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谋划策——实战经验

在先秦兵法思想的启迪下,后世的兵法思想及其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它们继承了先秦兵学的优秀传统,又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其内涵丰富,军事思想突出。

这一时期的军事理论在有关战争的诸多问题上,包括对于战争的基本态度,对战争目的和性质的分析、军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战争与民众的关系、战争与天时地利的关系、战争与主观指导等方面,都提出了简明扼要而又深刻的总结。这些兵学思想多通过著述兵书得以呈现和流传,兵书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了人们获取军事理论和兵学智谋的宝库。

黄石公赠张良《三略》

战国时期,韩国有一个家世显赫的张姓家族,张姓家族的代表人物张开地连任韩国三朝宰相,他的儿子张平继任他的位置,连任韩国二朝宰相,可是到了张平的儿子张良出生时,韩国已经渐渐衰落下去。公元前230年韩国被秦国兼并。

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祖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张良怀着亡国亡家之恨,一心想报仇。他结交到一位大力士,一次他和这个大力士在秦王嬴政途经之地埋伏好,准备一举杀掉秦王。

但是天不遂人愿,刺杀最后功亏一篑,大力士被秦王的侍卫杀死,而张良侥幸得以逃脱,从此改名换姓到处避难。

张良逃难到下邳,一天,他漫步来到一座叫沂水圯桥的桥头上,对面走过来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头。那老头走到张良身边时,忽然脱下脚上的破鞋子丢到桥下,对张良说:“去,把鞋子给我捡回来!”

张良很奇怪又很生气,觉得老头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几下。可是他又看到老头年岁很大,便只好忍着气下桥给老头捡回了鞋子。

谁知这老头得寸进尺,竟然把脚一伸,吩咐说:“给我穿上!”

张良更觉得奇怪,简直是莫名其妙。尽管张良已很有些生气,但他想了想,还是决定干脆帮忙就帮到底,因此跪下身来帮老头将鞋穿上了。

老头穿好鞋,跺跺脚,哈哈笑着扬长而去。张良看着头也不回、连一声道谢都没有的老头的背影,正在纳闷,忽见老头转身又回来了。他对张良说:

“小伙子,我看你有深造的价值。这样吧,5天后的早上,你到这儿来等我。”张良深感玄妙,就诚恳地说:“谢谢老先生,愿听先生指教。”

第五天一大早,张良就来到桥头,只见老头已经先在桥头等候。他见到张良,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同老年人约会还迟到,这像什么话呢?”说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几步,又回头对张良说:“过5天早上再会吧。”

张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后再来。到了第五天,天刚蒙蒙亮,张良就来到了桥上,可没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

看见张良,老头这回还是声色俱厉地责骂道:“为什么又迟到呢?实在是太不像话了!”说完,十分生气地一甩手就走了。走时依然丢下一句话:“还是再过5天,你早早就来吧。”张良惭愧不已。又过了5天,张良刚刚躺下睡了一会,还不到半夜,就摸黑赶到桥头,他不能再让老头生气了。

过了一会儿,老头来了,见张良早已在桥头等候,他满脸高兴地说:“就应该这样啊!”然后,老头从怀中掏出一本书来,交给张良说:

“再过十年,天下将要打仗,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帮助君王治国平天下了。过十三年,你将在济北谷城山下见到我的化身,黄石即是我。”说完,老头飘然而去,还没等张良回过神来,老头已没了踪影。

等到天亮,张良打开手中的书,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得到的是一部兵书,名叫《三略》,这可是天下早已失传的极其珍贵的书呀,张良惊异不已。

从此后,张良捧着《三略》日夜攻读,勤奋钻研。后来他真的成了大军事家,做了刘邦的得力助手,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勋,名噪一时,功盖天下。

13年后,张良来到济北谷城山下,没有见到这位老人,却见到一块黄石,他把黄石取回供奉起来。张良死后,与这块黄石葬在一起。

这位神龙不见首尾的神秘老人名叫黄石公,他赠送张良的天书是一部兵法书,名叫《三略》。

相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秦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轮到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辞官归隐。

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追魏辙到骊山脚下。

见到魏辙后,秦始皇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但是魏辙决心已定,坚决不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黄石公虽然隐居,但内心一直还牵挂着黎民百姓,他把一生的知识与理想倾注在笔墨上。黄石公博学多才,他精通政治、经济、军事、权谋学问,神学和天文地理知识也相当丰富。

