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群芳争艳与流派纷呈
在1908年的秋天,当时北京城内最大的京剧科班喜连成班的班主叶春善带领他的科班在吉林演出。
一天早晨,叶春善和筹资组建喜连成的开明绅士牛子厚到吉林北山散步。他俩边爬山,边闲谈,忽然发现有一人在小树林里练剑,但见他体态轻盈,动作敏捷,那剑被他舞得寒光闪闪,风声嗖嗖,把自己围在水泼不进的弧光圈里。
牛子厚简直看呆了。他生平酷爱京剧,也观赏过不少武术高手的表演,但像今天见到这样的绝伦剑技,还是不多,他情不自禁地连连拍手叫好。
那舞剑人听到有人喝彩,连忙把剑收住,两颊绯红,用手帕揩拭额头沁出的细密汗珠、恭敬地向牛子厚躬身施礼:“牛老板,喜群献丑了。”
牛子厚这时近前定睛细看,只见面前这个才10多岁的年轻人仪表堂堂,气度潇洒,举止端庄,真是一个挑大梁的料子,便问道:“你可曾有艺名?”
叶春善接答道:“我给他起了个艺名叫‘喜群’。”
牛子厚沉吟良久说:“这孩子相貌举止不俗,久后必成大器,给他更名‘梅兰芳’如何?”
叶春善师徒两人欣然同意。从此,就用了“梅兰芳”这一享誉国内外的艺名。
梅兰芳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里,受家庭影响,梅兰芳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戏,他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并也常跟着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戏。
梅兰芳进入喜连成戏班后,更是进步的非常快。1911年,在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中,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
1913年,梅兰芳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
梅兰芳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出了《五花洞》、《真假潘金莲》、《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0多天。
梅兰芳两下江南,奠定了他艺术上独树一帜的地位,并开始了大量新剧目的排演和革新,是继王瑶卿之后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影响最大的旦角演员。
梅兰芳扮相大方,雍容华贵,嗓音圆润,唱腔委婉,功底深厚,文武昆乱兼长,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并同把三者表演艺术特点融为一体,形成花衫行当。
梅兰芳早年曾试演《一缕麻》、《邓霞姑》等“时装戏”,后又创演了《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装戏,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在剧中所塑造的舞台形象,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妇女各种不同的典型形象,而且将人物的个性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融于美的形象之中,给观众以心灵的净化和美的享受。
梅兰芳在其一生的演艺生涯中,以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的精神,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在音乐、唱腔、台词、舞蹈、舞美、服饰、化妆乃至理论教学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资料和实践积累,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派弟子很多,著名的有魏莲芳、李世芳、言慧珠、杜近芳等。
尚小云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宫县。因为家道中落,他在7岁时就投身梨园。
