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堪称是一本“将领圣经”。
【旁注】
荆州 古称“江陵”,是春秋战国时楚国都城所在地,位于湖北中南部,长江中游两岸,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建城历史悠久,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中心。
谚语 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丞相 也称宰相,是古代中国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丞相制度起源于商战国。秦国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但有时也设相邦、秦统一以后只设左、右丞相。汉初各王国在其封国中各设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五丈原 古战场,位于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五丈原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曹魏统帅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阅读链接】
在诸葛亮给后主刘禅上疏的奏章中,以《出师表》为代表,《前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当时,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蜀汉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精图治,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夙愿,他遂给刘禅上了这张表。表文表达了自己审慎勤恳、以伐魏兴汉为己任的忠贞之志和诲诫后主不忘先帝遗愿的孜孜之意,情感真挚,文笔酣畅。
《后出师表》写于建兴六年诸葛亮二次伐魏前。此表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表中充溢着强烈的贞壮烈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