黄石公著的书有《内记敌法》、《三略》三卷、《三奇法》一卷、《五垒图》一卷、《阴谋行军秘法》一卷、《黄石公记》三卷、《略注》三卷、《秘经》三卷、《兵书》三卷、《阴谋乘斗魁刚行军秘》一卷,此外还有《地镜八宅法》、《素书》等兵书战策。

书写好后,他就四处寻找合适人物,目的是委托重任,以实现他为国效力的意愿。恰巧在下邳沂水圯桥桥头偶遇张良,经过三次考验,他认为张良是一个可以成大事的人,因此,他把兵书《三略》三卷赠送给了张良。而张良则依靠这部兵书建功立业,取得了事业的辉煌。

《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分为上、中、下三卷,约3800多字,是从《太公兵法》中推演而成的,与《六韬》齐名,它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是一部糅合了诸子百家的某些思想,而专论战略的兵书。

《三略》大量引用古代兵书《军谶》、《军势》中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共引用了700余字,占全书的1/6还要多,为后人保留了这两部已佚兵书的部分精华。

《三略·上略》共2100余字,占全书的一半以上,内容丰富,是全书的主要部分。其主要内容是强调民本、兵本思想,注重收揽人心、民心。这也是该书政略思想的核心。

《三略》的兵本思想,是古代军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它主张治国统军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发展变化,柔、弱、刚、强四者兼施,巧妙运用。它借《军谶》之语指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道理。

《三略》还认识到,人的主观认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指出“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并认识到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注重灵活运用的重要性,提出战略战术的制定,要依据敌情的实际变化而不断修正,要因敌转化。

此外,还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军事战略原则。《三略》十分强调对战略要地的占领和控制,要求“获固守之”。这种思想既是对前人关在险要地形用兵战术的继承,又是对秦汉以来战争经验的总结。

《三略》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军事学术价值和谋略价值很高,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

后来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三略》说:“其大旨出于黄老,务在审机观变,先立于不败,以求敌人可胜,操术颇巧,兵家或往往用之。”

这些评语都准确地指出了《三略》的军事学术价值和谋略实用价值,这也正是《三略》之所以为历代众多政治家、军事家所高度推崇的原因所在。

《三略》出现了很多注释本,有宋代施子美的《三略讲义》、明代刘寅的《三略直解》等。由于揭示出了治国方略、用兵韬略的一些普遍规律,为我国历代军事家所推崇。

【旁注】

宰相 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的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管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相,本义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辽代时始为正式官名。

下邳 即江苏睢宁,下邳别称邳国、下邳郡。战国时期,齐威王封邹忌当下邳的成侯,开始称该地为“下邳”。后来,汉朝平定天下,将郯郡改名为东海郡,后置下邳国。清朝年间,下邳都城从古邳镇迁往邳城。

刘邦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即汉高祖皇帝,沛郡丰邑中阳里人,同时,也是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

庄襄王 (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47年)即秦庄襄王,又称秦庄王,是战国末期的秦国君主,嬴姓,名楚。秦孝文王之子,本名异人,曾经在赵国邯郸作人质,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他的儿子秦始皇在灭六国、称皇帝尊号后,追封其为太上皇。

《素书》 黄石公所著的一部谋略书,在我国谋略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素书》仅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书中语言高度概括,字字珠玑,句句名言。书中对人性把握精准独到,对事物变化观察入微,对谋略点恰到好处。

诸子 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先秦至汉初的诸子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而《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的总目录提要。编撰《四书全书》时,将“著录书、“存目书”逐一撰写提要,于1781年汇编成此书。共200卷。收录古籍计有10289种,是内容丰富、较系统的研究古典文献的重要工具书,解题式书目的代表作。

【阅读链接】

在民间传说中,黄石公为秦汉时人,很小时,父母便双亡了,黄石公是跟着他的哥嫂长大的。

一天上午,黄石公独自吆喝着牲口去山坡上耕他家的一块山地。干了一气活儿后,便停下牲口歇息。黄石公抬头看到山顶一棵大树下有两人在下棋,便来到大树下看两人下棋。也许是下棋的两个道士精神太集中了吧?黄石公的到来未引起他们的注意。黄石公也默默地站到旁边看。两个道士一盘棋下完,起身看了黄石公一眼,也没和黄石公说什么,便扬长而去。黄石公回到村里,却发现情况都变了,他看到的人,没一个他认识的了,他的家也不存在了。通过询问村里的老人,黄石公终于知道了,时间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黄石公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成了神仙。道教人士也把他纳入了神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