1908年,他转入了三乐社科班学戏,初习武生和花脸,后改旦角。
1912年三乐社在广和楼公演,尚小云的戏很受欢迎。
1914年冬,尚小云与孙菊仙配《三娘教子》、《战蒲关》,声名渐起,被评为“第一童伶”。
尚小云在出科前后,先后受教于张芷荃、戴韵芳、陈德霖、路三宝、王瑶卿等名师,所以其表演技艺突飞猛进。他的昆曲戏由李寿山传授,尤以《昭君出塞》、《风筝误》等戏最见功力。
因为尚小云早年习武生,对杨小楼的艺术十分仰慕,后来他把“杨派”武生的精湛表演,吸收融化,用在自己的旦角戏里,使其表演刚劲、挺拔,于旦角的妩媚多姿中又见阳刚之美,特别适于表演巾帼英雄人物。
至此尚小云成为同辈旦角中,以演女中豪侠为特色的佼佼者。
尚小云自从登上京剧舞台后,先后与孙菊仙合演《三娘教子》、《战蒲关》,与王瑶卿合演《乾坤福寿镜》,与杨小楼合演《湘江会》、《楚汉争》等戏,与余叔岩、谭小培、王又宸、马连良等当时的众多的京剧名人合作演出。
1918年,尚小云自组“重庆社”,不断排演新剧目,以巾帼英雄人物为居多。如《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双阳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侠》、《虎乳飞仙传》、《红绡》、《峨嵋剑》等,都是他首创演出,又成为他的独有剧目。
尚小云的“尚派”代表作以巾帼英雄、侠女为多,需要武功技巧,即使不具武勇的角色。
尚小云也根据剧情需要采取“文戏武唱”的办法,以求火爆,并增进视觉上的美感。比如《昭君出塞》中的王昭君,在出塞后换乘烈马之时,就使用了串“鹞子翻身”、“趟马”疾驰,俯冲“圆场”等属于武功技巧的动作。这都极为符合人物的特色情景,提高了可视性。
尚小云的尚派风格是以阳刚见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的做功表演上,强调一种力度,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强调一种顿挫,棱角分明的表演。
另一方面是他的唱腔高亢刚健,气力充沛,一气呵成。在演唱上善于运用立音、颤音、顿字和一种“节节高”的唱法,形成了尚派的独特风格。
尚小云的表演充满激情,强调气势,这方面也是尚派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值得提出的是,尚先生的艺术在刚的同时又讲究刚柔相济,刚中带柔,柔中带媚。
1927年,尚小云在“五大名伶新剧夺魁评选活动”中,以新编剧《摩登伽女》夺得第一,被公认为四大名旦之一,而誉满天下。
程砚秋出生在1904年12月20日,因家道中落,6岁就投荣蝶仙门下,练武功,向荣春亮习武生。一年后向名武生教师丁永利学戏,后因扮相秀丽,改从陈桐云习花旦,后发现嗓音极佳,改学青衣,师从陈啸云。
程砚秋童年基本功训练异常艰苦,他以惊人的毅力接受了这些训练。所以,程砚秋在11岁一登台演出,就以其超凡的文武之功,唱、念、做、打而崭露头角,让行内外耳目一新。
程砚秋登上京剧舞台后,先后在北京丹桂茶园与赵桐珊、刘鸿声、孙菊仙等合作演出《桑园寄子》、《辕门斩子》、《朱砂痣》等。
1917年,程砚秋因嗓子倒仓,暂不演出,继续深造。变声后,得到诗人罗瘿公的帮助,先是师从阎岚秋、乔蕙兰、谢昆泉、张云卿等名家学把子、身段和演唱。
后来又拜梅兰芳为师,而且更是受王瑶卿的教导和点拨,并在罗瘿公的指导下,广泛涉猎文学作品和绘画、书法、舞拳练剑、电影等多种艺术,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美学情趣,为日后的艺术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被时人称为“程派”。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
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独有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独有的特点。
程砚秋后来与高庆奎、余叔岩等人合作,声誉日隆。不久自己组班,在京、沪等地演出,在观众中产生深刻的印象。1927年和1931年曾两度被评选为“四大名旦”之一。
荀慧生于1900出生于河北,幼年因为家贫无以生计。1907年随父母到天津谋生,父亲把他卖给了小桃红梆子戏班学戏。
