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特征

评剧虽然形成的历史并不长,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地方剧种,它自然也有许多不同其他剧种的艺术特点、角色行当以及板式唱腔等。它们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曲艺门类,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内容上,评剧与京剧、梆子戏等一类的大剧种有所不同,没有那些有关帝王将相日常生活、政治斗争、军事斗争等重大题材的剧目,而是多以反映社会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

在表演艺术方面,由于评剧在发展过程中,大量地吸收了梆子戏、京剧的身段、程式,曾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尽管这样,但它仍然保留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评剧的唱词浅显易懂,明白如诉,清楚流畅,内容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评剧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

在角色行当方面,评剧和其他剧种一样也有着自己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积累了各行当的代表剧目,发展了各行当的表演艺术。

具体到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又有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尽管这样,评剧的行当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评剧的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例如,新的文艺工作者如马可等,参加了评剧音乐革新,改革了评剧伴奏方法,努力发展评剧男腔的角色行当。

再比如,著名男演员魏荣元用两种方法演唱评剧大面腔和老生腔,为评剧大面腔老生的旋律和演唱方法奠定了基础。

魏荣元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将原来与女演员同度的唱法降低四度,创造了“越调”唱法,使男声的优势得以发挥,他进而把京剧花脸的鼻音和喉音与评剧的吐字发音结合起来,在《秦香莲》中成功创造了包公的音乐形象,确立了评剧花脸行当,并从此创立了魏派演唱艺术。

魏荣元与小白玉霜合作演出了《朱痕记》,他扮演老生朱春登。为了表现剧中朱登春对母亲和妻子的怀念,在“灵堂会”一折中,他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创立了评剧老生的男声反调。

在花脸方面,魏荣元继《秦香莲》之后,创造了《包公三勘蝴蝶梦》、《包公赔情》中的包公,《钟离剑》中的钟离老人,《孙庞斗智》中的庞涓,《向阳商店》中的王永祥,《金沙江畔》中的乌木,《南海长城》中的赤卫伯等人物形象。

在老生方面,魏荣元继《朱痕记》之后,创造了《降龙伏虎》中的秦二伯,《夺印》中的陈有才等人物形象。

魏荣元通过上述剧目,把评剧男生声腔,如板头、反调、二六板、散板、快板、慢板基本上创建齐备,为评剧男角在舞台上崛起以及评剧表现题材的拓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评剧唱腔的是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4种节拍形式组成。

所谓的板眼,即现代音乐体系中的强拍和弱拍。板为强拍,眼为弱拍。

评剧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慢板即一板三眼,是评剧唱腔的基本曲调,过去为旦腔专用,后来逐步发展为旦、生共用。

慢板由上、下两个各4小节的乐句组成,每句又可分为3个小分句,它的特点是多从头眼起唱,也就是从第二拍开始唱,分句常以小过门来加以衔接。

另外,还有反调慢扳,是在正调慢板基础上,利用转调手法发展而成,旋律性和抒情性均较强,常用来表观悲伤、哀怨的情绪。

二六板,也就是一板一眼,是评剧唱腔中最常用的一种板式,既可抒情,也可叙事,各个行当都可以使用。二六板又可分为小生二六与原板二六两种形式。

小生二六板的上、下句都是6小节,每句通常由两个分句组成,是生行角色的主要唱腔。原板二六的上、下句各为4小节,是旦行的主要唱腔。不过其他行当有时也会用到。

垛板,即一板一眼,是旦行唱腔常用的板式,它的特点是节奏感较强,常为板起板落,速度变化较大。此外,垛板还可以细分为快板和慢板两种。慢垛板擅长叙事;快垛板擅长抒情,特别是表现激动的情绪时,常会用到快垛板。

流水扳,即有板无眼,是生行和旦行共用的板式。它的特点是,唱词与旋律结合密切,唱词比较口语化,但旋律性不强。

散板,即无板无眼。它的节奏比较自由,旋律扩展与缩减的变化较大。由于伴奏上的区别,散板又可分紧打慢唱以及慢打紧唱等表现形式。

尖板,即无板无眼,它是从河北梆子唱腔中吸取来的。它的起始过门以及锣鼓仍和河北梆子保持着相同特点。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的板式外,还发展了许多新的板式,从而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

例如,在评剧演员和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评剧的唱腔板式又增添了反调、二八扳、慢流水板、A调慢扳、快流水、顶七板等男声唱腔形式。

评剧的伴奏乐器分文场乐器和武场乐器。武场乐器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乐器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

后来,评剧的伴奏乐器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铜管、大提琴、小提琴等。此外,西路评剧曾经的乐队配制为大弦、横笛、鼓、镲、手锣、梆子等。

[旁注]

李金顺 我国第一代评剧演员和“李派”创始人,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李金顺嗓音高低兼优、刚柔相济,是评剧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她创立的李派对后辈影响很大,刘翠霞、白玉霜、芙蓉花、花云舫、筱麻红等均受其教益和影响。

《秦香莲》最初是根据河北梆子改编而成的。剧情为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赴试,3年无信。适逢家乡连遭荒旱,香莲带领儿女进京寻找丈夫。没想到陈世美已中状元被招为驸马,他不但不相认,还派韩琪追杀。最后,包拯不畏权势终将陈世美铡死。

板腔体 或称“板式变化体”,是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

板鼓 又称“单皮”、“班鼓”,是纳西、土家、侗、蒙古等民族棰击膜鸣乐器。板故在民间流传历史久远。唐代清乐中使用的“节鼓”可能是其前身,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内蒙古和河北等地。

二胡 又名“胡琴”,早在唐代时就已出现,称“奚琴”,是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

[阅读链接]

作为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和评剧魏派的创始人,魏荣元嗓音醇厚洪亮,表演真挚朴实。他的花脸唱腔充分发挥中音区的特色,以高音和低音为陪衬,声音浑厚行腔稳健。他的演唱以情带声情感充沛,他的低音拖腔深沉含蓄音色纯美,他的垛板字句清晰气量充沛。

魏荣元善于将蕴含于唱词中的深层意味展示给观众,他讲究语言逻辑和情感的融合,在节奏和唱腔的关系中他曾形象地比喻为“咬字、行腔、定节奏,腔似流水板似渠”。

魏荣元是个基功根底深厚多才多艺的演员,如在《孙庞斗智》中饰庞涓一角,在雪梦山学艺时,为小生,当了将军后改为武生,成了野心家后改为花脸,一出戏根据人物需要演三个行当,颇有创意。