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行当中的生旦净丑
我国戏曲的角色行当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代杂剧的时代,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当时,这些行当的名词叫做,大致分成末、旦、净三大类。
末,又分为正末、外末、冲末;旦,又分为正旦、外旦、搽旦;净,又分为净与副净。其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是正末和正旦。
当时这些行当的划分还不很科学、细密,各种行当的含义和表现形态,也和现在舞台上的行当有很大的区别。
至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候,行当的划分就日益细密精确,已经划分为12种角色行当,被称为“江湖十二角色:老生、正生、老外、末、正旦、小旦、贴旦、老旦、大面、二面、三面、杂。
上面的这些角色在艺术上都有独特的创造。不过对于京剧划分行当影响最大的应该说是汉剧。汉剧共分为10种行当: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
汉剧的这十种行当所扮演角色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末,是主要的男性角色,就是京剧里边的生行;净,与京剧里的净是一样的,指的是花脸;旦,就是京剧里的旦,指的是女角色;
贴,是贴旦的简称,京剧在早期划分行当时,也包括贴旦在内,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像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贴旦。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
总的说来,汉剧的10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
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十种行当都包括在内了。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
唯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当和元杂剧一样,还是末而不是生。发展到京剧,生行就成为主要行当了。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除去红生和勾脸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行内术语叫做“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老生又称“须生”、“正生”或“胡子生”。胡子在京剧里的专有名词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也就是真嗓。
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绺的黑胡子,术语称“黑三”。另外还有灰色的,即花白的三绺胡子,专业名词叫“黪三”。白色的三绺胡子叫做“白三”。还有就是整片满口的胡子,不分绺,术语称“满”。
老生一般分为文武两种,从表演的侧重点来划分的话,又可分为唱工老生、做工老生和武老生。
唱工老生又称“安工老生”,以唱为主。其动作性较次要,态度安闲沉稳从容。如《捉放曹》中的陈宫、《洪羊洞》和《辕门斩子》的杨延昭、三国戏中的诸葛亮,以及《二进宫》中的杨波等。
介乎唱工戏和做工戏之间的以念白为主的戏,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可以兼演,如《审头刺汤》的陆炳,《夜审潘洪》的寇准等,其难度较唱工和做工戏大得多。
做工老生是以表演为主,如《徐策跑城》中的徐策,《坐楼杀惜》中的宋江,《清风亭》中的张元秀等。唱工老生和做工老生都属于文老生的范畴。
武老生包括长靠和箭衣两种。长靠老生又称“靠把老生”。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擅长武功的老生角色,都叫做“靠把老生”。如《定军山》和《阳平关》中的黄忠,《战太平》中的花云,《失街亭》的王平等。
还有一种穿箭衣的武老生戏,例如《南阳关》中中的伍云召、《打登州》中的秦琼等。
旦行简称“旦”,是京剧中的女性形象。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又有比较详细的分工,有正旦、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正旦又叫“青衣”,唱段较多,多是扮演代表正面形象的年轻女子。如《武家坡》中的王宝钏、《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