荀慧生在学戏期间,夏天穿棉袄,冬天穿单衣,头顶大碗,足履冰水,点香火头练转眼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苦功练出了硬本领,唱、念、做、打无一不精。
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艺名随师父经常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
1910年荀慧生随师父进京,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班。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演京剧,后拜王瑶卿为师,又曾受业于吴菱仙、陈德霖、路三宝,在继承王派、陈派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
荀慧生的嗓音甜媚,稍有闷音,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
善于运用气口,以气息的顿挫抑扬造成唱腔的缠绵继续,在刻画人物的婀娜、表现人物的委屈、怨怼或痛不欲生的情感时,有很强的感染力。
荀慧生还将河北梆子旋律和唱法化入自己的唱腔,和谐而不显生硬,更使他的唱于轻盈脱俗中有通俗的成分。更多的剧目中常见的流水板则于耍腔时逐个将音符唱出,活泼而不琐碎,也是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唱法,而加强了人物性格的表现。
荀慧生的吐字以京字京韵为主,基本不用反切,显得清楚亲切。
他的念白承继王瑶卿,而减去了方正有棱角之处;他的京白尤其传神,短而气促的、自说自话的方式和卷舌音、语助词以及降低半音方法的运用,都使他的白口轻俏软媚,魅力十足。
如《得意缘》、《十三妹》、《穆天王》及《金玉奴》等戏里的京白,都是上乘之作。
荀慧生的做工更为出色,一些繁复的身段脱胎于河北梆子,而小身段动作如侧戏曲、垂头、晃身、咬辱、衔手帕、拧汗巾等,配合眼神的运用,着力表现少女和少妇的心理活动,能做到艳而不妖,媚而不冶。
而饰演端庄的女性,如《勘玉钏》前部的俞素贞和《金玉奴》后部的金玉奴,又能一洗媚态。
荀慧生的武功也很扎实,起打稳健利落而富美感,扑跌也有特点,适度而且准确。在扮相服饰方面,也有创新,服装的设计尤其别致,他的短袄长裙虽是传统装束,但样式贴近时代有新意,越能显出人物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得到“留香装”的称号。
1927年北京报界举办京剧旦行评选,他与梅、尚、程一起被誉为“四大名旦”,这也标志着他艺术走向成熟,得到社会肯定,赢得了观众的赞赏。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
荀慧生演出的剧目有300多出,主要包括《红娘》、《红楼二尤》、《杜十娘》、《荀灌娘》、《钗头凤》、《十三妹》、《玉堂春》、《金玉奴》、《得意缘》、《卓文君》等。
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
这不是简单的一曲多用,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
荀慧生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茂,他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表演方面他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许多少女、少妇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
荀慧生剧目丰富,传统戏《金玉奴》、《花田错》、《英杰烈》、《游龙戏凤》、《儿女英雄传》、《十三妹》等,都具荀慧生特色。
新排剧目的数量之多为四大名旦之首,有《元宵迹》、《钗头凤》、《鱼藻宫》、《埋香幻》、《荆钗记》等。另外,还有一些由单折增益首尾编排的本戏,《玉堂春》、《得意缘》及全部《贩马记》等。
在京剧的主要流派中,除了旦行的四大流派外,还有生行、净行和丑行的众多流派。
生行是京剧最重要的行当之一,因此这一行当的流派繁多。第一代京剧演员中就有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老生三杰”,以后又有继承他们三人特长并创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新老生三杰”。
