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的变迁

淮河是我国著名大河之一。它发源于河南省的桐柏山,向东流进安徽境内。到了下游的洪泽湖,分成两支:一支向东顺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河;一支向南流入长江。全长 1000 多公里。

淮河两岸是安徽开发比较早的地区。春秋时代,这里是楚国的领地。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令他的大臣孙叔敖在淮河左岸兴修芍陂(今天的安丰塘) 水利工程。后来,楚王又把国都从湖北的郢都(郢 yǐng,今天的江陵)迁到芍陂附近的寿春(今天的寿县)。大约在 12 世纪以前,淮河两岸一直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据说,在唐朝就流传一句俗话:“走千走万,比不上淮河两岸”。

到了南宋以后,淮河地区发生极大变化。公元 1194 年,黄河决口,进入淮河,从此形成了“黄河夺淮”700 年的严重局面。滚滚黄河水涌进淮河河道,带来大量泥沙,把淮河干流和许多支流淤得沟满壕平。雨季一来,河木排不出去,造成严重水灾。

1938 年,日本侵略军进犯徐州,国民党军队为了逃命,炸开黄河大堤,

黄河又一次闯入淮河,造成 89 万人死亡,1200 万人流离失所。从 1938 年决

口,到 1947 年堵口,黄河又夺淮 9 年,给淮河带来 100 亿吨泥沙,造成方圆

5 万多平方公里的黄泛区。解放前夕,淮河两岸已经百孔千疮,“大雨大灾, 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为全国有名的重灾区。

新中国诞生的第二年,毛泽东主席就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国家调集千千万万解放军战士、工程技术人员和淮河两岸人民一道,投入治理淮河的伟大战斗,兴修了一系列水利工程。其中最有名的是淠(pì)史杭水利工程。

淠史杭水利工程是把发源于大别山的淠河、史河和长江支流杭埠河的水,用大型水坝拦蓄起来,把它引到安徽西部缺水地区。这个工程完成后, 每天可引水 4000 多万立方米,能使近 1000 万亩农田得到灌溉。还能行船、发电、养鱼。它大大地促进了皖西地区的经济发展。

现在,淮河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和煤炭生产基地。淮河地区生产的小麦、水稻、棉花、烟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淮南、淮北煤田生产的优质煤炭,源源不断地供应着江南各省。

“水从山上流,船在岗上走。旱天不旱地,年年获丰收。”淮河两岸人民这样歌唱治理淮河以后的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