花旦与青衣的情况不同,其服装大多是短褂子、短裤子,或是短袄子、短裙子。主要扮演青年女性。以做工和说白为主,说白又以京白为多。人物性格比较活泼开朗,动作比较伶俐敏捷。
花衫是旦行里的重要行当,是介乎青衣、花旦、刀马旦之间的一种行当。青衣偏重唱,花旦偏重做,刀马旦偏重武,但是单纯的唱、做、武,在反映生活的时候,总是比较单调,表现生活的内容比较狭窄,受到限制。
后来,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更加丰富,人物的性格和行动,也日益复杂,在舞台上表现的形式也就要求多种多样,对演员的要求也希望他们多知多能。花衫的行当就这样应运而生。
花衫的名称大约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行当的创始人是王瑶卿。
在王瑶卿以前有个余紫云,清代末期已经兼演青衣和花旦,当时青衣与花旦是不宜兼演的,余紫云觉得专演青衣或花旦太单调了,就两种行当的戏都演,群众很欢迎。不过他演的戏不多,花衫的行当还没有形成。
王瑶卿的技艺精湛、学问渊博,有远见卓识,许多著名演员,包括四大名旦都出自他的门下。
王瑶卿看到旦角的表演艺术必须扩大表现范围,丰富充实,增强表现能力。所以在他的舞台实践中,就把青衣沉静端庄的风格,花旦活泼伶俐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各种不同的表演艺术,都熔为一炉,创作出一种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行。
这种行当出现不久就风行开来,人们给它起了个新的名称“花衫”。
从这以后,四大名旦在这个基础上又不断发展,他们新编的剧目,大部分都属于花衫范畴。例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廉锦枫》、《花木兰》等;程砚秋的《红拂传》、《风流棒》、《碧玉簪》等;尚小云的《谢小娥》、《乾坤福寿镜》、《汉明妃》等;荀慧生的《钗头凤》、《香罗带》、《霍小玉》》等,以及大家都演的《白蛇传》、《玉堂春》、《四郎探母》、《打渔杀家》等,都是属于花衫范畴的戏。
自从花衫行当出现,旦行的表演艺术向前跃进了一大步,旦行剧目也越来越丰富,只是四大名旦的新编剧目,就近200出,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武旦是以武打为主的,多是扮演穿箭衣的女英雄。多穿紧身衣服,表演上重翻打。如《十字坡》中的孙二娘,《白蛇传》中的青蛇等。
刀马旦主要是表现那些女将或女元帅,一般要扎大靠,表演上重靠把工架,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等。
老旦所扮演的角色有贫寒的老妇,也有富贵的国太,还有武打的女老英雄。老旦是用大嗓唱曲的,要求演员有“音”和“衰音”,把两音结合起来,才能表现老年妇女,也区别于年青妇女尖而细的嗓音。如《吊金龟》中的康氏等。
彩旦俗称“丑婆子”,唱念都用本嗓,实际是用丑角来应工的。简单说彩旦是重说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说京白,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的角色。
这类角色并不全是坏人,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比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东施等。
还有一些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例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例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净行是我国戏曲行当的一种,又称“花脸”、“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质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的男性人物。
面部化妆勾画脸谱,演唱时运用宽音和假音,表演动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气度和声势。
净行分为正净、副净和武净三类。净分文净与武净,细划分则有铜锤花脸、黑头、老脸、奸白脸、架子花脸、武花脸等。
正净一般是以唱工为主,所以又叫“唱工花脸”。唱工花脸还有铜锤和黑头这两个专门名称。这两个名称与徐彦昭和包公这两个人物有关。京戏《二进宫》里的花脸徐彦昭,他是典型的唱工花脸,手里拿一柄铜锤,所以人们就把铜锤作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了。
京剧中铜锤花脸讲究唱、念、做,以唱为主;架子花脸讲究做、念、唱,以做为主。铜锤的唱多用“立音”、“顺音”,以高亢洪亮、韵味醇厚取胜;架子花脸的唱多用“横音”、“炸音”,以叱咤峥嵘取胜。