随着京剧日趋成熟和繁荣,老生行新兴的流派层出不穷,有马派的马连良、余派的余叔岩、高派的高庆奎、麒派的周信芳、言派的言菊朋、谭派的谭富英、汪派的汪笑侬、杨派的杨宝森和唐派的唐韵笙等。
此外武生出现了杨派的杨小楼、盖派的盖叫天、尚派的尚和玉等。小生也有姜派的姜妙香、叶派的叶盛兰和俞派的俞振飞等,及王派的王鸿寿等红生,一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像比较有名的谭派中的谭鑫培。他嗓音清脆甜亮、刚柔相济、润腔自如、吐字清晰有力。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塑造人物形象生动,并且能文能武,京剧的各行各派受他的影响很大。
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等人无不是在继承谭派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的。
余派的余叔岩既是谭派传人,又是余派创始人。它的演唱优美洒脱、抑扬顿挫,韵味醇厚。代表剧目有《战太平》、《空城计》、《搜孤救孤》、《捉放曹》等。
他的传人谭富英、杨宝森、李少春已创立了自己新的风格,另有孟小冬等人忠实的继承了余派艺术。
麒派的周信芳是麒派创始人。因为他7岁登台,所以艺名为“七龄童”,后来改为“麒麟童”。周信芳嗓音嘶哑、唱腔独特、苍凉遒劲、粗犷刚强,念白抑扬顿挫、饱满有力。
做工精细是他表演艺术的一大特点,动作刚劲有力、表情丰富强烈、舞蹈气势磅礴。他的代表剧目有《萧何月下追韩信》、《四进士》(《宋士杰》)、《徐策跑城》、《乌龙院》等。
马派的马连良唱腔飘逸清新、韵味饱满、行腔巧俏多变,表演潇洒优美,念白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极善于表演。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苏武牧羊》、《赵氏孤儿》等。主要传人有言少朋、马长礼、张学津、冯志孝等。
言派言菊朋的特点主要在于唱腔。
他精通音律与四声,主张“腔由字和,字正而腔圆”,因此,言派唱腔新颖别致,“腔儿花,味儿厚”,比较难学难唱,但很有特色。代表剧目有《卧龙吊孝》、《让徐州》、《上天台》、《白帝城》等。主要传人有言少朋、张少楼等。
除了旦行和生行,还有净行和丑行。同旦行和生行相比,净行和丑行由于作为配角的戏较多,它所产生的流派相对要少一些,但同样有一批艺术家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像早期的何桂山、刘永春、金秀山、裘桂仙等都具备了相当深厚的造诣。
后来,随着京剧剧目日益丰富,所需人才日益增多,新生的净行及丑行的流派也应运而生,有金派、裘派、郝派、侯派、肖派、叶派等。
像金派的金少山铜锤架子都很擅长,他嗓音洪亮浑厚,高、中、低音都很响亮。对吐字、润腔、气口的运用都很精心细致。代表剧目有《连环套》、《草桥关》、《锁五龙》、《铡判官》、《断后龙袍》等。
裘派的裘盛戎,其最大特点是将净行的演唱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在继承前辈净行名家演唱技巧的基础上,汲取了老生甚至旦行的某些长处,创立了一种韵味醇、节奏鲜明、刚柔相济的唱法,在净行中影响相当大。
代表剧目有《姚期》、《铡美案》、《赤桑镇》、《将相和》、《盗御马》、《除三害》等。主要传人有方荣翔、王正屏、李长春等。
袁派的袁世海继承了郝派的风格,并塑造了一系列新的人物形象。袁世海受麒派影响很大,因此演出中十分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他所塑造的鲁智深、鸠山、曹操、张定边等人物在观众中影响颇大。
主要代表作有《九江口》、《野猪林》、《黑旋风李逵》、《横槊赋诗》等。真可谓是群芳争艳,异彩纷呈!
[旁注]
牛子厚 本名牛秉坤。1866年出生于吉林市,是著名巨商“船厂牛家”的第四代传人,在吉林城拥有几十家商号,并在东北各主要城镇都布有“买卖”的大东家。他创建了“喜连成科班”,为我国京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源于乾隆时一部地方戏《醉杨妃》的京剧剧目,此剧本主要描写杨玉环醉后自赏怀春的心态,表演色情,格调低俗。后来经京剧大师梅兰芳倾尽毕生心血精雕细刻、加工点缀,成为梅派经典代表剧目之一。
