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

从河南向东流入山东的黄河,到垦利县就走完了它的万里路程,注入渤海。

黄河挟带的大量泥沙,流到垦利县附近大部份沉积下来,形成了一块扇形的地面,这就是黄河三角洲,面积有 5600 平方公里。

解放前,黄河三角洲遍地荒草,百里不见人烟,一片荒凉。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建设,这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的盐碱洼地已被绿油油的农田代替。在靠近海边的地方,牧草丰美,解放军在这里建起了大规模的养马场。当你来到三角洲上的新兴城市东营市,就会看到林立的钻塔,密布的油井。它们告诉你,我国的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就在你的脚下。

黄河三角洲地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同时,这里的地质构造又十分复杂,给勘探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胜利油田自 1964 年开发,到 1978 年,

原油产量达到 2000 万吨。此后,产量开始下降。有人以为胜利油田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许多石油专家坚持科学态度,总结经验,努力掌握油田的地质特征,寻找油气的分布规律。经过他们的努力,终于打出了一批日产原油千吨以上的新油井。于是,胜利油田又以每年增产 500 万吨的速度继续向前发展。

胜利油田的原油大部分通过三条输油管运往各地。一条是由东营市到淄博市的辛店。那里的山东齐鲁石油化工总厂,把原油加工成各种产品后再运往各地。第二条输油管通到江苏仪征。第三条输油管通向青岛油港,原油在那里装入油轮出口,为国家换取外汇。

胜利油田建成以后的 20 多年时间里,上缴的利润超过国家投资好几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胜利油田将为祖国作出越来越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