另外,京剧里的包公戏都以唱工繁重见长,例如《打龙袍》、《赤桑镇》、《铡美案》等戏。而且戏里的包公都勾着黑脸,因此黑头也就成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了。
另外,像《草桥关》里的铫期、《白良关》里的尉迟恭、《牧虎关》里的高旺,还有《大回朝》里的闻太师等,都是以唱工为主的花脸戏,都属于所谓正净的范畴。
副净是架子花脸和二花脸的统称。架子花脸的范围特别广,以工架、念白、表演为主。当然也得有点唱工基础。比如《连环套·盗御马》,前半截《连环套·坐寨》是重唱工的,《盗御马》是工架与唱工并重的,最后《拜山》一折又是念白与工架并重的。
所以演架子花的人,既要有很深厚的武功底子,又要善于表演,善于念白,还要能唱,并要有优美的工架。
架子花脸的剧目相当多,像张飞的戏、牛皋的戏、李逵的戏、焦赞的戏、绝大多数的曹操戏,还有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里的马谡、《取洛阳》里的马武、《十三妹》里的邓九公、《审潘洪》里的潘洪、《李慧娘》里的贾似道、《群英会》里的黄盖、《法门寺》里的刘瑾、《连环套·盗御马》里的窦尔敦等都是属于架子花脸的范畴。
二花脸的戏比较少。虽然也勾同样的脸谱,可是表演风格有时近似丑角,有时候还扮演一些诙谐狡猾的角色。例如《法门寺》里的刘彪这类的角色。
净行中资格最老的是架子花脸徐宝成,其次是庆春圃、钱宝峰。他们虽然没有创树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流派,但却是架子花脸艺术的来源。架子花脸能自成一个艺术流派的当推黄润甫为首。
武净又叫“武二花”,或者叫“摔打花脸”,武花脸顾名思义,是全武行的花脸行当。
他们必须练就勇猛、冲、率、迅捷的武打功夫和跌打翻扑的绝活儿,一般演武花脸的演员嗓音都不是很好,所以除了一些“全武行”的重头戏以外,大多以辅佐名角、与名角合作为主。
好的武花脸演员大多都能为全剧的演出起到烘托、添色、“水涨船高”之作用。而迄今为止,能自成一派、有所建树的武花脸演员只有3位前人,他们就是钱金福、许德义和范宝亭。
这种花脸只重武打,不重唱、念。最初有些武净戏的演法也比较讲究工架、表演、说白,如《铁笼山》的姜维、《四平山》的李元霸,包括《艳阳楼》的高登等,都是由武净来扮演的。但由于这些戏后来都由武生兼演了,武净反而慢慢没人演了。
还有一些戏,如《青石山》的周仓、《定军山》的夏侯渊,还有《长坂坡》的张飞、《恶虎村》的濮天雕,这些本来也是由武净扮演的,后来慢慢地都由架子花来演,武净戏的范围也就越来越窄了。
剩下的如《白水滩》的青面虎、《竹林计》的余洪、《挑滑车》的黑风利等,这些还属于武净的范畴。
丑行,俗称“小花脸”。因化妆时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故而以“丑”为名。又因和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又称“三花脸”。
丑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并非专指品质上的丑恶。丑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
丑行分为文丑、武丑两种。
京剧中的各类诙谐人物均由文丑扮演。文丑分为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巾子丑、彩旦等。方巾丑主要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包括儒生、书吏、谋士、塾师等各种身份职业,如《群英会》中的蒋干、《乌龙院》中的张文远等。
袍带丑扮演做官的人物,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如《审头刺汤》中的汤勤、《棋盘山》中的程咬金、《昭君出塞》中的王龙等。
茶衣丑扮演各种行业的下层劳动人民,因身穿短蓝布褂子的茶衣而得名,如《秋江》中的艄公,《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小放牛》中的牧童等。
巾子丑介乎于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间,表演风格比茶衣丑略微严谨一些,如《连升店》中的店主东、《女起解》中的崇公道等。彩旦又称“丑婆子”,是由丑行扮演的妇女,如《拾玉镯》中的刘妈妈等。
武丑俗称“开口跳”,扮演擅长武艺、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武丑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雁翎甲》中的时迁等。
在京剧里,应工、反串及其他京剧剧目中的哪一个角色由哪一个行当的演员来扮演,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有时也偶有突破,即这一行当的演员去扮演非本行当的角色,这种情况可以分为“应工”和“反串”两种。