言慧珠(1919年~1966年),著名京剧旦角女演员。其父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的言菊朋,她12岁从姜顺仙、程玉菁等学艺,后来又在上海拜梅兰芳为师。其代表作品有《西施》、《太真外传》、《生死恨》、《春香传》、《霸王别姬》、《凤还巢》等剧。
《三娘教子》又名《王春娥》、《双官诰》。剧中说的是明代的薛广有妻张氏、妾刘氏及王春娥,刘氏生子名倚哥。薛广赴镇江,托友带回白银100两归家,友见利忘义吞没其金,假造棺木,伪称薛广死于外面。张氏、刘氏先后再嫁,王春娥织布刘氏丢下的幼子倚哥养大。后倚哥得中状元,薛广也以军功还家,一家团聚。
《辕门斩子》故事梗概为:宋代时期,辽邦摆下“天门阵”,杨延昭之子杨宗保去穆家寨取降龙木,被穆桂英所擒,穆桂英爱慕宗保私自招亲。杨延昭为此大怒,将宗保绑在辕门欲将其斩首。穆桂英为救宗保而投降大宋,并献上降龙木,大破天门镇,立功救下杨宗保。
阎岚秋(1882年~1930年)艺名“九阵风”,出身艺人家庭。他早年曾用“飞来凤”艺名。其腰功柔软,武功出手迅疾,深受观众爱重。擅演《泗州城》、《蟠桃会》、《取金陵》、《演火棍》、《娘子军》等剧,花旦戏《小放牛》也十分著名。
河北梆子 地方戏曲之一,是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大约诞生于1820年至1850年之间,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河北梆子的音乐唱腔,高亢激越,悠扬婉转,具有浓厚的抒情韵味。其传统剧目500多个。
《杜十娘》剧情为临安书生李甲,入都春试,结识金陵名妓杜十娘。杜十娘误以李甲可以托付终身,就逃出妓院,与李相伴返乡。途中为富商孙富所见。孙富以银千两换杜十娘。第二天迎娶时,杜十娘出示百宝箱并扔到江里,痛斥孙富、李甲后,也投江自尽。
孙菊仙(1841年~1931年)。京剧老生,是半途转业、30岁以后才由票友下海的著名艺人。孙菊仙的唱腔唱法,以大气磅礴、不拘细节为主要特色,世称“孙派”,是清代末期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
叶盛兰(1914年~1978年),京剧小生,清代末期著名小生演员程继先的得意弟子。叶派艺术的创始人。他的嗓音宽厚圆润,气度大方,扮相英俊,表演细腻,他的行腔刚劲遒健,华丽婉转,是龙、虎、凤三音的总合。
《搜孤救孤》又名《赵氏孤儿》。剧情为赵盾一家遭奸臣屠岸贾残害,赵媳庄姬公主避入宫中,生产一子,由赵门客程婴乔装救出。屠岸贾闻公主产子,到处搜查。后来,程婴舍子,公孙舍身,救出孤儿。孤儿成人后,魏绛回朝,怒打程婴。孤儿得知真情后遂与魏锋等,计诛屠岸贾报仇。
《卧龙吊孝》故事叙述的是周瑜用假途灭虢计被孔明识破,败于荆州城外,怒气填胸而亡,东吴诸将遣怨诸葛。诸葛亮不惧安危,前去吊唁,祭奠中言词殷切,颇为感动,最后消除疑虑,赢得信赖。
何桂山 嗓音浑厚嘹亮,唱腔古朴简洁,功架凝重沉稳。他所扮演的钟馗的“二十四式门神架子”、鲁智深的“十八罗汉式”舞姿极富造型美,被誉为“昆净第一”。
鲁智深 原名鲁达,是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的人物,生活在北宋年间,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第十三位。他因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被官府追捕,被迫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
[阅读链接]
在京剧舞台上,有一批别具一格的传统剧目,风格独特,正气凛然,催人奋进,深受欢迎,人称“骂戏”。比如,老生戏的《击鼓骂曹》、《骂王朗》,青衣戏的《贺后骂殿》,老旦戏的《洪母骂畴》、《徐母骂曹》等,都是脍炙人口的“骂戏”。
周信芳更有“麒派”特色的一系列“骂戏”,尤为观众所赞赏。《打严嵩》中邹应龙骂严嵩,《海瑞上疏》中海瑞骂皇帝,《四进士》中宋士杰骂三个贪赃枉法的进士,《打渔杀家》中萧恩骂赃官,《清风亭》中张元秀骂忘恩负义的义子张继保,《义责王魁》中义仆王中责骂王魁等,在戏曲舞台艺术中树立了光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