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乡歌圩

壮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当时是南越族的一支,到现在已有2000 多年历史了。现在,让我们先到广西南部宁明县的花山,看看这个古老民族留下来的文化遗迹吧。

在风景秀丽的明江沿岸,距江面几十米高的岩壁上,有一处处规模宏大的崖壁画。用赭红色的颜料,画着各种各样朴素生动的人物形象:有头戴花冠、形象高大的部族首领,有执刀佩剑的武士,也有欢乐歌舞的男女群众; 还有狗、铜鼓、铜锣、环首刀等动物和器物;这些人物形象组成了一幅幅反映古代战争、操练、胜利欢舞的宏大场面。这种类型的岩画,除宁明以外, 在龙州、扶绥、崇左等县也有发现。因为花山发现的岩壁画规模最大,发现得最早,所以就把这类崖壁画命名为“花山崖壁画”。

这些崖壁画说明,壮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他们的聪明才智,表现在各个方面。早在明代,广西一些交通发达地区,已经具有和汉族相同的农业生产水平。壮族的手工业也很发达,织出的“壮锦”精美、绚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品。

壮族人民非常喜爱唱歌。传说,唐代有一位正直勇敢、聪明美丽的壮族姑娘刘三姐,她很会唱山歌。她用银铃般的歌声,唱出了人民的疾苦和美好愿望,控诉了地主恶霸的罪恶,深受壮族人民的爱戴。后来,她在地主的迫害下,跳进了柳州鱼峰山下的小龙潭。刘三姐的故事在民间长期流传,文艺工作者根据这些传说整理、改编成名为《刘三姐》的诗歌、戏剧和电影。每年的中秋,在柳州的小龙潭畔,都要举办歌会,各地的壮族同胞也要举行唱歌比赛,这种活动叫做歌圩。到那时,成千上万的壮族同胞拥向歌场,登台对歌。歌手们即兴而唱,歌词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表现出他们的理想、愿望、情趣,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