应工是指演员本来常演这一行当的角色,有时也突破行当去串演非本行的其他角色,这种串行演出一旦形成惯例,便称为“应工”。
应工是由长期的习惯做法而形成的,是从习惯上制定下来的规矩,如生行应工时要演花脸戏,如《白良关》中的尉迟宝林、《打龙棚》中的郑子明、《双包案》中的假包公等。
旦行应工时要演一些小王子戏,如《取成都》中的刘循、《盗宗卷》中的张秀玉、《罗成叫关》中的罗春等。
净行应工时要演老生戏,如《逍遥津》中的司马懿、《四进士》中的杨春等。
架子花脸应工时要演丑角戏,如《四郎探母》中的大国舅、《打面缸》中的大老爷等。
由于应工的缘故,便形成了不同行当互演的戏,俗称“两门抱”的戏。
互演的戏就是一个人物角色可由两个不同行当演员扮演,如《清风亭》中的贺氏,老旦和丑行均可扮演,《打龙袍》中的陈琳,老生、老旦或丑行就均可扮演。诸如此类的互演的戏,一旦被派演,各行当演员都不许推辞。
[旁注]
杂剧 是在宋金时期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杂剧有宾白、唱词、科介三个构成部分,三者交相配合,推动剧情的发展,刻画人物的性格。
髯口 又称“口面”,是戏曲中各式假须的统称。又称“口面”。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早期的髯口似用细绳所拴,三绺髯、满髯都较短,紧贴面颊,接近写实。后来改用铜丝作挂钩,趋向夸张和装饰,式样上也逐渐丰富。
《打登州》京剧的传统剧目。剧情为:秦琼解至登州,瓦岗众英雄得知,乔装成卖糕饼、马夫、售膏药和卖画的等各色人,混入登州营救。杨林知道后,令将秦琼背插红灯,跟自己比武,想用计引瓦岗英雄到这里一起歼灭。不曾想王伯当用箭射落红灯,众英雄乘乱救出秦琼。
王瑶卿(1881年~1954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王瑶卿精通戏曲,他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艺术特点从而创造了花衫,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锁麟囊》中的薛湘灵等。
《汉明妃》京剧的传统剧目。其剧情是:汉元帝后宫美女王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工毛延寿,被画为丑女。元帝不加召幸,后来终被元帝发现其美,立为明妃。毛逃亡匈奴,献明妃画像。匈奴发兵向元帝索要明妃。元帝无奈送明妃去匈奴和亲。明妃到匈奴后就斩了毛延寿。
《十字坡》京剧的传统剧目。武松为替兄报仇,杀嫂犯罪,而被流配孟州,途经十字坡时,饮酒投宿。时逢炎夏,二解差为武松揭去封皮,除下行枷。孙二娘深夜行刺谋财,被武松察觉,黑暗中奋力拼搏。店主孙青赶来相助,夫妻俩因此拜识打虎英雄。
《串龙珠》又名《反徐州》。剧情为元顺帝时,贵族完颜父子出猎借水时,剁去花云妻子一手;又以贩私盐收押花云舅舅郭广卿;并诬赖典当祖传串龙珠的侯伯卿为盗,把其连同典肆主人康茂才送交州衙。州官徐达秉公判断,被完颜父子撤换。郭广卿愤而打死继任州官,劝徐达起义。花云搬来梵王宫僧兵杀死完颜父子。
《审潘洪》剧情是宋将杨继业被潘洪陷害而死,其子杨延昭,进京告下御状。初审的刘御史因受潘妃贿赂,被八王赵德芳勘破,用金锏打死。宋王又调寇准进京复审。寇准设酒劝醉潘洪,假设阴曹,连夜提审,诱使潘洪实供,使案情大白。
李元霸 是清代小说《说唐演义全传》和众多评书中的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高祖李渊的第三子李玄霸。他16岁时就英年早逝,被唐高祖李渊追封为卫王,后世因避讳清康熙帝玄烨名改称为李元霸。
蒋干 三国时期的人物,赤壁之战前蒋干充当曹操之说客,企图劝说周瑜投降。而当时周瑜正担心蔡瑁和张允帮助曹军训练好水军。于是就将计就计,摆下“群英会”,诱导他盗走假的张、蔡两人的“投降书”,以反间计除去了这两人。
司马懿(179年~251年),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他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阅读链接]
过去有句术语叫“闹鬼”,意思是说演员在台上唱、念、做表某地方出错,下次演至此处时格外小心却还是错。鬼使神差,怕什么来什么,如同鬼打墙,越留神越错。伶人都觉得这事实在是“怪”,就管它叫“闹鬼”。
杨小楼早年在天津唱《白水滩》时,十一郎持棍在台口亮相儿,杨小楼竟来个“手搭凉棚”之猴相儿,台下哄起倒彩。进了后台杨小楼悔恨之极,自个儿跟自个儿怄气不止。
离津后杨小楼去了山东烟台,有位豪客单点他的《白水滩》。到了耍棍亮相儿,杨小楼鬼使神差又来个“手搭凉棚”。自此以后他干脆把《白水滩》挂起来不动了。
若干年后,北京有位小班儿姑娘想看杨老板的《白水滩》,烦请央告恳求,杨小楼却之不忍,遂于第一舞台贴演《白水滩》。这次杨小楼放下得失,轻松登台,竟一气呵成再没闹手搭凉棚之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